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别吵了-《开局系统炸了,我原地成神》

  大周的黎明,是被一声尖叫撕裂的。

  京城天一书院门前,德高望重的李学政直挺挺向后倒去,双眼翻白,口吐白沫,竟当场吓晕过去。

  在他面前,一个年轻学子面色惨白,喉咙发出“咯咯”怪响,无数黑点正从他微张的嘴里争先恐后涌出——那不是墨点,也不是污秽,而是一只只活生生的虫子!

  细小黑亮的虫子顺着他的嘴角流淌而下,滴落衣襟,甚至有几只钻入袖口,引得那学子疯狂撕扯自己的儒衫,发出不似人声的哀嚎。

  人群轰然散开,惊恐目光汇集在书院墙上那张刚刚张贴的榜文上。

  榜文以朱砂写就,措辞严厉,斥责近日流传的《小虫子找妈妈》为“市井俚语,污秽文脉,动摇国本”,下令全城查抄,所有抄录纸张一律焚毁。

  方才那学子,正是在榜文前为这故事辩解了几句,情急之下高声朗诵开头,谁知唇齿刚动,字句未出,口中竟涌出了故事的主角!

  这诡异一幕,如滚油入沸水,瞬间引爆整个京城。

  恐慌与敬畏交织的传言,以比驿马还快的速度传遍大街小巷:“天!九爷说的故事,字都能变成活物!”“九爷一句话,能定人生死,更能点化万物!”“这是言出法随!是圣人之境!”

  于是,“九爷一句话,字能变命”的说法,彻底取代谭浩“纨绔皇子”的旧名,成为京城百姓心中不可触碰的神只烙印。

  此刻,这位新晋“神只”正被苏婉儿拽着袖子,一脸不情愿地走向皇城深处的“文道清议堂”。

  “婉儿啊,放过我吧,”谭哈欠连天,脚步拖沓,“什么‘厘定文法正统’,听着就头大。我又不是夫子,管他们写什么‘正经文章’。”

  苏婉儿却不依不饶,清丽脸上满是焦急:“九爷,这次是百官联名上请,说文道大乱,根源在你!他们要用整个大周的文人规矩压你!你若不去,便是心虚,他们会更有借口攻讦你!”

  谭浩撇嘴,心想我需要怕他们攻讦?

  转眼间,巍峨的文道清议堂已在眼前。

  这地方据称是大周文脉汇聚之地,寻常皇子都未必有资格踏入。

  刚进门,一股沉重肃穆气息便扑面而来。

  大殿内黑压压站满了当朝最有权势的文官,他们手持玉简,神情庄重如参加国祭,目光如炬,齐刷刷锁定在谭浩身上。

  殿堂最不起眼的角落,老子虚盘膝而坐,双目微阖,嘴角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仿佛在看一场早已预知结局的闹剧。

  谭浩的出现,让殿内压抑的空气瞬间凝固。

  礼部尚书崔焕之,一位年过花甲、胡须皆白的老臣,颤巍巍走出队列,对着谭浩一揖到底,声音洪亮如钟:“臣,礼部尚书崔焕之,斗胆请教九皇子殿下。文道有纲,经典有别。如今京城因一篇俚语而异象频发,人心惶惶。为安天下文心,恳请殿下明示:何为……‘正经文章’?”

  他一字一顿,每个字都充满道德的重量,如一座大山压向谭浩。

  谭浩还没来得及开口,袖中忽然微动。

  不等他反应,一道流光骤然飞出!

  正是那支通灵的文曲笔灵!

  它悬浮于大殿半空,周身散发淡淡清辉,笔尖无需蘸墨,在虚空中轻轻划过,留下三行金色字迹:

  “你说是书,便是书。”

  “你说不是,便不是书。”

  “经在人心,不在纸笔。”

  三行字简单直白,却带着一股藐视一切规则的霸道。

  整个大殿死寂一瞬,随即哗然!

  “岂有此理!”一名御史猛拍案几,须发皆张,怒吼道,“圣人经典,千年传承,自有其道!岂容儿戏玷污!”

  他话音刚落,脸色猛地一变。

  张开嘴,想说的话卡在喉咙里,变成一阵剧烈呛咳。

  众目睽睽之下,一串扭动挣扎的黑色蝌蚪从他口中喷涌而出,啪嗒啪嗒落在光洁如镜的金砖地面上。

  那些蝌蚪并未四散游开,而是在落地瞬间化作墨迹,迅速汇聚、变形,最终拼成两个触目惊心的大字——“妄言”!

  御史看着地上的字,吓得魂飞魄散,双腿一软,瘫倒在地。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嗡——”

  一声轻微颤鸣响彻大殿。

  紧接着,令所有文官肝胆俱裂的景象发生了。

  悬挂在殿堂正中的“文道正宗”牌匾上,四个斗大金字开始剥落、融化,如活过来的黑蚁般从木匾上爬下,在空中列队游走。

  随后,廊柱上的对联、官员手中奏折上的字迹、玉简上雕刻的铭文……所有的文字,仿佛在这一刻被赋予了生命,纷纷脱离载体,化作一支支由黑色小虫组成的军队,在空中盘旋、重组。

  它们不再是歌功颂德的华丽辞藻,也不是引经据典的圣人教诲,而是变成了一句句辛辣无比的讽刺诗句,盘旋在那些面无人色的官员头顶:

  “读书只为当官日,不念苍生念俸钱。”

  “满口仁义实贪腐,不如街头卖饼翁。”

  “笔下文章千斤重,未见一字救饥民。”

  这些文字,本是他们掌控权柄、彰显地位的工具,此刻却变成了审判他们灵魂的罪证。

  整座文道清议堂,这座象征大周文人最高荣誉的殿堂,变成了一场文字的狂欢审判。

  殿外,一直静立的林诗雅闭上双眼。

  她能清晰感知到,一种名为“认知”的规则正在这片天地间剧烈崩塌,然后以一种全新的、蛮横的方式重构。

  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谭浩并没有主动施展任何法术。

  这一切异象,源于他内心深处最纯粹的“不满”。

  这股不满,并非针对某个官员,而是针对这种将“文字”神圣化、工具化,却唯独忘记其本质的整个体系。

  在她眼中,谭浩的这种力量,是直接触及了“文字本源”的反噬。

  在他看来,文字不过是表达想法的工具,是思想的载体。而这些世人,却将其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圭臬,用无数繁文缛节将其束缚,最终本末倒置,忘了“言为心声”的真义。

  林诗雅缓缓抬手,指尖萦绕起一缕清冷灵力,她本可以出手镇压这文字乱象。

  但仅一息之后,她又缓缓将手放下,美眸中闪过一丝明悟。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破而后立’。”

  殿内,面对这群魔乱舞般的文字和惊骇欲绝的百官,谭浩只是无聊地打个哈欠,仿佛一切与他无关。

  他转身就往外走,嘴里嘟囔着:“你们自己吵吧,吵出结果前别来烦我,我要回去补觉了。”

  话音落下瞬间,整座文道清议堂的梁柱发出“咔嚓”脆响,一道道裂纹无声蔓延。

  裂缝之中,没有尘土掉落,反而透出古老沧桑的光芒,一行行从未有人见过的古老铭文,自动浮现在梁柱之上:

  “言禁则道亡,字缚则心死。”

  自此之后,大周王朝多了一条不成文铁律——

  凡有人试图以“正统”之名,行禁止他人思想与书写之实时,其笔下文字,无论写的什么,都会自行扭曲、蠕动,最终化作无人能识的蝌蚪文。

  那支掀起滔天波澜的文曲笔灵,悄无声息飞回谭浩房间,轻轻落在他枕边。

  它默默记下了这位新主人在睡梦中翻身后,说的最后一句话:

  “以后谁再逼我写作文,我就让他写的字……自己长腿跑路。”

  文道清议堂的风波,在皇室强力压制下,被定义为一场“文曲星显灵”,最终不了了之。

  京城的文坛陷入诡异死寂,曾经热衷于引经据典、党同伐异的文人们,如今下笔愈发谨慎,生怕自己的文字也变成毫无意义的蝌蚪。

  然而,所有人都未曾料到,这场由文字引发的变革,其影响绝不止于纸张口舌。

  数日后的一个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亮京城时,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往日安宁。

  一种难以言喻的躁动,仿佛源自大地深处,悄然苏醒。

  这股躁动无声无息,却让每一个走上街头的百姓都感到莫名心悸。

  似乎,这座古老都城的砖石与魂魄,在经历了那场文字的洗礼后,也开始渴望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而这份渴望,即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彻底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