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教学相长-《穿越系列之楚云飞》

  东征的赫赫战功,不仅为楚云飞带来了晋升和荣誉,也极大地提升了他革命军内的声望和影响力。鉴于其在棉湖等战役中展现出的卓越战术素养和作战理念,黄埔军校校本部经过研究,正式发来聘书,特聘楚云飞为军校战术系兼任教官,负责为黄埔第三期入伍生及部分军官培训班讲授连排级战术课程。

  这一任命,在黄埔校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楚云飞虽是一期佼佼者,但毕业不到一年,便以学员身份回校执教,堪称创校以来的先例。有人赞叹其才具非凡,实至名归;也有人私下议论其过于年轻,资历尚浅。然而,无论外界如何评价,楚云飞对此任命极为重视。他视其为传播自身军事思想、培养新生力量、扩大影响力的绝佳平台。

  这一日,天朗气清,黄埔军校大操场旁的战术沙盘教室外,早早便坐满了前来听课的第三期入伍生和部分抽调培训的年轻军官。学员们翘首以盼,都想亲眼见识这位传说中的“战术天才”、“棉湖英雄”的风采。

  楚云飞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他刻意未穿崭新的中校礼服),身姿挺拔地走上讲台。他没有立即开始照本宣科,而是用锐利的目光扫视全场,年轻的面庞上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和自信。

  “起立!”值星官口令响起。

  “教官好!”学员们齐声问候,声音洪亮。

  “请坐。”楚云飞回礼,声音平和却清晰有力,“诸位同学,今日之课,我们不讲枯燥的条令,不搞花哨的虚文。我们就来讲讲,如何在战场上,用最小的代价,去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开场白简单直接,瞬间抓住了所有学员的注意力。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大字:“实践”。

  “战术,源于实践,用于实践,检验于实践。”楚云飞开门见山,“我在东征中经历的数场战斗,无论是淡水爆破、棉湖防御,还是追歼残敌,其核心,无外乎四个字:实事求是。”

  他没有直接讲述自己的战例,而是首先引导学员们思考一个基础问题:“一个步兵排,遭遇敌军机枪阵地阻击,地形不利,强攻伤亡大,该如何处置?”

  学员们纷纷发言,有的说集中火力压制,有的说迂回侧击,有的说请求炮火支援。楚云飞认真听着,不时点头,然后话锋一转:“诸位所言,皆是战术原则。但原则是死的,战场是活的。在棉湖,我部也曾面临类似困境,敌有工事,火力凶猛。我们当时是如何做的?”

  他开始结合沙盘和简易草图,复盘棉湖防御战的部分细节。他重点讲的不是结果,而是决策过程:如何判断敌主攻方向?如何利用地形布置弹性防御?如何组织小分队短促突击打击敌进攻节奏?如何运用政治攻势瓦解敌军心?他特别强调了战场侦察、士气和临机决断的重要性。

  “为将者,不仅要知‘如何打’,更要知‘为何如此打’。”楚云飞环视学员,“要懂得分析敌我之短长,地形之利弊,天候之影响,甚至敌军指挥官之性格。战术是灵活的组合拳,不是一成不变的死套路。”

  随后,他将课堂移到了室外的战术训练场。他设置了几个想定情况:村落巷战、山地遭遇、夜间渗透。让学员们以班排为单位,现场研讨战术方案,并组织进行实兵对抗演练。他则在一旁仔细观察,关键时刻叫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这一组,进攻队形过于密集,在巷战中就是活靶子!”

  “那一组,侧翼警戒疏忽,若遇埋伏,全军覆没!”

  “指挥员,你的位置太靠前,容易失去全局掌控!记住,排长不是尖兵!”

  他的点评一针见血,结合实战经验,让学员们受益匪浅。更让学员们惊讶的是,楚云飞并非高高在上,他会亲自下场示范战术动作,如何利用掩体,如何交替掩护,如何投掷手榴弹,动作干净利落,丝毫不逊于老兵。休息时,他还与学员们围坐在一起,讨论战术细节,解答疑问,毫无架子。

  “教官,您当时决定带小分队突袭敌指挥所,不担心是冒险吗?”一个大胆的学员问道。

  楚云飞笑了笑:“军事行动,本就是风险与收益的权衡。当时局势,固守是坐以待毙,出击尚有一线生机。关键在于,出击的时机、路线和方式是否经过周密计算,以及部队是否具备执行的能力和决心。冒险不等于莽撞,而是基于准确判断的果敢行动。”

  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互动性极强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官照本宣科的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热情和思考能力。许多来自旧军队、有实战经验的军官学员也深感佩服,认为楚云飞的战术思想确实高出一筹。

  几堂课下来,楚云飞的名字在黄埔三期学员中深入人心,“楚教官”成了备受尊敬和欢迎的导师。他不仅传授了战术技能,更潜移默化地传播了他所强调的主动、灵活、务实、重视精神因素的现代作战理念。许多年轻学员,如林标、周第等,都对他的课程表现出浓厚兴趣,课后常主动请教,楚云飞也乐于与这些思维活跃的年轻人交流,从中也能获得一些新的启发,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