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安貉守-《悬疑解密档案》

  异闻档案·都市类·091

  档案背景

  档案编号:DY-2024-091

  记录人:沈砚(市立民俗研究所专员,民间异闻田野调查员)

  记录日期:2024年3月29日

  事件发生地:津海市老港区“槐安巷”及周边废弃码头(含建国初期货运仓库群、临海防空洞)

  核心关联异闻:“”民间传说(津海老港区冷门异闻,载于《津海港乡野录》手抄本,盛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港口繁荣期,后因港口转型、人员迁徙近乎失传)

  津海市老港区槐安巷始建于1947年,是伴随港口兴起的工人聚居区,青砖木梁的平房沿槐树林带排布,巷尾直通废弃货运码头,曾是南来北往货物的中转枢纽。2023年12月,老港区启动“滨海文旅改造计划”,槐安巷因建筑老化、存在安全隐患,被纳入首批拆迁范围。拆迁工程启动前,施工队在清理巷尾废弃仓库时,意外发现一座被砖石封死的地窖,地窖内散落着数十件孩童衣物,衣物旁蜷缩着三具枯瘦的貉尸,尸体毛发呈深褐色,爪尖泛着青黑,脖颈处系着褪色的红绳。施工队班长为省事,下令将貉尸与衣物一同焚烧,灰烬倒入临海的排污渠,诡异事件自此接踵而至。

  诡异事件

  2023年12月19日(貉尸被焚烧次日):

  夜班巡逻的保安老刘(刘建国,58岁)在废弃码头遭遇怪事。当日凌晨两点,海风裹挟着咸腥味灌入街巷,槐树叶被吹得哗哗作响,路灯在浓雾中晕开昏黄的光圈。老刘沿码头围栏巡逻时,突然听到一阵细碎的“簌簌”声,夹杂着孩童似的呜咽,声音忽远忽近,像是从排污渠方向传来。他打着手电凑近查看,发现排污渠岸边蹲着七八只貉,这些貉体型比寻常貉大上一圈,毛发杂乱如枯草,眼睛是浑浊的乳白色,正低头舔舐着渠水,嘴角沾着未燃尽的布料碎屑。老刘素来怕野物,捡起石块驱赶,貉群却齐齐抬头,发出尖锐的嘶鸣,声音刺破浓雾,吓得他转身就跑,慌乱中摔在石阶上,膝盖磕出鲜血,回头时,貉群已消失无踪。

  12月22日:

  参与焚烧貉尸的施工队工人赵勇(32岁)出现异常。当日中午,赵勇在工地食堂吃饭时,突然浑身发抖,双手死死按住膝盖,声称“骨头缝里冷得像冰”,随后牙关打颤,语无伦次地喊着:“红绳……别拽……衣服还我……” 工友将其送往医院,检查显示体温、血常规等指标均正常,但赵勇体温持续偏低,即便裹着三层棉被,仍说“冷到骨头里”,夜间睡觉时频繁惊醒,说梦到无数只貉钻进被窝,用爪尖挠他的骨头。同日傍晚,另一名参与焚烧的工人孙强(45岁)在宿舍洗漱时,发现镜子里的自己脖颈处缠着一圈红绳,红绳越勒越紧,他拼命撕扯,却摸到一手冰冷的毛发,抬头时,镜中竟映出一只乳白色眼睛的貉,正趴在他肩头,嘴角咧开诡异的弧度。孙强吓得瘫倒在地,等工友赶到时,红绳与貉影已消失,但其脖颈处留下了一圈青黑色的勒痕,数日不消。

  12月25日至2024年1月10日:

  诡异事件持续发酵。槐安巷及废弃码头区域,每晚凌晨时分必会响起貉的嘶鸣与孩童呜咽,声音交织在一起,令人毛骨悚然。附近尚未搬离的居民反映,家中时常出现莫名的爪印,粮食会被啃咬得七零八落,更有居民在窗台上发现死老鼠,老鼠尸体旁摆着细小的红绳结。施工队中陆续有工人出现异常:有人浑身长满红疹,红疹形状酷似貉的爪印;有人出现幻听,总听到孩童在耳边说“衣服烧了,冷”;有人在施工时突然失控,疯狂挖掘地面,声称“要把衣服埋回去”。1月8日,施工队在挖掘防空洞时,挖出数十只死貉,这些貉尸与之前发现的一样,脖颈系着红绳,爪尖泛青黑,尸体堆叠在一起,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圈,圆圈中心摆放着一件小巧的百家衣。施工队彻底陷入恐慌,全员罢工,槐安巷成为人人避之不及的“凶地”,“貉鬼索命”的流言在津海市疯传。

  1月12日:

  市文旅局接到施工队上报,因事件涉及民间异闻,我受研究所委派,与文物局考古队一同前往槐安巷调查。抵达现场时,拆迁片区一片狼藉,平房墙体上布满抓痕,槐树枝桠上挂着零散的红绳,空气中弥漫着海风的咸腥味与淡淡的腐臭。考古队在封死的地窖原址挖掘,发现地窖墙壁上刻着密密麻麻的孩童涂鸦,画中是一只大貉带着数只小貉,旁边写着“守衣”“不烧”等歪歪扭扭的字迹。当晚,考古队成员林悦(28岁)在帐篷中整理资料时,突然听到帐篷外传来孩童的笑声,她拉开帐篷帘,看到巷口站着一个穿百家衣的小女孩,小女孩转身跑进槐树林,林悦追过去时,却只看到七八只乳白色眼睛的貉,正死死盯着她,其中一只貉的脖颈上,系着与小女孩衣服上同款的红绳。

  探索过程

  第一步:异闻溯源,解锁“”传说

  事件核心线索集中在“貉”“红绳”“孩童衣物”上,我立刻前往市图书馆古籍部,查阅《津海港乡野录》手抄本(该手抄本为上世纪五十年代港口工人自发编纂,记录了码头周边的异闻趣事,仅存孤本)。手抄本中记载:“槐安貉,非寻常野貉,乃港口弃婴灵所化,颈系红绳,毛呈褐,眼若乳白,守弃婴衣物于地窖,避邪祟,佑孩童。若衣物遭焚,貉灵生怨,缠扰焚衣者,骨寒身痒,幻听幻视,直至衣物归安,红绳结愿。” 手抄本还提到,建国初期,津海港口常有弃婴被遗弃在槐安巷,善良的码头女工们会将弃婴衣物收集至地窖,供路过的贫苦人家取用,而貉群会主动守护地窖,久而久之,便有了“”的传说,貉被视为“灵貉护婴”,是吉祥的象征。

  为进一步核实传说细节,我前往槐安巷附近的“老码头养老院”,这里居住着多位原槐安巷居民。83岁的张奶奶(曾是码头女工)告诉我,上世纪五十年代,她16岁时就在槐安巷生活,当时巷里确实有个“衣物窖”,女工们捡到弃婴衣物后,会清洗干净放进地窖,需要的人家可以自行取用,地窖旁常有貉群出没,但从不伤人,反而会主动避开孩童。张奶奶回忆,1957年,槐安巷曾发生过一场大火,地窖被烧塌一角,数件孩童衣物被焚毁,随后巷里就出现了貉群伤人事件,有居民被貉抓伤,浑身发冷,后来老人们按照“归安衣物,红绳结愿”的方法,重新收集孩童衣物放入地窖,貉群才恢复温顺。张奶奶还提到,当年有个叫“阿秀”的女工,最是心疼弃婴,地窖里的衣物大多是她整理的,1959年,阿秀在码头卸货时意外落水身亡,此后地窖里的貉群,脖颈上都系上了红绳——那是阿秀生前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