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内参》的涟漪尚未平息,一股更强劲的风暴已从千湖市方向酝酿成型,直扑榆林县——市委组织部正式下发通知,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周明华将亲自带队,赴榆林县专题调研“墩苗计划”实施情况及年轻干部培养工作!
通知措辞严谨,要求“全面、客观、真实”反映情况,不搞形式主义,不听长篇汇报,重点是看现场、访干部、听实情。调研时间定在下周三,为期两天。
这份通知,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榆林县委县政府两栋大楼内激起了千层浪,董国云第一时间召集县委办、组织部及相关乡镇、部门主要负责人召开紧急筹备会。会议室里气氛凝重而紧张。
“同志们,周部长这次来,不是走马观花,是带着省委的关注和市委的嘱托,来检验我们榆林‘墩苗计划’成色的!”董国云神情严肃,目光如炬,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这是对我们前期工作的最高级别检验,更是榆林干部工作能否在全省打出品牌的关键一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谁在这个节骨眼上掉链子,拖了全县的后腿,我拿谁是问!”
他的话语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周明华以严谨务实、眼光毒辣着称,在她面前玩虚的,无异于自取其辱。
“鸣风!”董国云点名,“你是‘墩苗计划’全程的亲历者和主要推动者之一,这次调研的总体协调和材料准备,由你牵头负责!县委办、组织部全力配合!要拿出我们榆林最高水平、最真实的状态来迎接周部长的检阅!”
“是!董书记!保证完成任务!”李鸣风立刻起身,声音沉稳有力。他深知责任重大,这既是对“墩苗计划”的终极考验,也是对他个人能力的一次大考。
会议结束,李鸣风立刻进入高速运转状态。他如同一位临战前的指挥官,迅速铺开“作战图”。 他召集县委办、组织部精干力量成立临时工作小组,明确核心任务:不是“包装”,而是“呈现”。重点围绕“墩苗计划”的核心机制(双导师制、成长档案、动态评估、资源保障)和实际成效(干部蜕变案例、基层面貌改善、矛盾化解实例)做文章。他要求所有材料必须用数据说话、用案例支撑、用事实印证。
他亲自筛选调研点位,力求覆盖不同类型、不同成效的典型。首选柳林镇,作为“优等生”,重点展示张伟的葡萄合作社带动增收、王强招商项目落地以及该镇如何用好下派干部的整体机制。
小泉镇,作为曾经的“问题生”和重点“改造对象”,重点展示陈芳在矛盾调解中的专业成长、李想推动镇区改造的务实成果,以及该镇在青山村事件后,如何借助“墩苗”力量重塑治理生态的努力。选择小泉镇,需要勇气,但也最能体现“墩苗”在复杂环境的生命力。
选择基础较弱的河口乡,展示下派干部在艰苦条件下推广技术、改善民生的努力和初步成效,体现计划的覆盖面和针对性。
安排周明华旁听一次真实的月度交流会,让部长直接感受下派干部的思想碰撞、困惑分享和解决问题的务实氛围。
李鸣风还拟定了一份详细的访谈名单,不仅包括董国云、王海山等领导,更重点安排了下派干部代表(张伟、陈芳、王强、李想等)、实践导师(柳林镇镇长、小泉镇党委书记)、理论导师(农业专家、资深法官)、以及普通受益群众(合作社社员、被调解的村民、落户企业代表)。他要求访谈不做预演,鼓励讲真话、讲问题、讲建议。
他亲自把关主汇报材料和所有支撑材料。摒弃空话套话,核心材料浓缩成几页纸,用图表清晰展示干部结构变化、能力提升对比、基层矛盾化解率变化、群众满意度调查等关键数据。所有案例都要求有具体时间、地点、人物、成效,经得起推敲。
对调研路线、车辆安排、食宿、安全等细节,李鸣风也事无巨细亲自过问,确保万无一失,不给周明华留下任何形式主义或准备不足的印象。他强调:“接待规格按标准,绝不超标,但服务要周到细致,体现榆林干部的作风和效率。”
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但水面下的暗流并未停止涌动。
县长郑卫国在公开场合,全力支持调研筹备工作,要求政府口相关部门无条件配合。但在县政府内部的协调会上,他的语气则显得比较平淡,更多地是强调“各司其职”、“不出差错”,而非像董国云那样充满“打硬仗”的激情。他私下对心腹感叹:“风头都让他们出尽了,我们干实事的,反倒成了陪衬。” 他将更多精力放在了督促几个重点经济项目上,似乎想在另一个赛道证明县政府的价值。
* 常务孙立强他分管的农口、国土等部门需要配合提供数据和案例支撑。他表面上安排得力人手配合李鸣风的工作小组,但李鸣风能感觉到,下面报上来的有些数据不够及时,或者深度不够。孙立强在私下场合,对“墩苗计划”的评价也颇为微妙:“成效是有,但宣传有点过了。基层工作哪有那么容易?靠几个年轻人就能翻天覆地?周部长是明白人,看得清。”
*小泉镇党委书记马文才,他压力最大。青山村事件的阴影犹在,虽然陈芳和李想干得不错,但小泉镇整体基础薄弱,矛盾点多。他生怕调研时出纰漏,特别是担心那些对补偿款仍有微词的村民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在周明华面前“告状”。他几乎天天泡在村里,反复排查隐患,神经高度紧张,对李鸣风派来对接的县委办工作人员抱怨连连:“李主任,这哪是调研,简直是上刑场啊!”
一些之前对“理论导师”工作敷衍的部门领导,此刻也紧张起来,生怕被抽到访谈时露怯,开始临时抱佛脚,主动联系自己负责的“苗子”了解情况,补课。
在周明华正式调研的前三天,市委组织部干部二科科长提前抵达榆林,进行最后的对接和踩点。带队的是周明华非常信任的一位副处长,姓方。
方处长一行作风极为务实。他们没有先去县委听汇报,而是直接提出要看几个关键点位,并随机抽取了几名下派干部的《成长档案》和《目标清单》原件。李鸣风全程陪同,对答如流,档案材料准备充分,数据详实,记录清晰,经受住了第一轮考验。
在柳林镇,方处长饶有兴致地看了张伟的葡萄园和电商直播间,详细询问了合作社的运行模式和增收情况;在小泉镇,他旁听了陈芳主持的一场土地纠纷调解,又实地查看了李想负责的农贸市场改造工地,并与镇党委书记马文才进行了深入交谈,重点询问了青山村事件的后续处理和下派干部在其中的作用。
晚上,方处长才在县委小会议室听取了李鸣风代表县委做的简短预备汇报。汇报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数据和机制。方处长听得非常认真,不时提问,问题都很尖锐,直指执行中的难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李鸣风凭借对计划的深度参与和全局把握,一一给出了坦诚而有力的回答。
“李主任,准备得很充分。”听完汇报,方处长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赞许,“周部长要求严,眼里揉不得沙子。你们能经得起我们这种‘突袭’式的踩点,说明基础工作是扎实的。不过,”他话锋一转,语气严肃,“周部长调研时,会更深入,也会更关注那些没有准备好的角落。尤其是干部和群众的真实感受,是装不出来的。切记,真实比完美更重要。”
“谢谢方处长的指导!我们一定坚持实事求是,把最真实的情况展现给周部长!”李鸣风郑重表态。
送走方处长一行,李鸣风站在县委大楼门口,夜风带着深秋的凉意。踩点顺利过关,只是前哨战的小胜。真正的考验,两天后才正式开始。周明华那洞悉一切的目光,即将投向榆林这片正在孕育新风的土地。
他知道,所有的精心准备,都是为了迎接一场关于真实与成效的终极检验。榆林的“墩苗”能否在更高层面获得认可,他李鸣风能否在这场大考中再次证明自己的价值,都将在周明华部长踏上榆林土地的那一刻,迎来最终的答案。压力如山,但他胸中,只有熊熊燃烧的斗志。
通知措辞严谨,要求“全面、客观、真实”反映情况,不搞形式主义,不听长篇汇报,重点是看现场、访干部、听实情。调研时间定在下周三,为期两天。
这份通知,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榆林县委县政府两栋大楼内激起了千层浪,董国云第一时间召集县委办、组织部及相关乡镇、部门主要负责人召开紧急筹备会。会议室里气氛凝重而紧张。
“同志们,周部长这次来,不是走马观花,是带着省委的关注和市委的嘱托,来检验我们榆林‘墩苗计划’成色的!”董国云神情严肃,目光如炬,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这是对我们前期工作的最高级别检验,更是榆林干部工作能否在全省打出品牌的关键一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谁在这个节骨眼上掉链子,拖了全县的后腿,我拿谁是问!”
他的话语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周明华以严谨务实、眼光毒辣着称,在她面前玩虚的,无异于自取其辱。
“鸣风!”董国云点名,“你是‘墩苗计划’全程的亲历者和主要推动者之一,这次调研的总体协调和材料准备,由你牵头负责!县委办、组织部全力配合!要拿出我们榆林最高水平、最真实的状态来迎接周部长的检阅!”
“是!董书记!保证完成任务!”李鸣风立刻起身,声音沉稳有力。他深知责任重大,这既是对“墩苗计划”的终极考验,也是对他个人能力的一次大考。
会议结束,李鸣风立刻进入高速运转状态。他如同一位临战前的指挥官,迅速铺开“作战图”。 他召集县委办、组织部精干力量成立临时工作小组,明确核心任务:不是“包装”,而是“呈现”。重点围绕“墩苗计划”的核心机制(双导师制、成长档案、动态评估、资源保障)和实际成效(干部蜕变案例、基层面貌改善、矛盾化解实例)做文章。他要求所有材料必须用数据说话、用案例支撑、用事实印证。
他亲自筛选调研点位,力求覆盖不同类型、不同成效的典型。首选柳林镇,作为“优等生”,重点展示张伟的葡萄合作社带动增收、王强招商项目落地以及该镇如何用好下派干部的整体机制。
小泉镇,作为曾经的“问题生”和重点“改造对象”,重点展示陈芳在矛盾调解中的专业成长、李想推动镇区改造的务实成果,以及该镇在青山村事件后,如何借助“墩苗”力量重塑治理生态的努力。选择小泉镇,需要勇气,但也最能体现“墩苗”在复杂环境的生命力。
选择基础较弱的河口乡,展示下派干部在艰苦条件下推广技术、改善民生的努力和初步成效,体现计划的覆盖面和针对性。
安排周明华旁听一次真实的月度交流会,让部长直接感受下派干部的思想碰撞、困惑分享和解决问题的务实氛围。
李鸣风还拟定了一份详细的访谈名单,不仅包括董国云、王海山等领导,更重点安排了下派干部代表(张伟、陈芳、王强、李想等)、实践导师(柳林镇镇长、小泉镇党委书记)、理论导师(农业专家、资深法官)、以及普通受益群众(合作社社员、被调解的村民、落户企业代表)。他要求访谈不做预演,鼓励讲真话、讲问题、讲建议。
他亲自把关主汇报材料和所有支撑材料。摒弃空话套话,核心材料浓缩成几页纸,用图表清晰展示干部结构变化、能力提升对比、基层矛盾化解率变化、群众满意度调查等关键数据。所有案例都要求有具体时间、地点、人物、成效,经得起推敲。
对调研路线、车辆安排、食宿、安全等细节,李鸣风也事无巨细亲自过问,确保万无一失,不给周明华留下任何形式主义或准备不足的印象。他强调:“接待规格按标准,绝不超标,但服务要周到细致,体现榆林干部的作风和效率。”
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但水面下的暗流并未停止涌动。
县长郑卫国在公开场合,全力支持调研筹备工作,要求政府口相关部门无条件配合。但在县政府内部的协调会上,他的语气则显得比较平淡,更多地是强调“各司其职”、“不出差错”,而非像董国云那样充满“打硬仗”的激情。他私下对心腹感叹:“风头都让他们出尽了,我们干实事的,反倒成了陪衬。” 他将更多精力放在了督促几个重点经济项目上,似乎想在另一个赛道证明县政府的价值。
* 常务孙立强他分管的农口、国土等部门需要配合提供数据和案例支撑。他表面上安排得力人手配合李鸣风的工作小组,但李鸣风能感觉到,下面报上来的有些数据不够及时,或者深度不够。孙立强在私下场合,对“墩苗计划”的评价也颇为微妙:“成效是有,但宣传有点过了。基层工作哪有那么容易?靠几个年轻人就能翻天覆地?周部长是明白人,看得清。”
*小泉镇党委书记马文才,他压力最大。青山村事件的阴影犹在,虽然陈芳和李想干得不错,但小泉镇整体基础薄弱,矛盾点多。他生怕调研时出纰漏,特别是担心那些对补偿款仍有微词的村民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在周明华面前“告状”。他几乎天天泡在村里,反复排查隐患,神经高度紧张,对李鸣风派来对接的县委办工作人员抱怨连连:“李主任,这哪是调研,简直是上刑场啊!”
一些之前对“理论导师”工作敷衍的部门领导,此刻也紧张起来,生怕被抽到访谈时露怯,开始临时抱佛脚,主动联系自己负责的“苗子”了解情况,补课。
在周明华正式调研的前三天,市委组织部干部二科科长提前抵达榆林,进行最后的对接和踩点。带队的是周明华非常信任的一位副处长,姓方。
方处长一行作风极为务实。他们没有先去县委听汇报,而是直接提出要看几个关键点位,并随机抽取了几名下派干部的《成长档案》和《目标清单》原件。李鸣风全程陪同,对答如流,档案材料准备充分,数据详实,记录清晰,经受住了第一轮考验。
在柳林镇,方处长饶有兴致地看了张伟的葡萄园和电商直播间,详细询问了合作社的运行模式和增收情况;在小泉镇,他旁听了陈芳主持的一场土地纠纷调解,又实地查看了李想负责的农贸市场改造工地,并与镇党委书记马文才进行了深入交谈,重点询问了青山村事件的后续处理和下派干部在其中的作用。
晚上,方处长才在县委小会议室听取了李鸣风代表县委做的简短预备汇报。汇报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数据和机制。方处长听得非常认真,不时提问,问题都很尖锐,直指执行中的难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李鸣风凭借对计划的深度参与和全局把握,一一给出了坦诚而有力的回答。
“李主任,准备得很充分。”听完汇报,方处长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赞许,“周部长要求严,眼里揉不得沙子。你们能经得起我们这种‘突袭’式的踩点,说明基础工作是扎实的。不过,”他话锋一转,语气严肃,“周部长调研时,会更深入,也会更关注那些没有准备好的角落。尤其是干部和群众的真实感受,是装不出来的。切记,真实比完美更重要。”
“谢谢方处长的指导!我们一定坚持实事求是,把最真实的情况展现给周部长!”李鸣风郑重表态。
送走方处长一行,李鸣风站在县委大楼门口,夜风带着深秋的凉意。踩点顺利过关,只是前哨战的小胜。真正的考验,两天后才正式开始。周明华那洞悉一切的目光,即将投向榆林这片正在孕育新风的土地。
他知道,所有的精心准备,都是为了迎接一场关于真实与成效的终极检验。榆林的“墩苗”能否在更高层面获得认可,他李鸣风能否在这场大考中再次证明自己的价值,都将在周明华部长踏上榆林土地的那一刻,迎来最终的答案。压力如山,但他胸中,只有熊熊燃烧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