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形形色色的同学-《奋斗在激情岁月》

  王卫国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手里攥着块磨得光滑的玉米饼——这是赵婶托人从根据地捎来的,带着熟悉的麦香,却和周围同学手里的白面馒头、西式面包显得格格不入。

  早读课刚结束,林薇薇就捂着鼻子走过他的课桌,皱着眉头说:“王卫国,你能不能别带这种‘乡下东西’来教室?一股土腥味,难闻死了。”她穿着粉色的洋布连衣裙,头发上扎着蝴蝶结,是学堂里出了名的“洋气小姐”,父亲是洋行的买办。

  王卫国的脸瞬间涨红,下意识地把玉米饼往抽屉里塞。空冥感知在三尺内微弱地波动,能“闻”到林薇薇身上的香水味,和美军吉普车上的味道很像,心里莫名升起一股抵触:“这是俺根据地的乡亲们种的玉米做的,比面包有营养,不脏。”

  “有营养?”林薇薇嗤笑一声,晃了晃手里的玻璃牛奶瓶,“你见过真正的牛奶吗?喝过咖啡吗?这种粗粮也就你们乡下人才吃。”

  “林薇薇!你太过分了!”周小燕立刻站起来反驳,“玉米饼是根据地百姓省下来的粮食,卫国带它来是念着乡亲们,不是让你嘲笑的!”

  教室里立刻分成两派,支持林薇薇的几个同学说“粗粮就是土气”,支持王卫国的则反驳“忘本”。赵启明坐在座位上,手里转着钢笔,看看林薇薇,又看看王卫国,最终还是没说话——自从上次道歉后,他虽然不再嘲笑王卫国,却也没完全认同他的“根据地逻辑”。

  王卫国攥紧玉米饼,指甲掐进了掌心。他不是气林薇薇说玉米饼土,是气她不懂这玉米饼背后的分量:这是赵婶冒着雪上山采野菜换的玉米,是根据地百姓饿着肚子省下来的口粮,是无数人用命守护的希望。空冥状态里浮现出马家堡百姓分粮的场景,孩子们抢着吃玉米饼的笑脸,和眼前林薇薇嫌弃的表情形成刺眼的对比。

  “别吵了!”李教授拿着教案走进教室,看到混乱的场面,眉头皱了起来,“上课前,我们先讨论一个问题: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林薇薇第一个举手,声音清脆:“我认为是美国的原子弹和苏联出兵!没有美军炸广岛,没有苏联打关东军,鬼子根本不会投降!”她的话引来不少同学附和,尤其是那些家境优渥、接触过外国人的学生。

  赵启明也举了手:“我爹说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挡住了鬼子,八路军的游击战只是辅助。”

  “我不同意!”王卫国猛地站起来,声音因为激动有些发颤,“俺在晋察冀根据地待了四年,亲眼看到鬼子的‘三光政策’,是乡亲们挖地道、做石雷,和八路军一起拼出来的!没有百姓送粮、送情报,没有八路军在敌后牵制鬼子,正面战场根本撑不住!”

  “你胡说!”林薇薇反驳,“我叔叔是国民党军官,他说八路军就会躲在山里,根本不敢正面打!”

  “俺没胡说!”王卫国急得眼睛发红,空冥感知里浮现出赵老栓牺牲时的场景,“俺认识的赵爷爷,只是个普通老农,为了掩护情报,被鬼子活活刺死!还有俺养父的道观,被鬼子烧了,师父为了保护战术典籍,和鬼子同归于尽!这些百姓不是辅助,是抗战的根!”

  教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林薇薇被他的气势镇住,张了张嘴却没说出话。李教授点了点头,语气严肃:“王卫国说得对,抗战胜利是全民族的胜利,既有正面战场的抵抗,也有敌后战场的牵制,更有百姓的支持。大家之所以有不同看法,是因为你们的成长环境不同——林薇薇接触的是外国人和国民党官员,王卫国经历的是根据地的苦难,都没错,但要学会全面看问题。”

  这堂课的后半段,王卫国一直没心思听讲。他看着窗外学堂墙上的弹孔,想起在根据地时,孩子们连像样的课本都没有,却能说出“保家卫国”的道理;而这里的同学穿着光鲜,读着新书,却不了解真正的抗战是怎么赢的。这种差异像一道无形的墙,让他觉得和同学们隔着很远。

  午餐时,食堂里的气氛依旧有些微妙。王卫国坐在角落,啃着玉米饼就着咸菜,看着同学们吃着面包、鸡蛋,喝着牛奶,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周小燕端着碗粥走过来,坐在他身边:“别在意林薇薇的话,她就是没吃过苦,不是坏心。”

  “俺不是在意她,是觉得难过。”王卫国咬了口玉米饼,“他们不知道根据地的孩子连饭都吃不饱,不知道有多少人像赵爷爷那样牺牲,却觉得抗战胜利是别人的功劳。”

  “会慢慢好的,我们可以告诉他们。”周小燕指着食堂墙上的“抗战英雄谱”,“你看,上面有张自忠将军,也有狼牙山五壮士,还有普通百姓的事迹,我们可以一起给大家讲根据地的故事。”

  正说着,外面传来一阵喧哗。两人跑出去一看,只见几个美军士兵开着吉普车冲进学堂操场,车轮差点撞到正在玩跳皮筋的小女孩。士兵们却哈哈大笑,根本没在意周围学生的惊恐。

  “太过分了!”王卫国攥紧拳头,空冥感知里能“闻”到士兵身上的酒气,能“听”到他们嘲笑“中国孩子胆小”,怒火瞬间涌了上来,就要冲上去,却被周小燕拉住。

  “别冲动!他们有枪!”周小燕的声音带着颤抖。

  林薇薇和几个同学也跑了出来,却只是远远看着,脸上满是害怕,没有愤怒。“算了,美军都这样,习惯就好。”林薇薇小声说,“我爹说他们是盟友,不能惹。”

  “盟友就可以欺负百姓吗?”王卫国瞪着她,“俺上次在王府井,亲眼看到他们的车撞翻小贩的担子,抢百姓的东西,国民党的人根本不管!这不是盟友,是强盗!”

  林薇薇被他吼得愣住了,眼圈瞬间红了:“你凶什么!我又没让他们这么做!”

  这时,赵启明突然站出来,对着美军士兵大喊:“这里是学堂!快离开!”他的声音有些发抖,却依旧挺直了腰板。其他同学也渐渐围过来,跟着喊“离开学堂”,美军士兵见人多,骂了几句就开车走了。

  “谢谢你,赵启明。”王卫国走过去,真诚地说。

  赵启明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其实你说得对,他们太过分了。我爹总说美军好,可我昨天也看到他们欺负卖糖炒栗子的大爷。”

  下午的体育课,老师让大家练习爬绳梯。林薇薇爬了一半就滑了下来,吓得尖叫,抱怨绳梯“太脏、太旧”。“这绳梯是日军留下的,早就该换了。”她坐在地上,拍着手上的灰尘,“要是有美国的塑胶绳梯就好了,又干净又安全。”

  “这绳梯还能用。”王卫国走过去,仔细检查了绳梯的结扣,发现有几处松动了,“俺帮你们修修,绑紧点就安全了。”他从口袋里掏出随身携带的麻绳——这是他在根据地学的本事,修地道、绑担架都用得上,很快就把绳梯的结扣重新绑好,还加固了底部的支撑。

  “你真会修东西?”林薇薇惊讶地看着他,“我以为你只会种地、打仗。”

  “这些都是在根据地学的。”王卫国笑了笑,“没有塑胶绳梯,我们就把旧的修好;没有新武器,我们就自己造石雷——不是外国的东西都好,自己动手做的更可靠。”

  林薇薇没说话,却主动握住绳梯,试着爬了上去。这次很顺利,她爬到顶端时,对着王卫国笑了笑:“谢谢你,王卫国。这绳梯好像比以前稳多了。”

  “不客气。”王卫国也笑了——这是他第一次从林薇薇脸上看到真诚的笑容,原来观念的墙,不是拆不掉的。

  放学后,赵启明拦住王卫国,递来一本《西行漫记》:“这是我爹的书,讲的是延安的事,我昨天看了,才知道根据地的人这么不容易。”他挠了挠头,“以前我爹骗我,说八路军没粮食、没衣服,其实你们很团结,很勇敢。”

  “俺们不是勇敢,是没办法。”王卫国接过书,封面上的延安窑洞画得很逼真,“要是能安稳过日子,谁愿意打仗?俺们打仗,就是为了让你们能在学堂里安心读书,不用怕美军,不用怕鬼子。”

  走到学堂后巷时,林薇薇突然跑过来,手里拿着块巧克力:“这个给你,是美国的,我以前觉得它最好吃,现在觉得你的玉米饼也不错。”她的脸有些红,“对不起,我以前不该嘲笑你,不该觉得外国的东西都好。”

  王卫国接过巧克力,包装纸是金色的,很精致。他掰了一半递给林薇薇:“俺没吃过这个,咱们一起尝尝。其实外国的好东西可以学,但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咱们中国也能造出好东西,只是需要时间。”

  回到西郊军营时,王破军正在门口等他,手里拿着刚煮好的柏叶水。“今天在学堂怎么样?”他笑着问。

  王卫国把巧克力递给养父,又把和同学们的事说了一遍,包括观念的碰撞、赵启明的转变和林薇薇的道歉。“俺以前觉得和他们不一样,合不来,现在才明白,大家都是想让中国好,只是走的路不一样。”

  “说得对。”王破军喝了口柏叶水,眼神温和,“玄真派说‘和而不同’,差异不是矛盾,是互补。你有根据地的实战经历,他们有学堂的知识基础;你懂百姓的苦难,他们懂城市的运作——要是能把这些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强国’。”

  王卫国坐在篝火旁,手里拿着林薇薇送的巧克力,又摸了摸口袋里的玉米饼。巧克力是甜的,玉米饼是香的,就像他和同学们的差异,各有各的味道,却能凑成一桌丰盛的饭。空冥感知里浮现出教室、食堂、操场的画面,浮现出林薇薇的笑容、赵启明的真诚、周小燕的温柔,心里突然格外温暖。

  “俺以后要多和他们交流。”他轻声说,“俺教他们修东西、讲根据地的故事,他们教俺算术、物理,咱们一起学本事,一起建设中国。”

  “好小子,真长大了。”王破军拍了拍他的肩膀,“记住,同窗的差异不是隔阂,是让你看清自己、也看清别人的镜子。只有了解不同,才能找到共同的方向——那就是让中国不再被欺负,让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夜色渐浓,学堂的方向传来熄灯的钟声,遥远却清晰。王卫国看着篝火跳动的火苗,想起今天和同学们的碰撞与和解,突然明白:成长不是一个人的事,民族的复兴也不是一群人的事。无论是根据地的“土办法”,还是学堂的“新知识”;无论是乡下的玉米饼,还是外国的巧克力,只要大家的心都向着“保家卫国”,终能拧成一股绳,把中国建设成想要的样子。

  他把剩下的巧克力小心翼翼地包好,准备明天分给赵启明和周小燕——这是差异融合的味道,是少年们共同成长的味道,更是一个民族从分歧走向团结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