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引入线上配送服务-《外公的神秘遗产》

  超市服务设施升级后,林墨在顾客调研中发现,超过六成的年轻家长和独居老人希望超市能提供线上配送服务——年轻家长没时间线下购物,老人则不便提重物。“之前的‘振山便民’小程序只有信息查询功能,现在必须升级为集购物、支付、配送于一体的服务平台。”林墨召集团队开会,明确线上配送服务的核心目标:“要做到‘线上下单像逛超市一样放心,线下配送像家人帮忙一样贴心’。”

  苏哲主动承担起小程序升级的重任。他带领技术团队,仅用两周就完成了平台开发:新增的“线上超市”板块,按生鲜、食品、日用品、母婴等品类分类,每个商品都标注了高清图片、详细参数和顾客评价,还设置了“老人专区”和“亲子套餐”等特色栏目——老人专区的商品字体放大,亲子套餐则将常用母婴用品组合销售,价格更优惠。“为了方便老人操作,我们还简化了下单流程,支持语音搜商品、子女代付等功能。”苏哲演示着小程序,“下单后系统会自动匹配最近的配送员,实时显示配送进度。”

  配送团队的组建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赵天磊的物流配送团队已具备成熟的配送经验,林墨将其纳入超市配送体系,同时招聘了5名专职配送员,按“老城区30分钟达、新小区15分钟达”的标准划分配送区域。“所有配送员都要经过严格培训,不仅要熟悉路线,还要掌握商品保护技巧——生鲜要放冰袋,易碎品要单独包装,老人的药品要优先配送。”林墨强调,“配送员的工牌上要印上紧急联系电话,方便街坊沟通。”

  为了保证配送品质,超市专门采购了100个定制配送箱,分为常温箱、冷藏箱和冷冻箱,箱体上印着“振山配送,新鲜直达”的字样。每个配送箱都配备了温度记录仪,生鲜商品的配送全程温度需保持在0-4c,顾客签收时可查看温度记录,若有问题可无条件退换。“我们承诺‘生鲜不新鲜包退,配送延迟包赔’,就是要让街坊们放心。”负责配送管理的赵天磊说,他还制定了配送员服务规范:“上门配送要戴鞋套,主动帮老人把商品放进冰箱,不能收取任何小费。”

  线上配送服务试运营当天,小程序就接到了300多单订单。家住晨光小区的李女士是第一个下单的顾客,她早上8点线上下单买了生鲜和母婴用品,8点12分就收到了配送员送来的货物。“包装特别精致,蔬菜用保鲜袋装好,奶粉单独放在防震盒里,配送员还提醒我生鲜要尽快冷藏。”李女士在评价里写道,“比外卖平台还靠谱,以后再也不用赶早去超市了。”

  独居的刘奶奶则体验了语音下单和子女代付功能。她对着手机说“买两斤苹果、一袋大米”,小程序就自动匹配了商品,女儿在外地通过代付功能完成支付,半小时后配送员就将商品送到家,还帮她把大米扛到了厨房。“真是太方便了,不用麻烦邻居,也不用让女儿担心,振山超市真是我们老人的贴心人。”刘奶奶特意给超市打去电话表扬。

  试运营期间,团队每天都会汇总顾客反馈,不断优化服务。有顾客反映“希望能指定配送时间”,苏哲立刻在小程序上增加了“预约配送”功能,支持当天9:00-21:00任意时段预约;有老人建议“配送员能帮忙捎带简单的生活用品”,林墨便推出“贴心捎带”服务,只要在配送范围内,配送员可免费帮老人代购酱油、盐等小额商品。

  为了推广线上配送服务,超市推出了“新客首单满30减10”“邀请好友下单各得5元优惠券”等活动,还在社区里发放了印有小程序二维码的宣传单。张姐带着员工,专门上门教老人使用小程序,手把手指导他们语音下单、查询订单。“很多老人学会后都特别开心,说自己也跟上了时代潮流。”张姐笑着说,“现在不少老人都是小程序的常客,还会给我们提改进建议。”

  正式运营一个月后,线上订单量已占超市总销售额的25%,其中老人订单占比达30%。赵天磊的配送团队因服务优质,收到了很多街坊的表扬信,他本人也凭借出色的管理能力,被提升为“配送部主管”。“以前我总想着投机取巧,现在才明白,踏实做好服务才能赢得尊重。”赵天磊拿着街坊送来的锦旗,对林墨说,“以后我一定带好配送团队,让振山的配送服务成为街坊们最信赖的依靠。”

  林墨看着小程序后台不断增长的订单数据和好评,心里格外踏实。线上配送服务的成功引入,不仅拓展了超市的经营渠道,更让“振山便民”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个街坊心中。“线上线下融合是超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的核心永远是街坊的需求。”林墨对团队说,“下一步,我们还要开通‘直播带货’功能,让街坊们在线上也能看到商品的真实样子,把服务做得更细致、更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