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棋道溯源 丹朱遗风-《科级帝君》

  深夜,文昌殿内异象纷呈。《功德簿》上浮现的不再是文字或编码,而是一张纵横十九道的棋盘,黑白棋子在其上演绎着千古棋局。更令人惊奇的是,棋盘旁浮现出一座苍茫山岭的影像——丹朱岭,这座位于长平市与潞州市交界处的古老山岭,正是围棋始祖丹朱的封地。

  原来围棋之源,就在丹朱岭...陈远通过《功德簿》的感应,不仅看到了围棋的演变历程,更读懂了那段被岁月尘封的古老传说。

  第一节:梦回丹朱

  长平市围棋协会的退休教师王老这晚做了个奇特的梦。他梦见自己来到一座仙气缭绕的殿宇,殿中一位仙人正在棋盘上演绎着古老的棋局。

  王老师,你可知道这纵横十九道,源自何处?仙人手指轻点,棋盘上浮现出丹朱岭的影像,尧帝长子丹朱,就是在这座山上创制了围棋。

  王老激动地说:我教了一辈子围棋,却不知丹朱岭就在我们长平!

  所以更要让后人知道这段历史。仙人叹息道,丹朱创围棋以教化民众,如今世人只知弈棋之乐,却忘了创棋初心。

  第二节:岭上寻踪

  与此同时,长平市文化局的年轻干事小李也在梦中见证了那段古老历史。他看见丹朱在岭上观天察地,从星象分布、地理脉络中悟出棋盘格局,从部落征伐、民生劳作中化出弈棋规则。

  围棋不仅是游戏,更是古人天地观的体现。文昌帝君的身影出现在梦中,十九道经纬暗合历法,三百六十一路对应周天...

  小李恍然大悟:原来围棋中蕴含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内涵!

  第三节:故岭沧桑

  陈远通过《功德簿》看到,如今的丹朱岭虽然风景依旧,但知道其与围棋渊源的人却寥寥无几。岭下的村民大多外出务工,连本地年轻人都不清楚这座山岭承载的文明记忆。

  更令人痛心的是,当地为了开发旅游,计划在丹朱岭修建大型游乐场,这可能会破坏山岭的历史风貌。

  不能让我们文明的源头,湮没在商业开发中。陈远在文昌殿中下定决心。

  第四节:棋道新生

  在陈远的推动下,一场围棋溯源行动悄然展开:

  长平市与潞州市联合成立丹朱岭文化保护委员会;

  围棋协会在岭上设立围棋起源纪念馆;

  文化学者开始系统整理丹朱创棋的传说与史料...

  但最关键的突破来自于一个偶然的发现。

  第五节:岭上棋院

  王老的孙子王明是个建筑设计师,在了解丹朱岭的历史后,提出了一个创意十足的方案:在保持山岭原貌的前提下,建造一座丹朱棋院,将围棋文化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

  我们要建的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个能够传承千年棋道的精神家园。王明在方案论证会上说。

  更妙的是,他设计的棋院暗合围棋哲理:建筑布局如棋盘,参观流线如行棋,让来访者在移步换景中感悟棋道。

  第六节:古今对话

  令人惊喜的是,丹朱棋院的建设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场文化盛事:

  围棋国手们来到岭上,在始祖创棋之地举行表演赛;

  考古学者在岭下发现了可能是上古时期祭祀用的玉围棋子;

  最让人震撼的是,天文专家证实了棋盘布局与星象的对应关系...

  站在丹朱岭上下棋,仿佛能听见远古的呼唤。一位九段棋手感慨地说。

  第七节:文运棋脉

  陈远在梦中通过《功德簿》,看到了更深层的意义:围棋的传承,其实是文明智慧的延续。

  那纵横十九道,承载的是古人对天地规律的理解;

  那黑白双子,蕴含的是阴阳相生的哲学;

  那一招一式,传承的是千年不灭的智慧...

  弈棋即是悟道。一位哲学家在参观棋院后如是说。

  第八节:岭下新篇

  一年后,陈远再次来到丹朱岭,看到了令人欣慰的景象:

  丹朱棋院已成为围棋爱好者的朝圣地;

  岭下的村民返乡创业,开办围棋主题民宿;

  长平市的中小学将围棋列入校本课程...

  现在我们才知道,这座山岭竟然是我们中华棋道的发源地。当地老人激动地说。

  第九节:棋道永传

  深夜,陈远在文昌殿中注视着《功德簿》上流转的棋局。从丹朱创棋到今日传承,从古老山岭到现代棋院,围棋这道文明之光穿越了四千年的时空,依然在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棋道即人道,弈理即天理。陈远深有感触。

  他知道,当丹朱岭上的棋声再次响起,当古老的智慧在新的时代重放光彩,文明的薪火就在这方寸棋盘间代代相传,永不断绝。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