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的最后一场暴雨冲垮“沉石滩”的围堰时,江砚之正蹲在考古队的临时帐篷里,指尖抚过那枚从淤泥里挖出的石鱼。鱼身是青灰色的砂岩,鳞片的纹路里嵌着层银白色的矿粉,用软毛刷扫去浮泥,竟露出腹鳍处一个极小的凹槽,形状像颗半露的珍珠。这是她带队发掘沉石滩遗址的第十五天,石鱼是现场发现的第一件完整文物——而就在昨天,负责清理河床的老队员赵伯,突然在石鱼出土的位置陷入淤泥,等被拉上来时,手里攥着半块残破的玉佩,玉质与石鱼的砂岩缝隙里嵌着的碎玉完全一致,嘴里反复念叨着“鱼衔珠,水开门”,随后就陷入了昏迷。
江砚之是水下考古专家,父亲留下的《江域考》里,夹着张手绘的沉石滩地形图,图上的江心位置,用朱砂圈着个红点,旁边注着行小字:“永乐年间,江神显形,石鱼镇水,珠合则闸开”。而地方志记载,沉石滩在明代曾是座繁华的水运码头,永乐十三年一场特大洪水后,码头连同附近的商铺一同沉入江底,民间传说当时有渔民看见条石鱼从水底升起,鱼嘴里衔着颗夜明珠,光芒照亮了整个江面,随后水势骤退,只是码头再未重现,只留下“石鱼护滩”的传说。
“江队,石鱼的成分分析出来了。”助手阿江举着报告单冲进帐篷,雨衣上的水珠溅在地图上,“砂岩里含大量方解石,所以能反光。银白色矿粉是天然银矿碎屑,与明代‘银珠矿’的成分一致。还有,赵伯攥着的玉佩残片上,检测出河蚌黏液,说明它长期泡在淡水蚌壳里——我们在淤泥层发现了大量蚌壳,其中三只的壳内有珍珠形状的凹痕,与石鱼腹鳍的凹槽完全吻合。”
帐篷外的发电机突然“突突”两声停了电,应急灯亮起的瞬间,江砚之看见石鱼的鳞片在灯光下微微发亮,组成串奇怪的符号,其中三个连续的“△”形,与《江域考》里画的“水位标记”完全吻合。她想起赵伯昏迷前整理的工作日志,最后一页记着串水深数据:“12-8-5”,旁边画着个石鱼的简笔画,鱼尾指向江心的漩涡处。而当地的老渔民说,每年处暑前后,沉石滩的江面上会出现奇怪的漩涡,漩涡中心有光,像石鱼在吐珠,胆大的渔民曾驾船靠近,说听见漩涡里有“咔嗒”声,像石头在互相碰撞,等漩涡散去,水面会浮起些碎银,像是从石鱼嘴里掉出来的。
阿江在淤泥深处的木构件里,发现了个铁盒,盒盖的锁是鱼嘴形状,正好能塞进那枚石鱼的头部。盒子打开的瞬间,股陈年的桐油味漫出来,里面装着七枚锈蚀的铜钉,每枚钉帽上都刻着星图,其中一枚的钉身,缠着段麻线,线的材质与明代漕运船只的缆绳完全一致。
“这是码头闸门的锁钉。”江砚之摸着铜钉上的星图,“永乐年间的码头都有防洪闸门,用铜钉固定,这些星图对应着不同的水位,铜钉拔出的顺序错了,闸门就会卡死。赵伯的祖父,民国时曾是河道管理员,据说手里有本《守滩记》,记着闸门的开启方法,可惜在抗战时遗失了。”而档案馆的资料显示,1941年日军曾在沉石滩附近炸堤寻宝,说水下有明代沉船载着银矿,结果只炸出个深潭,随后潭里冒出大量淤泥,将炸点覆盖,日军捞了些碎银后悻悻离去,从此再没人敢动沉石滩。
江砚之突然注意到,七枚铜钉的锈蚀程度不同,按锈蚀深浅排列,正好对应着《江域考》里记载的“七星水位”。她按这个顺序将铜钉摆在地图上,钉帽的星图连成条直线,指向江心漩涡的位置,直线与水深数据“12-8-5”的交点处,标着个极小的“银”字。而阿江在铁盒的夹层里,找到半张泛黄的纸,是《守滩记》的残页,上面用毛笔写着:“蚌含珠,鱼衔之,三珠聚,闸自开,银随水出,济万民”,字迹的边缘有个牙印,形状与赵伯养的那只水犬“滩卫”的齿痕一致。那只狗在赵伯昏迷后,就守在石鱼出土的位置,不让任何人靠近,今早突然跳进漩涡,几分钟后叼着块木板游回来,木板上有个圆形的孔,像被珍珠硌出来的。
当晚,月上中天时,江面上的漩涡突然变大,“滩卫”对着漩涡狂吠,嘴里的木板掉进水里,顺着漩涡打转。江砚之按《守滩记》的提示,让队员将三只蚌壳里的珍珠(其实是银矿凝结成的珠状物)放进石鱼腹鳍的凹槽,石鱼突然变得滚烫,被“滩卫”叼着扔进漩涡。
漩涡中心的光芒瞬间变亮,水下传来“轰隆隆”的巨响,像闸门在升起。江砚之带着潜水员潜入漩涡,发现水下果然有座完整的码头,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上,嵌着七道凹槽,正好能插进那七枚铜钉。按星图顺序拔出铜钉的瞬间,码头两侧的闸门缓缓打开,露出里面的船舱——不是沉船,而是当年码头储存银矿的仓库,里面堆满了银锭,每锭上都刻着“永乐通宝”。
“赵伯的祖父没有遗失《守滩记》。”江砚之看着仓库墙上的刻字,突然懂了,“他当年为了不让银矿落入日军之手,故意炸堤制造淤泥,将码头封死,自己带着残页守在滩边,临终前把秘密告诉了赵伯。这些铜钉和石鱼,是开启仓库的钥匙,蚌壳里的银珠,是启动机关的‘信物’。”仓库角落的木箱里,放着本完整的《守滩记》,最后一页是赵伯祖父的笔迹:“银矿非私产,是赈灾储备,石鱼显形时,当分与灾民”,纸页上沾着的水渍,与赵伯的唾液成分完全一致——显然赵伯早就看过这本笔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时,“滩卫”突然对着仓库深处叫起来,那里的石壁上刻着幅壁画:,码头重现,人们在银锭堆前分粮,画的角落有个穿蓑衣的人,正把《守滩记》塞进铁盒,旁边蹲着只狗,与“滩卫”长得一模一样。江砚之这才明白,赵伯是故意陷入淤泥的,他想亲手开启仓库,却体力不支,只能用玉佩和呓语留下线索,而“滩卫”是守滩人的狗的后代,天生能认出开启机关的信物。
三天后,考古队在仓库里清理出白银二十万两,银锭上的铭文证实了它们是明代的赈灾储备。江砚之将石鱼和铜钉交给博物馆时,发现石鱼的腹鳍凹槽里,嵌着颗极小的银珠,是“滩卫”从漩涡里叼回来的,正好填满了那个凹槽。
处暑的雨停了,江面上的漩涡消失无踪。江砚之站在码头遗址旁,看着“滩卫”在浅水里嬉戏,阳光透过水面,在水底的青石板上投下光斑,像石鱼的鳞片在闪烁。她知道,是守滩人的执念和石鱼的守护,让这批沉睡六百年的银锭,在最需要它们的年代(当地正遇旱灾)重见天日。而赵伯在医院醒来后,第一句话就问:“石鱼……衔珠了吗?”
半年后,用这批银锭改建的水利工程竣工,堤坝上嵌着块石雕,正是的图案。江砚之每次路过,都觉得石鱼的眼睛在动,像在看着江水缓缓流淌,而“滩卫”总趴在石雕旁,对着江面呜咽,像在跟水里的石鱼说话——那些藏在漩涡里的秘密,那些浸在江水里的守护,终究随着水流,融进了这片土地的记忆里。
江砚之是水下考古专家,父亲留下的《江域考》里,夹着张手绘的沉石滩地形图,图上的江心位置,用朱砂圈着个红点,旁边注着行小字:“永乐年间,江神显形,石鱼镇水,珠合则闸开”。而地方志记载,沉石滩在明代曾是座繁华的水运码头,永乐十三年一场特大洪水后,码头连同附近的商铺一同沉入江底,民间传说当时有渔民看见条石鱼从水底升起,鱼嘴里衔着颗夜明珠,光芒照亮了整个江面,随后水势骤退,只是码头再未重现,只留下“石鱼护滩”的传说。
“江队,石鱼的成分分析出来了。”助手阿江举着报告单冲进帐篷,雨衣上的水珠溅在地图上,“砂岩里含大量方解石,所以能反光。银白色矿粉是天然银矿碎屑,与明代‘银珠矿’的成分一致。还有,赵伯攥着的玉佩残片上,检测出河蚌黏液,说明它长期泡在淡水蚌壳里——我们在淤泥层发现了大量蚌壳,其中三只的壳内有珍珠形状的凹痕,与石鱼腹鳍的凹槽完全吻合。”
帐篷外的发电机突然“突突”两声停了电,应急灯亮起的瞬间,江砚之看见石鱼的鳞片在灯光下微微发亮,组成串奇怪的符号,其中三个连续的“△”形,与《江域考》里画的“水位标记”完全吻合。她想起赵伯昏迷前整理的工作日志,最后一页记着串水深数据:“12-8-5”,旁边画着个石鱼的简笔画,鱼尾指向江心的漩涡处。而当地的老渔民说,每年处暑前后,沉石滩的江面上会出现奇怪的漩涡,漩涡中心有光,像石鱼在吐珠,胆大的渔民曾驾船靠近,说听见漩涡里有“咔嗒”声,像石头在互相碰撞,等漩涡散去,水面会浮起些碎银,像是从石鱼嘴里掉出来的。
阿江在淤泥深处的木构件里,发现了个铁盒,盒盖的锁是鱼嘴形状,正好能塞进那枚石鱼的头部。盒子打开的瞬间,股陈年的桐油味漫出来,里面装着七枚锈蚀的铜钉,每枚钉帽上都刻着星图,其中一枚的钉身,缠着段麻线,线的材质与明代漕运船只的缆绳完全一致。
“这是码头闸门的锁钉。”江砚之摸着铜钉上的星图,“永乐年间的码头都有防洪闸门,用铜钉固定,这些星图对应着不同的水位,铜钉拔出的顺序错了,闸门就会卡死。赵伯的祖父,民国时曾是河道管理员,据说手里有本《守滩记》,记着闸门的开启方法,可惜在抗战时遗失了。”而档案馆的资料显示,1941年日军曾在沉石滩附近炸堤寻宝,说水下有明代沉船载着银矿,结果只炸出个深潭,随后潭里冒出大量淤泥,将炸点覆盖,日军捞了些碎银后悻悻离去,从此再没人敢动沉石滩。
江砚之突然注意到,七枚铜钉的锈蚀程度不同,按锈蚀深浅排列,正好对应着《江域考》里记载的“七星水位”。她按这个顺序将铜钉摆在地图上,钉帽的星图连成条直线,指向江心漩涡的位置,直线与水深数据“12-8-5”的交点处,标着个极小的“银”字。而阿江在铁盒的夹层里,找到半张泛黄的纸,是《守滩记》的残页,上面用毛笔写着:“蚌含珠,鱼衔之,三珠聚,闸自开,银随水出,济万民”,字迹的边缘有个牙印,形状与赵伯养的那只水犬“滩卫”的齿痕一致。那只狗在赵伯昏迷后,就守在石鱼出土的位置,不让任何人靠近,今早突然跳进漩涡,几分钟后叼着块木板游回来,木板上有个圆形的孔,像被珍珠硌出来的。
当晚,月上中天时,江面上的漩涡突然变大,“滩卫”对着漩涡狂吠,嘴里的木板掉进水里,顺着漩涡打转。江砚之按《守滩记》的提示,让队员将三只蚌壳里的珍珠(其实是银矿凝结成的珠状物)放进石鱼腹鳍的凹槽,石鱼突然变得滚烫,被“滩卫”叼着扔进漩涡。
漩涡中心的光芒瞬间变亮,水下传来“轰隆隆”的巨响,像闸门在升起。江砚之带着潜水员潜入漩涡,发现水下果然有座完整的码头,青石板铺就的路面上,嵌着七道凹槽,正好能插进那七枚铜钉。按星图顺序拔出铜钉的瞬间,码头两侧的闸门缓缓打开,露出里面的船舱——不是沉船,而是当年码头储存银矿的仓库,里面堆满了银锭,每锭上都刻着“永乐通宝”。
“赵伯的祖父没有遗失《守滩记》。”江砚之看着仓库墙上的刻字,突然懂了,“他当年为了不让银矿落入日军之手,故意炸堤制造淤泥,将码头封死,自己带着残页守在滩边,临终前把秘密告诉了赵伯。这些铜钉和石鱼,是开启仓库的钥匙,蚌壳里的银珠,是启动机关的‘信物’。”仓库角落的木箱里,放着本完整的《守滩记》,最后一页是赵伯祖父的笔迹:“银矿非私产,是赈灾储备,石鱼显形时,当分与灾民”,纸页上沾着的水渍,与赵伯的唾液成分完全一致——显然赵伯早就看过这本笔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时,“滩卫”突然对着仓库深处叫起来,那里的石壁上刻着幅壁画:,码头重现,人们在银锭堆前分粮,画的角落有个穿蓑衣的人,正把《守滩记》塞进铁盒,旁边蹲着只狗,与“滩卫”长得一模一样。江砚之这才明白,赵伯是故意陷入淤泥的,他想亲手开启仓库,却体力不支,只能用玉佩和呓语留下线索,而“滩卫”是守滩人的狗的后代,天生能认出开启机关的信物。
三天后,考古队在仓库里清理出白银二十万两,银锭上的铭文证实了它们是明代的赈灾储备。江砚之将石鱼和铜钉交给博物馆时,发现石鱼的腹鳍凹槽里,嵌着颗极小的银珠,是“滩卫”从漩涡里叼回来的,正好填满了那个凹槽。
处暑的雨停了,江面上的漩涡消失无踪。江砚之站在码头遗址旁,看着“滩卫”在浅水里嬉戏,阳光透过水面,在水底的青石板上投下光斑,像石鱼的鳞片在闪烁。她知道,是守滩人的执念和石鱼的守护,让这批沉睡六百年的银锭,在最需要它们的年代(当地正遇旱灾)重见天日。而赵伯在医院醒来后,第一句话就问:“石鱼……衔珠了吗?”
半年后,用这批银锭改建的水利工程竣工,堤坝上嵌着块石雕,正是的图案。江砚之每次路过,都觉得石鱼的眼睛在动,像在看着江水缓缓流淌,而“滩卫”总趴在石雕旁,对着江面呜咽,像在跟水里的石鱼说话——那些藏在漩涡里的秘密,那些浸在江水里的守护,终究随着水流,融进了这片土地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