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佛像仍然般阖双眼,一脸慈悲。
隔着衣料传来的滚烫让梨花在瞬间清醒,云白青枝纹雁翎鹤氅上的白狐软毛,轻盈柔软,价值不菲,而半旧的青黛色宫装,袖口处飘忽着细小的丝线。
裙摆在后退时,轻轻一荡,“有劳殿下。”
元岁寒看见杏眼里的他又消失不见,只有半低垂的眉目,心底的渴望在叫嚣,又被强硬的压制,唇角向上牵扯,低笑一声,“姑姑,不必言谢。”
一层莲花瓣尖的粉染上梨花瓷白的耳尖,库房稀薄的空气让她有些胸闷,直到鼻尖吸入仍带着寒意的冷气,才觉得神智通明。
身后的元岁寒,指尖与手掌皮肉摩挲着,立如朗月入怀,凤眼却深沉。
皇后坐在坤宁宫深处,目光穿过珠帘,望着元岁寒谢恩后与元承安一同离去的背影,同样的疏阔身形,却是截然不同的性子,皇后摸了摸冰凉的茶盏,“梨花,你进坤宁宫也几年了,你觉得三殿下是什么样的人?”
正在三足火盆前挑弄炭火的梨花,炭火照在脸上,映出红彤彤的一片,“娘娘问奴婢这话,奴婢怎么敢答?三皇子从小得娘娘教养,仁孝淳厚,自然是极好的。”
“岁寒五岁时生母苏婕妤病重离世,皇上将他交给本宫抚养,照顾的嬷嬷给他什么就吃什么,给他玩什么就玩什么,从不哭闹,也从不说想要什么。”皇后似乎陷入在往事的回忆中,声音幽幽慢慢。
“每次看见岁寒的脸,本宫都不禁会想到苏婕妤,长得可真像他的生母。”
手中的拨火器尖端已经被炭火燎的通红,梨花有些出神,她想,若是贴到皮肉上,该会是怎样的痛?一定会滋啦一声,一定会有烧焦的气味。
“娘娘多思了,民间常有一句话,生娘不及养娘亲,三殿下与二殿下一同长大,更有手足之情。”
梨花听到自己的声音,笑意隐隐。
殿中响起皇后叹息的声音,“但愿如此。”
梨花走上前去,素手放在皇后额上,缓缓揉捏着,离得近,皇后脸上的细纹越清晰,这些皱纹有几条是因为苍老,还是因为别的什么。
梨花闭了闭眼睛。
…………
而此时,明昭宫城正缓缓打开,两侧身披铠甲的守卫见到皇子车驾立刻低下头,“三殿下。”
卜喜坐在车驾前,扬了扬脸,“今日是你们当值啊,等回来给你们带长业坊的炊饼。”
为首的士兵显得极为熟络,由于天寒,他跺了跺脚,“又去买书啊?哎,替哥几个谢过三殿下了。”
卜喜一扬马鞭,车驾缓缓向前,“舍光门”三个字越来越远。
两侧陆陆续续出现许多临街小铺,或胭脂水粉,或丝绸绫罗,或奇珍古玩,人头攒动,热闹喧哗,呦呵声、唱曲声、铁器敲击声、胡饼店拍打面团声,接连不断的涌来。
车驾停在了“墨香书局”前,已有穿着青蓝圆领袍的小伙计上前安置车马,哈着腰笑道:“公子来了,快进快进。”
身后跟着的卜喜吩咐道:“老规矩。”
墨香书局是皇城中最有名的书局,收罗奇文古籍,才子文客会聚,小伙计引着元岁寒越过诸多书架,入了一间装饰雅致的厢房,“公子请进,新收的孤本都已齐备,公子的朋友已经到了。”
卜喜立在房前,他生的十分喜庆,圆溜溜的眼睛滚了滚,“去吧,我家公子不喜人打扰。”
“是,是。”
此时厢房内,正坐着位美髯中年男子,一脸端方,犀利的鹰钩鼻十分醒目,“三殿下。”正欲行礼。
“曹大人,不必多礼。”元岁寒一掀长袍,跪坐在书案对面,“你我相识这么久了,还讲这些虚礼做什么。”
这位曹大人本名曹忠,乃御史台御史大夫,御史为陛下耳目,下可直奏百官,上可纠正皇族,曹忠人如其名,忠孝正直,性情古怪孤僻,不肯从众,十分有风骨,唯独酷喜书文。
曹忠拿起搁置在案上的圆珠壶,茶水倾泻而出,“三殿下常往这儿来,对古籍的了解,实在让下官佩服。”声音中透着几分诚挚与敬仰。
元岁寒看着杯中蒸腾而上的热气,笑着说道,“还记得当日与曹大人,也是因书结缘。”
说罢,元岁寒从怀中拿出布帛包着的物品,呈于案上,随着布帛缓缓打开,楼兰古卷显现在曹忠眼前,他的眼睛瞬间发出亮光,神色激动,“这,这是楼兰古卷!”
“正是。”
曹忠搓搓手,拿起楼兰古卷,直到一盏茶的功夫过去,他才抬起头来,感慨不已,“相传楼兰以军火闻名,男女老少皆可为兵,我明昭朝一向重文,但若想守疆卫国,军方不可不重啊。”说着双手珍而又珍的摸着古卷。
元岁寒一直静静的等待着,直到此刻才搁下杯盏,“曹大人曾偶尔与本王说起楼兰古卷,本王便寻了来,古来文臣,寒窗苦读,展于圣前,或为百姓谋求生计,或为皇权催折脊骨,大人虽是文臣,也怀将骨,这番话更让本王佩服。”
围炉上的水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书案上的黑烟墨色泽黑润,曹忠的目光带着端详、审视,这原本是不敬的,但元岁寒仍然坦诚的回望。
千里马易得,然伯乐难有。
许久之后,曹忠一笑,鹰钩鼻顿时减去了两分锋利,“三殿下,臣敬您。”
他以臣自称。
伴随着杯盏相交的清脆声,元岁寒同样一笑,如霁月清风般舒和明朗。
车驾再次出现在街道之上,元岁寒挑起帷帘,目光落在街上一对母子身上,怀中小儿握着糖葫芦,笑声如银铃清脆,母亲正一脸慈爱的看着,原本含着锋利的凤眼顿时柔和下来。
看守宫城的两队卫兵,拿着热气腾腾的炊饼,迭声不已的感谢,眼见车驾入了宫城,有个新来的卫兵小声询问着:“里头坐着三殿下?俺头一次见皇子这么随和的啊,还给俺们带炊饼。”
旁边的卫兵横了他一眼,骂道:“你懂什么!咱们皇上只有三个皇子,这三殿下,生母早亡,养在皇后膝下,却是出了名的好性子。”
“皇子也是你们能议论的,都闭嘴!”领头的斥骂终于让他们噤了声。
宫门再次紧闭,这座让无数人敬畏、向往的宫城,在蓝天之下孤独的矗立着,外面的人想进去,而里面的人,想出来。
隔着衣料传来的滚烫让梨花在瞬间清醒,云白青枝纹雁翎鹤氅上的白狐软毛,轻盈柔软,价值不菲,而半旧的青黛色宫装,袖口处飘忽着细小的丝线。
裙摆在后退时,轻轻一荡,“有劳殿下。”
元岁寒看见杏眼里的他又消失不见,只有半低垂的眉目,心底的渴望在叫嚣,又被强硬的压制,唇角向上牵扯,低笑一声,“姑姑,不必言谢。”
一层莲花瓣尖的粉染上梨花瓷白的耳尖,库房稀薄的空气让她有些胸闷,直到鼻尖吸入仍带着寒意的冷气,才觉得神智通明。
身后的元岁寒,指尖与手掌皮肉摩挲着,立如朗月入怀,凤眼却深沉。
皇后坐在坤宁宫深处,目光穿过珠帘,望着元岁寒谢恩后与元承安一同离去的背影,同样的疏阔身形,却是截然不同的性子,皇后摸了摸冰凉的茶盏,“梨花,你进坤宁宫也几年了,你觉得三殿下是什么样的人?”
正在三足火盆前挑弄炭火的梨花,炭火照在脸上,映出红彤彤的一片,“娘娘问奴婢这话,奴婢怎么敢答?三皇子从小得娘娘教养,仁孝淳厚,自然是极好的。”
“岁寒五岁时生母苏婕妤病重离世,皇上将他交给本宫抚养,照顾的嬷嬷给他什么就吃什么,给他玩什么就玩什么,从不哭闹,也从不说想要什么。”皇后似乎陷入在往事的回忆中,声音幽幽慢慢。
“每次看见岁寒的脸,本宫都不禁会想到苏婕妤,长得可真像他的生母。”
手中的拨火器尖端已经被炭火燎的通红,梨花有些出神,她想,若是贴到皮肉上,该会是怎样的痛?一定会滋啦一声,一定会有烧焦的气味。
“娘娘多思了,民间常有一句话,生娘不及养娘亲,三殿下与二殿下一同长大,更有手足之情。”
梨花听到自己的声音,笑意隐隐。
殿中响起皇后叹息的声音,“但愿如此。”
梨花走上前去,素手放在皇后额上,缓缓揉捏着,离得近,皇后脸上的细纹越清晰,这些皱纹有几条是因为苍老,还是因为别的什么。
梨花闭了闭眼睛。
…………
而此时,明昭宫城正缓缓打开,两侧身披铠甲的守卫见到皇子车驾立刻低下头,“三殿下。”
卜喜坐在车驾前,扬了扬脸,“今日是你们当值啊,等回来给你们带长业坊的炊饼。”
为首的士兵显得极为熟络,由于天寒,他跺了跺脚,“又去买书啊?哎,替哥几个谢过三殿下了。”
卜喜一扬马鞭,车驾缓缓向前,“舍光门”三个字越来越远。
两侧陆陆续续出现许多临街小铺,或胭脂水粉,或丝绸绫罗,或奇珍古玩,人头攒动,热闹喧哗,呦呵声、唱曲声、铁器敲击声、胡饼店拍打面团声,接连不断的涌来。
车驾停在了“墨香书局”前,已有穿着青蓝圆领袍的小伙计上前安置车马,哈着腰笑道:“公子来了,快进快进。”
身后跟着的卜喜吩咐道:“老规矩。”
墨香书局是皇城中最有名的书局,收罗奇文古籍,才子文客会聚,小伙计引着元岁寒越过诸多书架,入了一间装饰雅致的厢房,“公子请进,新收的孤本都已齐备,公子的朋友已经到了。”
卜喜立在房前,他生的十分喜庆,圆溜溜的眼睛滚了滚,“去吧,我家公子不喜人打扰。”
“是,是。”
此时厢房内,正坐着位美髯中年男子,一脸端方,犀利的鹰钩鼻十分醒目,“三殿下。”正欲行礼。
“曹大人,不必多礼。”元岁寒一掀长袍,跪坐在书案对面,“你我相识这么久了,还讲这些虚礼做什么。”
这位曹大人本名曹忠,乃御史台御史大夫,御史为陛下耳目,下可直奏百官,上可纠正皇族,曹忠人如其名,忠孝正直,性情古怪孤僻,不肯从众,十分有风骨,唯独酷喜书文。
曹忠拿起搁置在案上的圆珠壶,茶水倾泻而出,“三殿下常往这儿来,对古籍的了解,实在让下官佩服。”声音中透着几分诚挚与敬仰。
元岁寒看着杯中蒸腾而上的热气,笑着说道,“还记得当日与曹大人,也是因书结缘。”
说罢,元岁寒从怀中拿出布帛包着的物品,呈于案上,随着布帛缓缓打开,楼兰古卷显现在曹忠眼前,他的眼睛瞬间发出亮光,神色激动,“这,这是楼兰古卷!”
“正是。”
曹忠搓搓手,拿起楼兰古卷,直到一盏茶的功夫过去,他才抬起头来,感慨不已,“相传楼兰以军火闻名,男女老少皆可为兵,我明昭朝一向重文,但若想守疆卫国,军方不可不重啊。”说着双手珍而又珍的摸着古卷。
元岁寒一直静静的等待着,直到此刻才搁下杯盏,“曹大人曾偶尔与本王说起楼兰古卷,本王便寻了来,古来文臣,寒窗苦读,展于圣前,或为百姓谋求生计,或为皇权催折脊骨,大人虽是文臣,也怀将骨,这番话更让本王佩服。”
围炉上的水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书案上的黑烟墨色泽黑润,曹忠的目光带着端详、审视,这原本是不敬的,但元岁寒仍然坦诚的回望。
千里马易得,然伯乐难有。
许久之后,曹忠一笑,鹰钩鼻顿时减去了两分锋利,“三殿下,臣敬您。”
他以臣自称。
伴随着杯盏相交的清脆声,元岁寒同样一笑,如霁月清风般舒和明朗。
车驾再次出现在街道之上,元岁寒挑起帷帘,目光落在街上一对母子身上,怀中小儿握着糖葫芦,笑声如银铃清脆,母亲正一脸慈爱的看着,原本含着锋利的凤眼顿时柔和下来。
看守宫城的两队卫兵,拿着热气腾腾的炊饼,迭声不已的感谢,眼见车驾入了宫城,有个新来的卫兵小声询问着:“里头坐着三殿下?俺头一次见皇子这么随和的啊,还给俺们带炊饼。”
旁边的卫兵横了他一眼,骂道:“你懂什么!咱们皇上只有三个皇子,这三殿下,生母早亡,养在皇后膝下,却是出了名的好性子。”
“皇子也是你们能议论的,都闭嘴!”领头的斥骂终于让他们噤了声。
宫门再次紧闭,这座让无数人敬畏、向往的宫城,在蓝天之下孤独的矗立着,外面的人想进去,而里面的人,想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