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现代侦察-《穿越系列之楚云飞》

  楚云飞率领的侦察连,如同一把无声的尖刀,悄无声息地插入了东江地区。时值初春,岭南丘陵地带雾气氤氲,草木初萌,为隐蔽行动提供了天然掩护,但也增加了侦察和联络的难度。

  甫一登陆,楚云飞便展现出与传统侦察截然不同的理念和手段。他没有让部队盲目分散、漫无目的地搜索,而是立即建立起一个高效运转的指挥和情报处理中心。

  在选定的一个隐蔽山谷中,他命令通讯组迅速架设起笨重但宝贵的野战无线电收发报机(这是苏联援助的稀缺装备,黄埔仅有少数几台),与远在广州的东征军总指挥部建立了直接联系。同时,他派出多支精干的侦察小组,化整为零,向不同方向渗透。

  这些小组的构成和任务也极具针对性:

  ? 化装侦察组:由陈赓带领几名机灵且会说当地方言的学员和向导,扮作行商、樵夫甚至逃难的百姓,混入叛军控制的城镇和交通要道。他们的任务不是刺探具体番号,而是观察驻军规模、士气、物资运输频率、指挥机构所在地的警戒情况等宏观情报,并设法接触底层士兵或对陈炯明统治不满的民众,获取口头信息。

  ? 地形勘察组:由徐向前带领,配备简易测绘工具和望远镜。他们的任务是核实、修正现有地图的谬误,精确标注出所有可行的道路(尤其是小路)、河流渡口、桥梁载重、制高点、可供隐蔽的树林和山谷。楚云飞特别强调要评估地形的军事价值,如哪些高地适合设置观察所或炮兵阵地,哪些路段易于设伏。

  ? 远距离监视组:由枪法好、耐力强的学员组成,携带望远镜和信号枪,秘密潜入叛军主要据点外围的制高点,建立隐蔽观察哨,24小时轮班监视敌军调动、工事修筑和日常活动规律。

  ? 敌后情报组:这是最危险的任务,由楚云飞亲自掌握。他通过当地农会骨干,尝试与叛军控制区内对革命抱有同情心的秘密力量取得联系,建立情报传递渠道。

  楚云飞本人则坐镇临时指挥点,利用带来的便携式打字机,将各小组通过通讯员(使用密码或记忆口信)传回的海量、零碎的信息,进行快速汇总、交叉比对、分析提炼。他绘制出详细的敌情态势草图,标注出疑似指挥部、炮兵阵地、补给仓库、兵力分布密度区等关键目标,并附上对敌军意图和薄弱环节的分析判断。

  这种系统化、多维度、重视情报分析的现代侦察模式,让侦察连的官兵们大开眼界。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探路的“尖兵”或“耳目”,更像是一个小型的“情报处理中心”。

  几天后,效果开始显现。

  一份份清晰、准确、极具价值的情报,通过电波和秘密交通员,源源不断地发回东征军总部:

  ? “淡水城叛军为一个加强团,约1500人,士气不高,防御重点在东门及附近高地,西门防守相对薄弱,城外有部分简易铁丝网和壕沟。”

  ? “叛军主力似有向惠州收缩迹象,但沿途设置多处兵站和警戒哨。”

  ? “发现叛军一支辎重队由海丰方向开来,目的地疑似惠州,押运兵力约一个连。”

  ? “根据民众反映,陈炯明嫡系部队与地方杂牌军矛盾颇深,协同不畅。”

  这些情报,不仅包含了兵力部署,更涉及士气、内部矛盾、后勤线路等深层信息,为东征军指挥部制定作战计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精确依据。

  蒋介石在总部看到楚云飞发回的第一批系统情报时,惊讶地对其参谋长说:“这个楚云飞,真乃将才!侦察能做到如此细致入微,分析入木三分,胜过十份寻常探马报告!”

  甚至连苏联顾问加伦将军也赞叹道:“楚的侦察方法,非常专业,很有现代战争的味道!”

  然而,侦察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一次,徐向前的小队在勘测一条隐秘山路时,与叛军的一支巡逻队遭遇。小队果断撤退,利用复杂地形成功摆脱追击,但一名学员在掩护队友时不幸腿部中弹。楚云飞接到报告后,立即命令附近监视组火力佯动吸引敌军注意,同时派出精干小组迂回接应,最终成功将伤员救回。这次意外,考验了侦察连的应急反应和协同能力,也让队员们更加警惕。

  楚云飞在总结这次教训时,对全连说:“侦察兵,是军中之胆,亦是军中之眼。胆要大,心要细。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敌人,更要善于保护自己。每一个情报,都可能关系成千上万弟兄的性命,容不得半点马虎和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