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队驶入榆林县界,李鸣风让司机放慢车速。窗外的一草一木都那么熟悉,这里是他政治生涯的起点,是他重生后改变命运的第一站。
“直接去县委大院。”李鸣风对秘书说,“不要通知具体到达时间。”
然而当车队抵达县委大院时,眼前的一幕让李鸣风愣住了。大院门口整齐站着一排老干部,为首的正是已经退休的老县委书记。后面跟着的,都是当年与他并肩作战的老同事、老部下。
“方书记,您怎么来了?”李鸣风急忙下车,快步上前握住老人的手。
方文山虽然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听说你要来,我们这些老家伙自发来迎接。鸣风啊,榆林的百姓都念着你的好呢!”
李鸣风眼眶微热。这些老同志中,有当年力排众议推荐他的老领导,有在他最困难时伸出援手的同事,还有那些一起挑灯夜战准备材料的年轻人...如今都已两鬓斑白。
“走,去看看你的老办公室。”方文山拉着李鸣风的手,“还保持着原样呢。”
果然,那间简朴的办公室一尘不染,办公桌上的台历还停留在他离开的那一天。书架上整齐摆放着他当年阅读的书籍和工作笔记。
“这是...”李鸣风翻开一本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调研数据和发展思路。
“你走后,我让办公室保持原样。”方文山动情地说,“就是要让后来的干部知道,榆林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座谈会上,现任县委书记张小斌汇报工作。让李鸣风欣慰的是,榆林县延续了他当年制定的发展规划,经济实力从全市垫底跃居中游。
“但是,”李鸣风话锋一转,“我一路看来,县城建设得很漂亮,可农村变化不大啊。”
张小斌面露难色:“主要是资金有限,先集中搞县城建设...”
“糊涂!”李鸣风批评道,“我当年是怎么教你们的?县城建设要搞,农村发展更不能放松!榆林是农业大县,不能忘了这个根本!”
他当即决定:“改变行程,明天我去村里住一天。”
第二天,李鸣风轻车简从,来到当年驻村蹲点的村。村支书老王已经七十多岁,一见李鸣风就老泪纵横:“李书记,可把您盼回来了!”
走在村路上,李鸣风心情沉重。十几年过去了,村子变化不大,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在一户农家,李鸣风看到心酸的一幕:老两口带着孙子生活,儿子媳妇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来一次。
“老人家,生活怎么样?”李鸣风关切地问。
老人叹气:“能吃上饭,就是孤单。孙子想爸妈,夜里常哭。”
李鸣风沉默良久。当晚,他住在村支书家,和乡亲们围炉夜话。
“李书记,现在政策好,吃喝不愁,就是村里没人气。”一位老农说,“能不能想个法子,让年轻人回来?”
另一个村民接话:“是啊,咱村的苹果这么好,就是卖不上价。客商来收,压价压得厉害。”
李鸣风认真记下每个问题。深夜,他在灯光下整理思路,一个“乡村振兴计划”雏形渐渐形成。
第二天,他召集县乡村干部开会:“我决定把榆林作为乡村振兴试点。重点做三件事:一是发展特色农业,打造榆林苹果品牌;二是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延长产业链;三是改善人居环境,让农村留住人。”
说完,他当场打电话给市财政局:“从今年开始,每年给榆林增加5000万乡村振兴专项资金!”
接着,他又联系几家大型超市和电商平台:“帮我个忙,在榆林建立直采基地,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雷厉风行的作风,让县里干部既振奋又惭愧。
“书记,我们没做好工作...”张小斌愧疚地说。
李鸣风摆摆手:“不怪你们。现在开始,我要每月听一次榆林乡村振兴的进度汇报。做不好,我拿你是问!”
临走前,李鸣风特意去看了当年栽下的那片生态林。如今已是郁郁葱葱,成为当地的风景线。
“还记得吗?当年为了这片林子,多少人反对。”方文山感慨道,“现在大家都夸这是德政工程。”
李鸣风深有感触:“为官一任,就要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能只顾眼前政绩。”
回到市委,李鸣风立即部署在全市推广“榆林经验”,出台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他特别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大拆大建,而是要因地制宜,保留乡村韵味,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个月后,李鸣风再次暗访榆林。看到村里建起了苹果加工厂,电商服务站通了快递,一些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他的脸上终于露出笑容,这是后话。
在市委常委会上,李鸣风动情地说:“榆林之行让我深刻认识到,发展不能忘记为什么人、依靠什么人。我们要时刻牢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从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千湖市干部的座右铭。而李鸣风也在这次回归初心的调研中,获得了继续前行的力量。
夜幕降临,李鸣风在日记中写道:“榆林,我政治生命的起点。从这里出发,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是的,这次的初心之旅,让李鸣风更加坚定了为民服务的信念。而千湖市的发展,也因此注入了更多温度和情怀。
“直接去县委大院。”李鸣风对秘书说,“不要通知具体到达时间。”
然而当车队抵达县委大院时,眼前的一幕让李鸣风愣住了。大院门口整齐站着一排老干部,为首的正是已经退休的老县委书记。后面跟着的,都是当年与他并肩作战的老同事、老部下。
“方书记,您怎么来了?”李鸣风急忙下车,快步上前握住老人的手。
方文山虽然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听说你要来,我们这些老家伙自发来迎接。鸣风啊,榆林的百姓都念着你的好呢!”
李鸣风眼眶微热。这些老同志中,有当年力排众议推荐他的老领导,有在他最困难时伸出援手的同事,还有那些一起挑灯夜战准备材料的年轻人...如今都已两鬓斑白。
“走,去看看你的老办公室。”方文山拉着李鸣风的手,“还保持着原样呢。”
果然,那间简朴的办公室一尘不染,办公桌上的台历还停留在他离开的那一天。书架上整齐摆放着他当年阅读的书籍和工作笔记。
“这是...”李鸣风翻开一本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调研数据和发展思路。
“你走后,我让办公室保持原样。”方文山动情地说,“就是要让后来的干部知道,榆林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座谈会上,现任县委书记张小斌汇报工作。让李鸣风欣慰的是,榆林县延续了他当年制定的发展规划,经济实力从全市垫底跃居中游。
“但是,”李鸣风话锋一转,“我一路看来,县城建设得很漂亮,可农村变化不大啊。”
张小斌面露难色:“主要是资金有限,先集中搞县城建设...”
“糊涂!”李鸣风批评道,“我当年是怎么教你们的?县城建设要搞,农村发展更不能放松!榆林是农业大县,不能忘了这个根本!”
他当即决定:“改变行程,明天我去村里住一天。”
第二天,李鸣风轻车简从,来到当年驻村蹲点的村。村支书老王已经七十多岁,一见李鸣风就老泪纵横:“李书记,可把您盼回来了!”
走在村路上,李鸣风心情沉重。十几年过去了,村子变化不大,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在一户农家,李鸣风看到心酸的一幕:老两口带着孙子生活,儿子媳妇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来一次。
“老人家,生活怎么样?”李鸣风关切地问。
老人叹气:“能吃上饭,就是孤单。孙子想爸妈,夜里常哭。”
李鸣风沉默良久。当晚,他住在村支书家,和乡亲们围炉夜话。
“李书记,现在政策好,吃喝不愁,就是村里没人气。”一位老农说,“能不能想个法子,让年轻人回来?”
另一个村民接话:“是啊,咱村的苹果这么好,就是卖不上价。客商来收,压价压得厉害。”
李鸣风认真记下每个问题。深夜,他在灯光下整理思路,一个“乡村振兴计划”雏形渐渐形成。
第二天,他召集县乡村干部开会:“我决定把榆林作为乡村振兴试点。重点做三件事:一是发展特色农业,打造榆林苹果品牌;二是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延长产业链;三是改善人居环境,让农村留住人。”
说完,他当场打电话给市财政局:“从今年开始,每年给榆林增加5000万乡村振兴专项资金!”
接着,他又联系几家大型超市和电商平台:“帮我个忙,在榆林建立直采基地,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雷厉风行的作风,让县里干部既振奋又惭愧。
“书记,我们没做好工作...”张小斌愧疚地说。
李鸣风摆摆手:“不怪你们。现在开始,我要每月听一次榆林乡村振兴的进度汇报。做不好,我拿你是问!”
临走前,李鸣风特意去看了当年栽下的那片生态林。如今已是郁郁葱葱,成为当地的风景线。
“还记得吗?当年为了这片林子,多少人反对。”方文山感慨道,“现在大家都夸这是德政工程。”
李鸣风深有感触:“为官一任,就要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能只顾眼前政绩。”
回到市委,李鸣风立即部署在全市推广“榆林经验”,出台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他特别强调:“乡村振兴不是大拆大建,而是要因地制宜,保留乡村韵味,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个月后,李鸣风再次暗访榆林。看到村里建起了苹果加工厂,电商服务站通了快递,一些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他的脸上终于露出笑容,这是后话。
在市委常委会上,李鸣风动情地说:“榆林之行让我深刻认识到,发展不能忘记为什么人、依靠什么人。我们要时刻牢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从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千湖市干部的座右铭。而李鸣风也在这次回归初心的调研中,获得了继续前行的力量。
夜幕降临,李鸣风在日记中写道:“榆林,我政治生命的起点。从这里出发,无论走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是的,这次的初心之旅,让李鸣风更加坚定了为民服务的信念。而千湖市的发展,也因此注入了更多温度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