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频入学时-《蓝色生死线》

  洛杉矶市政教育局外,天刚亮就有人在排队登记转学。表面上是政策放宽,实则是城市各系统在重新标定“安全频段”的尝试。联邦信号应急办悄悄进驻本地教育系统,开始在学校广播系统里找“共振残响”。

  Ops把这套行动叫作Echo-Bind计划,而汉森,是被点名必须参与的城市接口人之一。

  一、频率入校

  新发现的“第六诱导节点”,就藏在西北区一所试点小学的晨间广播中。

  一段音轨,每日7:45自动播放,由AI合成的声音念一段激励语,背景音乐缓缓递进,而在最后15秒,插入一段12秒-24秒-12秒的音频节拍,与C14标准诱导模板完全吻合。

  教育局最初以为是技术异常。直到一个七岁学生在听完广播后,在课堂上重复这段节奏敲桌子达四十分钟,并在被制止后大哭不止,语速异常。家长报警,学校报警,最后惊动市局。

  Ops初步研判:C14余波正在向更可塑的群体渗透——孩子,用学校广播为通道,把整个下一代引导成新的“城市节拍器”。

  汉森在接到通报后立刻赶到学校。他站在空无一人的教室,播放那段音轨。音响里,孩子的笑声夹杂背景乐,像谁拿小刀在钢板上刮出一段旋律。

  他站在讲台上,第一次,觉得比面对炸弹还冷。

  二、家的另一端

  与此同时,伊莲娜坐在家里,手里是医院的产检建议单,上面写着:

  > “建议观察胎动节奏,记录每日最频繁时间段。”

  她看了一会儿,然后把笔放下。胎动确实开始了,有点轻,有点像有人在肚子里敲门,像是在说:“我也在听。”

  她望着窗外,意识到:她和汉森现在,正分处两个战场的两端——一个对抗孩子体内未知的节拍;一个对抗孩子外部世界的编程。

  她翻开电视,试图看点喜剧缓解紧张。频道在切换时,短暂卡顿一下,然后音响里发出三声短促钟响。

  她怔住——那节奏,她太熟。

  她拿起手机拨通汉森:“我们家电视,有异常音轨插播。”

  他在电话那头只说了三个字:“我马上。”

  三、封锁家中信标

  Ops技术组带着便携频谱仪抵达。经过全屋扫描,在电源总线接口处,发现一枚贴在插排背面的微型诱导模块,由CR2032纽扣电池供电,自带蓝牙广播,可向半径10米内的任何蓝牙设备推送信号包。

  “标准家庭版植入手法。”技术员看着模块说,“过去我们只在反社会心理实验场见过。”

  伊莲娜站在客厅,没有退后,也没有尖叫,只问了一句:

  “我们什么时候,连家都不是干净的了?”

  汉森把模块装入证物袋,一句话也没说。然后转身走过去,紧紧抱住她。

  他知道她没哭,但他也知道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情绪的底层。

  那一刻,他理解了一个真相——所谓婚姻里的“避风港”,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两个人共同维护的一段频率屏蔽。

  如果外界开始攻破,那就要两人一同加固。

  四、下一代计划

  Ops在学校展开更广泛调查时,发现一个更诡异的关联:几家城市AI教辅公司,后台数据中共享一组“学习效率提升模型”,而核心算法库,出自于早期“牧师”所开发的一套模糊诱导结构代码。

  换句话说,“牧师”的信号模组,已经不再是物理广播系统,而被写入了软件应用,伪装成教育工具。

  这场战争,已经从“硬件植入”转向“系统同化”。

  JTTF在简报会上发出警告:“C14不是死了,而是像一段幽灵代码一样,被写进了操作系统。我们现在对抗的,不是人,是一个自带意志的频率框架。”

  局长看向汉森:“你是这城市里,最后几个能听懂它原始节奏的人之一。你不能停。”

  汉森没有说“我不想停”,也没有说“我太累”。

  他只问:“下一个孩子会在哪所学校听到钟声?”

  对方没回答。回答的是他内心里,那一点点越敲越密的节奏。

  五、归家之音

  晚上,他回到家,手里拎着新的信号净化器,还未拆封。

  伊莲娜已坐在窗边,抱着那本产检记录簿,灯光下她像在等待考试成绩。

  “他们找到‘第七节点’了,是教育系统。”汉森说。

  “我知道。”她没有抬头,“电视音轨是预演,下一步就是全市孩子入耳前的那一秒。”

  汉森走过去,将净化器安置在卧室角落,静音运行。

  “你累吗?”她问。

  “累。”

  “那还干吗继续?”

  “因为我不想我们孩子,以后只能活在别人写的节拍里。”

  她看了他一会儿,轻轻说:“我也是。”

  胎动那一刻,她抓住他的手,放在她肚子上:“你感觉到了吗?”

  汉森没有说话。他只听见自己指尖下,那不是信号,不是诱导,不是节拍器,而是一个生命在对抗世界的第一声“回响”。

  灯光安静,风声慢了,窗外的城市广播在那个时刻,恰好断了一秒。

  那一秒,他们没有听见任何声音,却听懂了彼此的立场——

  我们不为战争而育子。我们为孩子,接住这个还未被完全污染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