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屿在五羊市的“大隐隐于市”生活,如同一杯温润的陈年普洱,在时光的浸泡下,渐渐散发出醇厚而熨帖的滋味。
他彻底卸下了过往所有的身份标签,像一个最普通的五羊市民一样,在这座繁华都市的某个角落,过着简单、规律而又充满烟火气的小日子。
他租住的“流花苑”小区,位于新旧城区的交界地带,既有老城区的便利与温情,又不乏新城区的整洁与活力。
邻里多是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或是像他一样在此租住的年轻白领、小生意人,大家见面点头微笑,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既不疏远,也不过分热络,让沈屿感到十分舒适。
每天清晨,他会在生物钟的作用下自然醒来。推开窗,带着汽车尾气和早茶香味的温热空气涌入房间,伴随着楼下晨练老人的广播声和鸟鸣,宣告着新一天的开始。
他通常会换上运动服,下楼沿着小区旁的河滨绿道慢跑半小时。这条河涌经过治理,水质尚可,两岸绿树成荫,是附近居民晨练、散步的好去处。
跑步时,他会遇到不少熟面孔:打太极的老伯、遛狗的中年夫妇、跳广场舞的阿姨……日子久了,彼此虽不知姓名,却也会点头致意。
跑完步,他会去小区门口那家名为“好彩”的茶楼。这是他来五羊市后发现的宝藏小店,门面不大,装修普通,但点心正宗,价格实惠,深受街坊喜爱。
他固定坐在靠窗的一个卡座,点一壶菊普,要一份当日的报纸,再点上两件点心,通常是晶莹剔透的虾饺、软糯脱骨的凤爪,或者皮薄馅足的干蒸烧卖。
一边慢悠悠地品茶吃点心,一边看报上的本地新闻和国际时事,听着周围食客用岭南语高声谈论着物价、天气、家长里短,一种真实而鲜活的生活感扑面而来。这已成为他一天中最惬意的仪式之一。
上午,他或去附近的图书馆看书,或在公寓里整理之前的钓鱼笔记,偶尔也会打开电脑,处理一些“江超”联赛后期通过邮件发来的咨询(他依旧保持着“特别顾问”的远程角色,但介入极少)。他的生活节奏缓慢而充实,心绪平静如水。
下午,则是他雷打不动的“垂钓时间”。五羊市水系发达,除了穿城而过的羊江,城内还有不少河涌、湖泊甚至水库。
沈屿通过地图和研究本地钓鱼论坛,找到了几处允许垂钓、环境尚可的野钓点。他依旧开着他那辆“长龙·揽胜”,但不再是为了长途跋涉,只是作为代步工具,载着钓具,穿梭于城市的角落,寻找那方属于他的水岸宁静。
就是在这样的垂钓活动中,他渐渐结识了一些“钓友”,其中最为投缘的,便是住在同一栋楼、被他戏称为“酱油老卢”的卢伯。
与卢伯的相识,颇有戏剧性。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沈屿在离家不远的一段相对僻静的河涌边下竿。这里水质不算顶好,但胜在清静,偶尔能钓到些小罗非鱼和鲫鱼。
他正专注地看着浮漂,一个身影慢悠悠地晃了过来,在他旁边不远处放下了一个老旧的小马扎和一个看起来颇有年头的渔具包。
来者是一位年纪约莫七十上下的老者,身材精瘦,背微驼,但精神矍铄。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张脸,是一种常年经受日晒雨淋后形成的、近乎酱黑色的肤色,皱纹如同刀刻般深邃,一双眼睛却亮得惊人,透着一股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精明。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旧汗衫和宽松的沙滩裤,脚上一双塑料凉鞋,打扮极为随意。
老人熟练地支起一根短节溪流竿,挂饵抛竿,动作行云流水,一看就是老手。他瞥了一眼沈屿身旁那套看起来相当专业的钓具和那辆停在路边的气派SUV,又看了看沈屿那专注却略显“文气”的握竿姿势,嘴角微微扯动了一下,似乎觉得有些有趣,但没说话。
沈屿也注意到了这位邻居,对他那独特的“酱油”肤色印象深刻,点头微笑示意。老人也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两人就这样并排坐着,各自盯着自己的浮漂,沉默地钓了半个多小时。期间,沈屿钓上来两条指头长的小罗非,随手放回了河里。老人则一直没什么动静,但气定神闲,丝毫不急。
突然,老人的浮漂猛地一个顿口,随即鱼线被拉得嗡嗡作响!老人手腕一抖,鱼竿瞬间弯成一道大弓!
他却不慌不忙,稳稳控住鱼竿,利用竿身的弹性与水下的家伙周旋。那鱼力道不小,在水下左冲右突,搅起一片浑水。
沈屿放下鱼竿,饶有兴致地看着。老人遛鱼的手法极其老道,不急不躁,充分消耗着鱼的体力。
几分钟后,一尾银光闪闪、约莫两斤重的野生大鲫鱼被提出了水面!鱼鳞完整,体型肥硕,是难得的“河鲜”佳品。
“嗬!卢伯,好手气啊!这么大条的土鲫鱼,难得!”旁边一个路过的、认识老人的街坊赞叹道。
被称作“卢伯”的老人嘿嘿一笑,露出两排被烟熏得微黄的牙齿,熟练地将鱼放入鱼护,语气带着几分得意:“运气,运气!这河段也就这点老底子了,难得碰上一条。”
这时,他才转过头,看向沈屿,用带着浓重五羊口音的普通话问道:“后生仔,睇你唔系本地人喔?也中意钓鱼?”(小伙子,看你不是本地人吧?也
他彻底卸下了过往所有的身份标签,像一个最普通的五羊市民一样,在这座繁华都市的某个角落,过着简单、规律而又充满烟火气的小日子。
他租住的“流花苑”小区,位于新旧城区的交界地带,既有老城区的便利与温情,又不乏新城区的整洁与活力。
邻里多是住了几十年的老街坊,或是像他一样在此租住的年轻白领、小生意人,大家见面点头微笑,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既不疏远,也不过分热络,让沈屿感到十分舒适。
每天清晨,他会在生物钟的作用下自然醒来。推开窗,带着汽车尾气和早茶香味的温热空气涌入房间,伴随着楼下晨练老人的广播声和鸟鸣,宣告着新一天的开始。
他通常会换上运动服,下楼沿着小区旁的河滨绿道慢跑半小时。这条河涌经过治理,水质尚可,两岸绿树成荫,是附近居民晨练、散步的好去处。
跑步时,他会遇到不少熟面孔:打太极的老伯、遛狗的中年夫妇、跳广场舞的阿姨……日子久了,彼此虽不知姓名,却也会点头致意。
跑完步,他会去小区门口那家名为“好彩”的茶楼。这是他来五羊市后发现的宝藏小店,门面不大,装修普通,但点心正宗,价格实惠,深受街坊喜爱。
他固定坐在靠窗的一个卡座,点一壶菊普,要一份当日的报纸,再点上两件点心,通常是晶莹剔透的虾饺、软糯脱骨的凤爪,或者皮薄馅足的干蒸烧卖。
一边慢悠悠地品茶吃点心,一边看报上的本地新闻和国际时事,听着周围食客用岭南语高声谈论着物价、天气、家长里短,一种真实而鲜活的生活感扑面而来。这已成为他一天中最惬意的仪式之一。
上午,他或去附近的图书馆看书,或在公寓里整理之前的钓鱼笔记,偶尔也会打开电脑,处理一些“江超”联赛后期通过邮件发来的咨询(他依旧保持着“特别顾问”的远程角色,但介入极少)。他的生活节奏缓慢而充实,心绪平静如水。
下午,则是他雷打不动的“垂钓时间”。五羊市水系发达,除了穿城而过的羊江,城内还有不少河涌、湖泊甚至水库。
沈屿通过地图和研究本地钓鱼论坛,找到了几处允许垂钓、环境尚可的野钓点。他依旧开着他那辆“长龙·揽胜”,但不再是为了长途跋涉,只是作为代步工具,载着钓具,穿梭于城市的角落,寻找那方属于他的水岸宁静。
就是在这样的垂钓活动中,他渐渐结识了一些“钓友”,其中最为投缘的,便是住在同一栋楼、被他戏称为“酱油老卢”的卢伯。
与卢伯的相识,颇有戏剧性。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沈屿在离家不远的一段相对僻静的河涌边下竿。这里水质不算顶好,但胜在清静,偶尔能钓到些小罗非鱼和鲫鱼。
他正专注地看着浮漂,一个身影慢悠悠地晃了过来,在他旁边不远处放下了一个老旧的小马扎和一个看起来颇有年头的渔具包。
来者是一位年纪约莫七十上下的老者,身材精瘦,背微驼,但精神矍铄。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张脸,是一种常年经受日晒雨淋后形成的、近乎酱黑色的肤色,皱纹如同刀刻般深邃,一双眼睛却亮得惊人,透着一股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精明。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旧汗衫和宽松的沙滩裤,脚上一双塑料凉鞋,打扮极为随意。
老人熟练地支起一根短节溪流竿,挂饵抛竿,动作行云流水,一看就是老手。他瞥了一眼沈屿身旁那套看起来相当专业的钓具和那辆停在路边的气派SUV,又看了看沈屿那专注却略显“文气”的握竿姿势,嘴角微微扯动了一下,似乎觉得有些有趣,但没说话。
沈屿也注意到了这位邻居,对他那独特的“酱油”肤色印象深刻,点头微笑示意。老人也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
两人就这样并排坐着,各自盯着自己的浮漂,沉默地钓了半个多小时。期间,沈屿钓上来两条指头长的小罗非,随手放回了河里。老人则一直没什么动静,但气定神闲,丝毫不急。
突然,老人的浮漂猛地一个顿口,随即鱼线被拉得嗡嗡作响!老人手腕一抖,鱼竿瞬间弯成一道大弓!
他却不慌不忙,稳稳控住鱼竿,利用竿身的弹性与水下的家伙周旋。那鱼力道不小,在水下左冲右突,搅起一片浑水。
沈屿放下鱼竿,饶有兴致地看着。老人遛鱼的手法极其老道,不急不躁,充分消耗着鱼的体力。
几分钟后,一尾银光闪闪、约莫两斤重的野生大鲫鱼被提出了水面!鱼鳞完整,体型肥硕,是难得的“河鲜”佳品。
“嗬!卢伯,好手气啊!这么大条的土鲫鱼,难得!”旁边一个路过的、认识老人的街坊赞叹道。
被称作“卢伯”的老人嘿嘿一笑,露出两排被烟熏得微黄的牙齿,熟练地将鱼放入鱼护,语气带着几分得意:“运气,运气!这河段也就这点老底子了,难得碰上一条。”
这时,他才转过头,看向沈屿,用带着浓重五羊口音的普通话问道:“后生仔,睇你唔系本地人喔?也中意钓鱼?”(小伙子,看你不是本地人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