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声音惊得陈母手一抖,刚抓牢的希望,瞬间就要从指缝里溜走。
她下意识地将药包往怀里紧了紧,仿佛那不是草药,而是她女儿的命。
院门外,一个粗野的嗓门像砸石头一样吼了过来:“老陈家有人吗!欠条到期了,今天不还钱,就拿麦子抵!”
话音未落,两个穿着灰扑扑褂子的陌生男人已经堵在了门口。
他们个子不高,但身板敦实,浑身散发着一股不好招惹的戾气,肩上还扛着瘪瘪的麻袋,显然是做好了装东西的准备。
领头的是个方脸,眼角耷拉着,从上衣口袋里慢条斯理地掏出一张被汗浸得泛黄的借据,在陈景明母子面前一抖。
“看清楚了!”
陈景明的目光被那张纸牢牢吸住。
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兹借到人民币叁佰元整,月息三十”,落款处没有签名,只有一个刺眼的红色指印。
他一眼就认了出来。
那是去年秋收后,父亲为了凑妹妹小凤去县医院的住院费,背着母亲借下的高利贷。
当时那人说得好听,江湖救急,利息好商量。
可这“好商量”的利息,滚了几个月,本金加利息赫然变成了四百八十块。
一分不差,恰好将他们刚刚到手的救命钱吞噬殆尽。
陈母的身体晃了一下,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得一干二净。
她扶着门框,才勉强站稳,整个人像被抽走了骨头。
前一刻还闪烁着光彩的眼睛,此刻只剩下死灰般的绝望。
她缓缓地蹲在了门槛边,手指无意识地抠着地上的泥缝,声音细若蚊蝇,带着破碎的颤音:“大哥,再宽限几天……求求你们了,等麦子收了,我们卖了粮,第一个就还你们……”
“等?”方脸男人冷笑一声,将借据在手心拍得啪啪作响,“等麦子割了,谁知道你卖给谁?到时候你两手一摊说没钱,我们找谁要去?今天要么拿钱,要么我们自己动手拉麦子。你自己选!”
他说的“拉麦子”,不是等麦子熟了再收割,而是现在就直接把青麦苗割走当饲料抵债。
那样一来,陈家这一年的收成就彻底完了。
这番争吵惊动了左邻右舍,也把刚从家里溜出来的王强给引了过来。
王强一见这阵仗,血气上涌,一个箭步冲上前,劈手就要抢那张借据:“我看看!什么借条这么黑心!”
方脸男人早有防备,手腕一翻,另一只手顺势猛地一推。
王强哪是成年人的对手,被推得一个趔趄,一屁股摔在地上,手肘在石子地上擦出一条血痕。
“小兔崽子,滚一边去!”
王强疼得龇牙咧嘴,但他没有哭,而是撑着地爬起来,通红的眼睛死死瞪着那两个男人,用尽全身力气怒吼道:“你们比周德海那个老王八还黑!他吃肉好歹还吐点骨头渣,你们是连渣都不想给人剩!”
这声怒吼,像一块石头投进平静的池塘。
院子外,渐渐围拢过来的村民越来越多,他们交头接耳,脸上神色复杂,有同情,有愤怒,但更多的是畏惧。
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句话。
陈景明看懂了他们眼中的神情。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谁家没个青黄不接的时候?
谁没跟这些放贷的人打过交道?
他们是拴在每个人脖子上的一根无形的绳索,今天勒紧了陈家,明天就可能勒紧自己家。
沉默,是唯一的自保。
最终,在两个男人凶神恶煞的逼视下,陈母颤抖着手,从怀里掏出了那个还带着体温的信封。
她没有打开,而是整个递了过去。
“这里……是五百块。”她的声音干涩得像被砂纸磨过,“多的二十块,就当……就当是给两位大哥的茶水钱。”
方脸男人一把抓过信封,抽出里面的钱,一张一张地点了两次,确认无误后,才把那张要命的借据随手扔在地上,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冷笑。
“算你识相。”
他转身,冲着围观的人群扬了扬手里的钞票,像是在炫耀战利品:“都看好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别总想着赖账!”
说完,两人扛着空麻袋,大摇大摆地走了。
引擎声再次响起,然后远去。
陈母还蹲在原地,一动不动,像一尊风干的石像。
那几个她跑了十几里路、寄托了全部希望的药包,散落在她脚边,其中一个破了角,褐色的药粉混进了尘土里。
胜利的喜悦,只持续了不到三天。
那个夜晚,格外漫长。
陈景明蜷缩在冰冷的灶台边,借着灶膛里忽明忽暗的余火,翻看着一本藏在屋梁夹缝里的旧账本。
那是父亲的账本。
一个不识字的人,用他自己才懂的符号和画圈的方式,记录着这个家的一笔笔亏空。
不止那三百块的高利贷。
信用社的二百块春耕贷款已经逾期三个月,罚息一天天在涨;种子站赊的三十斤玉米种还没结账;甚至去年夏天修屋顶,请人帮忙的二十块工钱,也只给了十块,剩下十块打了个欠条……
一笔笔,一行行,像一条条黑色的蜈蚣,爬满了陈景明的眼睛。
他一直以为,他们家只是穷。
直到这一刻他才明白,原来这个家,早就不是穷,是已经烂透了。
一个看似完整的空壳,内里早已被债务蛀空,只要一阵稍大的风,就会彻底垮塌。
他摊开自己的手掌,那块被蜡油烫伤留下的疤痕,在火光下隐隐作痛。
他忽然想起了祠堂议事那天,周德海栽进粪坑后,被人拉上来时投向他的那个眼神。
当时他以为是慌乱和怨毒。
现在回想起来,那眼神深处,分明藏着一种阴冷的、得逞的算计。
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劈开他的脑海:补助金的通知刚下来,这帮债主就精准地掐着时间上门,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地要走了几乎全部的钱。
这时间点,未免也太准了!
就像……就像有人在给他们通风报信!
陈景明猛地从地上站起来,心跳如鼓。
第二天课间,泥巴操场的角落里,李娟看他脸色铁青,眼圈发黑,悄悄递过来半块凉薯。
“出事了?”她低声问。
陈景明三言两语把昨天发生的事说了。
李娟听完,没有立刻表现出愤怒,而是皱起了眉头,咬着铅笔头,眼里闪着思索的光芒。
“不对劲,”她喃喃自语,“周德海虽然在村里丢尽了脸面,但乡里下来的人,只是批评他工作程序违规,让他把钱补上,并没有深查他经手过的其他账目。他只是失了面子,根基没动。”
她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着陈景明:“你想,他儿子今年满十八,本来指望着这次能当上兵,结果因为这事在乡武装部那里挂了号,征兵体检都没过。他赔了人情又折了面子,肯定要报复。而在村里,对你家下手,是风险最小、最解气的办法。”
“可他没来。”陈景明说。
“这才是他精明的地方。”李娟把铅笔头咬得更紧了,“他不能亲自出面催债,那太明显了。他得借刀杀人。”
两人对视一眼,一个可怕的猜测在彼此心中同时成形——那两个凶神恶煞的讨债人,极有可能就是周德海引来的“合作方”。
放学后,王强神秘兮兮地把陈景明拽到了村西头那片废弃的砖窑。
他指着远处土路尽头,一棵大槐树下停着的一辆绿色吉普车,压低声音说:“看见没?就是那辆车!前天晚上,天都黑透了,我看见周德海跟一个戴大金链子的胖子,就在这砖窑里喝酒。我躲在窑洞后头,听见他们说什么‘分成’、‘三七开’,还说什么‘让这事赶紧了了,别闹大’。”
王强往地上狠狠啐了一口:“我当时还纳闷,现在全明白了!他们这是合伙给你家设局!先想办法卡住你的补助金,逼得你家只能去借他们的钱;等你拿到补发的钱,他们再立刻上门要债,让你竹篮打水一场空!没准……他们还想着用这点债,最后把你家那几亩麦子给低价收了!这是一箭三雕!”
陈景明攥紧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根根发白。
他的脑海里,周德海头顶上那行【吃人不吐骨头】的猩红标签,再一次疯狂地翻滚、燃烧起来。
这一次,那字迹竟如烧红的烙铁,灼热刺目,仿佛要生生烙进他的眼底,在他的视网膜上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当晚,月光如水,三个人影再次聚在了那片熟悉的麦田深处。
夜风吹过,青色的麦浪沙沙作响,像是在低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无尽的辛酸与不公。
李娟在地上摊开一张从作业本上撕下来的纸,用一块石头压住,手里握着那支被她咬出牙印的铅笔。
“正大光明地去告状,这条路走不通了。”她的声音异常冷静,“乡里只会和稀泥。我们得用他们自己的规则,把他们打回去。”
她提出了一个计划,在纸上写下四个字:“债务溯源”。
“我们分头行动。第一,想办法找到你爸当初借钱时的见证人,哪怕只有一个;第二,搞清楚他们这个‘月息三十’到底合不合规矩,有没有超;第三,查证他们上门要债的方式,算不算……算不算恐吓。”
王强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牙,眼里闪着兴奋的光:“盯梢的事交给我!我明天就去摸清楚那辆绿吉普车的底细,看它到底是从哪儿来的,都跟谁来往!”
陈景明一直沉默地望着眼前翻涌的麦浪,月光在他的眸子里映出一片清冷的光。
良久,他才轻声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上一次,我烧了那张纸。这一次,”他顿了顿,抬起头,目光在李娟和王强的脸上一一扫过,“我不要烧掉欠条……我要让他们自己跪着,亲手把上面的字撕了。”
镜头缓缓拉远,月光下,三双小小的手,坚定地叠在了一起。
青涩的麦穗擦过他们的指尖,沙沙作响,如同一场无声的宣誓。
回到家,李娟吹熄了煤油灯,却毫无睡意。
见证人?
合规?
恐吓?
这些词汇,对一个生活在1996年北方农村的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就像天方夜谭。
她翻身下床,借着窗外透进的月光,拉开床头那个破旧的木头抽屉。
在几本卷了角的课本下面,她摸索着,拿出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
册子是去年乡里搞普法宣传时,发给每个小学生的。
封面是蓝白相间的,印着几个穿着制服的卡通小人,标题是几个醒目的大字——《小学生法律常识读本》。
她下意识地将药包往怀里紧了紧,仿佛那不是草药,而是她女儿的命。
院门外,一个粗野的嗓门像砸石头一样吼了过来:“老陈家有人吗!欠条到期了,今天不还钱,就拿麦子抵!”
话音未落,两个穿着灰扑扑褂子的陌生男人已经堵在了门口。
他们个子不高,但身板敦实,浑身散发着一股不好招惹的戾气,肩上还扛着瘪瘪的麻袋,显然是做好了装东西的准备。
领头的是个方脸,眼角耷拉着,从上衣口袋里慢条斯理地掏出一张被汗浸得泛黄的借据,在陈景明母子面前一抖。
“看清楚了!”
陈景明的目光被那张纸牢牢吸住。
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兹借到人民币叁佰元整,月息三十”,落款处没有签名,只有一个刺眼的红色指印。
他一眼就认了出来。
那是去年秋收后,父亲为了凑妹妹小凤去县医院的住院费,背着母亲借下的高利贷。
当时那人说得好听,江湖救急,利息好商量。
可这“好商量”的利息,滚了几个月,本金加利息赫然变成了四百八十块。
一分不差,恰好将他们刚刚到手的救命钱吞噬殆尽。
陈母的身体晃了一下,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得一干二净。
她扶着门框,才勉强站稳,整个人像被抽走了骨头。
前一刻还闪烁着光彩的眼睛,此刻只剩下死灰般的绝望。
她缓缓地蹲在了门槛边,手指无意识地抠着地上的泥缝,声音细若蚊蝇,带着破碎的颤音:“大哥,再宽限几天……求求你们了,等麦子收了,我们卖了粮,第一个就还你们……”
“等?”方脸男人冷笑一声,将借据在手心拍得啪啪作响,“等麦子割了,谁知道你卖给谁?到时候你两手一摊说没钱,我们找谁要去?今天要么拿钱,要么我们自己动手拉麦子。你自己选!”
他说的“拉麦子”,不是等麦子熟了再收割,而是现在就直接把青麦苗割走当饲料抵债。
那样一来,陈家这一年的收成就彻底完了。
这番争吵惊动了左邻右舍,也把刚从家里溜出来的王强给引了过来。
王强一见这阵仗,血气上涌,一个箭步冲上前,劈手就要抢那张借据:“我看看!什么借条这么黑心!”
方脸男人早有防备,手腕一翻,另一只手顺势猛地一推。
王强哪是成年人的对手,被推得一个趔趄,一屁股摔在地上,手肘在石子地上擦出一条血痕。
“小兔崽子,滚一边去!”
王强疼得龇牙咧嘴,但他没有哭,而是撑着地爬起来,通红的眼睛死死瞪着那两个男人,用尽全身力气怒吼道:“你们比周德海那个老王八还黑!他吃肉好歹还吐点骨头渣,你们是连渣都不想给人剩!”
这声怒吼,像一块石头投进平静的池塘。
院子外,渐渐围拢过来的村民越来越多,他们交头接耳,脸上神色复杂,有同情,有愤怒,但更多的是畏惧。
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句话。
陈景明看懂了他们眼中的神情。
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谁家没个青黄不接的时候?
谁没跟这些放贷的人打过交道?
他们是拴在每个人脖子上的一根无形的绳索,今天勒紧了陈家,明天就可能勒紧自己家。
沉默,是唯一的自保。
最终,在两个男人凶神恶煞的逼视下,陈母颤抖着手,从怀里掏出了那个还带着体温的信封。
她没有打开,而是整个递了过去。
“这里……是五百块。”她的声音干涩得像被砂纸磨过,“多的二十块,就当……就当是给两位大哥的茶水钱。”
方脸男人一把抓过信封,抽出里面的钱,一张一张地点了两次,确认无误后,才把那张要命的借据随手扔在地上,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冷笑。
“算你识相。”
他转身,冲着围观的人群扬了扬手里的钞票,像是在炫耀战利品:“都看好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别总想着赖账!”
说完,两人扛着空麻袋,大摇大摆地走了。
引擎声再次响起,然后远去。
陈母还蹲在原地,一动不动,像一尊风干的石像。
那几个她跑了十几里路、寄托了全部希望的药包,散落在她脚边,其中一个破了角,褐色的药粉混进了尘土里。
胜利的喜悦,只持续了不到三天。
那个夜晚,格外漫长。
陈景明蜷缩在冰冷的灶台边,借着灶膛里忽明忽暗的余火,翻看着一本藏在屋梁夹缝里的旧账本。
那是父亲的账本。
一个不识字的人,用他自己才懂的符号和画圈的方式,记录着这个家的一笔笔亏空。
不止那三百块的高利贷。
信用社的二百块春耕贷款已经逾期三个月,罚息一天天在涨;种子站赊的三十斤玉米种还没结账;甚至去年夏天修屋顶,请人帮忙的二十块工钱,也只给了十块,剩下十块打了个欠条……
一笔笔,一行行,像一条条黑色的蜈蚣,爬满了陈景明的眼睛。
他一直以为,他们家只是穷。
直到这一刻他才明白,原来这个家,早就不是穷,是已经烂透了。
一个看似完整的空壳,内里早已被债务蛀空,只要一阵稍大的风,就会彻底垮塌。
他摊开自己的手掌,那块被蜡油烫伤留下的疤痕,在火光下隐隐作痛。
他忽然想起了祠堂议事那天,周德海栽进粪坑后,被人拉上来时投向他的那个眼神。
当时他以为是慌乱和怨毒。
现在回想起来,那眼神深处,分明藏着一种阴冷的、得逞的算计。
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劈开他的脑海:补助金的通知刚下来,这帮债主就精准地掐着时间上门,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地要走了几乎全部的钱。
这时间点,未免也太准了!
就像……就像有人在给他们通风报信!
陈景明猛地从地上站起来,心跳如鼓。
第二天课间,泥巴操场的角落里,李娟看他脸色铁青,眼圈发黑,悄悄递过来半块凉薯。
“出事了?”她低声问。
陈景明三言两语把昨天发生的事说了。
李娟听完,没有立刻表现出愤怒,而是皱起了眉头,咬着铅笔头,眼里闪着思索的光芒。
“不对劲,”她喃喃自语,“周德海虽然在村里丢尽了脸面,但乡里下来的人,只是批评他工作程序违规,让他把钱补上,并没有深查他经手过的其他账目。他只是失了面子,根基没动。”
她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着陈景明:“你想,他儿子今年满十八,本来指望着这次能当上兵,结果因为这事在乡武装部那里挂了号,征兵体检都没过。他赔了人情又折了面子,肯定要报复。而在村里,对你家下手,是风险最小、最解气的办法。”
“可他没来。”陈景明说。
“这才是他精明的地方。”李娟把铅笔头咬得更紧了,“他不能亲自出面催债,那太明显了。他得借刀杀人。”
两人对视一眼,一个可怕的猜测在彼此心中同时成形——那两个凶神恶煞的讨债人,极有可能就是周德海引来的“合作方”。
放学后,王强神秘兮兮地把陈景明拽到了村西头那片废弃的砖窑。
他指着远处土路尽头,一棵大槐树下停着的一辆绿色吉普车,压低声音说:“看见没?就是那辆车!前天晚上,天都黑透了,我看见周德海跟一个戴大金链子的胖子,就在这砖窑里喝酒。我躲在窑洞后头,听见他们说什么‘分成’、‘三七开’,还说什么‘让这事赶紧了了,别闹大’。”
王强往地上狠狠啐了一口:“我当时还纳闷,现在全明白了!他们这是合伙给你家设局!先想办法卡住你的补助金,逼得你家只能去借他们的钱;等你拿到补发的钱,他们再立刻上门要债,让你竹篮打水一场空!没准……他们还想着用这点债,最后把你家那几亩麦子给低价收了!这是一箭三雕!”
陈景明攥紧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根根发白。
他的脑海里,周德海头顶上那行【吃人不吐骨头】的猩红标签,再一次疯狂地翻滚、燃烧起来。
这一次,那字迹竟如烧红的烙铁,灼热刺目,仿佛要生生烙进他的眼底,在他的视网膜上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当晚,月光如水,三个人影再次聚在了那片熟悉的麦田深处。
夜风吹过,青色的麦浪沙沙作响,像是在低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无尽的辛酸与不公。
李娟在地上摊开一张从作业本上撕下来的纸,用一块石头压住,手里握着那支被她咬出牙印的铅笔。
“正大光明地去告状,这条路走不通了。”她的声音异常冷静,“乡里只会和稀泥。我们得用他们自己的规则,把他们打回去。”
她提出了一个计划,在纸上写下四个字:“债务溯源”。
“我们分头行动。第一,想办法找到你爸当初借钱时的见证人,哪怕只有一个;第二,搞清楚他们这个‘月息三十’到底合不合规矩,有没有超;第三,查证他们上门要债的方式,算不算……算不算恐吓。”
王强咧嘴一笑,露出两排白牙,眼里闪着兴奋的光:“盯梢的事交给我!我明天就去摸清楚那辆绿吉普车的底细,看它到底是从哪儿来的,都跟谁来往!”
陈景明一直沉默地望着眼前翻涌的麦浪,月光在他的眸子里映出一片清冷的光。
良久,他才轻声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
“上一次,我烧了那张纸。这一次,”他顿了顿,抬起头,目光在李娟和王强的脸上一一扫过,“我不要烧掉欠条……我要让他们自己跪着,亲手把上面的字撕了。”
镜头缓缓拉远,月光下,三双小小的手,坚定地叠在了一起。
青涩的麦穗擦过他们的指尖,沙沙作响,如同一场无声的宣誓。
回到家,李娟吹熄了煤油灯,却毫无睡意。
见证人?
合规?
恐吓?
这些词汇,对一个生活在1996年北方农村的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就像天方夜谭。
她翻身下床,借着窗外透进的月光,拉开床头那个破旧的木头抽屉。
在几本卷了角的课本下面,她摸索着,拿出了一本薄薄的小册子。
册子是去年乡里搞普法宣传时,发给每个小学生的。
封面是蓝白相间的,印着几个穿着制服的卡通小人,标题是几个醒目的大字——《小学生法律常识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