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31日中午12时30分,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从西直门入城,正式接管北平防务。
与此同时,20万国民党军按照协议,有序开往城外指定地点,北平迎来和平解放的时刻。
到了2月3日,盛大的入城仪式如期举行。解放军队伍从永定门出发,沿着前门大街行进,街道两旁挤满了欢呼的市民,大家举着标语、挥舞着彩旗,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整个北平城都沉浸在新生的喜悦里。
随后,日子渐渐安稳下来。陈阳除了照看家里人,平日里很少外出,只偶尔和娄振华碰面,敲定些物资捐献的细节——中途还让娄振华分两批给解放军捐了粮食。
日子一天天过,转眼从开春到了盛夏,很快就到了8月底。8月底的一个晚上,陈阳先去了娄振华准备好的仓库,把之前买下的飞机从空间取出,全部归置妥当:5架p-38“闪电”战斗机、5架b-25“米切尔”中型轰炸机、5架c-47运输机,还有10架pt-19教练机,每一架都按机型停放仓库里。
当晚,他又匆匆赶往娄振华家,两人关起门来商议了大半宿,最终定下9月1日这天,由娄振华以自己的名义,把这批飞机捐给解放军。
9月1号深夜,陈阳再次来到娄家,和娄振华在书房坐定。娄振华刚要开口讲白天捐飞机的经过,就被陈阳抬手打断:“娄大哥,这事你不用跟我说,我也不想听,只要过程顺利就好。”娄振华愣了愣,随即点头应下。
陈阳话锋一转,神色变得郑重:“娄大哥,接下来这一年多时间,我想让你出面办件事——你从国外或者南方采买一批物资,被服、药品、战场食品都要,囤在之前的仓库里。”
娄振华满脸不解地看向他,陈阳却没多解释,只说:“具体缘由我没法跟你细说,你只要知道,这批东西最后都会捐给国家。所有物资按最好的标准买,质量一定要严把关。”说着,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叠汇票,递了过去,“这些当采买资金,这事就全交给你了。”
见陈阳态度坚决,娄振华虽有疑惑,还是接过汇票应下:“行,这事我来办,你放心。”陈阳点点头,没再多留,起身告辞离开。
1949年10月1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陈阳就带着羊角大娘、韩志伟、刘岚、刘春梅、李秀莲,还有盼盼、小宁、大丫二丫、小平安几个孩子,挤在往天安门广场去的人群里。街上满是举着红旗的人,笑声、欢呼声裹着秋风飘得很远,孩子们攥着小旗子,眼睛亮晶晶地往前凑。
等赶到广场时,这里早已人山人海。陈阳把小平安抱到肩头,让孩子们能看清前方的城楼。不知过了多久,随着一阵响亮的礼炮声响起,人群瞬间安静下来——城楼上那道熟悉的身影出现时,广场上的欢呼声几乎要掀翻天空。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声音透过广播传遍广场,当“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告落在每个人耳中,陈阳只觉得眼眶发热,心里像有团火在烧。身边的羊角大娘紧紧拉了拉他的衣角,声音带着颤:“阳啊,以后好日子真要来了。”
陈阳用力点头,看着广场上挥舞的红旗、欢呼的人群,轻声说:“是啊,大娘,好日子真的要来了。”
时光匆匆,转眼就到了1950年6月,北平城里开始了成分划分工作。
陈阳家的划分很顺利:陈阳、韩志伟和刘岚常年在轧钢厂上班,手里攥着稳定的工人证,直接划成了工人成分;羊角大娘跟着陈阳生活,没有独立职业,按“工人家属”算,归到普通市民里;秀秀还在上学,日常跟着羊角大娘,自然也按家属归类。
刘春梅(刘大嫂)和李秀莲(李大嫂)两家,平时自己做些针线活补贴家用,没有固定产业也不雇工,最终划成了城市贫民;她们的孩子——盼盼、小宁、大丫、二丫,还有韩志伟的儿子小平安,年纪都小,要么在上学要么待在家里,全按父母的成分归为家属,跟着大人一起登记在册。
登记那天,街道办的人拿着表格逐一核对,见陈阳家成分清晰、邻里间也没异议,很快就填完了表,笑着说:“都是踏实过日子的人家,成分清楚,往后好好生活就行。”陈阳点点头,看着手里的登记表,心里也踏实了不少。
第二天早饭过后,陈阳、韩志伟和刘岚一起往娄氏轧钢厂去。韩志伟熟门熟路往保卫科走,他还守着保卫科队长的岗位,手里攥着钥匙,脚步轻快;刘兰则拐向财务室,帆布包里装着账本,走得稳当;陈阳径直去了厂办——如今他是厂长助理,办公室就挨着娄振华的屋子。
刚坐下整理好当天的生产报表,门外就传来娄振华的脚步声。陈阳起身迎上去,两人在沙发上坐定,娄振华先开了口,语气里带着点庆幸:“成分划分的结果下来了,我和你嫂子划成资本家了。”
他顿了顿,又看向陈阳,语气软了些:“还好一年多前听了你的提醒,提前把小娥的关系落到了城西那户人家名下——就是当年我有恩于他们的那户,对外说小娥是他们家的孩子。这次划分,小娥直接划成了普通市民,没受我们家成分的影响。”
陈阳听了,放下手里的钢笔:“娄大哥,这都是你早做打算的结果,跟我客气什么。”
娄振华摇摇头,语气诚恳:“要是没你当初点醒,我哪能想到这些?小娥能有个干净的成分,往后不用受牵连,全靠你。这份情,我记着。”
陈阳笑了笑,把报表推过去:“说这些就见外了,先看今天的生产计划吧,昨天车间提了些设备检修的需求,咱们得商量下安排。”娄振华点点头,接过报表,两人很快就聊起了厂里的事,办公室里的气氛又恢复了往日的踏实。
时光如流水,转眼到了1951年6月。此时北平城里满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标语,捐献支援前线的号召随处可闻。
娄振华看着厂里的捐献倡议书,立刻想起那批物资——当年按陈阳提醒,他早向政府报备过是为支援国家储备,绝非私囤。于是他以娄氏轧钢厂名义联系抗美援朝分会,工作人员核对报备记录后,顺利接收了床棉被、套棉衣、箱药品及各7万箱饼干、罐头,还开了接收凭证。
运输当天,娄振华让韩志伟带工人帮忙装车。事后他悄悄跟陈阳说:“多亏提前提醒我报备,顺顺利利的,分会还说要送‘捐献光荣证’来。”
事后娄振华回到办公室,见陈阳正在整理生产报表,便拉了把椅子坐下,望着他直言:“我实在想不通,这么多事都是你在背后操心,最后好名声全落我头上,你到底图什么?”
陈阳抬眼:“为了国家。有能力,就有责任。”
娄振华心里佩服,又追问:“我现在有‘爱国商人’的名头,往后能不能护住我和家人?”
陈阳点头:“暂时可以。以后我会及时提醒你的。”
娄振华感激的目光看着陈阳:“大恩不言谢,但我还是要谢谢你!”
“我们之间,就别再提‘谢’字了。”陈阳打断娄振华的话。
娄振华点点头,没再开口,但看向陈阳的目光里,感激愈发浓烈。沉默片刻,他忽然想起一事,又道:“对了,你之前给的汇票还剩不少,这笔钱怎么处置?”
“让你两个儿子在港岛用了吧。”陈阳抬眼,语气笃定,“用这笔钱采购物资,后续照样捐给国家。”
娄振华眉头一皱:“港岛那边情况特殊,物资想运回来可不容易,现在西方还在搞禁运呢。”
“这好办。”陈阳轻声说,“让他们私下联系霍老先生。这位先生在爱国这件事上向来不遗余力,是我最敬重的爱国商人,早年就顶着风险给内地运过急需物资。”
他顿了顿,特意叮嘱:“切记要悄悄联系,绝不能惊动外界。不然港英当局那边有压力,你两个儿子往后在港岛怕是举步维艰。”
娄振华听完,心里的顾虑顿时消散,当即应下:“行,这事我来安排,让他们尽快联系。”
后续岁月里,大批物资从港岛源源不断输往内地,成为后方支援的重要一股。
陈阳亦两度奔赴朝鲜半岛,趁着夜色的掩护,将空间里的海量物资悄然移交志愿军后勤部。没有目击者,更无详细记录,这段隐秘的补给往事,最终化作历史档案中一个无从考证的未解之谜,只在时光里留下模糊的痕迹。
与此同时,20万国民党军按照协议,有序开往城外指定地点,北平迎来和平解放的时刻。
到了2月3日,盛大的入城仪式如期举行。解放军队伍从永定门出发,沿着前门大街行进,街道两旁挤满了欢呼的市民,大家举着标语、挥舞着彩旗,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整个北平城都沉浸在新生的喜悦里。
随后,日子渐渐安稳下来。陈阳除了照看家里人,平日里很少外出,只偶尔和娄振华碰面,敲定些物资捐献的细节——中途还让娄振华分两批给解放军捐了粮食。
日子一天天过,转眼从开春到了盛夏,很快就到了8月底。8月底的一个晚上,陈阳先去了娄振华准备好的仓库,把之前买下的飞机从空间取出,全部归置妥当:5架p-38“闪电”战斗机、5架b-25“米切尔”中型轰炸机、5架c-47运输机,还有10架pt-19教练机,每一架都按机型停放仓库里。
当晚,他又匆匆赶往娄振华家,两人关起门来商议了大半宿,最终定下9月1日这天,由娄振华以自己的名义,把这批飞机捐给解放军。
9月1号深夜,陈阳再次来到娄家,和娄振华在书房坐定。娄振华刚要开口讲白天捐飞机的经过,就被陈阳抬手打断:“娄大哥,这事你不用跟我说,我也不想听,只要过程顺利就好。”娄振华愣了愣,随即点头应下。
陈阳话锋一转,神色变得郑重:“娄大哥,接下来这一年多时间,我想让你出面办件事——你从国外或者南方采买一批物资,被服、药品、战场食品都要,囤在之前的仓库里。”
娄振华满脸不解地看向他,陈阳却没多解释,只说:“具体缘由我没法跟你细说,你只要知道,这批东西最后都会捐给国家。所有物资按最好的标准买,质量一定要严把关。”说着,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叠汇票,递了过去,“这些当采买资金,这事就全交给你了。”
见陈阳态度坚决,娄振华虽有疑惑,还是接过汇票应下:“行,这事我来办,你放心。”陈阳点点头,没再多留,起身告辞离开。
1949年10月1日清晨,天刚蒙蒙亮,陈阳就带着羊角大娘、韩志伟、刘岚、刘春梅、李秀莲,还有盼盼、小宁、大丫二丫、小平安几个孩子,挤在往天安门广场去的人群里。街上满是举着红旗的人,笑声、欢呼声裹着秋风飘得很远,孩子们攥着小旗子,眼睛亮晶晶地往前凑。
等赶到广场时,这里早已人山人海。陈阳把小平安抱到肩头,让孩子们能看清前方的城楼。不知过了多久,随着一阵响亮的礼炮声响起,人群瞬间安静下来——城楼上那道熟悉的身影出现时,广场上的欢呼声几乎要掀翻天空。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声音透过广播传遍广场,当“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告落在每个人耳中,陈阳只觉得眼眶发热,心里像有团火在烧。身边的羊角大娘紧紧拉了拉他的衣角,声音带着颤:“阳啊,以后好日子真要来了。”
陈阳用力点头,看着广场上挥舞的红旗、欢呼的人群,轻声说:“是啊,大娘,好日子真的要来了。”
时光匆匆,转眼就到了1950年6月,北平城里开始了成分划分工作。
陈阳家的划分很顺利:陈阳、韩志伟和刘岚常年在轧钢厂上班,手里攥着稳定的工人证,直接划成了工人成分;羊角大娘跟着陈阳生活,没有独立职业,按“工人家属”算,归到普通市民里;秀秀还在上学,日常跟着羊角大娘,自然也按家属归类。
刘春梅(刘大嫂)和李秀莲(李大嫂)两家,平时自己做些针线活补贴家用,没有固定产业也不雇工,最终划成了城市贫民;她们的孩子——盼盼、小宁、大丫、二丫,还有韩志伟的儿子小平安,年纪都小,要么在上学要么待在家里,全按父母的成分归为家属,跟着大人一起登记在册。
登记那天,街道办的人拿着表格逐一核对,见陈阳家成分清晰、邻里间也没异议,很快就填完了表,笑着说:“都是踏实过日子的人家,成分清楚,往后好好生活就行。”陈阳点点头,看着手里的登记表,心里也踏实了不少。
第二天早饭过后,陈阳、韩志伟和刘岚一起往娄氏轧钢厂去。韩志伟熟门熟路往保卫科走,他还守着保卫科队长的岗位,手里攥着钥匙,脚步轻快;刘兰则拐向财务室,帆布包里装着账本,走得稳当;陈阳径直去了厂办——如今他是厂长助理,办公室就挨着娄振华的屋子。
刚坐下整理好当天的生产报表,门外就传来娄振华的脚步声。陈阳起身迎上去,两人在沙发上坐定,娄振华先开了口,语气里带着点庆幸:“成分划分的结果下来了,我和你嫂子划成资本家了。”
他顿了顿,又看向陈阳,语气软了些:“还好一年多前听了你的提醒,提前把小娥的关系落到了城西那户人家名下——就是当年我有恩于他们的那户,对外说小娥是他们家的孩子。这次划分,小娥直接划成了普通市民,没受我们家成分的影响。”
陈阳听了,放下手里的钢笔:“娄大哥,这都是你早做打算的结果,跟我客气什么。”
娄振华摇摇头,语气诚恳:“要是没你当初点醒,我哪能想到这些?小娥能有个干净的成分,往后不用受牵连,全靠你。这份情,我记着。”
陈阳笑了笑,把报表推过去:“说这些就见外了,先看今天的生产计划吧,昨天车间提了些设备检修的需求,咱们得商量下安排。”娄振华点点头,接过报表,两人很快就聊起了厂里的事,办公室里的气氛又恢复了往日的踏实。
时光如流水,转眼到了1951年6月。此时北平城里满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标语,捐献支援前线的号召随处可闻。
娄振华看着厂里的捐献倡议书,立刻想起那批物资——当年按陈阳提醒,他早向政府报备过是为支援国家储备,绝非私囤。于是他以娄氏轧钢厂名义联系抗美援朝分会,工作人员核对报备记录后,顺利接收了床棉被、套棉衣、箱药品及各7万箱饼干、罐头,还开了接收凭证。
运输当天,娄振华让韩志伟带工人帮忙装车。事后他悄悄跟陈阳说:“多亏提前提醒我报备,顺顺利利的,分会还说要送‘捐献光荣证’来。”
事后娄振华回到办公室,见陈阳正在整理生产报表,便拉了把椅子坐下,望着他直言:“我实在想不通,这么多事都是你在背后操心,最后好名声全落我头上,你到底图什么?”
陈阳抬眼:“为了国家。有能力,就有责任。”
娄振华心里佩服,又追问:“我现在有‘爱国商人’的名头,往后能不能护住我和家人?”
陈阳点头:“暂时可以。以后我会及时提醒你的。”
娄振华感激的目光看着陈阳:“大恩不言谢,但我还是要谢谢你!”
“我们之间,就别再提‘谢’字了。”陈阳打断娄振华的话。
娄振华点点头,没再开口,但看向陈阳的目光里,感激愈发浓烈。沉默片刻,他忽然想起一事,又道:“对了,你之前给的汇票还剩不少,这笔钱怎么处置?”
“让你两个儿子在港岛用了吧。”陈阳抬眼,语气笃定,“用这笔钱采购物资,后续照样捐给国家。”
娄振华眉头一皱:“港岛那边情况特殊,物资想运回来可不容易,现在西方还在搞禁运呢。”
“这好办。”陈阳轻声说,“让他们私下联系霍老先生。这位先生在爱国这件事上向来不遗余力,是我最敬重的爱国商人,早年就顶着风险给内地运过急需物资。”
他顿了顿,特意叮嘱:“切记要悄悄联系,绝不能惊动外界。不然港英当局那边有压力,你两个儿子往后在港岛怕是举步维艰。”
娄振华听完,心里的顾虑顿时消散,当即应下:“行,这事我来安排,让他们尽快联系。”
后续岁月里,大批物资从港岛源源不断输往内地,成为后方支援的重要一股。
陈阳亦两度奔赴朝鲜半岛,趁着夜色的掩护,将空间里的海量物资悄然移交志愿军后勤部。没有目击者,更无详细记录,这段隐秘的补给往事,最终化作历史档案中一个无从考证的未解之谜,只在时光里留下模糊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