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晏清抵江南第七日,晨雾未散时,城郊荒地的百口大锅已腾起灰黄的雾气。
十丈外的草棚下,饥民们裹着破布蜷缩成一团,目光却像刀子似的剜向粥锅。
有老者突然踉跄着冲过来,豁口的陶碗砸在锅沿上:这是人吃的?
陈谷掺草根,煮得跟泥汤似的!他咳得弯下腰,我宁可啃树皮,也不喝这脏东西!
灶前烧火的杂役缩了缩脖子,沈婆子攥着汤勺的手直抖。
苏晏清站在棚檐下,青布裙角沾着灶灰,目光却始终锁着那碗被打翻的活命糊——泥浆般的糊汁正顺着土坡往下淌,混着草根的碎渣,散出股陈腐的霉味。
阿清,要不......沈婆子凑过来,声音压得极低,老奴去跟粮房说说,哪怕掺把新米?
苏晏清没接话。她蹲下身,指尖蘸了蘸地上的残羹,放进嘴里。
苦涩先漫开,像嚼了把晒干的苦楝叶。
她皱眉正要吐,忽有一缕极淡的焦香从喉底翻涌上来,混着米壳的粗粝,在舌尖炸开星子似的暖意。
饿极之人,五感倒错,唯焦苦可引生欲。
祖父的笔记残页突然浮现在眼前。
那年她蹲在御膳房后巷,看老苏公翻着炭盆里的米糠:从前闹灾,宫里施粥总被骂,后来老奴试过——把米糠炒焦,混进粥里,苦中带香,倒能勾着人喝下去。
她猛地站起来,沾着残羹的指尖蹭过粗布袖口:去,把粮房里的米糠全搬来。
米糠?沈婆子一怔,那是喂猪的......
生火,文火慢炒。苏晏清的声音里带了丝锐意,炒到微焦,要闻得到油香。
灶膛里的火地旺起来。
几个杂役抱着麻袋跑过来,金黄的米糠簌簌落进铁锅。
苏晏清守在灶前,盯着米糠在铁铲下慢慢变深——先是鹅黄,接着泛出浅褐,最后边缘卷起焦边,一缕若有若无的香气突然撞进鼻腔,像晒透的稻草混着新米的壳香。
起锅!她喊了一声。
焦香裹着热气窜上半空,像把刀劈开了晨雾。
最先动的是个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
她从草棚缝里探出脑袋,鼻尖动了动,突然挣脱母亲的手,跌跌撞撞往粥棚跑:娘!
香!
老者还站在原地,可攥着陶碗的指节已经松了。
他望着小丫头捧起的焦粥,喉结动了动——粗糙的米糠混着陈谷,在碗里凝着层浅褐的油皮,焦香裹着热气往鼻子里钻,竟比他年轻时在地主家闻到的饭香还勾人。
尝尝?苏晏清端着碗递过去。
老者颤抖着接过来,吹了吹,抿了一口。
粗糙的米糠擦过喉咙,却带着股回甘的暖,焦味激得嘴里直冒口水。
他突然蹲下来,碗沿抵着下巴,眼泪砸进粥里:当年......当年苏公在城外施粥,也是这股焦香......
苏家灶火未灭!沈婆子突然拔高了声音,她抹着泪,汤勺敲得锅沿叮当响,今日这口焦粥,是救命的香!
人群哄地围上来。
有妇人抱着饿得发蔫的孩子挤到最前,有壮汉红着眼眶把碗递过去,连最开始骂街的老者都捧着空碗,挤到第二锅前排队。
苏使君一锅焦粥,救我一命!不知谁喊了一嗓子,众人跟着跪下来,额头碰着泥地,声浪像潮水似的漫过荒地。
周怀瑾在转运使府的雕花窗后听完回报,茶盏地裂了道缝。
成何体统!他将碎瓷片摔进痰盂,以焦臭惑众,当百姓是三岁孩童?
幕僚哈着腰递上折子:大人,不如上表弹劾她私改官粮......
急什么?周怀瑾拈起茶漏拨了拨浮茶,眼底浮起笑意,她若真能安抚饥民,我正好借她手压一压那些囤粮的豪族;若是不成......他指节敲了敲桌案,饿殍满道时,这无能之罪,可够她喝一壶的。
他提笔蘸了墨,在信笺上写了行小字:再压三日粮仓,不许放一粒米。
暮色漫进粥棚时,苏晏清蹲在土坡上,看灾民排着长队领粥。
阿根端着木牌跑过来,小脸上沾着粥渍:苏使君,今日发了八百碗!
记功册呢?她翻着手里的竹片,修渠一日换两碗粥票,可有人不愿意?
李阿伯说,修渠能引河水,比蹲在这儿等粥强!阿根仰起头,眼睛亮得像星子,我今日帮沈婆婆记工,看见张婶把自己的粥票塞给小柱子了——她孩子饿得直哭,自己却喝凉水。
苏晏清摸了摸他的头顶,目光落在摊开的水系图上。
干涸的河道在月光下像道伤疤,她指尖点在青龙闸的位置:七日内,要让百姓自己挖出活路。
半夜,暴雨突至。
豆大的雨点砸在草棚上,转眼间棚顶塌了半边。
柴堆浸了水,灶火一声灭了。
杂役们举着破布四处堵漏,沈婆子急得直跺脚:这可怎么熬粥?
明早百姓来了......
苏晏清站在雨里,发梢滴着水。
她弯腰抓起把焦米糠,混着湿草搓成小团,扔进残灶:生火。
这能着吗?杂役半信半疑划了火折子。
焦米糠遇火地窜起蓝焰,混着湿草的青气,竟比干柴烧得还旺。
焦香裹着雨雾散开,像根绳子拴住了人心。
苏晏清舀起第一勺焦粥,雨水顺着她的下颌滴进碗里:火可灭,灶不能冷。
明日......她望着转运使府的方向,唇角勾起抹淡笑,让周转运使亲自来喝这碗。
山道上,黑衣密探缩在树后,摸了摸怀里的密信。
信是萧决的字迹,刚劲如刀:你在煮的不是粥,是人心。他看了眼粥棚里那道立在雨中的身影,转身隐入夜色。
雨渐小了。
阿根缩在草垛后,摸出块碎陶片,在墙根划道道——今日张婶把粥票给了小柱子,李阿伯先抢了粥又退到队尾,王二婶藏了半块饼在怀里......他划着划着,听见苏晏清喊他:阿嚏!
小机灵鬼,躲这儿做什么?
没......没什么!阿根手忙脚乱盖住陶片,耳朵红得像煮熟的虾。
苏晏清没追问,只揉了揉他冻红的耳朵:明日跟我去看修渠,记仔细了,谁挖得快,谁磨洋工。
夜风吹过,墙根的陶片上,歪歪扭扭的划痕在月光下忽明忽暗。
十丈外的草棚下,饥民们裹着破布蜷缩成一团,目光却像刀子似的剜向粥锅。
有老者突然踉跄着冲过来,豁口的陶碗砸在锅沿上:这是人吃的?
陈谷掺草根,煮得跟泥汤似的!他咳得弯下腰,我宁可啃树皮,也不喝这脏东西!
灶前烧火的杂役缩了缩脖子,沈婆子攥着汤勺的手直抖。
苏晏清站在棚檐下,青布裙角沾着灶灰,目光却始终锁着那碗被打翻的活命糊——泥浆般的糊汁正顺着土坡往下淌,混着草根的碎渣,散出股陈腐的霉味。
阿清,要不......沈婆子凑过来,声音压得极低,老奴去跟粮房说说,哪怕掺把新米?
苏晏清没接话。她蹲下身,指尖蘸了蘸地上的残羹,放进嘴里。
苦涩先漫开,像嚼了把晒干的苦楝叶。
她皱眉正要吐,忽有一缕极淡的焦香从喉底翻涌上来,混着米壳的粗粝,在舌尖炸开星子似的暖意。
饿极之人,五感倒错,唯焦苦可引生欲。
祖父的笔记残页突然浮现在眼前。
那年她蹲在御膳房后巷,看老苏公翻着炭盆里的米糠:从前闹灾,宫里施粥总被骂,后来老奴试过——把米糠炒焦,混进粥里,苦中带香,倒能勾着人喝下去。
她猛地站起来,沾着残羹的指尖蹭过粗布袖口:去,把粮房里的米糠全搬来。
米糠?沈婆子一怔,那是喂猪的......
生火,文火慢炒。苏晏清的声音里带了丝锐意,炒到微焦,要闻得到油香。
灶膛里的火地旺起来。
几个杂役抱着麻袋跑过来,金黄的米糠簌簌落进铁锅。
苏晏清守在灶前,盯着米糠在铁铲下慢慢变深——先是鹅黄,接着泛出浅褐,最后边缘卷起焦边,一缕若有若无的香气突然撞进鼻腔,像晒透的稻草混着新米的壳香。
起锅!她喊了一声。
焦香裹着热气窜上半空,像把刀劈开了晨雾。
最先动的是个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
她从草棚缝里探出脑袋,鼻尖动了动,突然挣脱母亲的手,跌跌撞撞往粥棚跑:娘!
香!
老者还站在原地,可攥着陶碗的指节已经松了。
他望着小丫头捧起的焦粥,喉结动了动——粗糙的米糠混着陈谷,在碗里凝着层浅褐的油皮,焦香裹着热气往鼻子里钻,竟比他年轻时在地主家闻到的饭香还勾人。
尝尝?苏晏清端着碗递过去。
老者颤抖着接过来,吹了吹,抿了一口。
粗糙的米糠擦过喉咙,却带着股回甘的暖,焦味激得嘴里直冒口水。
他突然蹲下来,碗沿抵着下巴,眼泪砸进粥里:当年......当年苏公在城外施粥,也是这股焦香......
苏家灶火未灭!沈婆子突然拔高了声音,她抹着泪,汤勺敲得锅沿叮当响,今日这口焦粥,是救命的香!
人群哄地围上来。
有妇人抱着饿得发蔫的孩子挤到最前,有壮汉红着眼眶把碗递过去,连最开始骂街的老者都捧着空碗,挤到第二锅前排队。
苏使君一锅焦粥,救我一命!不知谁喊了一嗓子,众人跟着跪下来,额头碰着泥地,声浪像潮水似的漫过荒地。
周怀瑾在转运使府的雕花窗后听完回报,茶盏地裂了道缝。
成何体统!他将碎瓷片摔进痰盂,以焦臭惑众,当百姓是三岁孩童?
幕僚哈着腰递上折子:大人,不如上表弹劾她私改官粮......
急什么?周怀瑾拈起茶漏拨了拨浮茶,眼底浮起笑意,她若真能安抚饥民,我正好借她手压一压那些囤粮的豪族;若是不成......他指节敲了敲桌案,饿殍满道时,这无能之罪,可够她喝一壶的。
他提笔蘸了墨,在信笺上写了行小字:再压三日粮仓,不许放一粒米。
暮色漫进粥棚时,苏晏清蹲在土坡上,看灾民排着长队领粥。
阿根端着木牌跑过来,小脸上沾着粥渍:苏使君,今日发了八百碗!
记功册呢?她翻着手里的竹片,修渠一日换两碗粥票,可有人不愿意?
李阿伯说,修渠能引河水,比蹲在这儿等粥强!阿根仰起头,眼睛亮得像星子,我今日帮沈婆婆记工,看见张婶把自己的粥票塞给小柱子了——她孩子饿得直哭,自己却喝凉水。
苏晏清摸了摸他的头顶,目光落在摊开的水系图上。
干涸的河道在月光下像道伤疤,她指尖点在青龙闸的位置:七日内,要让百姓自己挖出活路。
半夜,暴雨突至。
豆大的雨点砸在草棚上,转眼间棚顶塌了半边。
柴堆浸了水,灶火一声灭了。
杂役们举着破布四处堵漏,沈婆子急得直跺脚:这可怎么熬粥?
明早百姓来了......
苏晏清站在雨里,发梢滴着水。
她弯腰抓起把焦米糠,混着湿草搓成小团,扔进残灶:生火。
这能着吗?杂役半信半疑划了火折子。
焦米糠遇火地窜起蓝焰,混着湿草的青气,竟比干柴烧得还旺。
焦香裹着雨雾散开,像根绳子拴住了人心。
苏晏清舀起第一勺焦粥,雨水顺着她的下颌滴进碗里:火可灭,灶不能冷。
明日......她望着转运使府的方向,唇角勾起抹淡笑,让周转运使亲自来喝这碗。
山道上,黑衣密探缩在树后,摸了摸怀里的密信。
信是萧决的字迹,刚劲如刀:你在煮的不是粥,是人心。他看了眼粥棚里那道立在雨中的身影,转身隐入夜色。
雨渐小了。
阿根缩在草垛后,摸出块碎陶片,在墙根划道道——今日张婶把粥票给了小柱子,李阿伯先抢了粥又退到队尾,王二婶藏了半块饼在怀里......他划着划着,听见苏晏清喊他:阿嚏!
小机灵鬼,躲这儿做什么?
没......没什么!阿根手忙脚乱盖住陶片,耳朵红得像煮熟的虾。
苏晏清没追问,只揉了揉他冻红的耳朵:明日跟我去看修渠,记仔细了,谁挖得快,谁磨洋工。
夜风吹过,墙根的陶片上,歪歪扭扭的划痕在月光下忽明忽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