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景泰帝朱祁钰19-《快穿:劳资拆了三千世界》

  腊月二十五,陈阳骑着一匹高大的汗血宝马,身后跟着29匹同款宝马,共计30匹,一同进京。这些宝马是他特意前往汗血宝马产地寻来的。

  从西城门进入京城后,沿途众人的目光纷纷聚焦在这批宝马身上,眼热程度甚至超过看到美女。陈阳并未停留,径直前往皇宫,先将30匹宝马交给御马监总管安置,随后便去往御书房,向皇帝朱祁钰与太上皇朱祁镇汇报自己这段时间在辽东奴儿干司区域的工作。

  两位帝王对他的开荒事宜给予了肯定,并告知移民工作已准备就绪,只需等开春,便会迁移一批百姓前往辽东奴儿干司区域,进行开发与建设。太上皇朱祁镇此前已见识过辽东土地的肥沃,对此更是眼热不已。

  正说着,御马监总管进来汇报,30匹汗血宝马已安置妥当,还特意找来有经验的马倌、马夫负责照料与看护。朱祁镇一听,当即起身,兴奋地拍手道“好,好”,随后便拉着御马监总管前去看马,只留下一脸错愕的朱祁钰。

  朱祁钰虽知晓汗血宝马的名头,但因未曾上过战场,对战马的渴望远不及朱祁镇。不过他仍对陈阳说道:“这些战马都是你送来的。”陈阳解释,这些汗血宝马是他特意让人从西域寻来的,一来是给皇上、太上皇以及各位皇子公主送份礼物,二来自己刚回京,若不送些东西,怕皇子公主们会去他府中“闹”。

  朱祁钰听后笑道:“好,非常好。相信朕、太上皇以及各位皇子公主都会很喜欢。走,咱们也去看看这些宝马。”

  朱祁钰与陈阳刚走到马厩,就见马厩前早已聚满了人——太上皇朱祁镇、各宫皇子公主、皇后太后,还有各位娘娘都在,正围着宝马纷纷挑选自己喜欢的马匹。

  朱祁镇一见陈阳,便向他抱怨:“朕是真没办法了!依朕的想法,这些宝马本应属于战场,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才是它们的归宿。这事啊,还得怪你!”

  陈阳听得满脑袋问号,满脸不解。朱祁镇见状,指着汪皇后、钱太后及后宫各位妃子娘娘解释道:“还不是你搞的那个‘妇幼保护协会’!现在她们,还有那些勋贵家的夫人们,对这些事上心到疯魔,朕根本管不住。”一旁的朱祁钰也连连叹气,对此十分无奈。

  原来,过去一年多里,在汪皇后、钱太后等后宫众人,以及勋贵家夫人们的共同推动下,大明女性的地位有了明显提升。京畿地区、周边府县乃至其他州县,这种变化都清晰可见。毕竟连朝廷最尊贵的人都重视此事,地方上自然不敢敷衍,也纷纷跟进。随之而来的是,丢孩子、家暴等这类事,也日渐减少了。

  在汪皇后、钱太后、后宫各位娘娘,以及勋贵家夫人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思想开明的家庭主妇也走出家门,参与到家族事业管理中,无论是家族产业还是其它事务,都能看到她们的身影。这股风气逐渐传开,让大明社会在思想层面越发开放开明。

  更重要的是,在她们的推动下,裹脚、买卖孩子、童养媳等压迫女性、违背人道的恶习,正逐步得到整改与废除。以往敢做这些事的大户人家和官员家庭,如今都收敛了行径——他们摸不准背后监督的“大佛”是谁,可能是太上皇的刀斧之威,可能是皇帝的雷霆震怒,可能是后宫娘娘们的一道令,也可能是国公、侯爵、伯爵等勋贵或文官集团的施压,没人敢再在这些事上敷衍或越界。

  两位帝王对此事有抱怨也实属正常,陈阳笑着上前安慰:“陛下、太上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能让后宫和孩子们高兴,也是件好事。”

  此时,后宫娘娘们与皇子公主们已纷纷挑好了心仪的汗血宝马。只是不少年幼的皇子公主,望着眼前高大的骏马,虽满心喜欢却难以驾驭,只能把期待的目光投向陈阳。

  他们围上前,拉着陈阳的袖子,满脸可怜巴巴地开口:“陈大人,我们……我们骑不了这么大的马,怎么办呀?”

  陈阳见状无奈,只好许诺:“各位殿下放心,明日我就送一批断了奶的幼年宝马过来,都是纯种汗血宝马的后代,绝不是杂血的,你们正好可以从小养着。”年幼的皇子公主们一听,顿时喜笑颜开,连连向陈阳道谢。

  一旁的朱祁镇眼睛一转,心里顿时有了主意。陈阳见他这模样,知道要“出事”,转身就要跑,却被朱祁镇一把拦住:“你既然有办法寻来汗血宝马,再给朕搞些其他好马呗!不用都是汗血宝马,大宛马、波斯马、阿拉伯马都行,朕要让大明的将军们骑上这些好马,更显威风!”

  陈阳无奈应下:“太上皇,年前肯定来不及了,年后我让人去西域大量采购。只是这银子……”他一边说一边搓了搓手,暗示经费的事。

  朱祁镇却立刻转移话题,抬头看天:“哎呀,今天天气不错,太阳晒得身上暖暖的。”

  陈阳撇了撇嘴,忍不住拆穿:“太上皇,今天是阴天,没有太阳。”

  朱祁镇装没听见,连忙转身走开,根本不接银子的话茬。陈阳哭笑不得,只能向众人告辞,转身回了自己府中。

  陈阳刚回到府中,管家就急匆匆跑到他面前,满脸喜色地汇报:“公爷!大喜啊!夫人为您生下了一位世子,如今已经三个月了,白白胖胖的,身子特别健康,模样也招人疼!”

  陈阳一听,顿时喜上眉梢,当即高声道:“好!太好了!有赏!府里所有人都有赏!你快去取一批银子来,全部分下去!”管家笑着应下,立刻去办赏银的事。

  陈阳按捺不住激动,转身往后院走去。刚到院门口,两位侧室夫人就迎了上来,又喜又怨地开口:“爷,您可算回来了!这一去就是快一年,可把我们盼坏了!”

  陈阳连忙上前安抚:“是我不对,让你们担心了。接下来我会留在京城,好好陪着你们和孩子。”说着,便被两位夫人拉着去见刚出生的世子。

  他先到正房看望正妻,握着她的手温声安慰,连连说着“辛苦你了”。随后才走到婴儿床边,看着襁褓中胖乎乎的小家伙,忍不住笑道:“这孩子真壮实,皮肤又白,比我小时候可精神多了!”

  正妻和两位侧室夫人听他这么说,都忍不住笑了起来,满室都是温馨欢喜的气氛。

  接下来几天,陈阳先按承诺往皇宫送了一批幼年汗血宝马,满足了皇子公主们的心愿。随后,他便投入到工坊事务中,召集管家与十几位管事听取汇报,逐一核对各工坊的发展进度与账目明细。

  管事们喜滋滋地禀报,如今所有工坊的产品已覆盖大明全境的府州县,产量持续高涨,销路更是火爆。其中最受底层百姓欢迎的当属各类食品——价格低廉、口味好,还能让寻常人家吃上便宜肉食,精准解决了百姓需求,百姓们对此赞不绝口。

  而工坊的盈利逻辑也十分清晰:高档产品主打富人阶层,从中大量赚取财富;中等商品则面向地主、士绅与豪商群体,稳定营收;即便是不赚钱甚至赔钱的食品厂,也会有专项补贴维持运转。如此一来,各板块发展得井井有条。

  与陈阳合作的晋商、徽商、浙商、闽商、粤商、蜀商等商行,东家与管事们更是笑得合不拢嘴——生意越做越红火,利润不断攀升,他们已计划来年将商品推向大明藩属国与西域诸国,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

  此外,陈阳联合几十个勋贵及勋二代开设的烟花爆竹工坊,也已在大明各府州县铺开,投入销售近半年。起初百姓接受度不高,如今却已打响名声,销量暴涨。众人都相信,今年过年时,大明境内必将烟花不断、炮竹声声,一派欣欣向荣的盛世景象。

  陈阳每天都在忙着安排年货:一边让人往皇宫送,一边给各个工坊的工人派发,连那些被派往大明各府县、担任县令的“试金石”官员也没落下——只要人在京城或周边,他都安排人送去一批年货。这些官员本是陈阳一手培养,为大明建设出力不少,陈阳想让他们感受到朝廷的关怀,只不过对外都打着“皇帝赏赐”的名义。

  可让陈阳哭笑不得的是,一群勋二代天天往他府里跑,名义上说是“买东西”,最后却从没付过钱,走的时候还总要拉一马车物资。不管对方年龄多大,见面都一口一个“陈叔叔”,陈阳纵使无奈,也只能认了,只能暗自感慨“打掉牙往肚子里咽”。

  大年三十一早,宁国公府就被皇宫的浩荡人马“占领”了——两位帝王、几位太后、皇后带着后宫妃嫔、皇子公主们全来了。府里顿时热闹得翻了天,有人四处玩乐,有人忙着搜寻好吃的,还有人围在一起包饺子。中午热热闹闹吃了顿大餐,下午临走时,更是一马车接一马车地往皇宫运东西,陈阳府里的瓜果蔬菜、肉类海鲜、干货菌菇、坚果玩具,几乎被搬空了。

  看着这阵仗,陈阳心疼得直跳脚,在府门口捶胸顿足,那模样差点要哭出来。路过的京城百姓见了,纷纷议论起来,打趣道:“瞧瞧,咱们国公爷今天又被‘打劫’啦!”

  话音刚落,于少保的子女们就来了。他们一口一个“陈叔叔”,拉着陈阳就往宁国公府里走。一人缠住陈阳,其他几人则不断向仆人打听仓库的位置,仆人们也都笑呵呵地给他们指引。

  随后,他们又是一番“打劫”,拉了一车物资后便匆匆离开。陈阳对此无可奈何,只能表示自己已经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