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陈远在整理本地宗教文化场所的资料时,重新翻阅了《六祖坛经》。其中记载的那段梁武帝与达摩祖师着名的对话,再次引起了他的深思。
故事很简单:梁武帝自认为建寺度僧,广作佛事,功德必定很大。他颇为自得地问达摩祖师:“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不料达摩祖师却给了他一个冷水浇头般的回答:“实无功德。”
陈远合上书,走到窗边。夜色中的城市灯火通明,远处还能看见千年古刹飞霞塔的轮廓。他不禁想:为什么梁武帝做了这么多看似功德无量的善事,达摩却说他“实无功德”?这“功德”二字,究竟该如何理解? 如果连建寺度僧都不算真功德,那什么才是?这个问题,看似是佛门公案,实则触及了行善积德的根本动机与真实价值。
带着这个疑问,他沉入了梦乡。
文昌殿内,今晚的景象与往日大不相同。没有需要审判的凶魂,没有淤塞的文运浊流,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如同古老画卷般徐徐展开的场景,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禅意的玄妙。
画卷中,正是南北朝时期的金陵皇宫。梁武帝萧衍,身着龙袍,面容带着修行人的清癯与帝王特有的矜持,更有一丝难以掩饰的自得。他对面,站着一位身形魁伟、虬髯碧眼的梵僧,正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他目光深邃如古井,神态安然若山岳。
在陈远的文昌法眼之中,这幅历史场景更呈现出非凡的景象:
梁武帝周身,笼罩着一层璀璨夺目、如同金霞般的光晕。这光晕是由无数具体的“善行”显化而成——一座座巍峨的寺院虚影(他建造了同泰寺等众多寺庙),一卷卷金光闪闪的经文(他敕令抄写无数佛经),一个个受戒僧人的庄严形象(他多次舍身同泰寺,并由群臣用巨款赎回,这些钱也用于佛教事业)……这些具象的功德之事,汇聚成了这看似辉煌无比的金色光晕,几乎要照亮半个画卷天空。
然而,陈远敏锐地察觉到,在这璀璨的金光深处,缠绕着一丝极其细微、却无法忽视的杂色——那是“我执”的淡金色细丝(期待功德回报的念头)、“名相”的亮白色浮光(追求“功德主”名声的渴望),以及一丝属于帝王身份的“傲慢”的紫色气息。这些杂色,如同美玉中的瑕疵,让那浩瀚的金光显得不那么纯粹,甚至有些“沉重”。
反观达摩祖师,他周身没有任何耀眼的光华,只有一层清澈透明、无形无质却又无处不在的清净气息。这气息并非“无”,而是“空”,是“寂”,是超越了善恶对待、泯灭了人我分别的般若智慧之光。他站在那里,仿佛与整个虚空融为一体,无得无失,无来无去。
“帝君,”书灵的声音在一旁响起,带着几分玄妙的意味,“您今日心念所系,正是这千古公案。且看达摩祖师,如何为梁武帝,也为后世无数执着于‘功德相’的修行者,开示‘功德’真义。”
只见画卷中,梁武帝带着那份积累了大量“福德资粮”的自信,向达摩祖师提出了那个着名的问题:“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他的声音在画卷中回荡,带着期待被肯定、被赞许的意味。他周身那浩瀚的金色功德之光,也随着他的话语微微波动,仿佛在等待着一次盛大的“加冕”。
达摩祖师的目光平静地掠过梁武帝周身那璀璨却掺杂着杂色的金光,他的声音不高,却如同古钟清鸣,直指人心,清晰地传入陈远(以及画卷中的梁武帝)耳中:
“实无功德。”
四个字,简洁,干脆,没有任何迂回。
“!!!” 梁武帝脸上的自得瞬间凝固,转而露出惊愕、不解,甚至有一丝被冒犯的愠怒。他周身那浩瀚的金光也剧烈地晃动了一下,那些“我执”、“名相”的杂色骤然变得明显起来。
“何以……无功德?”梁武帝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情绪追问道。他无法理解,自己倾举国之力所做的这一切,怎么会是“无功德”?
达摩祖师的神色依旧平和,但话语却如金刚宝剑,斩断一切虚妄执着,他的开示也清晰地展现出来:
“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在陈远的法眼中,随着达摩的话语,梁武帝周身那璀璨的金色光晕,其性质被清晰地揭示出来:它确实是“功德”,但属于人天福报的层次(“人天小果”),是有为、有漏的善业(“有漏之因”)。它如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如影随形”),虽然存在,能带来暂时的福报(比如梁武帝的帝王尊位、世人的敬仰),但并非真实永恒的功德本体(“虽有非实”)。因为它依赖于外在的行为(造寺、写经),并且与“我执”(我的功德)和“所求心”(期望回报)紧密相连,所以是“有漏”的,会随着福报享尽而消失,无法通向真正的解脱。
达摩祖师继续开示,揭示了什么才是“真功德”:
“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在陈远的神识感知中,达摩祖师周身那清净无为的气息骤然放大,那才是“真功德”的体现——纯净的智慧(净智),微妙的圆满(妙圆),其本体是空性寂灭的(体自空寂)。这种功德,是向内求,通过明心见性、破除我执、与空性相应的修行才能获得,不是通过外在的、世俗意义上的善行能够追求到的(不以世求)。
这番开示,如同拨云见日。陈远看到,梁武帝周身那浩瀚的金光,在“净智妙圆”的无为之光映照下,虽然依旧庞大,却失去了那种撼动人心的“实质感”,显得如同海市蜃楼般虚幻。而梁武帝本人,则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与沉思。
神识回归文昌殿,陈远心中波澜起伏,久久不能平静。那“实无功德”四字,如同洪钟大吕,在他心神中不断回响。
“帝君,可有所悟?”书灵微笑着问道。
陈远沉吟良久,缓缓道:“我明白了。达摩祖师并非否定梁武帝建寺度僧的善行本身,这些善行自有其福德果报,能利益众生,庄严国土。他否定的,是梁武帝执着于功德相、希求回报的心。真正的功德,不在于你做了多少事,而在于你做这些事时的心念是否清净无染,是否与般若智慧相应。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这话虽不全对,却也道出了几分‘心念’的关键。执着于‘我在做功德’,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我执,与佛法追求的‘无我’、‘空性’背道而驰。”
“正是如此!”书灵抚掌赞叹,“帝君慧眼!梁武帝之失,在于‘住相布施’,心有所住,则功德有限。若他能‘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其功德便如虚空,不可限量。这于文运一道,亦是相通。若执着于文运的形式、规模、表象,而忽略了其滋养人心、启迪智慧的根本,便是舍本逐末了。”
陈远深以为然。他联想到自己的工作,推动文化建设,如果只是为了政绩、为了数据好看,而忽略了是否真正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那与梁武帝执着于功德相,又有何本质区别?
第二天,在审阅一份关于“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效”的报告时,陈远特意问负责的小王:“这些建成的中心,老百姓真的爱去吗?去了之后,他们是只觉得环境变好了,还是真的能从中获得精神的滋养和愉悦?”
小王一愣,随即认真回答:“主任,我们做过问卷调查,大部分反馈是积极的,但您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后续会更关注实际的使用效果和群众真实的获得感,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建成了多少个。”
“对,”陈远点头,“我们要的是‘净智妙圆’式的文化滋养,是真正能入心入脑的效果,而不是仅仅堆砌‘造寺度僧’般的文化设施数量。”
晚上回家,他看到林薇正在辅导陈曦做手工,孩子做得并不完美,但非常投入和开心。陈远忽然觉得,这种纯粹的、不为了展示、不为了比较的创造与陪伴,其中蕴含的快乐与成长,或许就是一种“无相”的功德。
入睡后,他感到自己对文运的感悟似乎更加通透了一些。文运长河在他“眼中”,不再仅仅是那些璀璨的文化成果和浩荡的气运,更包含了其中每一个“心念”的纯净与否。守护文运,不仅要守护有形的文化载体,更要守护那份创造和传承文化时的“初心”。
他在《功德簿》上,结合今日所悟,郑重写下:
“梁武问功德,达摩答无功。非否善行,实破执心。造寺度僧,人天福报,住相布施,终是有漏。真功德者,净智妙圆,体自空寂,离心缘相,无所希求。文运之道,亦复如是。莫执表象规模,当重实质滋养;勿求急功近效,贵在润物无声。以无住心,行文化事,方是文运昌隆之根本,文明传承之正途。”
写完,他放下笔,心中一片澄明。功德不在外相,而在内心;文运不只在浩荡,更在每一个纯净的念头发出的微光。这或许就是他从这千古公案中,得到的最珍贵的启示。
(未完待续)
-----
故事很简单:梁武帝自认为建寺度僧,广作佛事,功德必定很大。他颇为自得地问达摩祖师:“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不料达摩祖师却给了他一个冷水浇头般的回答:“实无功德。”
陈远合上书,走到窗边。夜色中的城市灯火通明,远处还能看见千年古刹飞霞塔的轮廓。他不禁想:为什么梁武帝做了这么多看似功德无量的善事,达摩却说他“实无功德”?这“功德”二字,究竟该如何理解? 如果连建寺度僧都不算真功德,那什么才是?这个问题,看似是佛门公案,实则触及了行善积德的根本动机与真实价值。
带着这个疑问,他沉入了梦乡。
文昌殿内,今晚的景象与往日大不相同。没有需要审判的凶魂,没有淤塞的文运浊流,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如同古老画卷般徐徐展开的场景,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禅意的玄妙。
画卷中,正是南北朝时期的金陵皇宫。梁武帝萧衍,身着龙袍,面容带着修行人的清癯与帝王特有的矜持,更有一丝难以掩饰的自得。他对面,站着一位身形魁伟、虬髯碧眼的梵僧,正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他目光深邃如古井,神态安然若山岳。
在陈远的文昌法眼之中,这幅历史场景更呈现出非凡的景象:
梁武帝周身,笼罩着一层璀璨夺目、如同金霞般的光晕。这光晕是由无数具体的“善行”显化而成——一座座巍峨的寺院虚影(他建造了同泰寺等众多寺庙),一卷卷金光闪闪的经文(他敕令抄写无数佛经),一个个受戒僧人的庄严形象(他多次舍身同泰寺,并由群臣用巨款赎回,这些钱也用于佛教事业)……这些具象的功德之事,汇聚成了这看似辉煌无比的金色光晕,几乎要照亮半个画卷天空。
然而,陈远敏锐地察觉到,在这璀璨的金光深处,缠绕着一丝极其细微、却无法忽视的杂色——那是“我执”的淡金色细丝(期待功德回报的念头)、“名相”的亮白色浮光(追求“功德主”名声的渴望),以及一丝属于帝王身份的“傲慢”的紫色气息。这些杂色,如同美玉中的瑕疵,让那浩瀚的金光显得不那么纯粹,甚至有些“沉重”。
反观达摩祖师,他周身没有任何耀眼的光华,只有一层清澈透明、无形无质却又无处不在的清净气息。这气息并非“无”,而是“空”,是“寂”,是超越了善恶对待、泯灭了人我分别的般若智慧之光。他站在那里,仿佛与整个虚空融为一体,无得无失,无来无去。
“帝君,”书灵的声音在一旁响起,带着几分玄妙的意味,“您今日心念所系,正是这千古公案。且看达摩祖师,如何为梁武帝,也为后世无数执着于‘功德相’的修行者,开示‘功德’真义。”
只见画卷中,梁武帝带着那份积累了大量“福德资粮”的自信,向达摩祖师提出了那个着名的问题:“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他的声音在画卷中回荡,带着期待被肯定、被赞许的意味。他周身那浩瀚的金色功德之光,也随着他的话语微微波动,仿佛在等待着一次盛大的“加冕”。
达摩祖师的目光平静地掠过梁武帝周身那璀璨却掺杂着杂色的金光,他的声音不高,却如同古钟清鸣,直指人心,清晰地传入陈远(以及画卷中的梁武帝)耳中:
“实无功德。”
四个字,简洁,干脆,没有任何迂回。
“!!!” 梁武帝脸上的自得瞬间凝固,转而露出惊愕、不解,甚至有一丝被冒犯的愠怒。他周身那浩瀚的金光也剧烈地晃动了一下,那些“我执”、“名相”的杂色骤然变得明显起来。
“何以……无功德?”梁武帝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情绪追问道。他无法理解,自己倾举国之力所做的这一切,怎么会是“无功德”?
达摩祖师的神色依旧平和,但话语却如金刚宝剑,斩断一切虚妄执着,他的开示也清晰地展现出来:
“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在陈远的法眼中,随着达摩的话语,梁武帝周身那璀璨的金色光晕,其性质被清晰地揭示出来:它确实是“功德”,但属于人天福报的层次(“人天小果”),是有为、有漏的善业(“有漏之因”)。它如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如影随形”),虽然存在,能带来暂时的福报(比如梁武帝的帝王尊位、世人的敬仰),但并非真实永恒的功德本体(“虽有非实”)。因为它依赖于外在的行为(造寺、写经),并且与“我执”(我的功德)和“所求心”(期望回报)紧密相连,所以是“有漏”的,会随着福报享尽而消失,无法通向真正的解脱。
达摩祖师继续开示,揭示了什么才是“真功德”:
“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在陈远的神识感知中,达摩祖师周身那清净无为的气息骤然放大,那才是“真功德”的体现——纯净的智慧(净智),微妙的圆满(妙圆),其本体是空性寂灭的(体自空寂)。这种功德,是向内求,通过明心见性、破除我执、与空性相应的修行才能获得,不是通过外在的、世俗意义上的善行能够追求到的(不以世求)。
这番开示,如同拨云见日。陈远看到,梁武帝周身那浩瀚的金光,在“净智妙圆”的无为之光映照下,虽然依旧庞大,却失去了那种撼动人心的“实质感”,显得如同海市蜃楼般虚幻。而梁武帝本人,则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与沉思。
神识回归文昌殿,陈远心中波澜起伏,久久不能平静。那“实无功德”四字,如同洪钟大吕,在他心神中不断回响。
“帝君,可有所悟?”书灵微笑着问道。
陈远沉吟良久,缓缓道:“我明白了。达摩祖师并非否定梁武帝建寺度僧的善行本身,这些善行自有其福德果报,能利益众生,庄严国土。他否定的,是梁武帝执着于功德相、希求回报的心。真正的功德,不在于你做了多少事,而在于你做这些事时的心念是否清净无染,是否与般若智慧相应。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这话虽不全对,却也道出了几分‘心念’的关键。执着于‘我在做功德’,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我执,与佛法追求的‘无我’、‘空性’背道而驰。”
“正是如此!”书灵抚掌赞叹,“帝君慧眼!梁武帝之失,在于‘住相布施’,心有所住,则功德有限。若他能‘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其功德便如虚空,不可限量。这于文运一道,亦是相通。若执着于文运的形式、规模、表象,而忽略了其滋养人心、启迪智慧的根本,便是舍本逐末了。”
陈远深以为然。他联想到自己的工作,推动文化建设,如果只是为了政绩、为了数据好看,而忽略了是否真正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那与梁武帝执着于功德相,又有何本质区别?
第二天,在审阅一份关于“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效”的报告时,陈远特意问负责的小王:“这些建成的中心,老百姓真的爱去吗?去了之后,他们是只觉得环境变好了,还是真的能从中获得精神的滋养和愉悦?”
小王一愣,随即认真回答:“主任,我们做过问卷调查,大部分反馈是积极的,但您这个问题提得好,我们后续会更关注实际的使用效果和群众真实的获得感,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建成了多少个。”
“对,”陈远点头,“我们要的是‘净智妙圆’式的文化滋养,是真正能入心入脑的效果,而不是仅仅堆砌‘造寺度僧’般的文化设施数量。”
晚上回家,他看到林薇正在辅导陈曦做手工,孩子做得并不完美,但非常投入和开心。陈远忽然觉得,这种纯粹的、不为了展示、不为了比较的创造与陪伴,其中蕴含的快乐与成长,或许就是一种“无相”的功德。
入睡后,他感到自己对文运的感悟似乎更加通透了一些。文运长河在他“眼中”,不再仅仅是那些璀璨的文化成果和浩荡的气运,更包含了其中每一个“心念”的纯净与否。守护文运,不仅要守护有形的文化载体,更要守护那份创造和传承文化时的“初心”。
他在《功德簿》上,结合今日所悟,郑重写下:
“梁武问功德,达摩答无功。非否善行,实破执心。造寺度僧,人天福报,住相布施,终是有漏。真功德者,净智妙圆,体自空寂,离心缘相,无所希求。文运之道,亦复如是。莫执表象规模,当重实质滋养;勿求急功近效,贵在润物无声。以无住心,行文化事,方是文运昌隆之根本,文明传承之正途。”
写完,他放下笔,心中一片澄明。功德不在外相,而在内心;文运不只在浩荡,更在每一个纯净的念头发出的微光。这或许就是他从这千古公案中,得到的最珍贵的启示。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