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制定连锁发展计划-《外公的神秘遗产》

  “振山邻里店”开业满一个月,林墨把连锁发展计划的首次研讨会设在了新店的“邻里互助角”。长桌被拼成环形,桌上摆着各门店的经营数据、区域人口分布图,还有一本翻开的外公日记——“守心”二字被特意用荧光笔标出,这是计划的核心准则。周铁根、苏梅等核心骨干,刘胖子、老方等联盟伙伴,甚至陈少峰都通过视频连线参与其中,每个人面前都放着一本空白笔记本,准备记录想法。

  “连锁发展不是‘跑马圈地’,是‘精准播种’。”林墨率先发言,她将一张标着不同颜色区域的地图推到桌中央,“我们把未来三年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梯度:第一梯度是老城区及周边安置区,这里有深厚的街坊基础,是我们的‘根基区’;第二梯度是市区的老旧社区,这些地方老人多、便民需求强,是我们的‘拓展区’;第三梯度是临近区县的侨胞聚居镇,结合侨胞资源优势,是我们的‘特色区’。”

  苏梅立刻补充了财务规划:“每个梯度的投入和盈利预期都不同。根基区以‘轻资产改造’为主,比如把联盟内的现有超市升级为振山连锁店,成本能降低40%;拓展区采用‘标准化新建’模式,从选址到开业的周期控制在三个月内,单店投资回收期预计在18个月;特色区则需要联动侨胞资源,前期可以用‘侨胞特产专柜 社区超市’的组合形式试水,降低风险。”她点开平板电脑上的财务模型,数据清晰直观,“资金来源主要是振山和鼎盛的利润留存,加上侨胞互助基金的专项扶持款,完全能支撑计划落地。”

  赵天磊的目光始终停留在配送网络规划图上:“连锁发展,配送必须跟上。我计划在市区建一个中心仓储基地,辐射所有梯度门店,实现‘核心商品当日达、特色商品次日达’。同时组建‘流动配送队’,专门服务偏远社区的独居老人,不管门店开在哪里,‘20分钟应急配送’的承诺不能变。”他指着地图上的红点,“这些是我提前踩点选好的仓储点位置,靠近主干道,租金也合理。”

  作为首家连锁店长的刘胖子,最有发言权:“新店要留住人,光靠商品便宜不够,得有‘振山味’。我建议在所有连锁店里都设‘老街记忆角’,摆上老城区的老物件,比如外公当年用的算盘、老粮票,再让街坊们捐些旧照片,这样不管搬到哪里,大家都能找到归属感。”他还提出,每个门店都要培养“便民专员”,专门帮老人查健康码、代买药品,“这些小事最能暖人心”。

  视频那头的陈少峰则聚焦特色区规划:“侨胞聚居镇的门店,要做‘双向特色’。一方面引入海外优质特产,满足侨胞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把当地的老手艺产品通过侨胞渠道卖出去,形成‘社区超市 跨境贸易’的模式。我已经联系了东南亚的侨胞商会,他们愿意帮我们对接当地资源,甚至可以参与部分投资。”

  老方等联盟伙伴最关心的是“联盟权益”。林墨特意在计划中加入了“联盟共建条款”:“未来新开的连锁店,优先从联盟伙伴中选拔店长;统一采购的利润,拿出10%作为联盟发展基金,用于帮大家升级设备、培训员工。振山的连锁,从来不是一个人的连锁,是咱们所有人的连锁。”这番话让老方彻底放下心来,他当场表示:“我愿意把‘便民小超’改成振山连锁店,跟着林总干,踏实!”

  研讨会开了整整一天,最终形成的《振山连锁发展三年计划》厚达五十页,从战略定位到具体执行细则,每一条都凝聚着众人的智慧。计划的扉页没有华丽的辞藻,只印着外公的手迹和一张老槐树的照片,下方写着:“每一家门店,都是一颗守护的种子;每一步发展,都要踩在人心上。”

  傍晚,林墨把签好字的计划分发给每个人,又将一份电子版发给了海外的侨胞代表。夕阳透过门店的玻璃窗,照在计划封面上,“振山连锁”四个字格外清晰。她看着身边并肩而立的伙伴们,突然想起刚接手超市时的自己,那时她只想着“守好一家店”,如今却和大家一起规划着“开遍万家店”的未来。

  “明天,我们就启动第一梯度的门店升级工作。”林墨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从老城区的联盟超市开始,把‘守心’的理念,把互助的温暖,一点点传递到更多地方。”窗外的老槐树沙沙作响,像是外公在轻声赞许,也像是在为振山的连锁之路,送上最温暖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