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贝多芬】的成功,如同在希望前哨投下了一颗生物科技震撼弹。
一个能自己发电、自己发光、走到哪亮到哪的活体孢子人!这可比需要燃料、容易坏、还烫手的“神启之灯”和屁动力灯炫酷多了!
“真理追寻者”部落的门槛瞬间被踏破。无数玩家慕名而来,不是为了探讨哲学,而是想亲眼见识一下这“人形自走灯”,更有人直接提出:“大佬!这灯泡人怎么进化?能批量生产吗?多少钱一个?我想批发!”
首领【数据乾】的光滑脑袋这几天就没暗下来过,一直处于兴奋的反光状态。他一边矜持地表示“这是解读神谕的副产品,是真理的具现化,非卖品”,一边心里乐开了花——部落(他们的小团体)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荧光贝多芬】只有一个。他的生物灯泡虽然神奇,但亮度有限,覆盖范围也小,只能算是个豪华版个人阅读灯。
想要照亮整个据点?任重而道远。
但“真理追寻者”们已经被成功冲昏了头脑。【数据乾】大手一挥,成立了“生物光明进化部”,全力攻关“批量生产生物灯泡人”的难题。
他们试图复制【荧光贝多芬】的进化路径,让其他成员也去和【静电容嬷嬷】、【高音咏叹调】“深入交流”,吞食发光孢子粉末。
结果可想而知。进化充满了随机性,大部分尝试者都进化出了各种奇奇怪怪、毫无用处的副产品:比如屁股发光(只能照亮地面)、舌头带电(说话麻酥酥的)、或者声音变得极其难听但就是不发电……
“批量生产”计划进展缓慢。
但玩家们对光明的渴望是压抑不住的。既然暂时无法人人都变成灯泡,那就先让能变成灯泡的人发挥最大价值!
于是,在【郑钱】的商业头脑推动下,“人体灯泡租赁业务”应运而生。
【荧光贝多芬】成了据点里最忙碌的“公共设施”。每天晚上,他都会被【郑钱】“雇佣”(报酬是双倍营养膏和优先使用部落最新研究成果),安排到据点各个重要区域进行“照明服务”。
比如在【焊武帝】的工棚外哼唱,让加班的学徒们能看清零件。 比如在据点大门口哼唱,让晚归的狩猎队能安全回家。 比如在【郑钱】自己的摊位前哼唱,营造“高端、明亮、值得信赖”的购物环境。
【荧光贝多芬】很敬业,也很无奈。他感觉自己不像个探索者,更像个人形蓄电池,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找地方站着,然后开始“hummmmmmmmmmm……”。
他的存在,确实极大地改善了希望前哨的夜间环境。以前入夜后,据点除了零星的火把和危险的屁动力灯,大部分地方一片漆黑。现在,至少主要干道和几个核心区域有了稳定而安全的光源。
玩家们的夜间活动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晚上摆摊的多了,晚上聊天的多了,晚上约架……呃,是切磋技艺的也多了。甚至出现了第一批“夜班族”,专门在晚上进行一些需要精细光线的工作,比如缝纫、雕刻、或者阅读从土着那里抢来的、字迹模糊的骨片“文献”。
希望前哨,俨然有了一丝“不夜城”的雏形。
然而,新的问题,伴随着光明悄然降临。
那就是——噪音污染。
【荧光贝多芬】需要持续哼唱才能维持灯泡亮度。这种 humming 声虽然不像【高音咏叹调】的尖叫那样具有破坏力,但它持久、单调、且无处不在!
想象一下,在你家楼下,有一个永不疲倦的人,24小时不间断地发出“hummmmmmmmm……”的声音,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起初几天,大家还觉得这声音很新奇,代表着进步和光明。
但很快,居民们就受不了了。
这嗡嗡声无孔不入,白天还好,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显得格外清晰和刺耳。它干扰睡眠,让人心烦意乱,注意力难以集中。
“我说……能不能让【荧光贝多芬】兄弟歇会儿?我三天没睡好觉了!”一个玩家顶着黑眼圈(孢子形态的黑眼圈表现为颜色加深)向【郑钱】投诉。
“是啊!这嗡嗡声比变异蟑螂磨牙还烦人!我修炼的时候老是走神!”另一个玩家抱怨道。
【郑钱】也很无奈:“各位老板,理解一下!这也是为了大家的光明事业嘛!再说了,贝多芬兄弟也很辛苦,人家哼得嗓子都快冒烟了!要不……你们试试用泥巴把耳朵堵上?”
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玩家们开始自发地想解决办法。
有人试图给【荧光贝多芬】建个隔音棚,但发现隔了音,光也没了,等于白搭。
有人试图用更大的声音盖过嗡嗡声,比如组织夜间合唱团,结果制造了更大的噪音,被其他居民联手镇压。
【焊武帝】甚至尝试设计一个“声音收集放大器”,想把嗡嗡声集中起来转化为其他能量,结果实验失败,差点把工棚炸了。
最终,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出现了——物理隔音。
玩家们开始收集各种柔软的材料,比如干燥的苔藓、柔软的变异植物纤维、甚至鸟类孢子脱落的绒毛,努力把自己的住所缝隙堵死,或者做成简陋的耳塞。
于是,希望前哨出现了一个奇景: 夜晚的据点,灯火通明(虽然光源单一),一派繁荣景象。 但街道上的行人,很多都歪着脑袋,走路有点晃悠——因为他们一边耳朵里塞着苔藓,另一边耳朵可能塞着绒毛,听力严重受阻,平衡感都受到了影响。 彼此交流基本靠吼,或者夸张的手势。
“老王!吃了吗?!”(大声) “啊?你说啥?我听不见!我耳朵堵着呢!”(更大声) “我说!你的!灯泡!真亮!”(指着对方的发光饰品,声嘶力竭)
据点里的沟通效率大幅下降,误会频发。偶尔还会出现因为听不清警告而被屁动力车轻轻蹭到的事故。
岳峰在院子里,一边啃着清脆的苹果(能量 10),一边看着沙盘里这幕“喧嚣下的静默”喜剧,笑得苹果渣差点喷到玻璃缸上。
“哈哈哈哈!人均轻度耳聋!交流基本靠猜!这可太搞笑了!”他乐得直拍大腿,“这就是追求光明的代价吗?用听力换视力?这波不亏……哈哈哈!”
他能感受到沙盘里因为夜间活动增加而产生的生命能量略微提升,但也隐约感知到玩家们普遍产生的一种焦躁和疲惫的情绪,这两种能量混合在一起,味道有点复杂。
“碎核兄,记录这种‘技术发展带来的意外副作用’——噪音污染及其对社会交流和个体健康的影响。再看看他们如何自适应(或者说被迫适应)这种新环境。”
【神核意识流转:记录完毕。稳定光源显着延长了文明有效活动时间,提升了夜间生产力与安全性,促进了夜间经济与文化萌芽。但同时,维持光源产生的持续性低频噪音引发了广泛的听力损伤与沟通障碍,社会运行成本增加(沟通效率下降,误会增多)。个体普遍采取物理隔音方式进行适应性调整。文明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开始初步意识到并承受其外部性成本。演化度 0.04%。】
岳峰啃完苹果,看着沙盘里那个依旧在敬业哼唱、对周围一切恍若未闻的【荧光贝多芬】,以及那些塞着耳朵、大声比划的玩家们,觉得这画面充满了荒诞的喜感。
“看来,‘真理追寻者’部落的下一个研究课题,应该是‘如何安静地发电’或者‘隔音材料学’了?”他坏笑着想,“或者……会不会有玩家被逼得进化出关闭听觉的能力?那乐子可就大了!”
他已经迫不及待想看看,这群听力半残的孢子玩家,接下来还会搞出什么幺蛾子了。毕竟,对于一个创世神来说,子民们这种一边进步一边自坑的剧情,才是最好的日常番。
一个能自己发电、自己发光、走到哪亮到哪的活体孢子人!这可比需要燃料、容易坏、还烫手的“神启之灯”和屁动力灯炫酷多了!
“真理追寻者”部落的门槛瞬间被踏破。无数玩家慕名而来,不是为了探讨哲学,而是想亲眼见识一下这“人形自走灯”,更有人直接提出:“大佬!这灯泡人怎么进化?能批量生产吗?多少钱一个?我想批发!”
首领【数据乾】的光滑脑袋这几天就没暗下来过,一直处于兴奋的反光状态。他一边矜持地表示“这是解读神谕的副产品,是真理的具现化,非卖品”,一边心里乐开了花——部落(他们的小团体)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荧光贝多芬】只有一个。他的生物灯泡虽然神奇,但亮度有限,覆盖范围也小,只能算是个豪华版个人阅读灯。
想要照亮整个据点?任重而道远。
但“真理追寻者”们已经被成功冲昏了头脑。【数据乾】大手一挥,成立了“生物光明进化部”,全力攻关“批量生产生物灯泡人”的难题。
他们试图复制【荧光贝多芬】的进化路径,让其他成员也去和【静电容嬷嬷】、【高音咏叹调】“深入交流”,吞食发光孢子粉末。
结果可想而知。进化充满了随机性,大部分尝试者都进化出了各种奇奇怪怪、毫无用处的副产品:比如屁股发光(只能照亮地面)、舌头带电(说话麻酥酥的)、或者声音变得极其难听但就是不发电……
“批量生产”计划进展缓慢。
但玩家们对光明的渴望是压抑不住的。既然暂时无法人人都变成灯泡,那就先让能变成灯泡的人发挥最大价值!
于是,在【郑钱】的商业头脑推动下,“人体灯泡租赁业务”应运而生。
【荧光贝多芬】成了据点里最忙碌的“公共设施”。每天晚上,他都会被【郑钱】“雇佣”(报酬是双倍营养膏和优先使用部落最新研究成果),安排到据点各个重要区域进行“照明服务”。
比如在【焊武帝】的工棚外哼唱,让加班的学徒们能看清零件。 比如在据点大门口哼唱,让晚归的狩猎队能安全回家。 比如在【郑钱】自己的摊位前哼唱,营造“高端、明亮、值得信赖”的购物环境。
【荧光贝多芬】很敬业,也很无奈。他感觉自己不像个探索者,更像个人形蓄电池,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找地方站着,然后开始“hummmmmmmmmmm……”。
他的存在,确实极大地改善了希望前哨的夜间环境。以前入夜后,据点除了零星的火把和危险的屁动力灯,大部分地方一片漆黑。现在,至少主要干道和几个核心区域有了稳定而安全的光源。
玩家们的夜间活动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晚上摆摊的多了,晚上聊天的多了,晚上约架……呃,是切磋技艺的也多了。甚至出现了第一批“夜班族”,专门在晚上进行一些需要精细光线的工作,比如缝纫、雕刻、或者阅读从土着那里抢来的、字迹模糊的骨片“文献”。
希望前哨,俨然有了一丝“不夜城”的雏形。
然而,新的问题,伴随着光明悄然降临。
那就是——噪音污染。
【荧光贝多芬】需要持续哼唱才能维持灯泡亮度。这种 humming 声虽然不像【高音咏叹调】的尖叫那样具有破坏力,但它持久、单调、且无处不在!
想象一下,在你家楼下,有一个永不疲倦的人,24小时不间断地发出“hummmmmmmmm……”的声音,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起初几天,大家还觉得这声音很新奇,代表着进步和光明。
但很快,居民们就受不了了。
这嗡嗡声无孔不入,白天还好,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显得格外清晰和刺耳。它干扰睡眠,让人心烦意乱,注意力难以集中。
“我说……能不能让【荧光贝多芬】兄弟歇会儿?我三天没睡好觉了!”一个玩家顶着黑眼圈(孢子形态的黑眼圈表现为颜色加深)向【郑钱】投诉。
“是啊!这嗡嗡声比变异蟑螂磨牙还烦人!我修炼的时候老是走神!”另一个玩家抱怨道。
【郑钱】也很无奈:“各位老板,理解一下!这也是为了大家的光明事业嘛!再说了,贝多芬兄弟也很辛苦,人家哼得嗓子都快冒烟了!要不……你们试试用泥巴把耳朵堵上?”
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玩家们开始自发地想解决办法。
有人试图给【荧光贝多芬】建个隔音棚,但发现隔了音,光也没了,等于白搭。
有人试图用更大的声音盖过嗡嗡声,比如组织夜间合唱团,结果制造了更大的噪音,被其他居民联手镇压。
【焊武帝】甚至尝试设计一个“声音收集放大器”,想把嗡嗡声集中起来转化为其他能量,结果实验失败,差点把工棚炸了。
最终,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出现了——物理隔音。
玩家们开始收集各种柔软的材料,比如干燥的苔藓、柔软的变异植物纤维、甚至鸟类孢子脱落的绒毛,努力把自己的住所缝隙堵死,或者做成简陋的耳塞。
于是,希望前哨出现了一个奇景: 夜晚的据点,灯火通明(虽然光源单一),一派繁荣景象。 但街道上的行人,很多都歪着脑袋,走路有点晃悠——因为他们一边耳朵里塞着苔藓,另一边耳朵可能塞着绒毛,听力严重受阻,平衡感都受到了影响。 彼此交流基本靠吼,或者夸张的手势。
“老王!吃了吗?!”(大声) “啊?你说啥?我听不见!我耳朵堵着呢!”(更大声) “我说!你的!灯泡!真亮!”(指着对方的发光饰品,声嘶力竭)
据点里的沟通效率大幅下降,误会频发。偶尔还会出现因为听不清警告而被屁动力车轻轻蹭到的事故。
岳峰在院子里,一边啃着清脆的苹果(能量 10),一边看着沙盘里这幕“喧嚣下的静默”喜剧,笑得苹果渣差点喷到玻璃缸上。
“哈哈哈哈!人均轻度耳聋!交流基本靠猜!这可太搞笑了!”他乐得直拍大腿,“这就是追求光明的代价吗?用听力换视力?这波不亏……哈哈哈!”
他能感受到沙盘里因为夜间活动增加而产生的生命能量略微提升,但也隐约感知到玩家们普遍产生的一种焦躁和疲惫的情绪,这两种能量混合在一起,味道有点复杂。
“碎核兄,记录这种‘技术发展带来的意外副作用’——噪音污染及其对社会交流和个体健康的影响。再看看他们如何自适应(或者说被迫适应)这种新环境。”
【神核意识流转:记录完毕。稳定光源显着延长了文明有效活动时间,提升了夜间生产力与安全性,促进了夜间经济与文化萌芽。但同时,维持光源产生的持续性低频噪音引发了广泛的听力损伤与沟通障碍,社会运行成本增加(沟通效率下降,误会增多)。个体普遍采取物理隔音方式进行适应性调整。文明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开始初步意识到并承受其外部性成本。演化度 0.04%。】
岳峰啃完苹果,看着沙盘里那个依旧在敬业哼唱、对周围一切恍若未闻的【荧光贝多芬】,以及那些塞着耳朵、大声比划的玩家们,觉得这画面充满了荒诞的喜感。
“看来,‘真理追寻者’部落的下一个研究课题,应该是‘如何安静地发电’或者‘隔音材料学’了?”他坏笑着想,“或者……会不会有玩家被逼得进化出关闭听觉的能力?那乐子可就大了!”
他已经迫不及待想看看,这群听力半残的孢子玩家,接下来还会搞出什么幺蛾子了。毕竟,对于一个创世神来说,子民们这种一边进步一边自坑的剧情,才是最好的日常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