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对炮-《明末:从赤贫到雄掌天下》

  赞画房众人一阵头痛,清军骑兵占据绝对优势,己方数量处于劣势的骑兵难以驱赶。

  杨凡没有丝毫犹豫,当即下令:“传令全军,变阵!以三角品字形阵接敌!”

  旗语迅速变化,变阵的鼓点通过节奏转换,明确指示着阵型调整。

  原本一字排开的三个千总部,闻令快速而有序地移动起来,从高空俯瞰,迅速形成一个稳固的“品”字形阵,将坡顶的炮兵阵地以及坡腰处的将旗和预备队严密地保护在中央。

  此种阵型乃应对骑兵优势的常规战法。此前明军多以步兵为主,骑兵战力较弱,面对建奴骑兵冲击,难以依靠机动性直接对冲。

  而品字形阵的三角布局,可通过相互掩护的支点,稳固防线,亦可寻找敌军包围圈的薄弱环节伺机突围。

  清军大阵,将旗之下。

  扬古利放下千里镜,面色凝重。

  对面明军能在顷刻间如此有序地完成变阵,其训练水平和纪律性已远超他以往交战过的绝大多数明军营伍。

  眼前的一切,都在不断印证他之前的猜测与担忧。

  然而,硕托已率领镶红旗骑兵进至明军右翼,大军逼近至对方三里,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他深吸一口气,试图驱散心中那缕隐隐不安,他闭目凝神片刻,随即猛然睁开。

  此刻,他眼中所有疑虑尽散,只剩下沙场老将的锐利与决断。

  “传令石廷柱、马光远,重炮营前出,准备轰击!”

  “传令蒙古骑兵与硕托贝子,伺机进攻明军两翼骑兵,驱赶他们!”

  “完成驱赶后,迅速尝试袭击敌军后阵桥头堡,彻底断绝其退路!完成合围!”

  瓦窑头,参将大旗下。

  清军两翼骑兵再度逼近,但与明军变阵后的大阵始终保持着约二里的距离。除非调动早已预设瞄准方向的火炮,否则难以对其造成有效杀伤。

  赞画盖世才皱眉:“清军意图进攻我军两翼,并夺取桥头堡!”

  川东营在渡过永宁河后,即在北岸设立了简易的桥头堡阵地。此刻大军主力列阵于前,桥头堡便由三百预备役和辎重队负责把守。

  同时,若己方骑兵被清军两翼骑兵彻底限制在品字形阵内,就将失去机动空间与马力加持,无异于沦为下马步兵,战力大减。

  杨凡当机立断下令道:“传令阎宗盛、虎洪烈,合为一处,率所部自右翼寻隙分出,避免与清军大队骑兵缠斗!脱离本阵后,后续具体接敌战术,由他们自行临机决断!”

  “传令桥头预备队和辎重队,破坏车架,构筑障碍,固守待援!”

  “遵命!”

  旗语再变。

  军情司夜不收与骑兵司主力得令,立刻拔转马头,趁着清军两翼骑兵尚未完全闭合包围圈,迅疾冲了出去,在外围游弋机动。

  清军两翼骑兵试图追赶,但明军骑兵避实就虚,不予硬拼。几番追逐无果后,清军骑兵放弃追击,退回两翼位置,继续执行包抄合围的任务。

  河边桥头堡阵地接到命令,迅速破坏部分车辆,加固工事。三百预备役全员进入阵地。

  清军蒙古骑兵尝试以弓箭远射进攻,与阵地内的预备役火铳手展开对射。互有伤亡后,蒙古骑兵暂退,留下十余具人马尸体。

  将旗下,众人刚稍松一口气,便望见清军主阵前方,数十个黑黝黝的庞然大物被迅速推上前沿,在弥漫的烟尘中逐渐显露出狰狞的轮廓。

  清军的红夷大炮!

  清军至少有四五十门大小不一的火炮已部署到位,森然的炮口齐齐指向明军阵列。穿着棉甲或号褂的汉军炮手们正围绕着火炮紧张忙碌。

  清膛、装药、填弹……对方正进行着发射前最后的准备。

  “红夷大炮……还有佛郎机……”周博文边看边惊愕道,“没想到建奴……竟拥有如此多重炮轻炮!”

  杨凡微微颔首,目光紧锁那些正在进行最后瞄准校准的清军炮位。

  清军并非如传说中仅凭骑射纵横,其作为新兴政权,学习能力极强。

  在收编孔有德、尚可喜等部后,更是大力吸收和发展火器技术。如今不仅拥有强大的骑兵,连火炮的应用也已更加娴熟,远远超出了人们对塞外势力“只知骑射”的固有认知。

  然而,杨凡心中却镇定自若。若是清军妄想以火炮对决来压制他们,那就打错了算盘。

  他麾下乃是当世操训最精的枪炮军队!

  几匹马奔来,杨凡已从回报的士兵口中得知,崇祯皇帝此刻正在广宁门城楼上观战,京营的探马也在四周哨探,时刻回报战况。

  杨凡随即朗声道:“再传令秦起明、寇汉霄、许平,告诉他们,今日战后,我等必将名动天下!全军奋勇杀奴!”

  随即他扭头看向石望和旗语手,眼神坚定:“发令!让李大伟的炮队,优先解决敌方炮阵!”

  “是时候让建奴知道……他们面对的敌人究竟是谁了!”

  烈日当空,瓦窑头坡地炮兵阵地。

  “预瞄毕!”

  “清膛毕!”

  “装药毕!”

  “推弹毕!”

  铁锥刺破药包,引信插入火门。

  “火门穿刺毕!”

  “瞄准毕!”

  清军将旗下,扬古利面色冷峻,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己方阵前。

  视线中,汉军炮队的士卒们正熟练地进行着最后的装填作业,沉重的实心弹被推入千斤红夷大炮的炮膛,火绳咝咝地冒着青烟。

  毁灭性的轰击即将降临到对面明军的头上。

  他心中不断盘算推演:对面明军昨夜方才长途奔袭而至,绝无可能携带重炮。视线中所见的明军炮阵,想必多是虎蹲炮、灭虏炮之类轻型火器。

  在射程与威力上,己方应当均占据绝对优势。只需数轮齐射,便足以撕裂明军的阵型,挫其锐气,为后续八旗勇士的冲锋扫清障碍……

  ----------

  注释1:

  据1636年清军入塞时,朝鲜《李朝仁祖实录》记载:居庸关战役中,清军火炮“发于二里之外,仅及城头堞口”,换算约为1.1公里;宝坻攻坚战:清军步兵用盾车掩护推进至1.5里时,红夷大炮才开始有效压制城头火力。当时清军主力装备的千斤级火炮平射射程约1.2公里,仰角3°时可达1.6公里。直至崇德七年塔山之战,清军火炮射程才提升至1.8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