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荣誉,如同一声春雷,响彻长湖,也为李鸣风的政治生涯镀上了一层耀眼的光芒。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李鸣风作为代表之一上台领奖,受到了中央领导的接见。媒体的聚光灯再次聚焦,长湖经验和李鸣风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国家级媒体的重要版面上,其影响力已然超出了江北省的范围。
载誉归来的李鸣风,受到了省、市两级主要领导的分别接见和勉励。话语中,除了肯定和祝贺,更多了几分期许和意味深长的叮嘱。省委书记张春林在单独谈话时,拍着他的肩膀说:“鸣风同志,荣誉是肯定,更是责任。要把‘优秀’体现在未来的每一项工作中,戒骄戒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话语中的提点之意,李鸣风心领神会。
回到长湖,迎接他的是盛大的欢迎仪式和干部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戴。他的威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县委大院里,每个人见到他,眼神中都充满了崇敬甚至一丝敬畏。他的指示,得到了更加迅速、更加不折不扣的执行。长湖的发展势头,也借着这股“东风”,更加迅猛。
然而,站得越高,感受到的风寒也愈发清晰。
首先是一些微妙的变化。以前对他颇为亲近、敢于直言的某些市领导,如今见面时虽然依旧笑容满面,恭喜不断,但言谈举止间,却多了一分不易察觉的客套和距离感。一些需要市里审批或协调的事项,流程似乎变得比以前更加“规范”和“谨慎”,偶尔还会遇到一些以前不曾有的、来自市里某些部门的“友情提醒”或“补充材料要求”。
其次,是关于他个人去向的传闻,开始悄然流传。有说他将很快被提拔为千湖市副市长,进入市领导序列;有说他可能直接调任省直重要部门担任一把手;甚至还有更离谱的,说他已被某位中央领导看重,可能调入国家部委……这些传闻有鼻子有眼,真真假假,难以分辨,却在无形中搅动着长湖乃至千湖市的官场水面,也让一些人的心态发生了微妙变化。
最让李鸣风感到警惕的,是来自省里一位平时交集不多、但地位显赫的领导的“关怀”。在一次省里的工作会议间隙,这位领导特意走到他身边,笑容可掬地表示祝贺,然后话锋一转,看似随意地提了一句:“鸣风同志年轻有为,成绩突出,前途无量啊。不过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时候,步子不妨放稳一点,有些事情,也不必事事都追求‘长湖速度’嘛,也要给其他兄弟县市一点学习和追赶的时间嘛,哈哈。” 虽是玩笑口吻,但其间的告诫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敲打意味,李鸣风听得明明白白。
这并非孤例。随后几天,他接连收到几位在省里机关工作的老同学、老朋友的“私下提醒”,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是让他最近低调一些,谨言慎行,注意平衡,避免成为“众矢之的”。
所有的迹象都表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这项桂冠,在带来无上荣光的同时,也将他推到了一个更加显眼、也更加容易招致嫉妒和审视的位置。过去的成绩和锋芒,在有些人眼中,不再只是政绩,也可能是一种“不懂藏拙”的威胁。
深夜,李鸣风独自在办公室,窗外是长湖县的万家灯火。他手里把玩着那枚沉甸甸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奖章,面色沉静,目光深邃。
喜悦和激动过后,是更深沉的冷静。他回想起老领导方为民的叮嘱,回想起张春林书记的语重心长,回想起那位省领导的“关怀”和老朋友们的提醒。
他深知,中国的官场,讲究韬光养晦,讲究平衡艺术。过刚易折,锋芒太露,往往容易提前招致不必要的阻力甚至暗箭。尤其是在他这个年龄,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打破了某种固有的平衡和预期,必然会让一些人感到不适。
下一步怎么走?是继续高歌猛进,凭借巨大的声望和势头,推动长湖迈向更高的目标?还是暂时收敛锋芒,将重心放在内部整合和夯实基础上,缓和外部潜在的压力?
这是一个需要极高政治智慧来把握的度。
沉思良久,李鸣风缓缓将奖章放回盒子里。他打开工作笔记本,在新的一页上,写下了两行字:
一、沉心静气,巩固根基。
二、谦虚谨慎,广结善缘。
他决定,短期内,长湖的发展战略不变,但推进的节奏和宣传的调门可以适当调整。他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解决前期快速发展中可能隐藏的问题和短板上去,比如环保的持续压力、新兴产业的人才储备、乡村振兴的深度推进、以及干部队伍能力的持续提升等。同时,他要更加主动地加强与市里、省里相关部门的沟通汇报,更加谦逊地向兄弟县市学习“取经”,化解可能存在的隔阂。
这不是退缩,而是为了跳得更远而进行的必要蓄力。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徐海峰的号码:“海峰县长,睡了吗?有个想法,关于我们明年重点工作的微调,想和你商量一下,重点是‘提质增效’和‘练好内功’……”
电话那头,徐海峰对李鸣风在荣誉巅峰突然提出要“练内功”略显意外,但很快便领会了其中的深意,表示全力支持。
挂了电话,李鸣风再次看向窗外的灯火。高处固然寒冷,但视野也更为开阔。这份寒意,是对他心性的磨砺,也是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必经之途。
他深知,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未来的路,需要更加沉稳,更加智慧,也更加坚定。
载誉归来的李鸣风,受到了省、市两级主要领导的分别接见和勉励。话语中,除了肯定和祝贺,更多了几分期许和意味深长的叮嘱。省委书记张春林在单独谈话时,拍着他的肩膀说:“鸣风同志,荣誉是肯定,更是责任。要把‘优秀’体现在未来的每一项工作中,戒骄戒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话语中的提点之意,李鸣风心领神会。
回到长湖,迎接他的是盛大的欢迎仪式和干部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戴。他的威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县委大院里,每个人见到他,眼神中都充满了崇敬甚至一丝敬畏。他的指示,得到了更加迅速、更加不折不扣的执行。长湖的发展势头,也借着这股“东风”,更加迅猛。
然而,站得越高,感受到的风寒也愈发清晰。
首先是一些微妙的变化。以前对他颇为亲近、敢于直言的某些市领导,如今见面时虽然依旧笑容满面,恭喜不断,但言谈举止间,却多了一分不易察觉的客套和距离感。一些需要市里审批或协调的事项,流程似乎变得比以前更加“规范”和“谨慎”,偶尔还会遇到一些以前不曾有的、来自市里某些部门的“友情提醒”或“补充材料要求”。
其次,是关于他个人去向的传闻,开始悄然流传。有说他将很快被提拔为千湖市副市长,进入市领导序列;有说他可能直接调任省直重要部门担任一把手;甚至还有更离谱的,说他已被某位中央领导看重,可能调入国家部委……这些传闻有鼻子有眼,真真假假,难以分辨,却在无形中搅动着长湖乃至千湖市的官场水面,也让一些人的心态发生了微妙变化。
最让李鸣风感到警惕的,是来自省里一位平时交集不多、但地位显赫的领导的“关怀”。在一次省里的工作会议间隙,这位领导特意走到他身边,笑容可掬地表示祝贺,然后话锋一转,看似随意地提了一句:“鸣风同志年轻有为,成绩突出,前途无量啊。不过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有时候,步子不妨放稳一点,有些事情,也不必事事都追求‘长湖速度’嘛,也要给其他兄弟县市一点学习和追赶的时间嘛,哈哈。” 虽是玩笑口吻,但其间的告诫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敲打意味,李鸣风听得明明白白。
这并非孤例。随后几天,他接连收到几位在省里机关工作的老同学、老朋友的“私下提醒”,内容大同小异,无非是让他最近低调一些,谨言慎行,注意平衡,避免成为“众矢之的”。
所有的迹象都表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这项桂冠,在带来无上荣光的同时,也将他推到了一个更加显眼、也更加容易招致嫉妒和审视的位置。过去的成绩和锋芒,在有些人眼中,不再只是政绩,也可能是一种“不懂藏拙”的威胁。
深夜,李鸣风独自在办公室,窗外是长湖县的万家灯火。他手里把玩着那枚沉甸甸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奖章,面色沉静,目光深邃。
喜悦和激动过后,是更深沉的冷静。他回想起老领导方为民的叮嘱,回想起张春林书记的语重心长,回想起那位省领导的“关怀”和老朋友们的提醒。
他深知,中国的官场,讲究韬光养晦,讲究平衡艺术。过刚易折,锋芒太露,往往容易提前招致不必要的阻力甚至暗箭。尤其是在他这个年龄,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打破了某种固有的平衡和预期,必然会让一些人感到不适。
下一步怎么走?是继续高歌猛进,凭借巨大的声望和势头,推动长湖迈向更高的目标?还是暂时收敛锋芒,将重心放在内部整合和夯实基础上,缓和外部潜在的压力?
这是一个需要极高政治智慧来把握的度。
沉思良久,李鸣风缓缓将奖章放回盒子里。他打开工作笔记本,在新的一页上,写下了两行字:
一、沉心静气,巩固根基。
二、谦虚谨慎,广结善缘。
他决定,短期内,长湖的发展战略不变,但推进的节奏和宣传的调门可以适当调整。他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解决前期快速发展中可能隐藏的问题和短板上去,比如环保的持续压力、新兴产业的人才储备、乡村振兴的深度推进、以及干部队伍能力的持续提升等。同时,他要更加主动地加强与市里、省里相关部门的沟通汇报,更加谦逊地向兄弟县市学习“取经”,化解可能存在的隔阂。
这不是退缩,而是为了跳得更远而进行的必要蓄力。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徐海峰的号码:“海峰县长,睡了吗?有个想法,关于我们明年重点工作的微调,想和你商量一下,重点是‘提质增效’和‘练好内功’……”
电话那头,徐海峰对李鸣风在荣誉巅峰突然提出要“练内功”略显意外,但很快便领会了其中的深意,表示全力支持。
挂了电话,李鸣风再次看向窗外的灯火。高处固然寒冷,但视野也更为开阔。这份寒意,是对他心性的磨砺,也是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必经之途。
他深知,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未来的路,需要更加沉稳,更加智慧,也更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