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得胡言!”徐达按住汤和的肩膀将他按回座位,“山东本是朝廷属地,义军皆可攻取。况且当初是咱们未能拿下,小九已给足面子,未取宋江把守的济宁。你这般说法不妥。”
“那他总该与咱们商议!山东与他地盘之间还隔着咱们的地界,他擅自行动,不就是轻视咱们?上次咱们为救他的濠州还与察罕血战!”汤和仍不服气,愤然辩驳。
朱重八沉声道:“够了!小九是俺亲弟,岂会瞧不起兄长?情报写明郭氏兄弟攻下济南后,小九为保战果才增兵山东。为此他不惜亲率五千骑兵突袭大都,替郭氏兄弟牵制元军。你莫再妄言!”
朱重八、徐达等一众徐州将领闻言,脸上皆浮现敬佩之色。
小九这胆魄,当真大得惊人!
徐达轻叹道:小九如今愈发令人钦佩,干大事风生水起,远胜我等。只是他拿下山东后,咱们的处境倒尴尬了——南、东、北三面皆无路可进,莫非要在徐州困守终生?
李梦庚(史有其人)接话道:依我看倒也无妨。小九兄弟已有问鼎之势,重八是他亲兄长,将来封王拜相不在话下。这位护乡军老卒虽与朱重八交情 ,却是周德兴的生死之交。
徐达察觉朱重八神色不豫,当即打圆场:老李此言差矣。重八若想倚仗小九,何须等到今日?
正是!汤和撇嘴道,小九虽强,咱们也不差,凭什么天下就该归他?久离金陵,他对朱慕的不服之气又涌上心头。
徐州城内,朱重八对徐达颔首示意。此刻的他尚未蜕变为多疑的 ,犹存兄弟义气:天德说得对。今日把话挑明——我绝不投靠小九。若他真得江山,我便远走大漠。要我屈居弟弟麾下,这兄长颜面何存?
他环视众人续道:若有想投小九的兄弟,现在便可离去,我绝不阻拦。
帐中寂然,无人应声。李梦庚讪讪道:重八哥误会了,我原以为......罢了!我愿誓死相随!众人纷纷附和,纵有异心者亦不敢表露。
朱重八与徐达交换眼色,朗笑道:好!今日咱们歃血为盟,同生共死!
徐达起身:我去备酒。
汤和笑着挽袖:我来宰鸡。
朱重八、徐达、汤和三人今日演了一出戏。朱重八与徐达早已察觉,自宿州败于察罕后,徐州军中不少老兄弟心生怯意,进取之心渐消。
投靠势力强盛的小九,共享荣华富贵的念头,已在暗中滋生。
于是三人设下这场聚会,一唱一和,终使众人统一了心思。
歃血为盟后,众人关系似更紧密,那些动摇的兄弟也暂且搁下了异心。
待众人散去,徐达神色凝重地对朱重八道:“重八,此举虽能暂时稳住人心,但若不指明前路,时日一长,懈怠之下,异心难免再生。”
朱重八沉声道:“俺明白。小九此前来信,说归来时会到徐州与俺商议,届时再定行止。”提起这位弟弟,他心中压力陡增。
徐达忧心道:“只怕小九会劝你归顺。”
他并非挑拨,只是担心朱重八在小九的机敏言辞下措手不及。
朱重八朗声笑道:“无妨!俺早与小九谈过徐州军与大汉之事,他承诺会给俺一个交代,俺信他。”
徐达闻言释然,笑道:“如此便好。”
对于昔日的小老弟小九,徐达如今既警惕又钦佩。既得承诺,他相信小九必会践约。
……
汝州。
察罕猛地起身,失态喝问信使:“此言当真?朱慕当真兵临大都?!”
语气中惊惶、茫然与敬佩交织。
跨海奇袭,孤军直逼大都——朱慕用兵之险、之奇,连惯用奇策的察罕也不得不叹服。
信使疲惫答道:“千真万确!望大人速速发兵勤王,陛下殷切期盼!”
察罕缓缓坐下,指节轻叩桌案,沉思片刻后问道:“消息还传至何处?”
信使答:“各处驻军皆已送达。”
察罕点头:“如此,迁安、云中、上谷、固安等地的勤王之师,此刻应已抵达大都——你确定朱慕仅率五千兵马?”
信使笃定道:“确凿无疑。朱贼未加掩饰,反在城外公然列阵。”
察罕冷笑——与其说展露军容,不如说是耀武扬威。
五千骑兵,必是精锐背嵬军。此等劲旅,恐非附近诸军所能抗衡。
然而,朱慕仅靠这五千兵马绝无可能攻陷大都,他此番举动必有深意——
不好,山东危矣!!!
察罕猛然醒悟。
可即便明白也于事无补,他若想驰援山东,要么冒险穿越刘福通与朱重八的地盘,要么绕道大都,再从幽州南下。
前者险,后者远,无论选哪条路,等他赶到时,山东恐怕早已落入朱慕之手。
若山东失守,大都便失去重要屏障,朱慕的伪汉军日后可随时北上,大都必将风声鹤唳!
以陛下的性情,多半会选择迁都上都。
可上都位置过于偏北,一旦迁都,朝廷对中原的掌控力将大幅削弱,未来最好的结局恐怕也只能退守草原,偏安一隅。
中原大地终将成为朱慕的掌中之物——在察罕看来,天下义军与军阀中,唯有朱慕已成气候,其余皆不足为虑。若无朱慕,他翻手便可平定。
一旦大元退守北方,中原还有谁能与朱慕抗衡?察罕认为,一个都没有。
(
绝不能如此!
察罕陡然惊醒,必须阻止这一切——山东必须夺回,朱慕必须剿灭!
“你先去歇息吧,此事我已知晓,即刻发兵勤王。”
察罕的话让信使如释重负。
这一路传递军情,他见多了驻军将领的敷衍推诿,心中早已充满惶恐,仿佛天下人皆已不再听从陛下号令。
幸好还有察罕大人,真乃朝廷栋梁!!!
汝州。
整军备战。
察罕虽决定出兵大都,心思却不在那里。
他曾败于朱慕,此番定要一雪前耻。
“叔父,我们真要驰援大都?”
身后的王保保低声问道。
他并非不愿救驾,只是觉得如此直白的出兵不符合叔父一贯的作风——既无佯动,亦无遮掩……
更关键的是,汝州距大都路途遥远,即便日夜兼程也需半月,等他们赶到,战事恐已结束,或朱慕早已撤军。
他将心中疑虑悉数道出。
察罕转过头,赞许地看着王保保:你如今越发长进了。此番出兵,大都自然是要去的,这是朝廷的脸面——
他故意停顿片刻,给王保保留出思索的间隙。
王保保略一沉吟,会意道:叔父所虑极是。若我们不去露个脸,那位多疑的陛下怕是要对叔父起戒心,日后少不得要处处刁难。提及皇帝时,他语气里透着几分不屑。
察罕满意地颔首:正是此理。所以不但要去,还得让我的帅旗在大都城下好生招摇一番。
王保保眼中精光一闪——莫非叔父又要施展虚实之计?不知这次谁要遭殃。
派一支队伍打着我的旗号大张旗鼓奔赴大都,另遣精兵暗度陈仓......察罕娓娓道来。王保保听得频频点头,嘴角泛起会心的笑意。
大都城下,朱慕一改往日作风,未将战俘削足释放,而是派兵押往海港,准备运回江南。
此战过后,朱慕决定暂缓用兵。江南有两桩要事亟待他处置:其一是八月将至,妻子临盆在即;其二便是秋收在望,今年江南想必又是五谷丰登。
粮仓充实后,他酝酿已久的大基建计划便可实施。随着水泥、沥青等新式建材工艺成熟,江南的作坊如雨后春笋,各类物资产量激增。
朱慕计划以基建带动百业,将劳力从田间引向工地。但开矿采石等苦差仍需战俘充任,待其劳改数载,正好融入市井谋生。
押送战俘的船队启航后,朱慕仍每日率背嵬军三次演武。城头守军噤若寒蝉,再不敢出城挑衅——连怯薛军都折戟沉沙,谁还敢以卵击石?
上都城虽毗邻草原,周边却非一望无际的草场,而是绵延起伏的山地与丘陵,其间遍布阡陌纵横的农田。自蒙古铁骑踏破汉家山河,游牧与农耕的界限便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消融——中原腹地冒出成群牛羊,草原深处却泛起连天麦浪。
作为大元陪都的上都城,为供养城中数十万张饥馑的口舌,城外良田年复一年蚕食着牧草。如今策马环城一周,已难觅当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盛景。这个由马背民族建立的王朝,早褪去了逐水草而居的旧袍。
从塞北上都到燕京大都,曾经马蹄踏过的荒原尽数化作青苗接天的沃野。历经数代 经营,即便抛开中原传统农耕区不论,单是两都周遭的扶犁之手,已远胜执鞭之众。多少蒙古儿郎卸下雕弓,将祖传的套马杆换作了锄头。
可人一旦将根须扎进泥土,魂灵便似被春泥黏住了翅膀。土地予人温饱,亦如锁链缚住手脚。这或许能解释,为何工业文明曙光降临前,城郭之民总难敌帐中健儿。
时代的搏杀,终究要靠血肉之躯决胜负。自幼在马背上讨生活的牧人,筋骨里都淬着狼性的刚硬。当战鼓仍以蛮力定音时,文明总在野蛮面前折腰。
幸而游牧者飘萍般的生活,注定与机器轰鸣的工业纪元无缘。能孕育钢铁洪流的,唯有深耕大地的农耕文明。这方沃土还有桩好处——金银谷粟易聚敛,朱门绣户好藏娇,恰是毡帐贵族梦寐以求的温柔乡。故而当大元坐拥四海时,多少那颜老爷转眼就成了田连阡陌的庄主。
然汉家千年的稼穑之道,岂是能一朝参透的?这些新晋地主未经春耕夏耘的漫长驯化,骤然跌进锦绣堆里,便似雪狼吞了醴酪,爪牙未钝,血性先消。
“那他总该与咱们商议!山东与他地盘之间还隔着咱们的地界,他擅自行动,不就是轻视咱们?上次咱们为救他的濠州还与察罕血战!”汤和仍不服气,愤然辩驳。
朱重八沉声道:“够了!小九是俺亲弟,岂会瞧不起兄长?情报写明郭氏兄弟攻下济南后,小九为保战果才增兵山东。为此他不惜亲率五千骑兵突袭大都,替郭氏兄弟牵制元军。你莫再妄言!”
朱重八、徐达等一众徐州将领闻言,脸上皆浮现敬佩之色。
小九这胆魄,当真大得惊人!
徐达轻叹道:小九如今愈发令人钦佩,干大事风生水起,远胜我等。只是他拿下山东后,咱们的处境倒尴尬了——南、东、北三面皆无路可进,莫非要在徐州困守终生?
李梦庚(史有其人)接话道:依我看倒也无妨。小九兄弟已有问鼎之势,重八是他亲兄长,将来封王拜相不在话下。这位护乡军老卒虽与朱重八交情 ,却是周德兴的生死之交。
徐达察觉朱重八神色不豫,当即打圆场:老李此言差矣。重八若想倚仗小九,何须等到今日?
正是!汤和撇嘴道,小九虽强,咱们也不差,凭什么天下就该归他?久离金陵,他对朱慕的不服之气又涌上心头。
徐州城内,朱重八对徐达颔首示意。此刻的他尚未蜕变为多疑的 ,犹存兄弟义气:天德说得对。今日把话挑明——我绝不投靠小九。若他真得江山,我便远走大漠。要我屈居弟弟麾下,这兄长颜面何存?
他环视众人续道:若有想投小九的兄弟,现在便可离去,我绝不阻拦。
帐中寂然,无人应声。李梦庚讪讪道:重八哥误会了,我原以为......罢了!我愿誓死相随!众人纷纷附和,纵有异心者亦不敢表露。
朱重八与徐达交换眼色,朗笑道:好!今日咱们歃血为盟,同生共死!
徐达起身:我去备酒。
汤和笑着挽袖:我来宰鸡。
朱重八、徐达、汤和三人今日演了一出戏。朱重八与徐达早已察觉,自宿州败于察罕后,徐州军中不少老兄弟心生怯意,进取之心渐消。
投靠势力强盛的小九,共享荣华富贵的念头,已在暗中滋生。
于是三人设下这场聚会,一唱一和,终使众人统一了心思。
歃血为盟后,众人关系似更紧密,那些动摇的兄弟也暂且搁下了异心。
待众人散去,徐达神色凝重地对朱重八道:“重八,此举虽能暂时稳住人心,但若不指明前路,时日一长,懈怠之下,异心难免再生。”
朱重八沉声道:“俺明白。小九此前来信,说归来时会到徐州与俺商议,届时再定行止。”提起这位弟弟,他心中压力陡增。
徐达忧心道:“只怕小九会劝你归顺。”
他并非挑拨,只是担心朱重八在小九的机敏言辞下措手不及。
朱重八朗声笑道:“无妨!俺早与小九谈过徐州军与大汉之事,他承诺会给俺一个交代,俺信他。”
徐达闻言释然,笑道:“如此便好。”
对于昔日的小老弟小九,徐达如今既警惕又钦佩。既得承诺,他相信小九必会践约。
……
汝州。
察罕猛地起身,失态喝问信使:“此言当真?朱慕当真兵临大都?!”
语气中惊惶、茫然与敬佩交织。
跨海奇袭,孤军直逼大都——朱慕用兵之险、之奇,连惯用奇策的察罕也不得不叹服。
信使疲惫答道:“千真万确!望大人速速发兵勤王,陛下殷切期盼!”
察罕缓缓坐下,指节轻叩桌案,沉思片刻后问道:“消息还传至何处?”
信使答:“各处驻军皆已送达。”
察罕点头:“如此,迁安、云中、上谷、固安等地的勤王之师,此刻应已抵达大都——你确定朱慕仅率五千兵马?”
信使笃定道:“确凿无疑。朱贼未加掩饰,反在城外公然列阵。”
察罕冷笑——与其说展露军容,不如说是耀武扬威。
五千骑兵,必是精锐背嵬军。此等劲旅,恐非附近诸军所能抗衡。
然而,朱慕仅靠这五千兵马绝无可能攻陷大都,他此番举动必有深意——
不好,山东危矣!!!
察罕猛然醒悟。
可即便明白也于事无补,他若想驰援山东,要么冒险穿越刘福通与朱重八的地盘,要么绕道大都,再从幽州南下。
前者险,后者远,无论选哪条路,等他赶到时,山东恐怕早已落入朱慕之手。
若山东失守,大都便失去重要屏障,朱慕的伪汉军日后可随时北上,大都必将风声鹤唳!
以陛下的性情,多半会选择迁都上都。
可上都位置过于偏北,一旦迁都,朝廷对中原的掌控力将大幅削弱,未来最好的结局恐怕也只能退守草原,偏安一隅。
中原大地终将成为朱慕的掌中之物——在察罕看来,天下义军与军阀中,唯有朱慕已成气候,其余皆不足为虑。若无朱慕,他翻手便可平定。
一旦大元退守北方,中原还有谁能与朱慕抗衡?察罕认为,一个都没有。
(
绝不能如此!
察罕陡然惊醒,必须阻止这一切——山东必须夺回,朱慕必须剿灭!
“你先去歇息吧,此事我已知晓,即刻发兵勤王。”
察罕的话让信使如释重负。
这一路传递军情,他见多了驻军将领的敷衍推诿,心中早已充满惶恐,仿佛天下人皆已不再听从陛下号令。
幸好还有察罕大人,真乃朝廷栋梁!!!
汝州。
整军备战。
察罕虽决定出兵大都,心思却不在那里。
他曾败于朱慕,此番定要一雪前耻。
“叔父,我们真要驰援大都?”
身后的王保保低声问道。
他并非不愿救驾,只是觉得如此直白的出兵不符合叔父一贯的作风——既无佯动,亦无遮掩……
更关键的是,汝州距大都路途遥远,即便日夜兼程也需半月,等他们赶到,战事恐已结束,或朱慕早已撤军。
他将心中疑虑悉数道出。
察罕转过头,赞许地看着王保保:你如今越发长进了。此番出兵,大都自然是要去的,这是朝廷的脸面——
他故意停顿片刻,给王保保留出思索的间隙。
王保保略一沉吟,会意道:叔父所虑极是。若我们不去露个脸,那位多疑的陛下怕是要对叔父起戒心,日后少不得要处处刁难。提及皇帝时,他语气里透着几分不屑。
察罕满意地颔首:正是此理。所以不但要去,还得让我的帅旗在大都城下好生招摇一番。
王保保眼中精光一闪——莫非叔父又要施展虚实之计?不知这次谁要遭殃。
派一支队伍打着我的旗号大张旗鼓奔赴大都,另遣精兵暗度陈仓......察罕娓娓道来。王保保听得频频点头,嘴角泛起会心的笑意。
大都城下,朱慕一改往日作风,未将战俘削足释放,而是派兵押往海港,准备运回江南。
此战过后,朱慕决定暂缓用兵。江南有两桩要事亟待他处置:其一是八月将至,妻子临盆在即;其二便是秋收在望,今年江南想必又是五谷丰登。
粮仓充实后,他酝酿已久的大基建计划便可实施。随着水泥、沥青等新式建材工艺成熟,江南的作坊如雨后春笋,各类物资产量激增。
朱慕计划以基建带动百业,将劳力从田间引向工地。但开矿采石等苦差仍需战俘充任,待其劳改数载,正好融入市井谋生。
押送战俘的船队启航后,朱慕仍每日率背嵬军三次演武。城头守军噤若寒蝉,再不敢出城挑衅——连怯薛军都折戟沉沙,谁还敢以卵击石?
上都城虽毗邻草原,周边却非一望无际的草场,而是绵延起伏的山地与丘陵,其间遍布阡陌纵横的农田。自蒙古铁骑踏破汉家山河,游牧与农耕的界限便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消融——中原腹地冒出成群牛羊,草原深处却泛起连天麦浪。
作为大元陪都的上都城,为供养城中数十万张饥馑的口舌,城外良田年复一年蚕食着牧草。如今策马环城一周,已难觅当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盛景。这个由马背民族建立的王朝,早褪去了逐水草而居的旧袍。
从塞北上都到燕京大都,曾经马蹄踏过的荒原尽数化作青苗接天的沃野。历经数代 经营,即便抛开中原传统农耕区不论,单是两都周遭的扶犁之手,已远胜执鞭之众。多少蒙古儿郎卸下雕弓,将祖传的套马杆换作了锄头。
可人一旦将根须扎进泥土,魂灵便似被春泥黏住了翅膀。土地予人温饱,亦如锁链缚住手脚。这或许能解释,为何工业文明曙光降临前,城郭之民总难敌帐中健儿。
时代的搏杀,终究要靠血肉之躯决胜负。自幼在马背上讨生活的牧人,筋骨里都淬着狼性的刚硬。当战鼓仍以蛮力定音时,文明总在野蛮面前折腰。
幸而游牧者飘萍般的生活,注定与机器轰鸣的工业纪元无缘。能孕育钢铁洪流的,唯有深耕大地的农耕文明。这方沃土还有桩好处——金银谷粟易聚敛,朱门绣户好藏娇,恰是毡帐贵族梦寐以求的温柔乡。故而当大元坐拥四海时,多少那颜老爷转眼就成了田连阡陌的庄主。
然汉家千年的稼穑之道,岂是能一朝参透的?这些新晋地主未经春耕夏耘的漫长驯化,骤然跌进锦绣堆里,便似雪狼吞了醴酪,爪牙未钝,血性先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