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寰宇科技-《无敌神豪系统你想要吗?》

  SEMI峰会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魔都资本圈对李默和“默资本”的议论已悄然转向。如果说之前是带着审视与疑虑的观望,那么在华微装备CTO郭永年于全球顶级行业论坛上公开背书后,这种观望便迅速转化为一种混杂着惊讶、计算与趋之若鹜的复杂情绪。

  “洞察之眼”不再是PPT上的概念,而是被国内设备龙头初步验证过的准商品。这意味着,默资本不仅拥有技术,更拥有了撬动庞大国产替代市场的钥匙。一时之间,寻求合作的投资机构、下游厂商、地方政府招商团体的邀约,几乎将默资本前台的电话打爆。

  李默对此保持着近乎冷酷的清醒。他将大部分日常应酬甩给苏晚和陈律师,自己则一头扎进松江的科瑞工业园,亲自督战“洞察之眼”从演示原型到工程样机的转化。与华微的初步认可只是起点,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稳定、批量地生产出达到甚至超越演示指标的产品。这期间任何一个微小的工艺偏差、材料波动或软件bug,都可能让峰会上的高光时刻化为泡影。

  “良率,还是良率!”研发实验室里,刘工顶着两个浓重的黑眼圈,指着测试台上刚刚又报错的一台原型机,声音沙哑,“光学模块的装调精度要求太高,现有产线上老师的经验无法完全复制,人工干预环节太多,导致一致性上不去。”

  李默看着屏幕上跳动的错误代码,没有说话。他伸出手,指尖在冰冷的机器外壳上缓缓划过,感受着内部精密部件的微弱振动。“信息过滤器”自动屏蔽了车间里其他设备的噪音,将他的感知聚焦于眼前这台故障机器。“战略推演”则在脑海中快速模拟着几种可能的故障源和解决方案。

  “不是算法问题,是物理层面的装配应力。”李默突然开口,语气肯定,“第7号紧固螺丝的预紧力超出了设计上限千分之三,导致透镜组在长时间运行后发生了纳米级的微小形变。”他报出了一串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的参数,“调整装配工艺流程,把这个环节的扭矩控制精度提升一个数量级。另外,联系灵犀那边,把他们新一代温度补偿传感器的原型样品送过来,替换掉现在的标准件,我需要实时监测并补偿运行过程中的热应力变化。”

  刘工和周围的工程师都愣住了。如此精准的故障定位,甚至超出了精密仪器的检测范围。但他们没有质疑,这段时间以来,李默那种近乎“神启”般的技术直觉和决策,早已折服了整个团队。

  命令被迅速执行。几天后,调整后的新一批样机下线,良率果然得到了显着提升。

  就在科瑞工业园内技术攻坚取得突破时,外部环境的波澜再次涌来。

  苏晚带来了一份来自贝法资本的新提案——不再是之前理查德·王在酒会上的口头试探,而是一份装帧精美、条款详尽的正式合作意向书。贝法资本提议,由其牵头,联合另外两家有国际产业背景的基金,共同向默资本注资五亿美元,换取百分之二十的股权,并承诺引入其全球范围内的半导体产业链资源,助力“洞察之眼”开拓海外市场。

  条件优厚得令人咋舌。

  “他们这次学聪明了,”苏晚将意向书放在李默那间堆满技术图纸的临时办公室桌上,“不再试图打压,而是改用资本和资源捆绑。五亿美元,加上他们承诺的全球渠道,确实很有诱惑力。董事会里已经有几位早期投资人动心了,觉得这是快速国际化的捷径。”

  李默拿起那份厚重的意向书,却没有翻开,只是用手指摩挲着光洁的封面。“你觉得呢?”他问苏晚。

  苏晚沉吟片刻,摇了摇头:“直觉告诉我不对劲。贝法资本不是慈善家,他们之前处心积虑想扼杀我们,现在转身就拿出这么优厚的条件,转变太快。我担心这是‘特洛伊木马’,用资本入股的方式,获取我们的核心技术和决策权,甚至可能在关键时刻卡我们的脖子。”

  [战略推演启动:评估贝法资本合作提案…]

  [表面收益:巨额资金注入,国际渠道共享,品牌背书强化。短期发展速度极大提升。]

  [潜在风险(85%概率):核心技术与数据泄露风险,战略决策受掣肘,可能被整合进对方全球布局成为附庸,丧失独立性。长期价值受损。]

  [推演建议:谨慎接触,可尝试争取无附加条件的纯财务投资,但需设置极其严格的防火墙条款。对方接受此种模式的可能性低于30%。]

  推演结果与苏晚的直觉高度吻合。

  “回绝他们。”李默将意向书推回给苏晚,语气没有任何犹豫,“告诉董事会那些动心的人,默资本不缺钱,缺的是时间和定力。我们可以自己开拓市场,慢一点,但根基更稳。”

  苏晚松了口气,她欣赏的正是李默这种在任何诱惑面前都保持战略定力的清醒。“明白。那……如果贝法资本被拒后,转而支持我们的竞争对手呢?”

  “那是他们的自由。”李默看向窗外工业园区里忙碌的景象,“市场竞争,从来靠的是产品和技术说话。只要‘洞察之眼’足够锋利,我们就不怕任何对手。”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几天后,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摆在了面前。

  陈律师面色凝重地汇报:“李总,我们收到‘寰宇科技’发来的律师函,指控我们‘洞察之眼’系统中使用的‘动态噪声抑制算法’,侵犯了其在北美注册的一项核心专利。他们要求我们立即停止使用该算法,并索要巨额赔偿,否则将在全球范围内发起诉讼。”

  “寰宇科技……”李默眼神一冷。这是一家总部位于硅谷、在半导体检测软件领域深耕多年的公司,是国际市场上的主要玩家之一,也与贝法资本关系密切。“他们的专利覆盖范围是什么?”

  “很宽泛。”陈律师递上相关资料,“几乎涵盖了所有基于实时反馈进行信号降噪的处理方法。我们的算法虽然在具体实现路径上有所不同,但基本原理确实落在其权利要求的覆盖范围内。这是典型的‘专利灌木丛’战术,用宽泛的早期专利,扼杀后续技术创新。”

  [信息过滤器启动:检索‘寰宇科技’相关专利及诉讼历史…]

  [发现:该专利已在其注册地北美发起过十七起诉讼,其中十三起以目标公司支付高额和解金告终,四起目标公司选择硬扛,最终因诉讼成本高昂、市场禁入风险等原因业务严重受损。]

  [关联信息:贝法资本是‘寰宇科技’第三大机构股东。]

  线索清晰地指向了贝法资本。正面投资合作不成,便祭出了知识产权诉讼的大棒。这一招极其毒辣,尤其对于默资本这样正处于市场开拓关键期的新兴公司而言,跨国知识产权诉讼耗时耗力,即便最终能赢,也可能错过最佳的市场窗口期,被活活拖死。

  “他们是想用官司拖住我们,为他们的盟友争取时间,或者逼我们回到谈判桌,接受他们的入股条件。”苏晚瞬间明白了对方的意图,脸上浮现怒色。

  实验室里气氛顿时变得压抑。技术团队辛辛苦苦攻克了无数难题,却在即将看到曙光时,遭遇了这种来自规则层面的降维打击。

  刘工拳头紧握,满脸不甘:“难道我们只能认栽?或者向他们低头?”

  所有人都看向李默。

  李默沉默着,目光扫过屏幕上那封措辞强硬的律师函,又掠过实验室里那些凝聚了团队心血的设备。他没有愤怒,也没有慌乱,大脑在“信息过滤器”和“战略推演”的双重加持下高速运转,分析着海量的专利文献、判例和行业信息。

  突然,他目光一凝,停留在“信息过滤器”捕捉到的一条看似无关的信息上——那是一篇几个月前发表于某个欧洲小众学术期刊的论文,由一位已故的东欧数学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种信号处理理论雏形,其核心思想与“寰宇科技”所持专利的理论基础高度相似,但发表时间远早于该专利的申请日期!

  这意味着,“寰宇科技”的专利很可能不具备绝对的新颖性!存在被无效掉的潜在可能!

  “我们不应诉。”李默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我们主动出击!”

  他快速下达指令:

  “陈律,立刻组织最顶尖的知识产权律师团队,不止在国内,更要在北美、欧洲同时行动,搜集所有能证明该专利无效的‘现有技术’证据,特别是这篇东欧论文!我们要反诉‘寰宇科技’专利无效!”

  “苏晚,动用一切媒体资源,将这件事定性为‘国际巨头利用过时专利,扼杀中国创新’,抢占舆论制高点!”

  “刘工,算法团队立刻启动,基于那篇东欧论文的理论,开发完全绕开其专利保护范围的‘动态噪声抑制算法2.0’!我要在一个月内看到可用版本!”

  他不是选择防守,而是选择了最强硬、也是最艰难的反击之路——直接挑战对方专利的根基!

  命令一下,整个默资本再次如同精密仪器般运转起来。法律团队奔赴全球搜集证据;公关团队精心策划舆论反击;技术团队则开始了又一轮不眠不休的技术攻坚。

  李默站在实验室的中央,看着重新忙碌起来的团队,看着那些被激发起斗志的工程师。他知道,这将是一场硬仗,一场涉及法律、技术、舆论的全面战争。

  但这一次,他不再是那个需要借力华微才能站稳脚跟的新人。

  他拥有自己的技术利剑,拥有初步成熟的团队,拥有在一次次危机中积累的底气。

  贝法资本以为能用规则的锁链束缚住他。

  他却要亲手将这锁链砸碎!

  “来吧。”李默低声自语,目光穿透实验室的窗户,望向远方,“让我看看,你们还有多少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