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北根据地各项建设初具雏形,呈现出一种乱世中罕见的勃勃生机。然而,楚云飞的心中并无丝毫懈怠。他深知,在这军阀割据、列强环伺、危机四伏的时代,偏安一隅只能是幻想。没有眼睛和耳朵,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他将情报系统的扩张与深化,视为比扩军备战更为优先和紧要的战略任务,是维系根据地生存、洞察时局、谋取主动的生命线。原有的、主要服务于战术层面的侦察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一张覆盖更广、扎根更深、触角更敏锐的战略情报网络,必须加速编织。
楚云飞在司令部密室召见了情报负责人方立功,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密谈。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标注着各种符号的华北地区地图。
“立功兄,”楚云飞手指划过地图,“我们的根据地,现在像是一个初步长成的少年,筋骨渐壮,但耳目不清。外面是世界,是虎狼环伺的世界。阎锡山在想什么?张学良的东北军动向如何?南方的蒋介石、桂系、冯玉祥,他们下一步棋会落在哪里?更重要的是……”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东北方向,“日本人的触角,已经伸到了哪里?他们到底想干什么?我们不能等到刀架在脖子上才反应过来!”
方立功神色凝重:“团长,我明白。咱们以前的情报网,主要盯着山西内部和周边匪情,确实太窄了。必须向外延伸,向高层渗透。”
“对!”楚云飞斩钉截铁,“我们要建立三层情报网:外层,覆盖华北主要城市、交通枢纽、港口,监视各大势力动向;中层,渗透山西军政系统内部,尤其是太原,掌握阎锡山的真实意图和内部矛盾;内层,也是最重要、最危险的一层,尝试接触甚至打入日本特务机关内部,摸清其战略意图和在华活动!”
在楚云飞的亲自规划和雄厚资金(部分来自贸易公司利润的秘密划拨)支持下,一场无声的战役悄然打响。方立功麾下的情报队进行了大规模扩编和专业化分工,设立了情报分析、电讯侦听、特工训练、外勤行动等若干小组。
1. 平津节点: 利用“西北垦业公司”在北平、天津设立分号的掩护,秘密建立情报站。选派精干、熟悉都市生活的情报员,以商人、记者、学者等身份潜伏下来。他们的任务是结交三教九流,混入社交圈,搜集政界、军界、外交界的动向,特别是关注与日本使馆、商社有关的人员往来。一名代号“夜枭”的情报员,甚至通过关系,在北平一家常有关东军参谋出入的高级俱乐部谋得了侍应生的职位。
2. 太原核心: 这里是重中之重。除原有潜伏人员外,楚云飞利用其北伐名将的身份和与阎锡山系统的微妙关系,成功将两名经过严格训练、背景清白的青年军官,通过正式渠道推荐到太原绥靖公署参谋处和后勤部门任职。他们是“明棋”,负责搜集公开情报、观察阎系内部派系斗争。更有一条“暗线”,一位对阎锡山统治不满、具有进步倾向的阎军高级参谋的机要秘书,被秘密发展为情报员(代号“孤峰”),能接触到核心机密。
3. 渗透日特(惊险一步): 这是最危险的领域。楚云飞指示,尝试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通过天津租界的关系,接触为日本特务机关服务的华人买办或浪人,以重金收买或抓住把柄胁迫其提供信息;二是物色有语言天赋、心理素质极佳的情报员,伪装成满铁职员或亲日文人,尝试打入日本在华北的特务机构“茂川公馆”或“青木公馆”的外围组织。此举风险极大,稍有不慎即会招致杀身之祸,甚至引发外交争端,楚云飞严令必须“绝对谨慎,宁缓勿急,安全第一”。
4. 电讯与交通: 不惜重金通过奥托的渠道,购入了数部性能更先进、功率更大的便携式电台和密码本,建立了与各情报站的秘密通讯网络。同时,开辟了多条隐秘的交通线,确保情报和人员的安全往来。
辛勤的播种,很快结出了硕果。新的情报网开始源源不断地将各种价值不等、但至关重要的信息传回五原司令部:
来自太原“孤峰”的情报显示,阎锡山对楚云飞在晋西北的“坐大”日益不安,正秘密调整晋北驻军部署,有进行牵制和监视的意图。
平津站报告,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等频繁活动于平津地区,与部分下野军阀、失意政客接触密切,似有重大图谋。
更令人警觉的是,来自奉天(沈阳)的模糊信息表明,日本驻奉天守备队近期调动频繁,并多次以演习为名,接近东北军北大营等要害设施,气氛诡异。
甚至,通过天津站的关系,重金收买了一名与日本特务有联系的青帮小头目,获得了一条未经证实但令人毛骨悚然的消息:日本陆军内部少壮派军官,正在策划一次“重大行动”,以解决“满洲问题”,时间可能在明年秋季左右!
当这些情报,尤其是关于日本可能动手的最后一条信息,摆在楚云飞案头时,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历史的车轮,正以惊人的速度,碾向他所知的轨迹。他站在地图前,久久凝视着东北那片广袤的黑土地,仿佛已经听到了“九一八”事变的隐隐雷鸣。
“立功兄,”他声音低沉,“我们的情报网,终于摸到了一些真正要命的东西。但这消息太骇人听闻,也太模糊,我们无法预警,也无法改变大局。我们能做的,就是利用这提前的预警,加速准备!”
他下令:情报网继续加强渗透,特别是对日情报的搜集,要千方百计核实“明年秋季”的消息;同时,根据太原方面的动向,调整防区部署,加强戒备,暗中做好应对阎锡山可能翻脸的预案;根据地内,一切建设计划加速,尤其是军工和粮食储备。
情报网的扩张,如同为楚云飞安装了一双洞察迷雾的“天眼”。虽然无法改变历史的洪流,但却让他获得了宝贵的预警时间和战略主动权。
楚云飞在司令部密室召见了情报负责人方立功,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密谈。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标注着各种符号的华北地区地图。
“立功兄,”楚云飞手指划过地图,“我们的根据地,现在像是一个初步长成的少年,筋骨渐壮,但耳目不清。外面是世界,是虎狼环伺的世界。阎锡山在想什么?张学良的东北军动向如何?南方的蒋介石、桂系、冯玉祥,他们下一步棋会落在哪里?更重要的是……”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东北方向,“日本人的触角,已经伸到了哪里?他们到底想干什么?我们不能等到刀架在脖子上才反应过来!”
方立功神色凝重:“团长,我明白。咱们以前的情报网,主要盯着山西内部和周边匪情,确实太窄了。必须向外延伸,向高层渗透。”
“对!”楚云飞斩钉截铁,“我们要建立三层情报网:外层,覆盖华北主要城市、交通枢纽、港口,监视各大势力动向;中层,渗透山西军政系统内部,尤其是太原,掌握阎锡山的真实意图和内部矛盾;内层,也是最重要、最危险的一层,尝试接触甚至打入日本特务机关内部,摸清其战略意图和在华活动!”
在楚云飞的亲自规划和雄厚资金(部分来自贸易公司利润的秘密划拨)支持下,一场无声的战役悄然打响。方立功麾下的情报队进行了大规模扩编和专业化分工,设立了情报分析、电讯侦听、特工训练、外勤行动等若干小组。
1. 平津节点: 利用“西北垦业公司”在北平、天津设立分号的掩护,秘密建立情报站。选派精干、熟悉都市生活的情报员,以商人、记者、学者等身份潜伏下来。他们的任务是结交三教九流,混入社交圈,搜集政界、军界、外交界的动向,特别是关注与日本使馆、商社有关的人员往来。一名代号“夜枭”的情报员,甚至通过关系,在北平一家常有关东军参谋出入的高级俱乐部谋得了侍应生的职位。
2. 太原核心: 这里是重中之重。除原有潜伏人员外,楚云飞利用其北伐名将的身份和与阎锡山系统的微妙关系,成功将两名经过严格训练、背景清白的青年军官,通过正式渠道推荐到太原绥靖公署参谋处和后勤部门任职。他们是“明棋”,负责搜集公开情报、观察阎系内部派系斗争。更有一条“暗线”,一位对阎锡山统治不满、具有进步倾向的阎军高级参谋的机要秘书,被秘密发展为情报员(代号“孤峰”),能接触到核心机密。
3. 渗透日特(惊险一步): 这是最危险的领域。楚云飞指示,尝试从两个方向入手:一是通过天津租界的关系,接触为日本特务机关服务的华人买办或浪人,以重金收买或抓住把柄胁迫其提供信息;二是物色有语言天赋、心理素质极佳的情报员,伪装成满铁职员或亲日文人,尝试打入日本在华北的特务机构“茂川公馆”或“青木公馆”的外围组织。此举风险极大,稍有不慎即会招致杀身之祸,甚至引发外交争端,楚云飞严令必须“绝对谨慎,宁缓勿急,安全第一”。
4. 电讯与交通: 不惜重金通过奥托的渠道,购入了数部性能更先进、功率更大的便携式电台和密码本,建立了与各情报站的秘密通讯网络。同时,开辟了多条隐秘的交通线,确保情报和人员的安全往来。
辛勤的播种,很快结出了硕果。新的情报网开始源源不断地将各种价值不等、但至关重要的信息传回五原司令部:
来自太原“孤峰”的情报显示,阎锡山对楚云飞在晋西北的“坐大”日益不安,正秘密调整晋北驻军部署,有进行牵制和监视的意图。
平津站报告,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石原莞尔等频繁活动于平津地区,与部分下野军阀、失意政客接触密切,似有重大图谋。
更令人警觉的是,来自奉天(沈阳)的模糊信息表明,日本驻奉天守备队近期调动频繁,并多次以演习为名,接近东北军北大营等要害设施,气氛诡异。
甚至,通过天津站的关系,重金收买了一名与日本特务有联系的青帮小头目,获得了一条未经证实但令人毛骨悚然的消息:日本陆军内部少壮派军官,正在策划一次“重大行动”,以解决“满洲问题”,时间可能在明年秋季左右!
当这些情报,尤其是关于日本可能动手的最后一条信息,摆在楚云飞案头时,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历史的车轮,正以惊人的速度,碾向他所知的轨迹。他站在地图前,久久凝视着东北那片广袤的黑土地,仿佛已经听到了“九一八”事变的隐隐雷鸣。
“立功兄,”他声音低沉,“我们的情报网,终于摸到了一些真正要命的东西。但这消息太骇人听闻,也太模糊,我们无法预警,也无法改变大局。我们能做的,就是利用这提前的预警,加速准备!”
他下令:情报网继续加强渗透,特别是对日情报的搜集,要千方百计核实“明年秋季”的消息;同时,根据太原方面的动向,调整防区部署,加强戒备,暗中做好应对阎锡山可能翻脸的预案;根据地内,一切建设计划加速,尤其是军工和粮食储备。
情报网的扩张,如同为楚云飞安装了一双洞察迷雾的“天眼”。虽然无法改变历史的洪流,但却让他获得了宝贵的预警时间和战略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