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机械厂定制的核心零部件还在生产中,苏哲正忙着将图书馆找到的技术资料整理成电子文档,以便技术团队随时查阅。这天下午,他在扫描外公遗留的一本破旧工作日记时,夹在页缝里的几张泛黄信纸突然飘落,上面用英文记录的矿产数据和地名,让他瞬间停下了手中的工作。
“林墨,你快来看这个!”苏哲拿着信纸冲进办公室,语气里满是震惊。林墨正在和沈知言讨论矿场重启的资金规划,接过信纸一看,上面不仅有详细的矿石品位分析,还标注着“坦桑尼亚·姆万扎”的字样,落款时间是1981年——正是外公在东南亚矿场最鼎盛的时期。
“坦桑尼亚的矿场?”沈知言凑过来看完信纸,脸色变得格外凝重,“我祖父的笔记里提过,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你外公曾在非洲参与过一个稀土矿合作项目,只是后来因为当地政局动荡,项目被迫中止,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传闻,没想到真有记录。”
为了验证信纸内容的真实性,苏哲立刻调用了图书馆的国际矿业档案数据库。在一份1982年的《国际矿业通讯》扫描件中,他找到了一篇关于非洲稀土矿合作的报道,配图里站在矿场前的人群中,赫然有年轻的外公和沈知言祖父的身影,报道中提到的“中方合作代表林振山”,正是林墨的外公。
“原来外公不仅在东南亚有矿场,还在非洲参与过合作项目。”林墨抚摸着信纸上模糊的矿场草图,心里充满了疑惑,“可他为什么从来没提过这些?这份记录又为什么会夹在工作日记里?”
陈叔得知消息后,特意从家里翻出了一个尘封的铁皮盒,里面装着外公当年的护照和几张非洲的老照片。“1981年你外公确实去了趟非洲,回来时瘦了一大圈,说那边条件苦,还遇到了战乱。”陈叔指着照片里外公身边的黑人男子,“这个叫卡鲁的,是当地的矿场经理,和你外公关系特别好,后来还寄过几封信来,可惜地址丢了,就断了联系。”
沈知言通过家族的海外人脉,很快查到了更详细的信息:“当年你外公参与的是中坦合作的稀土矿项目,中方负责技术支持,当地提供矿权。后来政局变动,新政府收回了部分矿权,项目被迫搁置,但根据当时的合作协议,中方保留了部分矿脉的优先开采权,只是这些权益后来因人员变动,渐渐无人提及。”
苏哲将所有线索整合后,画出了一条清晰的时间线:“1981年外公赴非参与项目,1982年因政局动荡回国,1983年将非洲矿场的技术资料与东南亚矿场的文件整合,1985年将核心资料存入档案馆——他一直在守护这些矿业资源的权益。”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那本工作日记的最后几页,林墨发现了外公手写的非洲矿场后续规划:“待时机成熟,以振远之名重启合作,将技术与资源带回祖国”。旁边还附着一份简易的矿脉分布图,上面的标记方式,与东南亚矿产图上的“山”形符号如出一辙。
“这份记录的价值太大了。”沈知言激动地说,“现在国内对稀土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非洲的稀土矿品质高、储量大,如果能重启当年的合作项目,振远矿业不仅能在国内立足,还能走向国际。”他立刻表示,会动用家族资源联系坦桑尼亚的矿业部门,核实当年的合作协议和优先开采权。
苏哲则开始着手整理非洲矿场的技术资料:“我已经联系了大学的国际关系学院,他们有专门研究非洲矿业政策的教授,能帮我们分析当地的法律环境和投资风险。”
林墨站在窗前,看着手里的非洲矿场记录和外公的规划笔记,忽然觉得外公的形象更加立体——他不仅是守护街坊烟火的超市老板,是东南亚矿业圈的传奇大佬,更是心怀“资源报国”初心的开拓者。这些跨越国界的矿业记录,是外公留给她的又一份珍贵遗产。
傍晚,陈叔做了一桌子好菜,庆祝这个意外发现。饭桌上,沈知言举起酒杯:“林小姐,有了东南亚的核心设备、合法矿权,再加上非洲矿场的潜在机遇,振远矿业的未来不可限量。”
林墨端起茶杯,轻轻碰了碰众人的杯子:“这一切都是外公的铺垫。我们不仅要重启矿场,更要完成他‘资源报国’的心愿,让这些矿业资源真正为国家和人民所用。”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桌上的非洲矿场记录上,仿佛为这份跨越国界的传承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林墨知道,发现非洲矿场的记录,只是新征程的开始,接下来,她将带着外公的初心,在国际矿业的舞台上,续写振远矿业的传奇。
“林墨,你快来看这个!”苏哲拿着信纸冲进办公室,语气里满是震惊。林墨正在和沈知言讨论矿场重启的资金规划,接过信纸一看,上面不仅有详细的矿石品位分析,还标注着“坦桑尼亚·姆万扎”的字样,落款时间是1981年——正是外公在东南亚矿场最鼎盛的时期。
“坦桑尼亚的矿场?”沈知言凑过来看完信纸,脸色变得格外凝重,“我祖父的笔记里提过,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你外公曾在非洲参与过一个稀土矿合作项目,只是后来因为当地政局动荡,项目被迫中止,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传闻,没想到真有记录。”
为了验证信纸内容的真实性,苏哲立刻调用了图书馆的国际矿业档案数据库。在一份1982年的《国际矿业通讯》扫描件中,他找到了一篇关于非洲稀土矿合作的报道,配图里站在矿场前的人群中,赫然有年轻的外公和沈知言祖父的身影,报道中提到的“中方合作代表林振山”,正是林墨的外公。
“原来外公不仅在东南亚有矿场,还在非洲参与过合作项目。”林墨抚摸着信纸上模糊的矿场草图,心里充满了疑惑,“可他为什么从来没提过这些?这份记录又为什么会夹在工作日记里?”
陈叔得知消息后,特意从家里翻出了一个尘封的铁皮盒,里面装着外公当年的护照和几张非洲的老照片。“1981年你外公确实去了趟非洲,回来时瘦了一大圈,说那边条件苦,还遇到了战乱。”陈叔指着照片里外公身边的黑人男子,“这个叫卡鲁的,是当地的矿场经理,和你外公关系特别好,后来还寄过几封信来,可惜地址丢了,就断了联系。”
沈知言通过家族的海外人脉,很快查到了更详细的信息:“当年你外公参与的是中坦合作的稀土矿项目,中方负责技术支持,当地提供矿权。后来政局变动,新政府收回了部分矿权,项目被迫搁置,但根据当时的合作协议,中方保留了部分矿脉的优先开采权,只是这些权益后来因人员变动,渐渐无人提及。”
苏哲将所有线索整合后,画出了一条清晰的时间线:“1981年外公赴非参与项目,1982年因政局动荡回国,1983年将非洲矿场的技术资料与东南亚矿场的文件整合,1985年将核心资料存入档案馆——他一直在守护这些矿业资源的权益。”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那本工作日记的最后几页,林墨发现了外公手写的非洲矿场后续规划:“待时机成熟,以振远之名重启合作,将技术与资源带回祖国”。旁边还附着一份简易的矿脉分布图,上面的标记方式,与东南亚矿产图上的“山”形符号如出一辙。
“这份记录的价值太大了。”沈知言激动地说,“现在国内对稀土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非洲的稀土矿品质高、储量大,如果能重启当年的合作项目,振远矿业不仅能在国内立足,还能走向国际。”他立刻表示,会动用家族资源联系坦桑尼亚的矿业部门,核实当年的合作协议和优先开采权。
苏哲则开始着手整理非洲矿场的技术资料:“我已经联系了大学的国际关系学院,他们有专门研究非洲矿业政策的教授,能帮我们分析当地的法律环境和投资风险。”
林墨站在窗前,看着手里的非洲矿场记录和外公的规划笔记,忽然觉得外公的形象更加立体——他不仅是守护街坊烟火的超市老板,是东南亚矿业圈的传奇大佬,更是心怀“资源报国”初心的开拓者。这些跨越国界的矿业记录,是外公留给她的又一份珍贵遗产。
傍晚,陈叔做了一桌子好菜,庆祝这个意外发现。饭桌上,沈知言举起酒杯:“林小姐,有了东南亚的核心设备、合法矿权,再加上非洲矿场的潜在机遇,振远矿业的未来不可限量。”
林墨端起茶杯,轻轻碰了碰众人的杯子:“这一切都是外公的铺垫。我们不仅要重启矿场,更要完成他‘资源报国’的心愿,让这些矿业资源真正为国家和人民所用。”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桌上的非洲矿场记录上,仿佛为这份跨越国界的传承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林墨知道,发现非洲矿场的记录,只是新征程的开始,接下来,她将带着外公的初心,在国际矿业的舞台上,续写振远矿业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