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古人怎么出远门-《万万没想到,竟被古人围观了日常》

  从上一个词条退出后,刘晓希又点开了新贴。

  {古代人出远门,要是带的钱半路用光了怎么办}

  老祖宗们愣了下,这是话题来到他们头上了啊。

  这半道上钱花光了怎么办,经常出远门的走卒贩夫还是能说出不少办法的。

  镖师们同样知道怎么办,这都是长期总结下来的经验。

  满脸络腮胡子的镖头笑道:“不用担心,咱走镖都是长期走,和沿途人家都比较熟,这次钱不够,咱打个招呼,下次补上就行,做生意讲究诚信,人也不怕咱赖账。”

  常年在外做生意的行商也是说得头头是道,“我们也一样,去到一个地方看到货品不错,把携带的货品在当地卖出一部分,要不就找最近的熟人帮个忙。”

  正在一村庄做生意的小货郎笑呵呵的,周围都围满了来买东西的村里人。

  “像我出远门啊一般也不会带多少钱。”

  在路边帮人写字的书生脸上泛起了红晕,“咱这种,若是出门游学,钱不够,沿途也能帮有需要的人写信写对联什么的换两个钱,总归是能生活,咱这种没什么钱的穷书生,土匪也看不上你。”

  ......

  周围的老百姓们也听得津津有味,大部分没出过远门的,这多听多看,保不准以后用得到。

  {古人出门和现代人出门可不同,现在买好票,拿上手机带上身份证就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只要手机丢不了,那就不会有缺钱的问题,即便真的没钱了,发个消息找亲友借来急用也是可以的。

  但古代不一样,看过西游都知道他们去取经还要通关文牒,古人也一样,出行要给上级报备。

  而且出门前还要占卜,挑一个黄道吉日,还有要准备足够的干粮,着实是麻烦。}

  此话引得不少祖宗们的赞同,可不就是很麻烦,他们是真羡慕后世这些小崽子,想去哪就去哪儿,一会儿的功夫就能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拿着手机就能把衣食住行都解决了。

  想起当初一路颠簸来地方做官的县令很感慨,“也不知道咱何时才能过上后世那样的日子,当初来扬州坐马车都花了一个月,人都要累散架了。”

  农家少年低喃着心里的梦想,“俺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去长安看看,也不知道以后能不能有机会。”

  在客栈歇息的商人笑着解释道:“后世人可能不太了解,这挑个好日子出门还是很有必要的,咱出门做生意,自然希望顺顺利利。”

  ......

  帝王们也在思考这出远门的可行性,但他们出门一趟可不要太麻烦,以后等道路修好了,倒是可以考虑。

  {另外,在古代一些朝代也没有纸质钞票,普通百姓身上也没啥金银,他们的日常见得最多的就是铜钱。

  像电视剧里演的那种,丢下一块银子给店小二,再霸气来一句“不用找了”,这是更不可能存在。

  但这出远门带一大堆铜钱也麻烦啊,死重死重的,也不可能带着几十斤上路,所以出门也不会带多少钱。}

  古代的老百姓们听得很扎心,主要还是囊中羞涩,当然也是真没什么机会见到金银元宝。

  “那丢下银子还不用找钱,哎哟,哪家大傻子会这样干啊?”

  “大老爷们可能会,但咱绝对不可能。”

  ......

  古代的小伙计们也想遇到这种霸气给钱还不用找的人,可惜常年跑堂都不一定能看到这种出手阔绰的爷。

  {要是半路上没钱了,也无需太担心。

  一般会经常出远门的都是云游四海的和尚道士啊、会点绝活的江湖艺人亦或是行商走卒。

  和尚道士这种最简单,方外之人走到哪里,还可以化缘,一般人家也是愿意给口吃的。

  至于江湖艺人,拿上自己的家当,不管是在什么地方摆个摊,算命占卜也好,表演个杂耍也罢,都是能赚点糊口钱,走到哪里赚到哪里。

  行商贩夫,也可以找村里人家暂住,打个招呼把情况说一下,一般人家也会让你在老祠堂或空屋里歇歇,然后在附近招揽下生意,走的时候给主人家留点东西什么的,这礼尚往来,下次有事也好开口}

  一些村庄,此时就有来往的游方郎中、货郎,此时一众人看着光幕都笑了,有时候与人方便就是与自己方便。

  货郎心里暖暖的,朝着村民们拱了拱手,“唉,说起来这些年也是多亏你们了。”

  老汉摆摆手,“你这话说的,谁出门还遇不到事儿啊,都是老熟人,就别这么客气了,而且你带来的东西好啊,价格还实在,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