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街区的急救事件,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虽未激起滔天巨浪,那漾开的涟漪却持续扩散,悄无声息地渗入了某些特定的圈子。
当时围观者众,虽无人敢上前,但举着手机记录的人却不在少数。一段段角度各异、画面晃动的短视频,开始在本地的一些社交群组、朋友圈中小范围流传。由于距离和角度的关系,视频中叶尘的正脸并不十分清晰,大多是他蹲伏施救的背影或侧影,但那行云流水的施针手法,那在混乱中沉稳如山的气度,以及最后老人面色明显好转的对比,都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故事性。
配文多是:“闹市惊现神秘中医,银针救命!”“亲眼所见,神医在世!”“求这位年轻中医的联系方式!”
“神秘年轻中医”这个标签,不胫而走。
起初,这些流言仅限于好奇的网友和当时在场的目击者。但很快,这阵风就吹到了与傅雨霏生活圈层更为接近的地方。
最先察觉到变化的是傅雨霏自己。
周一回到公司,她敏锐地感觉到几道投向她的目光带着不同于往常的探究。午餐时,一位与她私交尚可、也是公司高管的李总端着餐盘在她对面坐下,寒暄几句后,状似无意地提起:“傅总,周末是不是去了xx文创区?我有个朋友当时也在,说看到你了,还……看到你身边一位朋友,医术非常了得,救了一位突发心脏病的老人?”
傅雨霏握着筷子的手微微一顿,面上不动声色,淡淡一笑:“是去了。碰巧遇到,那位朋友确实懂些医术。”她轻描淡写,将“神医”降格为“懂些医术”,并将事件归因于“碰巧”。
李总见她不愿多谈,识趣地没有再追问,但眼神中的好奇并未消退。
紧接着,她的闺蜜陈丽珺打来了电话,语气是压抑不住的兴奋和求证:“雨霏!我听说周末你跟叶大神医在街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啊不对,是‘神医救老’?真的假的?群里都传疯了!有人说他几根银针下去,眼看不行的人就缓过来了?这也太神了吧!”
傅雨霏听着电话那头连珠炮似的问题,揉了揉眉心:“是真的。情况比较危急,他正好在场。”
“我的天……”陈丽珺在电话那头惊叹,“我就说他不一般!你现在可是捡到宝了!对了,我小姨常年偏头痛,看了好多医生都没用,能不能……请叶医生给看看?”她的语气带上了小心翼翼的恳求。
这还只是开始。
接下来的几天,傅雨霏陆续接到了好几个来自姐妹圈或通过员工旁敲侧击的“求助”或“咨询”。有的是为自己家人的顽疾,有的是为重要客户的身体不适,目的都只有一个——希望能通过她,请动那位“神秘”的叶医生出手诊治。
甚至连她那位被叶尘治好了颈椎病的核心员工张涛,也在汇报工作时,忍不住再次表达了对叶尘的感激,并提到:“傅总,现在公司里好些人都知道叶先生医术高明,都……挺羡慕我能得到叶先生诊治的。”
傅雨霏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听着这些或直接或委婉的请求,看着微信上那些带着讨好和期待的信息,第一次如此直观地、集中地感受到,叶尘所拥有的医术,在这个充斥着现代医学、却又往往对某些顽疾束手无策的世俗社会中,能产生怎样直接而强烈的震撼与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无关他的身份,无关他的财富,甚至无关他的年龄和外表,仅仅源于他那手能够起死回生、化解疑难杂症的能力。这是一种最原始、也最本质的价值认可。
她想起在街头,他面对危急病人时那不容置疑的笃定和专业;想起他捻动银针时,指尖那仿佛能沟通生死的韵律;想起他面对急救医生赞扬时,那云淡风轻的平静。
她一直知道他不凡,但更多是源于一种抽象的认知和基于结果的推断。而这一次,通过外界如此集中而热烈的反应,她仿佛透过无数面镜子,从不同角度,更清晰地看到了他身上那种无法被忽视的光芒。
这种感觉很奇妙。一方面,她为他感到骄傲,一种与有荣焉的骄傲。他的能力得到了世俗最直接的肯定,这证明了她最初的判断和之后为他“正名”的努力都没有错。另一方面,一种微妙的、连她自己都尚未完全明晰的占有欲,也开始悄然滋生。
他不再是只属于她那个安静别墅里的、带着秘密的“合约丈夫”。他的名声正像关不住的花香,开始飘散出去,吸引着外界的注意和追寻。那些通过各种关系找上门来的求医者,就像试图采撷这花香的人。
她理智上知道,医者仁心,他不可能,也不应该拒绝所有求助。但情感上,她却下意识地想要维护他那份清净,不想让过多外界的纷扰打破他们之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宁静而日渐亲密的平衡。
她谨慎地处理着这些请求,没有立刻答应任何一个人,只是回复“我会问问他的意思”或者“他最近比较忙”。她在为他设立一道过滤网,一道由她掌控的、保护性的界限。
放下手机,傅雨霏走到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这座繁华而忙碌的城市。叶尘的名字和事迹,正在某些看不见的脉络中悄然传递。她不知道这股风会吹向何方,又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但有一点她很确定:叶尘这块璞玉,已然开始展露他无法掩藏的光华。而她,作为第一个发现并拥有(至少是法律上拥有)这块璞玉的人,心情复杂地站在了这股悄然兴起的风潮中心。既欣喜于他的光芒被世人所见,又隐隐担忧着这光芒是否会照亮太多他们原本隐秘的世界,改变一些她正在小心翼翼珍惜着的东西。名声,如同一把双刃剑,正在悄无声息地,切入他们的生活。
当时围观者众,虽无人敢上前,但举着手机记录的人却不在少数。一段段角度各异、画面晃动的短视频,开始在本地的一些社交群组、朋友圈中小范围流传。由于距离和角度的关系,视频中叶尘的正脸并不十分清晰,大多是他蹲伏施救的背影或侧影,但那行云流水的施针手法,那在混乱中沉稳如山的气度,以及最后老人面色明显好转的对比,都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故事性。
配文多是:“闹市惊现神秘中医,银针救命!”“亲眼所见,神医在世!”“求这位年轻中医的联系方式!”
“神秘年轻中医”这个标签,不胫而走。
起初,这些流言仅限于好奇的网友和当时在场的目击者。但很快,这阵风就吹到了与傅雨霏生活圈层更为接近的地方。
最先察觉到变化的是傅雨霏自己。
周一回到公司,她敏锐地感觉到几道投向她的目光带着不同于往常的探究。午餐时,一位与她私交尚可、也是公司高管的李总端着餐盘在她对面坐下,寒暄几句后,状似无意地提起:“傅总,周末是不是去了xx文创区?我有个朋友当时也在,说看到你了,还……看到你身边一位朋友,医术非常了得,救了一位突发心脏病的老人?”
傅雨霏握着筷子的手微微一顿,面上不动声色,淡淡一笑:“是去了。碰巧遇到,那位朋友确实懂些医术。”她轻描淡写,将“神医”降格为“懂些医术”,并将事件归因于“碰巧”。
李总见她不愿多谈,识趣地没有再追问,但眼神中的好奇并未消退。
紧接着,她的闺蜜陈丽珺打来了电话,语气是压抑不住的兴奋和求证:“雨霏!我听说周末你跟叶大神医在街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啊不对,是‘神医救老’?真的假的?群里都传疯了!有人说他几根银针下去,眼看不行的人就缓过来了?这也太神了吧!”
傅雨霏听着电话那头连珠炮似的问题,揉了揉眉心:“是真的。情况比较危急,他正好在场。”
“我的天……”陈丽珺在电话那头惊叹,“我就说他不一般!你现在可是捡到宝了!对了,我小姨常年偏头痛,看了好多医生都没用,能不能……请叶医生给看看?”她的语气带上了小心翼翼的恳求。
这还只是开始。
接下来的几天,傅雨霏陆续接到了好几个来自姐妹圈或通过员工旁敲侧击的“求助”或“咨询”。有的是为自己家人的顽疾,有的是为重要客户的身体不适,目的都只有一个——希望能通过她,请动那位“神秘”的叶医生出手诊治。
甚至连她那位被叶尘治好了颈椎病的核心员工张涛,也在汇报工作时,忍不住再次表达了对叶尘的感激,并提到:“傅总,现在公司里好些人都知道叶先生医术高明,都……挺羡慕我能得到叶先生诊治的。”
傅雨霏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听着这些或直接或委婉的请求,看着微信上那些带着讨好和期待的信息,第一次如此直观地、集中地感受到,叶尘所拥有的医术,在这个充斥着现代医学、却又往往对某些顽疾束手无策的世俗社会中,能产生怎样直接而强烈的震撼与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无关他的身份,无关他的财富,甚至无关他的年龄和外表,仅仅源于他那手能够起死回生、化解疑难杂症的能力。这是一种最原始、也最本质的价值认可。
她想起在街头,他面对危急病人时那不容置疑的笃定和专业;想起他捻动银针时,指尖那仿佛能沟通生死的韵律;想起他面对急救医生赞扬时,那云淡风轻的平静。
她一直知道他不凡,但更多是源于一种抽象的认知和基于结果的推断。而这一次,通过外界如此集中而热烈的反应,她仿佛透过无数面镜子,从不同角度,更清晰地看到了他身上那种无法被忽视的光芒。
这种感觉很奇妙。一方面,她为他感到骄傲,一种与有荣焉的骄傲。他的能力得到了世俗最直接的肯定,这证明了她最初的判断和之后为他“正名”的努力都没有错。另一方面,一种微妙的、连她自己都尚未完全明晰的占有欲,也开始悄然滋生。
他不再是只属于她那个安静别墅里的、带着秘密的“合约丈夫”。他的名声正像关不住的花香,开始飘散出去,吸引着外界的注意和追寻。那些通过各种关系找上门来的求医者,就像试图采撷这花香的人。
她理智上知道,医者仁心,他不可能,也不应该拒绝所有求助。但情感上,她却下意识地想要维护他那份清净,不想让过多外界的纷扰打破他们之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宁静而日渐亲密的平衡。
她谨慎地处理着这些请求,没有立刻答应任何一个人,只是回复“我会问问他的意思”或者“他最近比较忙”。她在为他设立一道过滤网,一道由她掌控的、保护性的界限。
放下手机,傅雨霏走到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这座繁华而忙碌的城市。叶尘的名字和事迹,正在某些看不见的脉络中悄然传递。她不知道这股风会吹向何方,又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但有一点她很确定:叶尘这块璞玉,已然开始展露他无法掩藏的光华。而她,作为第一个发现并拥有(至少是法律上拥有)这块璞玉的人,心情复杂地站在了这股悄然兴起的风潮中心。既欣喜于他的光芒被世人所见,又隐隐担忧着这光芒是否会照亮太多他们原本隐秘的世界,改变一些她正在小心翼翼珍惜着的东西。名声,如同一把双刃剑,正在悄无声息地,切入他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