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中原、江南群英汇-《科举,他们都说我是文曲星下凡》

  赵麟读书直到深夜,方才上床休息。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就自然醒来了。

  因为今天要去文魁阁参加“经策会”,所以并未像往常一样去晨读。

  唯一令好奇的是,一向早早侍奉他起床的薛浅浅,今天竟没来。

  而是来了两个小丫鬟。

  当然,赵麟也没有多想。

  在她们的服侍下,洗漱完毕,就换上了一身得体的青衿长衫。

  走出房门,他又发现长随王大石以及所遇到的下人,看向自己的眼神都带着一种莫名的笑意。

  这让赵麟心里有些奇怪,只当是他们因自己要参加这次经策会而高兴,也并未去深究。

  早饭时,老太太更是异常热情,不停往他碗里夹菜。

  很快,他的碗里就堆成小山一般。

  而老太太嘴里还不停念叨:“多吃点,多吃点,今天费神。”

  赵麟心里一暖,以为祖母是担心他在文会上压力太大,连忙宽慰道。

  “祖母放心,孙儿心中有数,定当尽力,不会给您丢脸的。”

  哪知老太太浑不在意地摆摆手,脸上笑容依旧。

  “尽力就好,尽力就好。输赢无所谓的,放宽心,别太累着自己。”

  那语气,仿佛今天的经策会只是去走个过场,完全不关心结果似的。

  这态度让赵麟微微一愣,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但具体又说不上来。

  他只能将之归结为祖母对自己的疼爱。

  用罢早饭,赵麟便骑上马,在展白、王大石一明一暗的护卫下,前往位于汴州城中心的文魁阁。

  他本以为自己来得算早了,没想到距离文魁阁还有一段距离,就看到前方人头攒动,喧声鼎沸。

  阁楼前的空地上,早已聚集了数百名士子,三五成群,交谈议论。

  人人都是振奋不已,眼里还闪烁着兴奋与期待。

  赵麟在汴州城,不,是整个中原七府,是何等的名望?

  他一下马,就被认了出来。

  “是赵案首。”

  “赵兄来了,我淮州薛楠。”

  “赵公子,我上个月刚买过你的书。”

  喊声此起彼伏,大部分是中原的口音。

  每个人都很热情,又带着敬佩看着他。

  不过,也有一些人的口音里夹杂着一些吴侬软语或其它地方口音。

  赵麟一愣,看来府尊蒲存义没说错,真有江南等地的士子不远千里赶来啊。

  不用说,定是冲着这次盛会,或者许公来的。

  同时,他们也许想掂量掂量自己这“中原第一才子”的分量。

  好在大家都是读书人,不像江湖人那般,上来就是挑衅叫嚣。

  面对热情至极的众人,赵麟脸上挂着微笑。

  一路走过去,不断向各方拱手还礼,应对他们的问候或者试探。

  时间长了,他都能感觉脸颊肌肉僵了。

  唉,还没进文魁阁,就已经打了一场社交战。

  好不容易摆脱了人群,他抬头望向眼前的文魁阁,再次被它震撼了。

  文魁阁并非传统的楼阁,而是他那位岳父苏方正出资新建的一片建筑群。

  主楼高耸入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极尽华美。

  左右还有配楼、回廊、水榭、花园,占地极广,所用材料无一不是精品,气势恢宏,堪称汴州城新的地标。

  “岳父这家底……真是厚得让人叹为观止啊。”

  赵麟暗自咂舌,再次感慨苏方正的豪阔。

  苏家世代皇商,中原首富的名头真不是吹的,竟能为了附庸风雅,专门建造如此奢华的一个场所。

  随后,他又整理了一下衣冠,深吸一口气,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进了文魁阁大门。

  赵麟登上文魁阁主楼的顶层雅间后,发现恩师汤尹、许公、林师,以及岳父苏方正和府尊蒲存义几人竟然都已经到了。

  此时,几人正围坐在一起饮茶闲聊,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唯一没到的,就是魏王朱麒了。

  这让赵麟狐疑不已,要知道这样的盛会,他一定不会缺少的。

  可今天却迟到了,真实奇怪。

  见他们目光扫来,赵麟连忙上前几步,拱手行礼致歉:“学生来迟,让诸位师长、岳父、府尊久等了。”

  “哈哈,无妨无妨,是我们这几个老家伙来得早了些。”

  苏方正笑着摆手,看着自家这乘龙快婿,越看越是满意。

  疯道人汤尹,则是慈爱地看着他,什么也没有说,不过一切都在不言中。

  林世海则神色稍显郑重,对他道:“今日情形你也看到了,四方士子云集,其中不乏真正有才学之人。切不可因往日虚名而小觑了天下英杰。”

  他虽然对赵麟有信心,但该提醒的还是要提醒。

  蒲存义也补充道:“尤其是江南来的那些士子,文风细腻,根基扎实,不容小觑。周廷玉那边,更是来者不善。”

  赵麟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心中早有准备,但还是恭敬地应道:“学生谨记诸位师长教诲,定当全力以赴,不敢有丝毫懈怠。”

  正说话间,楼下有衙役快步上来禀报:“诸位大人,礼部周侍郎、布政司张大人以及其他几位大人已经到了,直接去了会文馆。”

  众人闻言,互相看了一眼,心照不宣。

  这周廷玉,果然连表面功夫都懒得做,根本不登楼与他们照面,直接去了文比现场,分明是要摆足主考官的架子,给他们一个下马威。

  “既然主考官大人都到了,那我们这些‘闲杂人等’也该挪挪地方了。”

  汤尹放下茶盏,语气平淡地站起身。

  许贞清哼了一声,也没多说。

  他们一行人便也下了楼,径直前往紧邻主楼的会文馆。

  这会文馆是文魁阁建筑群的一部分。

  气势恢宏,自不必说。

  更重要的是,内部空间极其大,雕花穹顶高耸,四周是逐级抬高的看台,此刻已坐满了前来观战的官员、士绅和女眷(多在用珠帘隔开的区域)。

  中央则是一片铺着红毯的宽敞平台,平台两侧设有数十张独立的书案,是为参与辩难和比试的士子准备的。

  周廷玉、张潮以及几位其他地方大员,此刻正端坐在平台正前方的主位之上,周围簇拥着不少趋炎附势的官员,排场十足。

  赵麟随着汤尹等人进来,很自然地走向了与周廷玉相对的另一侧空着的席位坐下。

  这样既不用上前去见礼,避免了尴尬,也明确划清了界限——反正已是死对头,无需和他们虚伪客套。

  只有蒲存义作为汴州知府,又是此次文会名义上的发起人之一,不得不走上前去,与周廷玉、张潮等人不咸不淡地寒暄了几句,无非是“欢迎侍郎大人”、“预祝文会顺利”之类的套话。

  周廷玉面无表情地嗯了两声,眼神甚至都没多在蒲存义身上停留,那份傲慢几乎溢于言表。

  蒲存义心中冷笑,也不再废话,转身走到台前,清了清嗓子,朗声宣布:“吉时已到,中原经策文会,现在开始。”

  原本人声鼎沸的会文馆,瞬间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那平台之上。

  赵麟坐在台下,看着蒲存义以及随后几位上台的官员说着勉励学子、崇尚真才实学之类的开场白,心中不由觉得有些好笑。

  这流程,这腔调,与他前世参加过的那些学术会议、竞赛开幕式,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若真说不同的话,无非是换了一身古装,说着文绉绉的文言文而已。

  蒲存义宣布开始经策会第一个环节——经义辩难。

  赵麟作为“中原第一才子”,自然不会第一个上场。

  最先跃跃欲试的,是来自其他州府的几位知名才子。

  能在这个场合登台的,无一不是对自身才学极为自信的。

  若滥竽充数,上去也是丢现眼。

  没点真才实学,谁敢上去?

  在平台之上设有签筒,内置各类经义题目,由在场的官员随机抽取,向登台者发问。

  士子需当场解答,并可接受台下其他士子的质疑和辩驳。

  一时间,平台上唇枪舌剑,气氛热烈。

  有士子被问及《尚书》中艰深句读,引经据典,侃侃而谈。

  有人就《周易》某个卦象的诠释展开争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更有就《春秋》某条背后隐藏的微言大义进行剖析。

  场上,观点碰撞,火花四溅。

  在赵麟看来,这场景与他前世见过的大学辩论赛颇有几分神似,只不过辩题换成了四书五经、文言雅语。

  这种方式,确实比单纯在考房里写文章更考验一个人的真才实学和临场应变能力。

  台上激烈交锋,台下则是反应各异。

  普通士子听得如痴如醉,时而点头,时而蹙眉。

  周廷玉那边,面色则依旧冷淡,偶尔与身旁的张潮低语两句,看不出什么情绪。

  他的儿子周文博则有些坐不住,眼神不时瞟向对面的赵麟,恨不得立刻上台将其踩在脚下。

  而赵麟这边的“亲友团”则显得从容许多。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许贞清,则是捻着胡须,听了几轮辩难后,频频颔首、

  “子瑜,中原之地在你主政下,文风更胜往昔啊。不说其他,仅仅台上这几位,已露出不俗的潜力,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成为国之栋梁。你这大宗师,功不可没啊。”

  他这话是由衷而发。

  江南文风虽盛,但中原作为天下腹心,底蕴也不差。

  林世海听到老友的称赞,顿时喜形于色。不过,还是谦虚笑了笑。

  “昌谷过奖了,教化一方乃是分内之事。不过这些小子们,确实还需更多磨砺。”

  话虽如此,他眼角的笑意却掩藏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