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明朝影视融合22-《快穿:劳资拆了三千世界》

  9月1日是永宁侯府世子陈景瑞的一周岁生日。陈阳和妻子朱瑞珍忙着招待客人,宫中的万贵妃、朱瑞禛的生母岳静妃都来了,还有几位皇子和公主也专程过来,为小家伙庆生。

  陈景瑞刚会开口说单字,众人围着逗他,教他喊“外婆”“舅舅”“姨”,场面闹哄哄的。最后,大家热热闹闹地陪陈景瑞过完了周岁生日。

  随后,大明皇家银行经过一年铺展,已在全国各州府县开设网点,且完成了与百姓兑换新制金圆、银圆的全部工作。

  西厂厂督雨化田,凭主持大明皇家银行建设、推动燧发枪与红衣大炮研发这两项功劳,被封为枪炮伯。他的功绩,也被正式载入史册。

  9月15日,大明两支舰队出发前往东南亚。这两支舰队经一年发展而成,每支原有30艘大海船,各加1艘指挥主战舰,每支共31艘,两支合计62艘。

  另一边,云南训练的3万士兵,在第三代黔国公沐晟带领下,从陆路发兵。

  官员、勋贵、武将,还有南方的地主士绅、名门望族,也组建商船跟在战舰后方出发——有好处的事,没人愿意错过。

  10月底,近一个月的战斗过去,东南亚几个小国彻底被打乱打散。那些大些的城池已尽数被攻占,只剩乡野里的零散势力还在清剿中。陆海两面夹击下,战果格外丰富。

  将士们忙着巩固城池、清点战利品,实在无暇顾及乡野。可跟在后面的商船不一样——这些船背后都有人脉,枪支弹药从不缺。小势力的商船多是几家联合成队,大势力的则每家都有独立船队,他们盯着乡野里的零散势力,直接挥枪斩杀,抢起自己要的好处来毫不手软。

  11月1日起,所有俘虏被分批送往各座矿山劳作。开采玉石、宝石、金矿、银矿、铜矿等的矿场里有他们的身影,煤矿、铁矿、锡矿等矿产的开采工作,也全由俘虏承担。士兵们手持鞭子在旁监督,确保开采不中断。

  各家势力的商队虽未直接参与开采,却在背后分到了一杯羹。因朝廷运输矿产仍需依赖这些商队,所以对他们的分利行为也睁只眼闭只眼。

  时间进入12月(腊月),东南亚的玉石、黄金、宝石、白银、黄铜,以及煤、铁、锡等各类矿产,被近50艘大船主力运送回国,各家商队也协助运输。

  这些矿产一在天津码头登岸,士兵们便在外围驻守警戒,搬工们忙着从船上卸货。港口周围挤满了百姓,大家围着看热闹,纷纷感叹“朝廷又有大笔收入了”,还猜测明年朝廷肯定会出台免税政策。百姓们互相聊起近况,有人说“前几个月我们那儿学生上学都免学费了”,其他人也跟着附和“我们那儿也免了”“我们那儿还免了农业税,朝廷还发了高产新粮种”,言语间满是对大明的庆贺,直呼“大明万盛”。

  随后,几百辆马车装载着财物矿产,源源不断运往京城。京城百姓同样围拢观看、欢呼庆祝。文官武将、勋贵们看着这几百辆马车的财物,个个眼热,暗自盘算自己派去的商队能赚多少,脸上满是笑容,心中大喜。

  另一边,皇帝派来的总管太监与户部就矿产分配一番拉扯,最终定下“户部七分、皇帝三分”的方案。分配完成后,所有金银都被送往大明皇家银行,用于铸造新币。

  这一年,皇帝、太子、皇子及公主们不再针对陈阳——只因全国迎来大丰收。玉米、红薯、土豆等新粮种推广后,部分地区实现两季丰收,部分地区一季丰收,全国粮仓都堆得满满当当,皇帝再也不缺粮食。

  下半年,在陈阳的提议下,各州府开始养猪,他还把阉猪的方法和经验传授出去。不缺粮食的前提下,养猪产业顺利推进,今年的肉食也彻底不愁了。而且,陈阳早在秋季就分享了暖棚种植法,几个月下来,暖棚蔬菜已收获两轮,蔬菜供应同样充足。粮食、肉食、蔬菜全不缺,陈阳心里暗忖:“看皇帝还怎么打击我。”

  另一边,皇帝正安排给驻守倭国、东南亚的将士运送物资:给倭国的物资里要加瓜果,东南亚不缺瓜果和粮食,就重点送其他补给,但还得加酒水。一想到酒水,皇帝犯了愁——朝廷库存不够,最后还是盯上了“好女婿”陈阳。陈阳无奈,仓库里又被“打劫”了几百坛酒水,免不了一阵心痛。

  之后,陈阳找了时间前往海里,用精神力控制捕捞海鲜,将大量海鲜收进空间;他还去了贝加尔湖,再次收了一大批鱼存入空间。

  到了过年期间,皇子们和公主们又来“打劫”他的鱼和海鲜。陈阳表面装作心疼不已的样子,心里却并不介意,甚至主动往皇宫送海鲜、送鱼,还专门安排了几辆马车运送。

  过年期间和往年一样,拜年、放烟花、发压岁钱等活动一项不少。此时,鞭炮已在大明所有州府县全面铺开,东厂靠售卖鞭炮赚得盆满钵满,引得锦衣卫和西厂眼红不已,东厂无奈只能让出部分利润。

  进入正月后,陈阳前几日一边参与拜年活动,一边在家照顾妻儿,直到正月初八。当天上午,太子、几位皇子和公主又来“打劫”,从他这里拿走了一批海鲜和鲜鱼。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永康公主和德清公主花了一年多培养的300名管事正式出师。这些人前往大明各州府县,在厂卫提前配合建好的工坊里上岗,负责管理工坊并招募女工。

  有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的协助,招女工的事进展得十分顺利——毕竟京城推行女工制度已两年,各地早已见怪不怪,没人敢对招聘一事有意见。很快,女工们纷纷上岗,直接推动大明纺织业迅速发展、火爆起来。

  纺织业兴起后,布匹内销时价格一降再降,普通人再也不愁没衣服穿。但仅靠内销无法完全消化产量,于是大家把目光投向外贸,做海贸的商人将布匹运往各国,个个都赚得盆满钵满。

  这两年,大明研究院发明了诸多利国利民的好物,投入市场后交由厂卫(东厂、西厂、锦衣卫)经营,同样赚得盆满钵满,几位皇子对此乐开了花。

  大明医学院则培养出数百名优秀大夫,这些大夫深入乡野为百姓诊疗、积累经验,广受好评。这让皇子们更有雄心,决定扩建医学院并大量招人。

  太子负责的海军军事学院,已培养出两批学员,东南亚的两支舰队,其基层军官与航舵手均来自这里。大明陆军军事学院也在两年间毕业两批学员,近千名中下层军官凭借所学的先进军事理念,进入军队后很快得到晋升。

  时间来到5月,朝廷决定对草原、朝鲜双线正式开战。文官、勋贵与武将之所以一致同意,是因为陈阳献上了两张地图——地图上详细标注了两地的矿产位置,众人为之眼红,无人反对。最终朝会一致通过,定于5月1日对两地开战。

  双线作战一个多月后,朝鲜战场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朝鲜军队溃不成军,所有主要城市均被占领,接下来只需清剿乡野间的残余势力即可。

  草原战场上,明军也成功找到蒙古主力军,两次交战均大获全胜。更关键的是,明军对普通牧民秋毫无犯,还推出政策:欢迎牧民加入大明、为大明建设出力。而大明“免农业税、孩子免费读书、大病费用可报销”的优厚待遇早已传开,草原牧民纷纷抢着要成为大明人,草原的彻底收复只是时间问题。

  7月1日,大明朝廷正式发布通知:此后开科考试的录取标准,不再以“四书五经”作为唯一核心内容,而是新增律法、算术、历史、治国等科目纳入考试范围。该规定将向全国发布,并从来年的科举考试起正式执行。

  7月底,朝鲜正式成为大明的一个行省,草原也被纳入大明版图。鉴于草原上众多矿产的重要性,朝廷决定在此新建城池,同时安排移民迁入,并派遣官员进行管理。

  以往像琼州等地,派官时常常没人愿意去;而此次因草原矿产价值显着,官员们都争抢着要去任职,能否获得职位还需一番竞争。

  陈阳秘密将一项任务交给西厂厂督雨化田——研发蒸汽机,并将蒸汽机的所有资料与图纸一并交付。

  他同时告知雨化田,东南亚地区盛产橡胶,其制成的橡胶片密封性极佳,非常适合用于蒸汽机的阀门,还强调“此事若成,史书必定为你单开一页”。

  雨化田听闻后极为振奋,立刻着手组织各类老工匠,秘密启动了蒸汽机的研发工作。

  8月1日,大明朝廷再次发兵,对外战争的推进已非少数人能阻止——此时文官、勋贵武将、士兵、仆从乃至普通百姓,均对这场对外征战持鼓励态度,一致要求全力推进。

  当日,15万大军正式向西域进发,朝廷派遣数名大将统领,这些将领还手持陈阳提供的图纸,上面详细标注了西域各地的矿产位置。

  众武将个个摩拳擦掌,双眼瞪得血红,满心都盼着能将西域地盘纳入大明版图,为家族子孙搏得重大收益。

  陈阳提前让西厂厂督雨化田研制的自行车已成功造好,随后两人一同前往皇宫,向成化皇帝进献。此车与后世的自行车(类似“二八大杠”)已无太大差别,结构功能基本一致。

  在陈阳的演示后,他扶着自行车,请成化帝亲自尝试骑行,自己则和雨化田在后方搀扶。不过几圈下来,成化帝便已骑得十分熟练平稳,无需再扶。他兴致高涨,又骑了许久,直到满身大汗才停下,太监赶忙上前递上毛巾为其擦汗。

  成化帝欣喜不已,感慨道:“有了此宝物,日后出行再也不必非坐轿子不可,普通人也能拥有这般便利的交通工具,大大方便了日常出行。”他对自行车极为满意,当即下令让西厂修建工坊,大规模生产这款自行车,并将其命名为“成化自行车”,此事全权交由西厂办理。

  雨化田满心欢喜地领了圣旨,随后着手推进。东厂与锦衣卫见此情形,心中十分眼热。雨化田近年性子已收敛许多,颇懂为人处世之道,便主动分了一部分利益给东厂和锦衣卫。自此,厂卫合力办事,效率大增——工坊很快便开始建设,同时从全国招募大量老工匠,正式启动“成化自行车”的生产。

  凭借陈阳提供的流水线模式与统一零件标准,上千名工匠历经首月磨合,总算克服了操作不熟、东南亚橡胶制品运输耗时的难题,造出了800辆“成化自行车”。这800辆车中,50辆按规制送往皇宫供皇室使用,200辆早被消息灵通的文官、勋贵与武将私下订走,最后剩下的550辆,才正式挂牌流入京城市场,每辆定价30两白银——这个瞄准富人的价格,本就没打算让普通百姓染指。

  可谁也没料到,自行车的热度会如此惊人。挂牌当天,京城各大富商就带着家丁围在售卖点,连茶馆里聊的都是“两轮铁车不用马拉”的新鲜事;到了第三天,排队的队伍已经从街口绕到了巷尾,有人为了插队还差点闹起争执。结果不足5天,550辆自行车就被抢购一空,最后几辆车更是被三个盐商加价争抢,最终以35两的价格成交。

  没买到的商人里,不少是从苏州、杭州、广州等远州府赶来的,一路车马劳顿,却连自行车的影子都没摸到。有个江南布商站在空无一人的展架前,急得直拍大腿,攥着银票就往负责售卖的厂卫手里塞:“定金!我先交50两定金!下次出多少,我包10辆!”旁边几个药材商也跟着起哄,有的塞银锭,有的递地契作保,厂卫起初还想按规矩推辞,可架不住众人硬塞,最后只能拿出账本,一笔一笔记下定金和订货数量,光半天就收了近百份预约。

  这些商人心里都清楚,眼下这自行车是身份的象征,早一天拿到手,既能在同行面前撑场面,说不定还能借着“新奇物件”的热度再赚一笔。

  自550辆“成化自行车”售罄后,京城很快冒出了一桩新鲜事——街头巷尾总能看见有人骑着两轮铁车,不用马拉、不用人推,脚一蹬就能往前跑,晃晃悠悠的模样格外惹眼。

  熟练些的骑手更是把这自行车玩出了花样:有的在崇文门外的宽敞大街上,单手扶着车把“大撒把”,车身微微倾斜着还能稳稳向前;有的则绕着街边的老槐树转圈,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引得路过的孩童追在后面跑;还有勋贵家的子弟,特意换上轻便的短打,骑着车从东单溜到西单,一路引来不少目光。

  百姓们哪见过这物件,纷纷停下手里的活计驻足观看,有人指着自行车小声议论:“这铁家伙看着怪轻巧,怎么就能载着人跑?”也有挑着担子的货郎,干脆放下担子凑到路边,想看清骑车人是怎么发力的。等后来从茶馆掌柜、街边小贩嘴里打听清楚,大家才知道这叫“自行车”,更稀罕的是,听说是当今皇帝陛下参与发明的——难怪连名字都带着年号,叫“成化自行车”,这话一传开,再看见有人骑车经过,百姓们的眼神里又多了几分敬畏,连议论声都放轻了些。

  其他州府虽也有零星几人买到自行车,可比起京城这般“骑车耍酷”的热闹景象,就冷清多了,大多只是富商在家门口的院子里试着骑几圈,鲜少像京城这样,成了街头巷尾人人谈论的新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