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李怀德升任厂长-《快穿:劳资拆了三千世界》

  半个月后,陈阳在办公室听李怀德说,有位大领导拿出了半开门冰箱的技术,已经安排工厂启动生产。陈阳心里了然——果然是娄振华那边递上去的,那位领导的眼光和行动力,确实让人佩服。

  聊完冰箱,李怀德话锋一转,语气带了点感慨:“今年那三样产品,怕是留不住了。现在盯着的人太多,我估摸着,上面(他指了指天)很快就会让我把生产技术交出去,分给其他厂子。”

  陈阳笑着打趣:“李哥,有话就直说,跟我还拐弯抹角的?”说着打开抽屉,拿出一份图纸递过去,“早给你准备好了——电饭煲的生产设计图。”

  李怀德接过来一看,眼睛瞬间亮了,连忙拍了拍陈阳的肩膀:“还得是兄弟你!现在我算是看明白了,没你在,我这工作还真玩不转!”

  陈阳摆了摆手:“李哥这话就过了,就算没我,以你的能力,照样能往更高的位置走。”

  两人互相客气了几句,办公室里满是轻松的笑声——有了新图纸,李怀德心里的石头落了地,陈阳也不用再惦记着后续的产品衔接,彼此都松了口气。

  陈阳见李怀德拿了电饭煲图纸还没走,心里犯起嘀咕——往常这时候他早揣着图纸去工程部了,今天怎么还坐着不动?

  他故意打趣:“李哥,难不成你对我这后勤处还恋恋不舍,不想走了?”

  李怀德白了他一眼:“去去去,少跟我贫。我的心思你还不明白?赶紧的,拿出来!”

  陈阳装作一脸无奈的样子,叹着气打开另一个抽屉,摸出煤气罐的设计图纸递过去:“就知道瞒不过你。”

  李怀德接过图纸,翻了两页就笑开了,用手指点了点陈阳:“你小子,就爱跟你李哥玩这套藏一手的把戏!”说完也不再多待,捏着两张图纸,脚步轻快地往工程部方向走,生怕晚一步陈阳又“反悔”似的。

  5月份,李怀德正式接到任命,从副厂长升任厂长,原厂长杨怀民则调往其他单位任职。

  第二天一上班,李怀德就带着秘书,开车拉着电饭煲和煤气罐的样品直奔工业部。没人知道汇报时具体说了什么,只知道他回来后,当即召集各部门开会,语气格外振奋:“马上调设备、排产能,全力生产电饭煲和煤气罐!”

  这两样产品的生产难度本就不高——电饭煲的内胆冲压、电路组装流程简单,煤气罐的金属焊接工艺厂里也早有基础。没几天,生产线就调试完毕,第一批产品顺利下线,产量很快就提了上来,仓库里的成品堆得越来越满,只等着外贸渠道一打通,就能发往各地。

  从6月到8月,李怀德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见谁都是乐呵呵的。哪怕是厂区里扫地的清洁工、车间里打杂的临时工,他遇上了也会停下脚步,笑着问一句“最近干活还顺手不”“厂里有没有哪处不方便,尽管提”,还特意交代后勤处:“工人提的意见只要合理,不管大小,都得赶紧解决。”

  有次他看见临时工老王蹲在角落啃干馒头,当场就让食堂加了份热菜送过去,后来还专门跟工会商量,给临时工也添了餐补。时间一长,厂里上上下下几万人,没人不念叨他的好——这样肯听工人说话、真心为大家着想的领导,实在太难得了。到最后,不管李怀德走到哪儿,都有人主动跟他打招呼,连之前对管理层有意见的老工人,也真心实意地拥护他。

  9月份,工业部召开全国工业系统表彰大会,红星轧钢厂被授予“全国外贸先进单位”称号,李怀德则获评“工业系统突出贡献个人”。

  站在领奖台上接过奖牌时,李怀德笑得格外灿烂——他心里比谁都清楚,今年厂里不光挣了外汇,连劳动模范的数量都比往年多了近七成,从车间技工到后勤干事,不少人都凭着实干拿了荣誉。这既是全厂工人的功劳,更离不开陈阳一次次拿出的好点子,这份荣光,让他打心底里觉得踏实又骄傲。

  从表彰大会后到年底,娄晓娥算是被陈阳“抓了壮丁”。原本她大学毕业进轧钢厂,就没打算碰管理层的事,只想在后勤部门做个清闲干事,没想到陈阳看她这一年多太悠闲,直接把她拉来当自己的临时秘书,还把后勤的大半工作都推给了她,每天下班前还得检查她的工作汇报。

  这一来,娄晓娥彻底没了清闲日子,天天忙得脚不沾地。晚上一回到家,她就往秀秀身边凑,带着满肚子委屈撒娇:“秀秀姐,你快管管阿阳哥!他天天欺负我,那么多报表和调度单,快把我累死了!我最近皮肤都变差了,肩膀也酸得抬不起来,再这样下去我要熬不住啦!”

  秀秀看着她噘嘴抱怨的样子,又好笑又心疼,只能一边帮她揉着肩膀,一边温声安慰:“他也是想让你多学些东西,等忙过这段时间就好了,我回头跟他说说,让他少给你派点活。”

  时间转眼到了1964年3月,陈阳刚在办公室坐下,李怀德就找上门来,往椅子上一坐,摆出“你不给东西我就不走”的架势。

  陈阳也不着急,就跟他耗着,俩人面对面坐着,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先开口。最后李怀德实在忍不住,撸起袖子作势要“抢”,陈阳这才连忙拉开抽屉,把电磁炉和微波炉的全套设计图纸递了过去。

  李怀德接过图纸,脸上立刻露出“小样,还治不了你”的得意笑容,也顾不上跟陈阳多聊,揣着图纸就兴冲冲往工程部跑,恨不得马上跟工程师们讨论量产方案。

  接下来的日子里,轧钢厂马不停蹄安排电磁炉和微波炉的生产任务。工人们看着李怀德给的福利——不仅每月粮票、布票比其他厂多,加班还能领双倍补助,食堂顿顿有肉,对加班、赶工毫无怨言,不少人还主动申请多排班,就盼着多干些活、多为厂里出份力。

  有了工人的干劲,生产任务总能提前完成,仓库里的成品源源不断发往各地。到了9月,工业部再次召开表彰大会,红星轧钢厂被授予“全国工业生产标兵单位”,李怀德也第二次获评“突出贡献个人”。

  站在领奖台上,李怀德清楚感觉到,台下不少人的目光里满是热切,甚至带着几分羡慕——今年厂里的劳动模范比去年多了十几名,从车间到后勤,处处是实干的氛围,这样的荣光,让他既骄傲又踏实。

  时间很快走到1965年。这一整年,李怀德再也没找陈阳要过新的设计图纸,甚至每次找陈阳聊天、讨论工作时,话里话外总透着一丝藏不住的忧愁,偶尔还会对着厂区的方向叹气。

  陈阳敏锐地察觉到不对劲,李怀德的反常像一颗信号弹,让他心里也泛起嘀咕——空气中似乎隐隐飘着一股不安的气息,一场看不见的风波,好像正在慢慢靠近。

  1966年3月,陈阳的办公室里静得只剩茶杯碰撞的轻响,李怀德和陈阳相对而坐,一杯接一杯地喝着凉茶,谁都没先开口。

  终于,李怀德放下茶杯,声音带着点沙哑:“陈老弟,是哥对不起你。都怪我之前太高调,把咱俩推到这一步。我已经递了申请,想去南方避避,你跟我一起走?”

  陈阳指尖摩挲着杯沿,沉默片刻后摇了摇头:“躲不过的话,走就是了。不过我有另外的去处,等安顿好了,我再找你汇合。”

  李怀德没再多劝,只是猛地攥住陈阳的手,指节都泛了白——这几年并肩作战的情分,都在这用力一握里,千言万语反倒成了多余。

  次日一上班,陈阳就把辞职申请递了上去。厂领导们一看都急了,围着他反复挽留,说厂里离不开他这样的“定心丸”。陈阳只推说自己身体出了问题,需要长期休养,实在没法继续工作。领导们劝了半天见他态度坚决,只能无奈同意,只是按流程,他还得再正常上班几天。

  下午下班回到家,陈阳没急着做饭,等秀秀、韩志伟夫妇,还有家里其他人都到齐了,才开口问:“秀秀,你的辞职申请递上去了吧?”秀秀点点头,韩志伟和刘兰也跟着应声,说自己的申请也交了。

  陈阳松了口气,轻声说:“这样也好,算是最好的安排了。”

  一旁的娄晓娥攥着衣角,还是忍不住问:“真的要走吗?”

  陈阳点头,沉默片刻又补充道:“之前是我太高调,把你们都连累了。”

  “跟你没关系!”众人连忙打断他,七嘴八舌地说能有现在的日子全靠他,哪谈得上连累。

  陈阳压了压手,语气严肃起来:“最近这段时间,大家尽量别外出,采购之类的事我来安排,等通知就行。”所有人都郑重地点了头,客厅里没了往日的热闹,却多了份心照不宣的默契。

  没一会儿,蔡全无、何雨柱和秦守业就来了。陈阳没让他们在客厅多待,直接领进了书房。刚关上门,蔡全无就急着问:“陈阳,好好的为啥离职啊?”

  陈阳坐在椅子上,语气沉了沉:“具体原因我不能说,你们也别多问。还好你们平时跟我走得不算近,没被过多牵扯。”他话锋一转,看向何雨柱,“雨柱,你得格外小心——最近咱俩得演一出戏,故意在人前吵架、闹翻,这样才能护住你。”

  接着又转向秦守业:“守业,回去跟根生哥说,这段时间别再跟我来往了。”说完,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房产文件递过去,“这房子我已经过户到你名下了,你之后搬过来住。空房间都租给秦家村在厂里没房的人,租金看着收就行。”

  秦守业捏着文件,眼睛泛红:“妹夫,真就不能留了吗?”

  陈阳摇了摇头,语气坚定:“别问了,按我说的做就行。”三人虽满是不解,但看着陈阳的神情,也知道事情不简单,最终还是点了点头,应下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