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获得更多核心信息-《外公的神秘遗产》

  王四海带来的进货记录本比林墨外公的账本更显陈旧,封面用粗麻绳装订,内页纸页边缘已经卷起毛边,上面除了供货商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还密密麻麻标注着“张三叔,豆腐新鲜,凌晨4点取货”“李二姐,腌菜无防腐剂,街坊爱买”等细碎备注。当周铁根和苏梅看到这本本子时,两人几乎同时惊呼:“这是老林当年的‘黄金手册’!”

  苏梅指着本子里夹着的一张泛黄便签,上面是外公的字迹:“核心供货商三原则——人品先于价格,新鲜重于利润,互助大于合作。”她解释道:“当年老林选供货商,从不只看报价,一定要去对方家里或作坊看看。要是对方家里有困难,哪怕价格稍高,他也愿意合作,说‘帮人就是帮自己,靠谱的供货商比什么都金贵’。”

  周铁根则翻到记录本中间的“特殊标记页”,上面用红笔圈出了五个供货商名字,旁边画着星星符号。“这几家是老林最信任的核心供货商,当年都是街坊里的手艺人,靠着真本事吃饭。”他指着“青石岗老李”的名字,“这位李师傅是打铁锅的,他的铁锅厚实耐用,老林不仅在杂货铺卖,还帮他介绍给餐馆,两人合作了十几年,从没有过矛盾。”

  林墨发现,这五个核心供货商的地址,有三个都能在“人情图谱”上找到对应标记,剩下两个地址虽有变动,但记录本上标注了“儿子继承家业,搬到西街”“女儿开了新店,叫‘老手艺传承铺’”等线索。更意外的是,本子最后一页贴着一张折叠的“互助清单”,上面记录着核心供货商的困难和外公的帮扶措施:“王铁匠儿子上学难,帮联系社区学校”“张豆腐坊缺水,协调自来水公司解决”。

  “这哪里是进货记录,分明是老林的‘社区互助账本’。”王四海叹了口气,“当年我跑进货,老林总让我多带点米面给困难的供货商,说‘他们的手艺能帮街坊,我们就该帮他们渡过难关’。有次张豆腐坊老板生病,老林亲自守在作坊里帮着点卤,就怕手艺断了,街坊们吃不上正宗的卤水豆腐。”

  为了验证这些核心信息,林墨带着记录本和赵天磊、王四海一起走访西街。按照“老手艺传承铺”的线索,他们很快找到了张豆腐坊老板的女儿张婷。当张婷看到外公的字迹和父亲当年的供货记录时,立刻红了眼眶:“我爸临终前还说,当年林爷爷帮了我们家大忙,让我一定要把豆腐坊开下去,不辜负他的信任。”

  张婷主动提出,以低于市场价10%的价格给振山邻里中心供货,还愿意教社区里的下岗工人做豆腐。“这是我爸的心愿,也是林爷爷当年的期望——让老手艺活下去,让街坊们都能受益。”她从里屋拿出一个陈旧的木盒,里面是外公当年帮她父亲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材料,上面还有审批部门的批注,“要不是林爷爷,我家的豆腐手艺早就没了。”

  在走访“青石岗老李”的儿子李军时,他们获得了更重要的核心信息。李军现在开了家五金维修店,他从父亲的遗物中找出一本“客户需求册”,上面记录着当年街坊们的维修需求:“周奶奶家铁锅漏了,周三上门”“张大爷家菜刀钝了,周五送去磨”。“这是林爷爷让我爸记的,说‘供货商不仅要卖货,还要帮街坊解决实际困难’。”李军说,“当年我爸每天收摊后,都会带着工具去街坊家帮忙,这些都是林爷爷教的。”

  苏梅在整理这些核心信息时,发现外公当年的经营策略暗藏“社区共生”理念:核心供货商优先雇佣社区困难居民,超市则为供货商提供免费的宣传推广,街坊们买到实惠商品的同时,也能通过手艺人就业增收。“老林当年就想到了‘三方共赢’,这在三十年前太超前了。”苏梅感慨道,“他的核心不是‘赚多少钱’,而是‘让社区里的每个人都有奔头’。”

  林墨将这些核心信息整理成“振山社区共生计划”,包括重建核心供货商网络、开设老手艺培训班、推出“邻里互助积分”等内容。当她把计划告诉外公的老部下们时,周铁根拍着桌子说:“这正是老林当年的心愿!我们几个老骨头,一定帮你把这个计划推下去。”

  看着手中不断丰富的核心信息,林墨突然明白,外公留下的不是零散的资源,而是一套完整的“社区守护体系”——以诚信为纽带,以互助为核心,让供货商、超市和街坊形成紧密的共生关系。这些被时光尘封的信息,终将成为振山邻里中心最宝贵的财富,支撑着外公的精神继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