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云飞在明伦学堂的演讲,如同在南京本已暗流涌动的思想界投下了一块巨石。其影响远比寿宴上的言论要深远和广泛。
接下来的几日,“楚氏三问”(革命之后由谁主导?如何避免割据?如何确保民权?)、“结构性革新”、“国家再造”等词汇,迅速在江宁各新式学堂、报馆、以及关心时局的青年团体中流传开来。有人将他的演讲内容整理成文,以手抄本的形式秘密传阅,虽不免有所遗漏或偏差,但其核心思想已足够引人深思。
青年会的赵子明俨然成了楚云飞的忠实拥趸,数次登门拜访,请教细节,并力邀楚云飞担任青年会的“名誉顾问”,希望他能定期指导会务。楚云飞婉拒了正式头衔,但表示愿意与青年会同仁保持交流,这更让赵子明等人觉得他虚怀若谷,敬佩有加。
然而,赞誉与追捧之外,暗流也随之涌动。
这日,楚怀远从衙门回府,面色凝重地将楚云飞唤至书房,屏退左右。
“云儿,”楚怀远压低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忧虑,“你前几日在那个……青年会上的言论,如今传得沸沸扬扬,已是满城风雨!”
楚云飞神色平静:“父亲,言论既出,便如泼水难收。不知外界反响如何?”
“反响?”楚怀远苦笑一声,“夸你的,说你见识超群,是青年领袖;骂你的,说你狂悖忤逆,煽动人心!更麻烦的是,今日已有风声传到为父耳中……”他顿了顿,声音更低,“据说,总督衙门里已有人注意到你,言语间颇多揣测。甚至……连巡抚衙门那边,也有人问起你的背景。”
楚怀远看着儿子依旧沉稳的脸,忍不住道:“云儿,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年轻气盛,有报国之志是好事,但如此锋芒毕露,恐招来无妄之灾啊!这官场之上,人心叵测,远非你想象的那般简单!”
楚云飞能感受到父亲真切的担忧。他知道,父亲是怕他步了那些因言获罪的维新党人或革命党人的后尘。在这个年代,思想的危险性,有时更甚于刀兵。
“父亲教诲的是,儿子明白。”楚云飞恭敬答道,“然则,当今之世,大厦将倾,独善其身已不可能。儿子所言,并非为一己之虚名,实是见国家危殆,不忍沉默。至于风险……儿子自有分寸,绝不会牵连家族。”
他目光坚定地看着楚怀远:“况且,经此前袁海峰一事,父亲当知,有些时候,示弱未必能保安宁,适度展现力量与见解,反而能让人有所忌惮。儿子此举,亦是向某些人表明,我楚家并非可随意拿捏的软柿子。”
楚怀远闻言,怔了半晌,最终长叹一声:“罢了,罢了。你如今见识魄力,皆远胜为父。既然你意已决,为父……也只能支持你。只是万事还需谨慎,切记‘戒急用忍’四字。”
“儿子谨记父亲教诲。”
就在楚家父子深谈的同时,南京城另一处不起眼的宅院内,白日里在茶馆与楚云飞交谈过的戴春风(戴笠),正就着油灯,仔细阅读着一份刚送来的密报,上面记录的正是楚云飞在青年会演讲的详细内容。
他看得极慢,时而停顿沉思,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好一个楚云飞!”戴春风放下纸张,眼中精光闪烁,“其志非小啊!”
他身边一个精悍的随从低声道:“春哥,此人言论大胆,已引起官面注意。是否要……”
戴春风摆了摆手,打断随从的话:“不必。此人虽言论惊世,但观其行止,并非鲁莽之辈。他点破维新之虚妄,亦指出革命之潜在风险,其‘结构性革新’与重视‘组织’、‘新人’之论,深得我心。此等人物,要么为大才,要么为大患……目前看来,更像是前者。”
他站起身,在狭小的房间里踱步:“如今革命党虽声势浩大,但良莠不齐,缺乏真正能统筹全局、深谋远虑之核心人物。立宪派则暮气沉沉,难堪大任。这楚云飞,年纪轻轻,却有如此见识格局……或许,他代表的是另一种可能?”
他停下脚步,对随从吩咐道:“继续留意此人动向,但只需远观,不必打扰,更不可与官面之人透露半分。我倒要看看,这条潜龙,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是!”
而在一些更为隐秘的圈子中,楚云飞的名字也开始被提及。一些潜伏的革命党人,对楚云飞既欣赏又警惕,欣赏其深刻批判,警惕其似乎欲“另起炉灶”的倾向。一些开明的立宪派士绅,则觉得此子虽言辞尖锐,但提出的问题确实值得深思。
楚云飞本人,则仿佛对外界的波澜浑然不觉。他谢绝了大部分不必要的应酬,深居简出,除了偶尔与赵子明等青年会骨干交流,便是埋头书海,更深入地研究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他知道,名声只是工具,真正的力量源于更深厚的积累和更精准的行动。
接下来的几日,“楚氏三问”(革命之后由谁主导?如何避免割据?如何确保民权?)、“结构性革新”、“国家再造”等词汇,迅速在江宁各新式学堂、报馆、以及关心时局的青年团体中流传开来。有人将他的演讲内容整理成文,以手抄本的形式秘密传阅,虽不免有所遗漏或偏差,但其核心思想已足够引人深思。
青年会的赵子明俨然成了楚云飞的忠实拥趸,数次登门拜访,请教细节,并力邀楚云飞担任青年会的“名誉顾问”,希望他能定期指导会务。楚云飞婉拒了正式头衔,但表示愿意与青年会同仁保持交流,这更让赵子明等人觉得他虚怀若谷,敬佩有加。
然而,赞誉与追捧之外,暗流也随之涌动。
这日,楚怀远从衙门回府,面色凝重地将楚云飞唤至书房,屏退左右。
“云儿,”楚怀远压低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忧虑,“你前几日在那个……青年会上的言论,如今传得沸沸扬扬,已是满城风雨!”
楚云飞神色平静:“父亲,言论既出,便如泼水难收。不知外界反响如何?”
“反响?”楚怀远苦笑一声,“夸你的,说你见识超群,是青年领袖;骂你的,说你狂悖忤逆,煽动人心!更麻烦的是,今日已有风声传到为父耳中……”他顿了顿,声音更低,“据说,总督衙门里已有人注意到你,言语间颇多揣测。甚至……连巡抚衙门那边,也有人问起你的背景。”
楚怀远看着儿子依旧沉稳的脸,忍不住道:“云儿,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年轻气盛,有报国之志是好事,但如此锋芒毕露,恐招来无妄之灾啊!这官场之上,人心叵测,远非你想象的那般简单!”
楚云飞能感受到父亲真切的担忧。他知道,父亲是怕他步了那些因言获罪的维新党人或革命党人的后尘。在这个年代,思想的危险性,有时更甚于刀兵。
“父亲教诲的是,儿子明白。”楚云飞恭敬答道,“然则,当今之世,大厦将倾,独善其身已不可能。儿子所言,并非为一己之虚名,实是见国家危殆,不忍沉默。至于风险……儿子自有分寸,绝不会牵连家族。”
他目光坚定地看着楚怀远:“况且,经此前袁海峰一事,父亲当知,有些时候,示弱未必能保安宁,适度展现力量与见解,反而能让人有所忌惮。儿子此举,亦是向某些人表明,我楚家并非可随意拿捏的软柿子。”
楚怀远闻言,怔了半晌,最终长叹一声:“罢了,罢了。你如今见识魄力,皆远胜为父。既然你意已决,为父……也只能支持你。只是万事还需谨慎,切记‘戒急用忍’四字。”
“儿子谨记父亲教诲。”
就在楚家父子深谈的同时,南京城另一处不起眼的宅院内,白日里在茶馆与楚云飞交谈过的戴春风(戴笠),正就着油灯,仔细阅读着一份刚送来的密报,上面记录的正是楚云飞在青年会演讲的详细内容。
他看得极慢,时而停顿沉思,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好一个楚云飞!”戴春风放下纸张,眼中精光闪烁,“其志非小啊!”
他身边一个精悍的随从低声道:“春哥,此人言论大胆,已引起官面注意。是否要……”
戴春风摆了摆手,打断随从的话:“不必。此人虽言论惊世,但观其行止,并非鲁莽之辈。他点破维新之虚妄,亦指出革命之潜在风险,其‘结构性革新’与重视‘组织’、‘新人’之论,深得我心。此等人物,要么为大才,要么为大患……目前看来,更像是前者。”
他站起身,在狭小的房间里踱步:“如今革命党虽声势浩大,但良莠不齐,缺乏真正能统筹全局、深谋远虑之核心人物。立宪派则暮气沉沉,难堪大任。这楚云飞,年纪轻轻,却有如此见识格局……或许,他代表的是另一种可能?”
他停下脚步,对随从吩咐道:“继续留意此人动向,但只需远观,不必打扰,更不可与官面之人透露半分。我倒要看看,这条潜龙,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是!”
而在一些更为隐秘的圈子中,楚云飞的名字也开始被提及。一些潜伏的革命党人,对楚云飞既欣赏又警惕,欣赏其深刻批判,警惕其似乎欲“另起炉灶”的倾向。一些开明的立宪派士绅,则觉得此子虽言辞尖锐,但提出的问题确实值得深思。
楚云飞本人,则仿佛对外界的波澜浑然不觉。他谢绝了大部分不必要的应酬,深居简出,除了偶尔与赵子明等青年会骨干交流,便是埋头书海,更深入地研究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他知道,名声只是工具,真正的力量源于更深厚的积累和更精准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