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山震虎的余威,尚未散尽。
前一日那场杀鸡儆猴的早朝,让所有曾心怀异志的官员都变成了惊弓之鸟。今日的奉天殿,空气比往日要稀薄几分,也沉重几分。
百官们垂手肃立,眼观鼻,鼻观心,连呼吸都刻意放缓,生怕弄出半点声响,惊扰了龙椅上那位看似随时会随风而倒的年轻帝王。
武将的队列里,石亨站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他穿着崭新的侯爵朝服,脸上却寻不到半点官复原职的喜色。那身华美的官袍,此刻穿在他身上,更像一件标记着耻辱的囚衣。
他能感觉到,四面八方投来的目光,带着幸灾乐祸,带着鄙夷,也带着深深的畏惧。
所有人都以为,今日的朝会,会在这令人窒息的平静中度过。皇帝刚刚处置了一个“仪态不端”的倒霉蛋,总该歇一歇,让大家喘口气。
然而,龙椅上的朱祁钰,却缓缓放下了手中的一份奏章。
他没有看任何人,只是用一种平淡的语气,仿佛在说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
“北京一战,虽侥幸得胜,却也暴露了我大明京营诸多弊病。”
他的声音很轻,还带着一丝病态的沙哑,却像一块石头投入了死水潭,瞬间在每个人的心头都激起了涟漪。
来了!
所有人的神经,瞬间绷紧。
“勋贵把持兵权,视军镇为私产;将领世代承袭,不思进取;士卒训练废弛,上阵如待宰羔羊;更有甚者,克扣军饷,大吃空饷,视国之干城为自家钱袋。”
朱祁钰每说一句,武将队列中,便有几张脸白一分。
这些话,字字如刀,句句诛心,将他们那层华丽的遮羞布,撕得干干净净。
朱祁钰抬起眼,目光扫过阶下,最后落在了兵部尚书于谦的身上。
“于爱卿。”
“臣在。”于谦出列,声音沉稳。
“朕与你和罗通等人,连日推演,拟了一份京营改制之策。今日,便拿出来,与众卿议一议。”
他对着身旁的兴安摆了摆手。
兴安会意,展开一卷明黄的圣旨,他那素来阴柔的嗓音,此刻却变得异常清晰,尖锐得像一把锥子,要钻进每个人的耳朵里。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固国本,以备北虏再犯,京营兵制,亟待整顿。兹定议三条,布告朝野。”
兴安顿了顿,提高了声调。
“其一,破勋贵世袭领兵之旧制!凡京营将领,无论品级,三年一轮换,不得久居一职!”
“轰!”
这一条念出,整个武将队列,瞬间骚动起来。无数人脸色剧变,仿佛听到了自家的房梁断裂的声音。
兴安没有理会,继续念道:
“其二,设武学于京师!凡军中校尉以上将官晋升,必须入学考评。不通韬略、不晓兵法、弓马不精者,一律罢黜,永不叙用!”
“其三,行军功授田之新法!凡上阵杀敌之士卒,其功勋由专设之军功处核定,依功授田,赏银入户!其赏罚,只凭军功,不看将领脸色!”
“依功授田”四个字一出,满朝皆惊!
钱粮赏赐好说,可这田从哪里来?
不等勋贵们提出这个最致命的疑问,朱祁钰冰冷的声音,已经先一步响起,像一柄重锤,狠狠砸在每个人的心头。
“至于田亩来源,”朱祁钰的目光缓缓扫过那些因“京营改制”而面色铁青的勋贵,又扫过那些因“清田核亩”而惶惶不安的文官,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朕的锦衣卫,很快就会为朕,为所有为国征战的将士们,‘找’到足够的土地。”
“那些被某些国之蛀虫侵占、隐匿的田产,朕收回来,分给为国流血的功臣,谁,有异议?”
“臣,反对!”
一声暴喝,如同平地惊雷,打破了这片死寂。
石亨猛地从队列中冲出,那张本就因羞辱而扭曲的脸,此刻更是涨成了猪肝色。
他跪倒在地,声音里充满了悲愤与“忠直”。
“陛下!此乃祖制!我大明开国百余年,行之有效,岂可轻改?”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朱祁钰,言辞恳切。
“将领轮换,则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临阵之时,号令不一,乃兵家大忌!此举无异于自毁长城啊,陛下!”
“石侯所言极是!臣附议!”
“臣也附议!祖宗之法,不可变!”
一时间,仿佛捅了马蜂窝。
数十名勋贵武将,齐刷刷地冲出队列,跪倒一片,哭爹喊娘,仿佛大明的江山下一刻就要因为这份改制方案而崩塌。
“没了将领管束,那些丘八还不反了天?”
“我等祖上为大明流血牺牲,才换来这份荫庇,陛下此举,是让功臣寒心啊!”
唾沫横飞,声浪震天。
他们将这份方案贬得一无是处,将自己打扮成处处为国着想的忠臣。
朱祁钰只是冷眼看着他们。
看着这群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国之蛀虫,此刻为了自己的利益,上演着一出何其精彩的闹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的脸上没有丝毫波澜,甚至还抬手,用手帕捂住嘴,轻轻地咳嗽了两声。
那病弱的姿态,让跪在地上的石亨等人,心中又多了几分底气。
他们闹得更凶了。
直到他们的声音渐渐嘶哑,词汇也变得重复匮乏。
于谦手持朝笏,缓缓出列。
他高大的身躯如同一座山,沉默地立在殿中,自有一股不动如山的气势,压下了所有的嘈杂。
“石侯,”于谦的声音不响,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你言‘兵不识将’,乃兵家大忌?”
石亨一愣,梗着脖子道:“不错!”
“那臣敢问石侯,”于谦的目光陡然变得锐利,“汉时卫青、霍去病,唐时李靖、李积,哪一位不是朝廷委派,临阵掌兵?难道他们麾下的大军,都是他们的私兵不成?”
“强将手下无弱兵,靠的是将领的军略与威望,靠的是国家的法度与号令!何时变成了靠将士对将领一人的私相授受?”
于谦一句话,就将石亨那所谓的“兵家大忌”,驳斥得体无完肤。
他又转向另一名哭喊着“祖宗之法”的老侯爷。
“陈老侯爷,您说祖制不可轻改?”
“然也!”
“那臣又敢问,太祖高皇帝定下的卫所制,为何到了今日,十室九空?京营二十万大军,为何在北京城下,一触即溃,要靠我京师百姓临时拼凑,才守住国门?”
于谦的声音陡然拔高,如同洪钟大吕,在殿中回荡。
“不是祖制不好,是人心坏了!”
“是有人把祖宗的法度,当成了自己贪墨的工具,当成了自己作威作福的依仗!”
“京营之败,非败于兵甲不利,非败于士卒不勇,而是败于在座的各位,败于你们的贪婪与无能!”
这番话,如同一记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每一个跪着的勋贵脸上。
他们被驳得哑口无言,面红耳赤,只剩下粗重的喘息。
大殿之内,再次恢复了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重新汇集到龙椅之上。
朱祁钰缓缓放下捂着嘴的手帕,那双深邃的眼睛里,一片冰冷。
他终于开了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祖制虽好,也需因时而变。”
“朕意已决。”
他站起身,居高临下地俯视着阶下众人,那单薄的身影,在这一刻,却散发出令人不敢直视的无上威严。
“京营改制,即日推行。”
“于谦,罗通。”
“臣在!”
“此事,由你二人全权负责,若有阳奉阴违、从中作梗者……”
朱祁钰的目光,缓缓扫过石亨那张惨白的脸。
“不必奏报,先斩后奏。”
说完,他没有给任何人再开口争辩的机会,猛地一甩袖袍。
“退朝!”
兴安尖锐的嗓音紧随其后。
在一众山呼万岁的声音中,朱祁钰转身离去,将一殿的错愕、不甘与彻骨的恐惧,都留在了身后。
勋贵们僵在原地,直到那明黄的背影彻底消失在殿后,他们才仿佛被抽走了所有的力气,一个个瘫软在地。
石亨缓缓抬起头,眼中最后的一丝侥幸,也已然熄灭。
取而代之的,是疯狂的怨毒与绝望的杀意。
他明白了。
这位新皇帝,根本不是要和他们商议。
他是在下达一份最后通牒。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退路,已经没有了。
石亨的目光,下意识地转向了南宫的方向。
那里,还囚禁着一位“正统”的君主。
那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也是他们唯一的活路。
一场酝酿已久的阴谋,就在这煌煌大殿之上,被皇帝亲手点燃了引线,以一种无可阻挡的势头,加速成型。
前一日那场杀鸡儆猴的早朝,让所有曾心怀异志的官员都变成了惊弓之鸟。今日的奉天殿,空气比往日要稀薄几分,也沉重几分。
百官们垂手肃立,眼观鼻,鼻观心,连呼吸都刻意放缓,生怕弄出半点声响,惊扰了龙椅上那位看似随时会随风而倒的年轻帝王。
武将的队列里,石亨站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他穿着崭新的侯爵朝服,脸上却寻不到半点官复原职的喜色。那身华美的官袍,此刻穿在他身上,更像一件标记着耻辱的囚衣。
他能感觉到,四面八方投来的目光,带着幸灾乐祸,带着鄙夷,也带着深深的畏惧。
所有人都以为,今日的朝会,会在这令人窒息的平静中度过。皇帝刚刚处置了一个“仪态不端”的倒霉蛋,总该歇一歇,让大家喘口气。
然而,龙椅上的朱祁钰,却缓缓放下了手中的一份奏章。
他没有看任何人,只是用一种平淡的语气,仿佛在说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
“北京一战,虽侥幸得胜,却也暴露了我大明京营诸多弊病。”
他的声音很轻,还带着一丝病态的沙哑,却像一块石头投入了死水潭,瞬间在每个人的心头都激起了涟漪。
来了!
所有人的神经,瞬间绷紧。
“勋贵把持兵权,视军镇为私产;将领世代承袭,不思进取;士卒训练废弛,上阵如待宰羔羊;更有甚者,克扣军饷,大吃空饷,视国之干城为自家钱袋。”
朱祁钰每说一句,武将队列中,便有几张脸白一分。
这些话,字字如刀,句句诛心,将他们那层华丽的遮羞布,撕得干干净净。
朱祁钰抬起眼,目光扫过阶下,最后落在了兵部尚书于谦的身上。
“于爱卿。”
“臣在。”于谦出列,声音沉稳。
“朕与你和罗通等人,连日推演,拟了一份京营改制之策。今日,便拿出来,与众卿议一议。”
他对着身旁的兴安摆了摆手。
兴安会意,展开一卷明黄的圣旨,他那素来阴柔的嗓音,此刻却变得异常清晰,尖锐得像一把锥子,要钻进每个人的耳朵里。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固国本,以备北虏再犯,京营兵制,亟待整顿。兹定议三条,布告朝野。”
兴安顿了顿,提高了声调。
“其一,破勋贵世袭领兵之旧制!凡京营将领,无论品级,三年一轮换,不得久居一职!”
“轰!”
这一条念出,整个武将队列,瞬间骚动起来。无数人脸色剧变,仿佛听到了自家的房梁断裂的声音。
兴安没有理会,继续念道:
“其二,设武学于京师!凡军中校尉以上将官晋升,必须入学考评。不通韬略、不晓兵法、弓马不精者,一律罢黜,永不叙用!”
“其三,行军功授田之新法!凡上阵杀敌之士卒,其功勋由专设之军功处核定,依功授田,赏银入户!其赏罚,只凭军功,不看将领脸色!”
“依功授田”四个字一出,满朝皆惊!
钱粮赏赐好说,可这田从哪里来?
不等勋贵们提出这个最致命的疑问,朱祁钰冰冷的声音,已经先一步响起,像一柄重锤,狠狠砸在每个人的心头。
“至于田亩来源,”朱祁钰的目光缓缓扫过那些因“京营改制”而面色铁青的勋贵,又扫过那些因“清田核亩”而惶惶不安的文官,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朕的锦衣卫,很快就会为朕,为所有为国征战的将士们,‘找’到足够的土地。”
“那些被某些国之蛀虫侵占、隐匿的田产,朕收回来,分给为国流血的功臣,谁,有异议?”
“臣,反对!”
一声暴喝,如同平地惊雷,打破了这片死寂。
石亨猛地从队列中冲出,那张本就因羞辱而扭曲的脸,此刻更是涨成了猪肝色。
他跪倒在地,声音里充满了悲愤与“忠直”。
“陛下!此乃祖制!我大明开国百余年,行之有效,岂可轻改?”
他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着朱祁钰,言辞恳切。
“将领轮换,则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临阵之时,号令不一,乃兵家大忌!此举无异于自毁长城啊,陛下!”
“石侯所言极是!臣附议!”
“臣也附议!祖宗之法,不可变!”
一时间,仿佛捅了马蜂窝。
数十名勋贵武将,齐刷刷地冲出队列,跪倒一片,哭爹喊娘,仿佛大明的江山下一刻就要因为这份改制方案而崩塌。
“没了将领管束,那些丘八还不反了天?”
“我等祖上为大明流血牺牲,才换来这份荫庇,陛下此举,是让功臣寒心啊!”
唾沫横飞,声浪震天。
他们将这份方案贬得一无是处,将自己打扮成处处为国着想的忠臣。
朱祁钰只是冷眼看着他们。
看着这群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国之蛀虫,此刻为了自己的利益,上演着一出何其精彩的闹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的脸上没有丝毫波澜,甚至还抬手,用手帕捂住嘴,轻轻地咳嗽了两声。
那病弱的姿态,让跪在地上的石亨等人,心中又多了几分底气。
他们闹得更凶了。
直到他们的声音渐渐嘶哑,词汇也变得重复匮乏。
于谦手持朝笏,缓缓出列。
他高大的身躯如同一座山,沉默地立在殿中,自有一股不动如山的气势,压下了所有的嘈杂。
“石侯,”于谦的声音不响,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你言‘兵不识将’,乃兵家大忌?”
石亨一愣,梗着脖子道:“不错!”
“那臣敢问石侯,”于谦的目光陡然变得锐利,“汉时卫青、霍去病,唐时李靖、李积,哪一位不是朝廷委派,临阵掌兵?难道他们麾下的大军,都是他们的私兵不成?”
“强将手下无弱兵,靠的是将领的军略与威望,靠的是国家的法度与号令!何时变成了靠将士对将领一人的私相授受?”
于谦一句话,就将石亨那所谓的“兵家大忌”,驳斥得体无完肤。
他又转向另一名哭喊着“祖宗之法”的老侯爷。
“陈老侯爷,您说祖制不可轻改?”
“然也!”
“那臣又敢问,太祖高皇帝定下的卫所制,为何到了今日,十室九空?京营二十万大军,为何在北京城下,一触即溃,要靠我京师百姓临时拼凑,才守住国门?”
于谦的声音陡然拔高,如同洪钟大吕,在殿中回荡。
“不是祖制不好,是人心坏了!”
“是有人把祖宗的法度,当成了自己贪墨的工具,当成了自己作威作福的依仗!”
“京营之败,非败于兵甲不利,非败于士卒不勇,而是败于在座的各位,败于你们的贪婪与无能!”
这番话,如同一记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每一个跪着的勋贵脸上。
他们被驳得哑口无言,面红耳赤,只剩下粗重的喘息。
大殿之内,再次恢复了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重新汇集到龙椅之上。
朱祁钰缓缓放下捂着嘴的手帕,那双深邃的眼睛里,一片冰冷。
他终于开了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祖制虽好,也需因时而变。”
“朕意已决。”
他站起身,居高临下地俯视着阶下众人,那单薄的身影,在这一刻,却散发出令人不敢直视的无上威严。
“京营改制,即日推行。”
“于谦,罗通。”
“臣在!”
“此事,由你二人全权负责,若有阳奉阴违、从中作梗者……”
朱祁钰的目光,缓缓扫过石亨那张惨白的脸。
“不必奏报,先斩后奏。”
说完,他没有给任何人再开口争辩的机会,猛地一甩袖袍。
“退朝!”
兴安尖锐的嗓音紧随其后。
在一众山呼万岁的声音中,朱祁钰转身离去,将一殿的错愕、不甘与彻骨的恐惧,都留在了身后。
勋贵们僵在原地,直到那明黄的背影彻底消失在殿后,他们才仿佛被抽走了所有的力气,一个个瘫软在地。
石亨缓缓抬起头,眼中最后的一丝侥幸,也已然熄灭。
取而代之的,是疯狂的怨毒与绝望的杀意。
他明白了。
这位新皇帝,根本不是要和他们商议。
他是在下达一份最后通牒。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退路,已经没有了。
石亨的目光,下意识地转向了南宫的方向。
那里,还囚禁着一位“正统”的君主。
那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也是他们唯一的活路。
一场酝酿已久的阴谋,就在这煌煌大殿之上,被皇帝亲手点燃了引线,以一种无可阻挡的势头,加速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