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汤汤,新筑的堤坝如同一道灰黑色的长龙,将桀骜的河水驯服在规划好的河道之内。
百姓的欢呼声浪,一波高过一波,从堤坝的两岸传来,汇聚成一股洪流,冲刷着刘备的耳膜。
“董相国千岁!”
“相国真是活菩萨!”
每一个字,都清晰无比,像一根根烧红的铁针,扎进他的心里。
他低头,看着自己掌心那个已经凉透、被他无意识捏得不成形的地蛋。泥土和薯肉混在一起,黏腻不堪,一如他此刻的心情。
是他,刘备,顶着关中冬日的寒风,踏遍了每一寸待勘的土地。是他,带着两个兄弟,与民夫同食同宿,嗓子喊哑了,嘴皮磨破了,才换来这条主干渠的提前完工。
可到头来,万民敬仰的,是那个坐在长安城里,安享富贵的国贼。
他感觉自己像个笑话。一个彻头彻尾的,天大的笑话。
“大哥,我们回去吧。”
一件厚实的大氅披在了肩上,带着关羽身上那股熟悉的,混着些许铁器冷香的气息。
刘备没有回头,只是将手里的烂泥甩掉,在衣角上胡乱擦了擦。
“走吧。”他声音沙哑,迈开的步子有些僵硬。
返回安邑坊的路上,三人一路无话。
张飞骑在马上,胸膛剧烈起伏,那张黑脸涨成了猪肝色。他想不通,也憋不住。凭什么?凭什么大哥受着这天大的委屈,那些愚夫蠢民,反倒去歌颂那董贼?他好几次想勒马回头,冲到人群里去大吼几声,告诉他们,给你们修渠的人是我大哥刘备,不是那个杀千刀的董卓!
可他不敢。他怕他这一吼,非但不能为大哥正名,反而会给大哥招来杀身之祸。那份憋屈,堵在胸口,几乎要炸开。
关羽则沉默地跟在刘备身侧,那双丹凤眼半开半阖,目光落在前方不远处的长安城墙上。城墙还是那座城墙,但不知为何,他总觉得那城墙的轮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森严、更加厚重,像一头匍匐的巨兽,散发着不容挑衅的威严。
刘备的目光是空洞的。他看着前方的路,又好像什么都没看。他的脑子里,反复回响着百姓的欢呼,和老师卢植教导他的那些话语。
“玄德,汝乃汉室宗亲,当以匡扶社稷、安抚黎庶为己任。”
他做到了“安抚黎庶”,却是在“国贼”的驱使之下。他践行了自己毕生的理想,却成了敌人功德碑上最讽刺的一笔注脚。
这种认知上的撕裂,让他痛苦得几乎要窒息。
回到安邑坊的住处,刚一进门,张飞就再也忍不住了。
“大哥!”他一把将头盔摔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响声,“俺不干了!这鸟气,俺一天也受不了了!他董卓算个什么东西,凭什么让大哥你给他当牛做马,他还落个好名声?大不了,俺们跟他拼了,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
“三弟,住口!”刘备厉声喝道,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疲惫与严厉。
张飞被他吼得一愣,豹眼圆睁,满脸的错愕和不服。
“大哥……”
“拼?拿什么拼?”刘备转过身,死死地盯着他,“用你的丈八蛇矛,去对抗那能瞬间将坞堡夷为平地的‘喀秋莎’?还是用云长的青龙刀,去劈开坦克的铁甲?”
他每问一句,张飞的脸色就难看一分。
“我们连死在他面前的资格,都没有。”刘备的声音低了下去,带着一种深可见骨的无力感,“他要我们生,我们便生。他要我们死,我们连选择怎么死的权力都没有。”
说完,他不再理会两个兄弟,径直走入自己的房间,关上了门。
房间里,他没有点灯。只是借着窗外透进来的微光,看着墙上挂着的那把双股剑。剑身依旧寒光闪闪,可他却觉得,那光芒,从未如此黯淡过。
他开始不受控制地回想。
回想他所见到的,董卓治下的长安。
起初,他以为那会是一座人间地狱。到处是烧杀抢掠,是横行的兵痞,是哀嚎的百姓。
可他看到的,是什么?
是宽阔而洁净的街道。每天清晨,都有专人清扫。一队队黑甲卫士,迈着整齐的步伐巡逻。他们面无表情,眼神冰冷,百姓见了他们会下意识地避让,但街面上,再也看不到欺行霸市的地痞,也看不到随意勒索商贩的兵痞。
他看到城门口的告示栏上,张贴着相国府的新令。不是增加赋税,不是征发徭役。而是关于市场交易的规范、关于度量衡的统一、关于伪造钱币的严惩。条令清晰,赏罚分明,透着一股不近人情的严谨。
他甚至亲眼见过一次。一个董卓军中的校尉,因为纵马在市集中伤了人,还口出狂言,不到半个时辰,就被巡逻的黑甲卫士当街拿下。没有审讯,没有争辩,验明正身后,直接拖到西市,斩首示众。人头落地的那一刻,周围的百姓,脸上是混杂着恐惧与快意的复杂神情。
这真的是那个残暴不仁、视人命如草芥的董卓,能做出来的事?
他又想起了他所效力的那个汉室朝廷。
党锢之祸,十常侍之乱。朝堂之上,衮衮诸公,要么是些皓首穷经、空谈误国的老朽,要么是些蝇营狗苟、只知党同伐异的政客。一道政令从宫中发出,要经过无数道关卡,被无数只手盘剥。到了地方,早已面目全非,甚至变成了盘剥百姓的利器。
而董卓呢?
他想做什么,便下一道令。
有士族不服?杀了。河东卫氏的血,还未干透。
有官员阳奉阴违?杀了。长安城的菜市口,每天都有新的鬼魂。
他的手段,血腥、残暴、野蛮,不讲任何道理。
可偏偏是这种不讲道理的血腥,却建立起了一种匪夷所思的,高效到可怕的秩序。
政令可以毫无阻碍地,从相国府直达最底层的乡里。
没有人敢贪墨兴修水利的钱粮,因为他们知道,被发现的下场,就是全家整整齐齐。
没有人敢私藏官府发放的良种,因为他们知道,黑甲卫士的刀,比什么道理都锋利。
他用最“恶”的手段,实现了无数“善”的君主,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刘备的心,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攥住,一阵阵地抽痛。
他一直以为,自己和董卓,是光明与黑暗,是仁义与暴虐,是截然不同的两极。可现在,他迷茫了。
如果“仁义”换来的是朝政崩坏、民不聊生。而“暴虐”带来的,却是秩序、效率,和百姓最基本的温饱。
那他所坚守的“仁义”,究竟意义何在?
他匡扶的,究竟是那个已经烂到了根子里的“汉室”名号,还是天下万千的黎民百姓?
如果,只能选一个呢?
这个问题,像一道惊雷,在他脑中炸响,让他浑身冰冷,如坠冰窟。
“大哥。”
门外,传来了关羽低沉的声音。
刘备回过神,打开门。关羽站在门外,神情一如既往的平静,只是那双丹凤眼中,多了一丝以往没有的复杂情绪。
“何事?”
“相国府来人传令,召大哥即刻前往‘度支府’议事。”
“度支府?”刘备一愣。那是董卓新设立的机构,仿前汉“度支尚书”之职,掌管全国的财政税收,据说负责人是李儒。
这个恶魔,又想做什么?
是嫌搜刮得不够,又要想出什么新的苛捐杂税来盘剥百姓吗?
刘备的心,沉了下去。他刚刚才为自己看到的“仁政”而动摇,难道立刻就要亲眼见证这“仁政”背后的,更加血腥和贪婪的真面目吗?
怀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心情,刘备再次踏入了那座让他感到压抑的相国府。
这一次,他被引到的,不是那座充满羞辱回忆的偏殿,而是一处灯火通明的巨大官署。
一进门,他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得怔住了。
宽阔的大堂内,摆放着数十张巨大的案几。上百名穿着统一青色官服的吏员,正在埋头计算着什么。每个人面前都堆着小山一样的竹简和账簿,算筹拨动的声音,清脆而密集,像春天里成千上万只蚕在啃食桑叶。
没有人交头接耳,没有人偷懒懈怠。只有翻阅竹简的沙沙声,和算筹清脆的敲击声。整个大堂,弥漫着一股墨香、竹香,和一种名为“效率”的冰冷气息。
这……这是在做什么?
刘备茫然地站在门口,他从未见过如此场景。这比他见过的任何一个朝廷官署,都更像一个……分工明确、运转精密的巨大作坊。
“刘司农,这边请。”
李儒的声音,从大堂深处传来。他依旧是那副阴冷的模样,但脸上却带着一种看到杰作完成时的满意。
刘备跟着他,穿过一排排忙碌的案几,来到最里面的一间公房。房内,墙壁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关中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朱砂,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符号。
“让刘司农见笑了。”李儒指了指外面热火朝天的景象,“相国大人下令,要赶在年底之前,核算出关中、河洛、河东三地,今年新粮的产量,以及……明年的税赋减免额度。”
“税赋……减免?”刘备以为自己听错了。
“不错。”李儒拿起案几上的一卷新制成的纸质文书,递给刘备,脸上露出了那种标志性的,猫戏老鼠般的笑容。
“相国大人说了,今年风调雨顺,百姓也算卖力,地蛋和玉米的收成,远超预期。牛羊嘛,总要先喂饱了,才能养得肥,以后剪下的羊毛,才会又多又密。”
刘备下意识地接过那卷文书,目光落在上面。
只见扉页上,用一行刚劲有力的隶书,写着标题——《建安元年农税减免及阶梯式征收试行草案》。
他的手,猛地一颤。
草案?
阶梯式征收?
这些闻所未闻的词汇,和他脑海中那个只会杀人放火、粗鄙不堪的董卓形象,形成了无比剧烈的冲突。
他缓缓展开文书,看着上面一条条清晰罗列的条款,看着那些精确到“斗”和“升”的减免数字,看着末尾那个龙飞凤舞、霸气外露的签名——董卓。
刘备的脑子里,一片空白。
他终于明白,自己面对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怪物。
这个怪物,不仅拥有碾碎一切的武力,不仅懂得最毒辣的权谋人心。
他竟然……还真的懂得,如何治理一个国家。
而且,比他刘备,比他所认识的任何一个饱读圣贤书的君子,都懂得多得多。
百姓的欢呼声浪,一波高过一波,从堤坝的两岸传来,汇聚成一股洪流,冲刷着刘备的耳膜。
“董相国千岁!”
“相国真是活菩萨!”
每一个字,都清晰无比,像一根根烧红的铁针,扎进他的心里。
他低头,看着自己掌心那个已经凉透、被他无意识捏得不成形的地蛋。泥土和薯肉混在一起,黏腻不堪,一如他此刻的心情。
是他,刘备,顶着关中冬日的寒风,踏遍了每一寸待勘的土地。是他,带着两个兄弟,与民夫同食同宿,嗓子喊哑了,嘴皮磨破了,才换来这条主干渠的提前完工。
可到头来,万民敬仰的,是那个坐在长安城里,安享富贵的国贼。
他感觉自己像个笑话。一个彻头彻尾的,天大的笑话。
“大哥,我们回去吧。”
一件厚实的大氅披在了肩上,带着关羽身上那股熟悉的,混着些许铁器冷香的气息。
刘备没有回头,只是将手里的烂泥甩掉,在衣角上胡乱擦了擦。
“走吧。”他声音沙哑,迈开的步子有些僵硬。
返回安邑坊的路上,三人一路无话。
张飞骑在马上,胸膛剧烈起伏,那张黑脸涨成了猪肝色。他想不通,也憋不住。凭什么?凭什么大哥受着这天大的委屈,那些愚夫蠢民,反倒去歌颂那董贼?他好几次想勒马回头,冲到人群里去大吼几声,告诉他们,给你们修渠的人是我大哥刘备,不是那个杀千刀的董卓!
可他不敢。他怕他这一吼,非但不能为大哥正名,反而会给大哥招来杀身之祸。那份憋屈,堵在胸口,几乎要炸开。
关羽则沉默地跟在刘备身侧,那双丹凤眼半开半阖,目光落在前方不远处的长安城墙上。城墙还是那座城墙,但不知为何,他总觉得那城墙的轮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森严、更加厚重,像一头匍匐的巨兽,散发着不容挑衅的威严。
刘备的目光是空洞的。他看着前方的路,又好像什么都没看。他的脑子里,反复回响着百姓的欢呼,和老师卢植教导他的那些话语。
“玄德,汝乃汉室宗亲,当以匡扶社稷、安抚黎庶为己任。”
他做到了“安抚黎庶”,却是在“国贼”的驱使之下。他践行了自己毕生的理想,却成了敌人功德碑上最讽刺的一笔注脚。
这种认知上的撕裂,让他痛苦得几乎要窒息。
回到安邑坊的住处,刚一进门,张飞就再也忍不住了。
“大哥!”他一把将头盔摔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响声,“俺不干了!这鸟气,俺一天也受不了了!他董卓算个什么东西,凭什么让大哥你给他当牛做马,他还落个好名声?大不了,俺们跟他拼了,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
“三弟,住口!”刘备厉声喝道,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疲惫与严厉。
张飞被他吼得一愣,豹眼圆睁,满脸的错愕和不服。
“大哥……”
“拼?拿什么拼?”刘备转过身,死死地盯着他,“用你的丈八蛇矛,去对抗那能瞬间将坞堡夷为平地的‘喀秋莎’?还是用云长的青龙刀,去劈开坦克的铁甲?”
他每问一句,张飞的脸色就难看一分。
“我们连死在他面前的资格,都没有。”刘备的声音低了下去,带着一种深可见骨的无力感,“他要我们生,我们便生。他要我们死,我们连选择怎么死的权力都没有。”
说完,他不再理会两个兄弟,径直走入自己的房间,关上了门。
房间里,他没有点灯。只是借着窗外透进来的微光,看着墙上挂着的那把双股剑。剑身依旧寒光闪闪,可他却觉得,那光芒,从未如此黯淡过。
他开始不受控制地回想。
回想他所见到的,董卓治下的长安。
起初,他以为那会是一座人间地狱。到处是烧杀抢掠,是横行的兵痞,是哀嚎的百姓。
可他看到的,是什么?
是宽阔而洁净的街道。每天清晨,都有专人清扫。一队队黑甲卫士,迈着整齐的步伐巡逻。他们面无表情,眼神冰冷,百姓见了他们会下意识地避让,但街面上,再也看不到欺行霸市的地痞,也看不到随意勒索商贩的兵痞。
他看到城门口的告示栏上,张贴着相国府的新令。不是增加赋税,不是征发徭役。而是关于市场交易的规范、关于度量衡的统一、关于伪造钱币的严惩。条令清晰,赏罚分明,透着一股不近人情的严谨。
他甚至亲眼见过一次。一个董卓军中的校尉,因为纵马在市集中伤了人,还口出狂言,不到半个时辰,就被巡逻的黑甲卫士当街拿下。没有审讯,没有争辩,验明正身后,直接拖到西市,斩首示众。人头落地的那一刻,周围的百姓,脸上是混杂着恐惧与快意的复杂神情。
这真的是那个残暴不仁、视人命如草芥的董卓,能做出来的事?
他又想起了他所效力的那个汉室朝廷。
党锢之祸,十常侍之乱。朝堂之上,衮衮诸公,要么是些皓首穷经、空谈误国的老朽,要么是些蝇营狗苟、只知党同伐异的政客。一道政令从宫中发出,要经过无数道关卡,被无数只手盘剥。到了地方,早已面目全非,甚至变成了盘剥百姓的利器。
而董卓呢?
他想做什么,便下一道令。
有士族不服?杀了。河东卫氏的血,还未干透。
有官员阳奉阴违?杀了。长安城的菜市口,每天都有新的鬼魂。
他的手段,血腥、残暴、野蛮,不讲任何道理。
可偏偏是这种不讲道理的血腥,却建立起了一种匪夷所思的,高效到可怕的秩序。
政令可以毫无阻碍地,从相国府直达最底层的乡里。
没有人敢贪墨兴修水利的钱粮,因为他们知道,被发现的下场,就是全家整整齐齐。
没有人敢私藏官府发放的良种,因为他们知道,黑甲卫士的刀,比什么道理都锋利。
他用最“恶”的手段,实现了无数“善”的君主,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刘备的心,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攥住,一阵阵地抽痛。
他一直以为,自己和董卓,是光明与黑暗,是仁义与暴虐,是截然不同的两极。可现在,他迷茫了。
如果“仁义”换来的是朝政崩坏、民不聊生。而“暴虐”带来的,却是秩序、效率,和百姓最基本的温饱。
那他所坚守的“仁义”,究竟意义何在?
他匡扶的,究竟是那个已经烂到了根子里的“汉室”名号,还是天下万千的黎民百姓?
如果,只能选一个呢?
这个问题,像一道惊雷,在他脑中炸响,让他浑身冰冷,如坠冰窟。
“大哥。”
门外,传来了关羽低沉的声音。
刘备回过神,打开门。关羽站在门外,神情一如既往的平静,只是那双丹凤眼中,多了一丝以往没有的复杂情绪。
“何事?”
“相国府来人传令,召大哥即刻前往‘度支府’议事。”
“度支府?”刘备一愣。那是董卓新设立的机构,仿前汉“度支尚书”之职,掌管全国的财政税收,据说负责人是李儒。
这个恶魔,又想做什么?
是嫌搜刮得不够,又要想出什么新的苛捐杂税来盘剥百姓吗?
刘备的心,沉了下去。他刚刚才为自己看到的“仁政”而动摇,难道立刻就要亲眼见证这“仁政”背后的,更加血腥和贪婪的真面目吗?
怀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心情,刘备再次踏入了那座让他感到压抑的相国府。
这一次,他被引到的,不是那座充满羞辱回忆的偏殿,而是一处灯火通明的巨大官署。
一进门,他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得怔住了。
宽阔的大堂内,摆放着数十张巨大的案几。上百名穿着统一青色官服的吏员,正在埋头计算着什么。每个人面前都堆着小山一样的竹简和账簿,算筹拨动的声音,清脆而密集,像春天里成千上万只蚕在啃食桑叶。
没有人交头接耳,没有人偷懒懈怠。只有翻阅竹简的沙沙声,和算筹清脆的敲击声。整个大堂,弥漫着一股墨香、竹香,和一种名为“效率”的冰冷气息。
这……这是在做什么?
刘备茫然地站在门口,他从未见过如此场景。这比他见过的任何一个朝廷官署,都更像一个……分工明确、运转精密的巨大作坊。
“刘司农,这边请。”
李儒的声音,从大堂深处传来。他依旧是那副阴冷的模样,但脸上却带着一种看到杰作完成时的满意。
刘备跟着他,穿过一排排忙碌的案几,来到最里面的一间公房。房内,墙壁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关中地图,上面用不同颜色的朱砂,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符号。
“让刘司农见笑了。”李儒指了指外面热火朝天的景象,“相国大人下令,要赶在年底之前,核算出关中、河洛、河东三地,今年新粮的产量,以及……明年的税赋减免额度。”
“税赋……减免?”刘备以为自己听错了。
“不错。”李儒拿起案几上的一卷新制成的纸质文书,递给刘备,脸上露出了那种标志性的,猫戏老鼠般的笑容。
“相国大人说了,今年风调雨顺,百姓也算卖力,地蛋和玉米的收成,远超预期。牛羊嘛,总要先喂饱了,才能养得肥,以后剪下的羊毛,才会又多又密。”
刘备下意识地接过那卷文书,目光落在上面。
只见扉页上,用一行刚劲有力的隶书,写着标题——《建安元年农税减免及阶梯式征收试行草案》。
他的手,猛地一颤。
草案?
阶梯式征收?
这些闻所未闻的词汇,和他脑海中那个只会杀人放火、粗鄙不堪的董卓形象,形成了无比剧烈的冲突。
他缓缓展开文书,看着上面一条条清晰罗列的条款,看着那些精确到“斗”和“升”的减免数字,看着末尾那个龙飞凤舞、霸气外露的签名——董卓。
刘备的脑子里,一片空白。
他终于明白,自己面对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怪物。
这个怪物,不仅拥有碾碎一切的武力,不仅懂得最毒辣的权谋人心。
他竟然……还真的懂得,如何治理一个国家。
而且,比他刘备,比他所认识的任何一个饱读圣贤书的君子,都懂得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