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在瓦房店下火车,又坐公共汽车去永宁。一对男女坐在后面座位上亲昵,已经看不出谁是乡下人谁是城里人了。女的戴着一副眼镜,像是有点儿文化。汽车对号入座,他们坐了别人的座位,非说后上来的人“先来后到”。他们的行为遭到了全车乘客的谴责,只好乖乖地让出座位,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事。汽车到了永宁东大桥车站,几个乘客怕到终点没有座位,提前在这里坐回头车。
上来一位身材高大的姑娘,座位坐不下,只能低着头弯腰站着,应该是专业
运动员。她说:“董老师,我是范恩华,你教过我。”我恍然大悟,她是范华举的小女儿,上学时坐在后排,不愿意说话。她高大强健,在中学时被选送到省女子排球队,经常参加国内外比赛。她对我很崇拜,又不善于表达。我勉励她好好训练,争取打出好成绩。我在永宁大集提前下车,见到了老叔和老婶。大表妹桂云的对象王守安今天回盖县老家,他们都来送行。公共汽车来了,王守安又不见了踪影,老婶老叔急得团团转。老婶看见大妹夫成军,为我俩介绍。成军果然一表人才,不但像朱时茂而且胜过朱时茂。我们第一次见面,他骑自行车载我回家。
我问他:“你在结婚之前怎么没了音信?”他含糊其词地说:“我摆地摊和公安打架伤了人,赔偿三百元钱才出来。”事到如今木已成舟,我没再多问。
仲夏的家乡,让我想起毛主席的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光是一条平坦笔直的乡路,两边绿油油的白杨树,足矣。此时此刻,我真想高歌一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我们进到院子里,妈妈在屋里看见,高兴地迎出来:“犊子回来了!”我问爷爷和奶奶哪儿去了,妈妈说爷爷在西北边子拾草,奶奶赶海没回来。我照样没进屋,先去沙岗后把爷爷的草挑回来,再去北海接奶奶。
我在集上买了肉和菜,晚上请太有大哥和他北京的表弟喝酒。太有大哥发了大财酒量大增,一边喝酒一边“腾腾”排汗。据说他喝下的酒全变成汗,是百喝不醉的“酒漏子”。老叔一边喝酒一边搬弄手指头看手相,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只大手,标上符号,为太有大哥扫兴解酒,都是“破财、丧门、有重孝戴”等凶兆。他的这套法术,是我一个同学教给他的游戏,被他当成预测凶吉的法宝。
我脱下军装,换上父亲的一身破衣服,起早贪黑下地干活。我见了人先问候,遇上老人挑东西,帮助挑回家。遇见头发长的人,掏出理发推子就地理发。我不想让人背后议论,说穷小子翻身鸡毛腚二两。我每天晚饭都陪父亲喝酒,听他磕磕绊绊地说着车轱辘话。地里得庄稼长得好,老人身体和精神都好,大妹妹已经结婚,鸡鸭鹅狗六畜兴旺,园子里的菜也不错,就差我还没有对象。一想起李绒花,我心里就有了底。家里的大蒜没长好,姐姐在县城买了一辫大蒜拿回家。
小外甥女很可爱,倔强任性,父亲用小车推着满街走。二堂妹荣子的孩子也在这里,小家伙好生闷气。家里并非因为我提干一好百好,老人们一天天变老、兄弟姐妹一天天长大,问题越来越多。大妹妹是小学民办教师,两口子没有房子,住在家里。弟弟不想在干农活,又没有出路,处境水深火热。人在此时最经不住讽刺、挖苦、训斥,需要安慰和鼓励。我和弟弟谈了一下午,他很受启发。
妈妈的病好了,繁重的家务活压在她一个人身上。白天做饭喂猪照顾菜园子,晚上又得哄外甥女睡觉。除此之外,还要应对周围一群搬弄是非的长舌妇。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小学校方向传来熟悉的鼓号声。尽管不堪回首,我仍深深怀念童年和少年时代。三个堂弟早已辍学,也穿了新衣服带了午饭,欢天喜地去永宁过儿童节。老婶怕让学校老师看见丢人,让他们晚点儿走,他们非跟在队伍后面。出了盐场之后,学生们随意走路,只有他们仍庄严地齐步走。
我光着膀子,一大早扶犁杖在地里趟豆子。父亲怕我失身份,让我穿上军装。我在家里什么样现在仍什么样,装腔作势才丢人。校长董太元退休了好几年,老态龙钟像个老寿星,棱角已被岁月磨平。我们已经七年没见面,谈了些往事。
大妹妹婆家小叔小姑多,两口子回去,只能住在承包前的生产队仓库里。
我和弟弟骑自行车到她家,关门上锁。他们在责任田里耪苞米,地头放着水杯,饭盒里放着炒黄豆和水萝卜。他们肩并肩一边耪地一边亲密地谈着什么,大妹妹已经怀孕。她们见了我非常惊喜,马上回家。大妹夫带我参观菜园、果树,讲述他的宏伟规划,还得经过风雨洗礼,一棵棵果树才能结出红彤彤的果实。
屋子里面太暗,像进入坑道,除了没人要的破犁杖等农具,没有任何家具。
墙角堆放着一堆烂葱,像病入膏肓的病人一样无声呻吟。宽敞外屋地中间放着一盘集体时期的大磨,我围着磨盘一连翻了一圈跟头,倒是个练武好场地。
妹夫尽最大努力,做了几个简单的菜。吃过饭,我带了礼物,去后趟街看望大妹妹的公婆。公婆已病得起不了炕,一大群孩子倒是有模有样。
公公是煤矿工人,上了两年班养了一辈子矽肺病,把肺养成了蜂窝煤和蜂鸣器。他先狂喘几口攒足气,向外艰难地输出三个字:“你、哥、呀……”
接着,他艰难地喘息,如同管弦乐队演奏,又像做拔丝地瓜拔丝。
婆婆也病病殃殃,家里的日子如同世界末日。
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年轻人,一边发泄不满,一边说些庸俗的笑话取乐。
我除了帮家里干农活,还要去山上海上,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
沙岗后、南海底,西山砬子、青石线、三块石、石门沟等,是我不会说话的叔叔大爷、婶子大娘。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是我不会说话的发小们。我每次回家,山上的大树都减少,也得知某个叔叔大爷身子大娘去世的消息。
我每天一早起来,必去西沙岗子。那熟悉的景物,亲切得像见到郝文章太全丫蛋和小恩子。儿时的朋友大的大了老的老了。儿时的乐园、美好记忆,被大风刮得不见了踪影。仅存的几掊黄沙和几棵小老树,难以承载小西山的历史。
“初一十五正晌干”,那天是晌午潮,我和大妹夫、弟弟来到北海,潮退一半。“三块石”像三个小西山少女,羞羞答答聚在一起,拉一把一筋筋。
我在浅水湾捉了几条小鱼做诱饵,趟水来到“三块石”上面,甩钩垂钓。鱼钩一拽,我一抖鱼竿往上一甩,一条沉重的黑刺挠鱼被钓上来。有的鱼刚要吞钩被我甩上水面,又“扑通”一声掉进海中。钓上鱼的时刻无比惬意,鱼脱钩掉进水里,让人失落惋惜。有的鱼被鱼钩死死钩住,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济于事。
我摘下一条鱼挂上诱饵,刚把鱼竿放在“三块石”上,被鱼拖进海里,越来越远。我下海游泳抓住鱼竿,和水里的大黑刺挠鱼进行拉力赛,可惜刚上来就脱钩了。我要是和李绒花成了,一定带她到大流里拣海螺,到“三块石”钓鱼。
我钓了半筐黑刺挠鱼回去,妈妈炖了一锅茄子。我就着金黄的苞米饼子,吃得肚子滚圆。王振加家三婶说:“董云平刚从部队复员回家,说吃饼子拉嗓子,他爹到集上卖苞米给他买细粮,就你会说话。”我说的都是真话,没人相信。
海秧菜爆海。大流两侧,海秧菜绊腿绊脚。有墨绿色的大叶菜,绿绸子一样的窄叶菜,扯丝挂缕的“海丝挠子”。我和大妹夫、弟弟下到没膝深的海水里,用海秧菜刀只拽几下,就装满一大筐。我们把一筐筐海秧菜堆在石炕上,堆成一座小山。涨潮,我们把控干水的海秧菜运到岸上,晒满了山坡和长长的海滩。
落日之前,海秧菜晒得焦干,用手一搓成了粉末。父亲赶来牛车,停在山上。我们把干海秧菜装满一条条麻袋,装车拉回家,赶两潮就够猪吃一年。
人被时间拖着跑,鱼竿被鱼拖着跑,抢在前面才能抓住机遇。
小西山人和岛上的人都拭目以待,看我能找个什么样的媳妇。窗外的枣子一树青绿,我摘下一颗放进嘴里,品味童年的青涩。小时候,爷爷刨掉一棵枣树苗扔在街上,被我拣回来,和妈妈一起栽在窗外,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枣树,覆盖半座厢房。过了八月十五,一树又脆又甜的红枣,沉甸甸地压弯枝头。坐在里屋窗台上,伸手能摘下一把枣子。伸到西院老叔家鸡窝上的枣树枝,只剩下叶子。董千溪闺女嫁到盛产苹果的李沟,无比优越。他家老太太说:“躺在闺女家炕头上,伸手就能摘下苹果。”当时我一边咽口水一边担心,睡觉时千万别让苹果掉下来,砸了脑袋。一恍惚我和梦中佳丽坐在窗台上,伸手摘下红彤彤的果实。
老叔街上一排高大的杨树,是我和父亲所栽。猪圈墙外两棵大枣树,是我亲手所栽,分家后成为老叔家的财产。生活如同一泓静水,平稳如镜。谁家偶尔产生一点小风波,很快就会平息。小西山人的祖祖辈辈,春种秋收薪火相传。
家里再穷我也不愿意离开。即使我有了自己的家,这种感觉也不会改变。妈妈本想让我在家里多呆几天,又怕我晒黑了姑娘看不上,让我明天就走。父亲一遍遍地说:“不小啦,个人的事好定啦。”我更着急,恨不得立刻见到李绒花。
回家时大包小裹拿不动,回去时两手空空一身轻松。
到了姐姐家,晚上和姐夫吃螃蟹喝啤酒,推心置腹进行长谈。人有三个家庭,一个是社会的大家庭,一个是个人的小家庭,一个是自己的心灵家园。在社会上我们别无二致,在小家庭中尽职尽责,个性上彼此包容。我谈了李绒花的情况,
姐姐说:“大连外语学院毕业那个姑娘在大连宾馆工作,爱好文学。”“爱好文学”如同高山流水,以此觅到知音。除了李绒花,任何姑娘我都不看。
在火车站,一个人手持介绍信要钱。一个孕妇要生产,满头大汗坐在椅子上,丈夫急得手足无措。值班主任过来,一边说笑一边慢悠悠地打电话要救护车。
在火车上遇见董云平,他去普兰店接孩子。没有座,我们站着说话不知道腰疼,不知不觉火车到了普兰店。十点四十分火车到达大连,我跑出火车站。
我在站前旅社接待站,拨通了电话,狂跳的心,如同话筒里面的忙音。身后一位老头催促我,仿佛也在热恋。我跑到部队招待所,拿起电话一拨就通。
一个男的接电话,我叫他找李绒花。她接电话:“喂?哪里?”
她的声音很轻,像遥远山谷中的回音,高深莫测。我说:“我姓董,刚下火车。”她平静地问:“你找我有什么事吗?”我说:“我给你打电话就是有事。”
她笑了一下说:“好吧,晚上六点半钟,我们在动物园门口见面。”
徐林莽到招待所找我,请我看电影《祸起萧墙》。他老乡已为他发了调令,到后勤部任新闻干事,我以“麻木”的名义,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贺。
在电影场遇见“大粪情”,他通过关系调到大陆,不敢直视我的眼睛。
我低头不住看表,电影没演完回到招待所。我在家里天天干活,很疲惫,躺在床上也睡不着。招待所和动物园只隔一条马路,我提前十分钟来到门口。
我用眼角余光观察,背着挎包的李绒花,款款地走来。她身材适中稳重大方,不庸俗不华贵,高雅的气质涵盖一切。我装作在看铁栏杆上的科普宣传画,她在我身后轻轻地喊了声:“小董”。她见到我的第一眼就说:“你晒黑了。”
我说:“我掉进了阳光浴池。”我俩边走边谈各自的兴趣和爱好,见花谈花见草说草观星赏月,谈时事政治理想抱负人生哲理,虽然相见恨晚但是一见钟情越谈越投机。她大方诚挚,有思想有见解。她
上来一位身材高大的姑娘,座位坐不下,只能低着头弯腰站着,应该是专业
运动员。她说:“董老师,我是范恩华,你教过我。”我恍然大悟,她是范华举的小女儿,上学时坐在后排,不愿意说话。她高大强健,在中学时被选送到省女子排球队,经常参加国内外比赛。她对我很崇拜,又不善于表达。我勉励她好好训练,争取打出好成绩。我在永宁大集提前下车,见到了老叔和老婶。大表妹桂云的对象王守安今天回盖县老家,他们都来送行。公共汽车来了,王守安又不见了踪影,老婶老叔急得团团转。老婶看见大妹夫成军,为我俩介绍。成军果然一表人才,不但像朱时茂而且胜过朱时茂。我们第一次见面,他骑自行车载我回家。
我问他:“你在结婚之前怎么没了音信?”他含糊其词地说:“我摆地摊和公安打架伤了人,赔偿三百元钱才出来。”事到如今木已成舟,我没再多问。
仲夏的家乡,让我想起毛主席的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光是一条平坦笔直的乡路,两边绿油油的白杨树,足矣。此时此刻,我真想高歌一曲“谁不说俺家乡好”。我们进到院子里,妈妈在屋里看见,高兴地迎出来:“犊子回来了!”我问爷爷和奶奶哪儿去了,妈妈说爷爷在西北边子拾草,奶奶赶海没回来。我照样没进屋,先去沙岗后把爷爷的草挑回来,再去北海接奶奶。
我在集上买了肉和菜,晚上请太有大哥和他北京的表弟喝酒。太有大哥发了大财酒量大增,一边喝酒一边“腾腾”排汗。据说他喝下的酒全变成汗,是百喝不醉的“酒漏子”。老叔一边喝酒一边搬弄手指头看手相,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只大手,标上符号,为太有大哥扫兴解酒,都是“破财、丧门、有重孝戴”等凶兆。他的这套法术,是我一个同学教给他的游戏,被他当成预测凶吉的法宝。
我脱下军装,换上父亲的一身破衣服,起早贪黑下地干活。我见了人先问候,遇上老人挑东西,帮助挑回家。遇见头发长的人,掏出理发推子就地理发。我不想让人背后议论,说穷小子翻身鸡毛腚二两。我每天晚饭都陪父亲喝酒,听他磕磕绊绊地说着车轱辘话。地里得庄稼长得好,老人身体和精神都好,大妹妹已经结婚,鸡鸭鹅狗六畜兴旺,园子里的菜也不错,就差我还没有对象。一想起李绒花,我心里就有了底。家里的大蒜没长好,姐姐在县城买了一辫大蒜拿回家。
小外甥女很可爱,倔强任性,父亲用小车推着满街走。二堂妹荣子的孩子也在这里,小家伙好生闷气。家里并非因为我提干一好百好,老人们一天天变老、兄弟姐妹一天天长大,问题越来越多。大妹妹是小学民办教师,两口子没有房子,住在家里。弟弟不想在干农活,又没有出路,处境水深火热。人在此时最经不住讽刺、挖苦、训斥,需要安慰和鼓励。我和弟弟谈了一下午,他很受启发。
妈妈的病好了,繁重的家务活压在她一个人身上。白天做饭喂猪照顾菜园子,晚上又得哄外甥女睡觉。除此之外,还要应对周围一群搬弄是非的长舌妇。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小学校方向传来熟悉的鼓号声。尽管不堪回首,我仍深深怀念童年和少年时代。三个堂弟早已辍学,也穿了新衣服带了午饭,欢天喜地去永宁过儿童节。老婶怕让学校老师看见丢人,让他们晚点儿走,他们非跟在队伍后面。出了盐场之后,学生们随意走路,只有他们仍庄严地齐步走。
我光着膀子,一大早扶犁杖在地里趟豆子。父亲怕我失身份,让我穿上军装。我在家里什么样现在仍什么样,装腔作势才丢人。校长董太元退休了好几年,老态龙钟像个老寿星,棱角已被岁月磨平。我们已经七年没见面,谈了些往事。
大妹妹婆家小叔小姑多,两口子回去,只能住在承包前的生产队仓库里。
我和弟弟骑自行车到她家,关门上锁。他们在责任田里耪苞米,地头放着水杯,饭盒里放着炒黄豆和水萝卜。他们肩并肩一边耪地一边亲密地谈着什么,大妹妹已经怀孕。她们见了我非常惊喜,马上回家。大妹夫带我参观菜园、果树,讲述他的宏伟规划,还得经过风雨洗礼,一棵棵果树才能结出红彤彤的果实。
屋子里面太暗,像进入坑道,除了没人要的破犁杖等农具,没有任何家具。
墙角堆放着一堆烂葱,像病入膏肓的病人一样无声呻吟。宽敞外屋地中间放着一盘集体时期的大磨,我围着磨盘一连翻了一圈跟头,倒是个练武好场地。
妹夫尽最大努力,做了几个简单的菜。吃过饭,我带了礼物,去后趟街看望大妹妹的公婆。公婆已病得起不了炕,一大群孩子倒是有模有样。
公公是煤矿工人,上了两年班养了一辈子矽肺病,把肺养成了蜂窝煤和蜂鸣器。他先狂喘几口攒足气,向外艰难地输出三个字:“你、哥、呀……”
接着,他艰难地喘息,如同管弦乐队演奏,又像做拔丝地瓜拔丝。
婆婆也病病殃殃,家里的日子如同世界末日。
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年轻人,一边发泄不满,一边说些庸俗的笑话取乐。
我除了帮家里干农活,还要去山上海上,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
沙岗后、南海底,西山砬子、青石线、三块石、石门沟等,是我不会说话的叔叔大爷、婶子大娘。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是我不会说话的发小们。我每次回家,山上的大树都减少,也得知某个叔叔大爷身子大娘去世的消息。
我每天一早起来,必去西沙岗子。那熟悉的景物,亲切得像见到郝文章太全丫蛋和小恩子。儿时的朋友大的大了老的老了。儿时的乐园、美好记忆,被大风刮得不见了踪影。仅存的几掊黄沙和几棵小老树,难以承载小西山的历史。
“初一十五正晌干”,那天是晌午潮,我和大妹夫、弟弟来到北海,潮退一半。“三块石”像三个小西山少女,羞羞答答聚在一起,拉一把一筋筋。
我在浅水湾捉了几条小鱼做诱饵,趟水来到“三块石”上面,甩钩垂钓。鱼钩一拽,我一抖鱼竿往上一甩,一条沉重的黑刺挠鱼被钓上来。有的鱼刚要吞钩被我甩上水面,又“扑通”一声掉进海中。钓上鱼的时刻无比惬意,鱼脱钩掉进水里,让人失落惋惜。有的鱼被鱼钩死死钩住,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济于事。
我摘下一条鱼挂上诱饵,刚把鱼竿放在“三块石”上,被鱼拖进海里,越来越远。我下海游泳抓住鱼竿,和水里的大黑刺挠鱼进行拉力赛,可惜刚上来就脱钩了。我要是和李绒花成了,一定带她到大流里拣海螺,到“三块石”钓鱼。
我钓了半筐黑刺挠鱼回去,妈妈炖了一锅茄子。我就着金黄的苞米饼子,吃得肚子滚圆。王振加家三婶说:“董云平刚从部队复员回家,说吃饼子拉嗓子,他爹到集上卖苞米给他买细粮,就你会说话。”我说的都是真话,没人相信。
海秧菜爆海。大流两侧,海秧菜绊腿绊脚。有墨绿色的大叶菜,绿绸子一样的窄叶菜,扯丝挂缕的“海丝挠子”。我和大妹夫、弟弟下到没膝深的海水里,用海秧菜刀只拽几下,就装满一大筐。我们把一筐筐海秧菜堆在石炕上,堆成一座小山。涨潮,我们把控干水的海秧菜运到岸上,晒满了山坡和长长的海滩。
落日之前,海秧菜晒得焦干,用手一搓成了粉末。父亲赶来牛车,停在山上。我们把干海秧菜装满一条条麻袋,装车拉回家,赶两潮就够猪吃一年。
人被时间拖着跑,鱼竿被鱼拖着跑,抢在前面才能抓住机遇。
小西山人和岛上的人都拭目以待,看我能找个什么样的媳妇。窗外的枣子一树青绿,我摘下一颗放进嘴里,品味童年的青涩。小时候,爷爷刨掉一棵枣树苗扔在街上,被我拣回来,和妈妈一起栽在窗外,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枣树,覆盖半座厢房。过了八月十五,一树又脆又甜的红枣,沉甸甸地压弯枝头。坐在里屋窗台上,伸手能摘下一把枣子。伸到西院老叔家鸡窝上的枣树枝,只剩下叶子。董千溪闺女嫁到盛产苹果的李沟,无比优越。他家老太太说:“躺在闺女家炕头上,伸手就能摘下苹果。”当时我一边咽口水一边担心,睡觉时千万别让苹果掉下来,砸了脑袋。一恍惚我和梦中佳丽坐在窗台上,伸手摘下红彤彤的果实。
老叔街上一排高大的杨树,是我和父亲所栽。猪圈墙外两棵大枣树,是我亲手所栽,分家后成为老叔家的财产。生活如同一泓静水,平稳如镜。谁家偶尔产生一点小风波,很快就会平息。小西山人的祖祖辈辈,春种秋收薪火相传。
家里再穷我也不愿意离开。即使我有了自己的家,这种感觉也不会改变。妈妈本想让我在家里多呆几天,又怕我晒黑了姑娘看不上,让我明天就走。父亲一遍遍地说:“不小啦,个人的事好定啦。”我更着急,恨不得立刻见到李绒花。
回家时大包小裹拿不动,回去时两手空空一身轻松。
到了姐姐家,晚上和姐夫吃螃蟹喝啤酒,推心置腹进行长谈。人有三个家庭,一个是社会的大家庭,一个是个人的小家庭,一个是自己的心灵家园。在社会上我们别无二致,在小家庭中尽职尽责,个性上彼此包容。我谈了李绒花的情况,
姐姐说:“大连外语学院毕业那个姑娘在大连宾馆工作,爱好文学。”“爱好文学”如同高山流水,以此觅到知音。除了李绒花,任何姑娘我都不看。
在火车站,一个人手持介绍信要钱。一个孕妇要生产,满头大汗坐在椅子上,丈夫急得手足无措。值班主任过来,一边说笑一边慢悠悠地打电话要救护车。
在火车上遇见董云平,他去普兰店接孩子。没有座,我们站着说话不知道腰疼,不知不觉火车到了普兰店。十点四十分火车到达大连,我跑出火车站。
我在站前旅社接待站,拨通了电话,狂跳的心,如同话筒里面的忙音。身后一位老头催促我,仿佛也在热恋。我跑到部队招待所,拿起电话一拨就通。
一个男的接电话,我叫他找李绒花。她接电话:“喂?哪里?”
她的声音很轻,像遥远山谷中的回音,高深莫测。我说:“我姓董,刚下火车。”她平静地问:“你找我有什么事吗?”我说:“我给你打电话就是有事。”
她笑了一下说:“好吧,晚上六点半钟,我们在动物园门口见面。”
徐林莽到招待所找我,请我看电影《祸起萧墙》。他老乡已为他发了调令,到后勤部任新闻干事,我以“麻木”的名义,向他表示衷心的祝贺。
在电影场遇见“大粪情”,他通过关系调到大陆,不敢直视我的眼睛。
我低头不住看表,电影没演完回到招待所。我在家里天天干活,很疲惫,躺在床上也睡不着。招待所和动物园只隔一条马路,我提前十分钟来到门口。
我用眼角余光观察,背着挎包的李绒花,款款地走来。她身材适中稳重大方,不庸俗不华贵,高雅的气质涵盖一切。我装作在看铁栏杆上的科普宣传画,她在我身后轻轻地喊了声:“小董”。她见到我的第一眼就说:“你晒黑了。”
我说:“我掉进了阳光浴池。”我俩边走边谈各自的兴趣和爱好,见花谈花见草说草观星赏月,谈时事政治理想抱负人生哲理,虽然相见恨晚但是一见钟情越谈越投机。她大方诚挚,有思想有见解。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