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常委会上的暗涌-《重生之问道官途》

  县委常委会会议室,空气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深红色的长条会议桌如同楚河汉界,无形的力量在桌面下激烈碰撞。十一位县委常委分坐两侧,县委书记董国云端坐主位,神情沉静,目光如深潭。李鸣风坐在角落的阴影里,手持笔记本,如同一架精密仪器,捕捉着会场每一丝细微的波动。

  议题进行到“基层墩苗”计划。组织部长王海山的汇报谨慎而周全,强调了计划对优化干部结构、夯实基层基础的战略意义,并详细说明了首批下派人员的遴选标准、接收乡镇的安排以及初步的保障措施。他字斟句酌,刻意绕过了之前那场由《千湖日报》文章引发的风波。

  王海山话音刚落,县长郑卫国便轻轻放下了手中的紫砂茶杯。这位在榆林县深耕近二十年,从乡长、乡党委书记、副县长一步步走上来的本土派旗帜人物,脸上挂着惯常的、令人如沐春风的温和笑容,眼神却锐利如鹰隼,扫过在座的几位本地常委。

  “董书记,王部长,”郑卫国的声音不高,带着一种特有的、令人信服的沉稳腔调,“‘墩苗’这个提法,立意是好的。年轻人嘛,确实需要到一线去摸爬滚打,了解基层疾苦。这一点,我完全赞同。”他先定下基调,表明立场并非反对。

  然而,“但是”二字一出,会议室的气氛瞬间微妙起来。

  “但是,”郑卫国话锋一转,语气变得语重心长,“任何政策的落地,都离不开‘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榆林县各乡镇的情况,差异很大。有的乡镇基础好,班子强,年轻人下去能学到东西,也能发挥作用。可有的地方,”他顿了顿,目光若有似无地扫过董国云和李鸣风的方向,“比如偏远些的,或者矛盾积累比较深的乡镇,情况就复杂得多。一股脑把这么多好苗子,特别是像鸣风同志这样刚从象牙塔出来的优秀选调生,都压到最基层去,会不会拔苗助长?会不会因为经验不足、处理不当,反而激化矛盾,好心办了坏事?”

  他没有直接提小泉镇,但“矛盾积累比较深”的指向性,在座常委心知肚明。这既是质疑计划的可行性,更是将李鸣风这个“空降”秘书也隐隐置于被审视的位置——你们这些高材生,真能应付基层的复杂局面吗?

  “郑县长说得在理啊。”宣传部长刘红梅立刻接话,她是郑卫国最坚定的政治盟友之一,言辞向来犀利。她扶了扶金丝眼镜,语气带着几分“忧思”,“王部长的方案很好,但我总觉得,在‘如何确保墩苗墩得实、墩得好’方面,配套措施还可以更完善、更接地气。比如,下去之后谁来带?遇到复杂问题怎么解决?保障待遇能不能真正落实?特别是心理疏导和容错机制,这些都很重要。不能光想着把人‘墩’下去,更要考虑怎么能让他们‘长’起来。市里媒体之前的一些讨论,虽然角度不同,但也提醒我们要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细致。”

  她再次将之前那篇负面报道的“合理性”隐隐带出,同时将矛头指向了计划本身的“粗糙”和“理想化”。

  常务副县长孙立强紧接着发言,他说话更直接一些:“董书记,我补充一点。基层工作,讲究的是个‘稳’字。现在各乡镇都在全力抓发展、保稳定,任务都很重。一下子塞进去这么多生瓜蛋子,接收单位有没有足够的人手和精力去带?会不会影响乡镇的正常运转?我看啊,是不是可以先搞个试点?选一两个条件相对成熟的乡镇,小范围铺开,摸索出经验了,再全面推开?这样更稳妥。” 他提出了“缓行”和“试点”的建议,核心还是对全面铺开计划的疑虑。

  政法委书记也委婉表达了类似的担忧,强调稳定压倒一切,新政策推行要慎之又慎。

  一时间,常委们的发言隐隐形成了一种“共识”:计划虽好,但不宜操之过急,需谨慎缓行。郑卫国、刘红梅、孙立强三人的发言,逻辑严密,理由充分,占据了道义和“务实”的制高点。王海山作为组织部长,在这种压力下,只能谨慎地表示“会认真研究各位常委的意见,进一步完善方案”。纪委书记高明强和武装部长暂时保持沉默。县委办主任陈明几次想开口,都被董国云用眼神制止。

  本土派的力量,在常委会这个核心舞台上,凭借其对本地情况的“深刻理解”和对“稳定”的强调,暂时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会场的气氛显得有些压抑,支持董国云的力量似乎被压制住了。

  董国云一直沉默地听着,手指在光洁的红木桌面上有节奏地轻轻敲击,脸上看不出喜怒。直到几位常委都表达完意见,他才缓缓抬起头,目光如同探照灯般扫过全场,最终落在郑卫国脸上。

  “卫国同志、红梅同志、立强同志,还有其他几位同志的意见,”董国云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瞬间压下了会场所有的杂音,“我都听到了。大家关心年轻干部的成长,关心基层的稳定,这份责任心,值得肯定。”

  “‘墩苗’计划,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想出来的,是经过前期深入调研,针对我县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结构失衡,基层治理能力亟待提升的现实困境,做出的必要决策!是着眼榆林未来五年、十年发展的战略考量!怕困难,就不做事了?那要我们这些常委干什么?要我们这些领导干部干什么?”

  一连串的反问,掷地有声!董国云身上那股久居上位的威严和改革者的锐气瞬间迸发出来,冲散了本土派营造的“缓行”氛围。

  他目光锐利,继续推进:

  “同志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组织部要立刻行动!”他看向王海山,语气不容置疑,“王部长,三天内,拿出详细的配套措施!重点解决‘谁来带’、‘怎么帮’、‘保障实’、‘出路明’这四个核心问题!要具体,要可操作!下次常委会,专题审议!”

  “至于试点还是全面铺开?”董国云的目光扫过孙立强,“我看,不必再争论!首批名单已经确定,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优秀苗子!全面铺开,就是最好的试点!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接收单位有困难?组织部、县委办要下去协调!带不好?那是党委书记的责任!”

  他直接将压力传导到乡镇党委书记一级,彻底堵死了“缓行”的退路。

  “至于小泉镇的事情……”董国云的目光最后落在郑卫国和孙立强身上,语气带着一种深沉的意味,“这恰恰证明了基层矛盾的复杂性和我们加强基层力量的紧迫性!这件事,县政府要负起主体责任!卫国同志,立强同志,我不管你们用什么方法,必须尽快拿出一个让群众信服的解决方案!彻底平息事态!这不是讨论困难的时候,是考验我们执政能力和担当的时候!”

  董国云巧妙地避开了与本土派在“墩苗”计划可行性上的直接缠斗,而是以一把手的决断力强行推动议程,同时将矛盾的焦点精准地引向了亟待解决的小泉镇事件,并明确将责任压在了分管领导和县政府身上。这一手,既展示了魄力,又让本土派无法再在“墩苗”问题上公开阻挠。

  郑卫国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眼神深处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孙立强更是脸色微沉。其他常委也感受到了董国云不容置疑的决心。

  “好,既然董书记决心已定,我们县政府一定全力落实,解决好小泉镇的问题。”郑卫国率先表态,语气依旧平稳,但那份“优势”感已然消散。他知道,在董国云明确表态后,再纠缠“墩苗”已无意义,反而显得不顾大局。

  “按董书记指示办。” “支持董书记决定。” 其他常委也纷纷表态,会议议程得以继续。

  李鸣风在角落飞速记录,心中波澜起伏。这场常委会,如同一幅生动的权力图谱。他清晰地看到了本土派盘根错节的实力和对变革的本能抵触,也看到了董国云作为一把手的强大意志和娴熟的政治手腕。表面上看,董国云凭借权威强行推动了“墩苗”计划,但本土派在道义和“务实”层面展现的影响力,以及他们对小泉镇事件的“关切”,都预示着前路绝非坦途。小泉镇,这个尚未解决的麻烦,就像一枚埋下的地雷,随时可能被引爆。

  会议随着董国云的拍板接近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