第59章 迎接与进步-《重生之问道官途》

  初春的榆林,空气中还带着一丝料峭寒意,但阳光已变得温暖明媚。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着一场决定其未来高度的“大考”——省委政策研究室张为民副主任带队的专题调研组,在常务副市长董国云,县委书记方文山、县长及相关县委常委的陪同下,莅临考察。

  车队驶入开发区主干道,道路两旁彩旗招展(适度),路面整洁如新。李鸣风率领开发区全体班子成员,身着正装,精神抖擞地等候在管委会大楼前。车门打开,张为民副主任率先下车,他年约五十,气质儒雅,目光平和却带着洞察力。方文山书记紧随其后,看向李鸣风的眼神中带着鼓励和期许。

  “张主任,董市长,方书记,欢迎各位领导莅临榆林开发区指导工作!”李鸣风上前一步,声音沉稳有力,不卑不亢。

  张为民与李鸣风握手,微笑道:“鸣风同志,久闻大名。你们的报告我看了,今天就是来实地验证一下‘榆林模式’的成色。”

  方文山也笑着补充:“张主任,鸣风同志和榆林开发区的同志们,可是憋着一股劲,等着向省里汇报他们的探索呢!”

  简短的寒暄后,调研正式开始。行程紧凑而高效,完全按照李鸣风精心设计的路线进行。

  在宏远项目工地,巨大的厂区框架已拔地而起,工人们紧张有序地施工。李鸣风没有过多渲染宏大场面,而是由项目负责人重点介绍了宏远集团对榆林基地的战略定位提升,以及项目从签约到快速建设的“榆林速度”背后,开发区的全程高效服务和要素保障机制。张为民听得非常专注,不时询问土地交付、环评审批等关键环节的具体做法和时间节点,李鸣风和刘明远对答如流,数据精准。

  在众联精工车间,这是一家为宏远提供精密零部件的本地配套企业,几个月前刚刚入驻投产。崭新的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技术工人熟练操作。企业负责人激动地介绍:“我们是被宏远吸引来的,但真正让我们下决心落户的,是开发区的‘阳光机制’和精准服务!从拿地到投产,只用了不到五个月,没有任何‘吃拿卡要’,承诺的政策全部按时兑现!”张为民看着忙碌的生产线,频频点头,对身边随行的调研组成员说:“看到了吗?这就是龙头带动和良好营商环境催生的产业链协同效应。”

  在新能源与智能科技孵化园,虽然园区还在建设收尾阶段,但首批入驻的几家科技企业已经在临时办公区展示了他们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一家做储能电池材料的海归博士团队,一家专注于工业物联网的初创公司,还有一家生物传感器研发企业。科技创新局长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企业的技术亮点、市场前景以及开发区提供的孵化政策。张为民饶有兴致地在一家企业的展台前停留许久,详细询问技术原理和市场应用前景,对开发区敢于投入未来产业的魄力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精准扶持表示赞赏。

  实地考察结束,重头戏落在汇报座谈会上。管委会大会议室座无虚席。省委政研室调研组、董国云市长、县委方文山书记、郑卫国县长等悉数在座。

  李鸣风作为主汇报人,站到了讲台前。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以沉稳自信的语调,结合PPT和详实的数据图表,系统阐述了“榆林模式”的核心内涵——“破立并举,腾笼换鸟”、“双轮驱动,长短结合”、“生态筑基,链式发展”、“阳光机制,效能优先”。

  汇报重点突出三个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每一个观点都对应长兴厂改革、宏远落地、孵化园建设等鲜活案例。

  成绩与挑战结合,坦承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高端人才引进难、科技金融支撑体系尚不完善、新兴产业培育周期长风险大等,并提出了下一步的解决思路。

  当下与未来结合,在肯定装备制造产业链成绩的同时,重点描绘了新能源、智能科技等未来产业的规划蓝图和发展愿景。

  汇报过程中,张为民副主任多次插话提问,问题尖锐而专业:

  “你提到‘阳光机制’是保障,如何确保在后续发展中,尤其是在重大项目引进和资源分配上,这个机制不被突破?”

  “双轮驱动,资源如何平衡?如何避免未来产业投入挤占传统优势产业升级的资源?”

  “对于你们提出的科技金融短板,省里正在研究相关政策,你们有什么具体建议?”

  李鸣风沉着应对,思路清晰,回答既有高度又不失操作性,既坚持原则又展现灵活性。他强调了纪委监督的常态化嵌入、预算硬约束和公开决策流程对“阳光机制”的保障;阐述了通过盘活存量、争取专项、创新融资等多渠道保障双轮资源投入的思路;并结合开发区实际,对省级科技金融政策提出了几条具体可行的建议,如设立区域性风险补偿资金池、鼓励银行开发知识产权质押专属产品等。

  他的回答赢得了张为民和调研组专家们频频颔首,也令在场的市委、县委领导脸上有光。方文山书记眼中更是毫不掩饰的欣赏。

  汇报和问答环节结束,会场短暂安静。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张为民副主任身上。

  张为民清了清嗓子,环视全场,脸上露出温和而肯定的笑容:

  “这次来榆林开发区调研,时间不长,但收获很大,感触很深!”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榆林开发区的实践,特别是‘榆林模式’的探索,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长兴厂改革的‘破’,破得坚决,破得规范,破出了空间;宏远项目的‘立’,立得精准,立得高效,立出了标杆;双轮驱动的布局,既有立足当下的务实,又有面向未来的远见;阳光机制的贯穿,更是抓住了营商环境建设的‘牛鼻子’,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他看向李鸣风:“鸣风同志,你们全体班子成员,展现出了强烈的改革担当、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你们趟出的这条路子,总结的这套经验,对于全省尤其是后发地区的开发区转型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推广意义!”

  省委政研室副主任的高度评价,如同为“榆林模式”盖上了权威的认证印章!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张为民继续道:“调研组回去后,会尽快形成详实的调研报告,将‘榆林模式’的经验和你们的建议,向省委主要领导汇报。希望榆林开发区继续大胆探索,深化实践,特别是在科技金融、人才引育等方面,为全省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掌声更加热烈。李鸣风起身,代表开发区班子表示感谢。

  调研座谈会圆满结束。张为民一行在方文山等市领导的陪同下,乘车离开榆林,前往下一站。

  送走省、市领导,县委县政府班子在开发区会议室就地召开了一个简短的县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会议气氛与刚才的调研汇报会截然不同,带着一种尘埃落定后的郑重与期待。

  主持会议的方文山书记,脸上带着如释重负又充满欣慰的笑容:

  “同志们,省委张主任对我们榆林、对我们开发区工作的充分肯定,是对全县上下的巨大鼓舞!这充分证明,我们走的路子是对的,我们的干部是能打硬仗的!”

  他话锋一转,目光落在李鸣风身上,语气变得庄重而有力:

  “开发区的工作,是全县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榆林未来的希望所在!为了进一步加强党对开发区工作的领导,更好地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推动开发区在更高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肯定鸣风同志在开发区改革发展中的突出贡献和卓越领导能力,经市委同意,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并报市委组织部批准:”

  方文山顿了顿,声音洪亮地宣布:

  “任命李鸣风同志为中共榆林县委常委、副书记,兼任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话音落下,会议室里先是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鸣风身上,有祝贺,有钦佩,也有复杂的审视。

  县委常委、副书记!兼任开发区一把手!

  这不仅意味着李鸣风正式进入县级核心决策层,成为县里的三位巨头之一,更意味着开发区这个榆林的经济引擎,被赋予了更高的政治地位和资源协调能力,完全纳入了李鸣风的掌控之中!这是对他一年多来在开发区呕心沥血、破冰前行所取得成绩的最高肯定,也是方文山对他未来寄予厚望的明确信号!

  李鸣风站起身,心潮澎湃,但面容依旧沉稳。他环视全场,目光坚定:

  “感谢市委、县委的信任和重托!感谢同志们的支持!这个任命,既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我将继续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与开发区全体同仁一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推动榆林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绝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和榆林人民的重托!”

  散会后,李鸣风独自一人再次走到管委会顶楼的落地窗前。夕阳的余晖将整个开发区染成一片金色,宏远工地的灯光已经亮起,孵化园的方向也透出点点灯火。脚下的这片土地,在他的手中,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省委的肯定犹在耳畔,县委常委、副书记的任命书还带着墨香。他知道,这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更高的起点。开发区的蓝图需要他去实现。

  他俯瞰着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胸中豪情激荡。新的征程,已然开启。他将以县委常委、副书记的身份,继续执掌榆林开发区这艘巨轮,朝着更宏伟的目标,乘风破浪,全速前进!属于李鸣风的时代,正翻开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