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把学校工地的黄土晒得暖烘烘的,风卷着木屑和麦秸秆,落在刚立起的樟子松房梁上。王卫国扛着根木椽往工地角落走,肩膀被木椽压出红印,却没觉得累——这是学校动工的第三天,乡亲们和武工队战士轮流来帮忙,有的锯木头,有的砌土墙,有的给房梁上刷桐油,连小石头都拿着小铲子,在工地旁的土堆上“帮忙”铲土,嘴里还念叨着“要盖亮堂堂的教室”。
“歇会儿啦!喝口米汤解解渴!”赵婶推着独轮车从村口过来,车上放着两桶热米汤和一摞玉米饼,蒸汽裹着米香,在工地上飘开。她把车停在老槐树下,对着工地上喊:“卫国、小李、小桃,快过来!陈叔也在这儿,等着你们呢!”
王卫国放下木椽,往老槐树走。树下坐着个穿灰布军装的老人,头发花白,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左手缺了半截食指,正拿着个缺口的粗瓷碗,慢慢喝着米汤。是武工队的陈老根,大家都叫他“陈叔”——他是武工队的老炊事员,跟着张连长打了八年鬼子,抗战初期就加入了队伍,现在腿上落了伤,没法上工地,就每天来树下坐着,看大家干活。
“陈叔!”小李跑过来,手里还攥着根刚锯下来的木片,“您今天也来啦!俺昨天听张连长说,您当年用土炮打鬼子的据点,可厉害了!”
陈老根放下碗,笑了笑,皱纹挤在一起,像老树皮上的纹路:“啥厉害不厉害的,都是被逼出来的。那时候啊,别说土炮,连把正经的步枪都没有,咱们靠的,就是乡亲们给的镰刀、锄头,还有不怕死的劲。”
小桃抱着笔记本跑过来,在陈老根身边坐下,铅笔已经削好:“陈叔,您给俺们讲讲抗战初期的事呗?李老师说,咱们要把前辈的故事记下来,教给以后的孩子。”她的笔记本上,已经写了“赵老栓打铁”“吴哥炸粮车”的故事,现在翻到新的一页,等着记陈叔的经历。
王卫国也在旁边坐下,空冥天赋悄然展开。眉心的发烫感带着一丝“好奇”——他在异时空的历史课本上读过“抗战初期华北敌后游击战艰难”,却从来没听过活生生的故事。他看着陈老根左手的断指,看着那只缺口的粗瓷碗,心里猜想着,这背后藏着怎样的经历。
“要说初期啊,那可比现在难十倍、百倍。”陈老根拿起粗瓷碗,用袖子擦了擦碗沿的缺口,“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鬼子刚进华北,到处烧杀抢掠,咱们马家堡旁边的张家庄,一夜之间就没了大半。那时候还没有武工队,就几个八路军的同志来动员,说要跟鬼子干,可咱们手里啥都没有——我当时还是个种地的,就带了把家里的镰刀,跟着他们走了。”
“镰刀能打鬼子吗?”小石头凑过来,睁着大眼睛问。他手里拿着个小木枪,是小李给他做的。
陈老根摸了摸小石头的头,从怀里掏出一把镰刀——镰刀头磨得发亮,木柄上缠着布条,布条都快磨烂了:“这就是我当年带的镰刀,你别小瞧它,当年咱们伏击鬼子的粮车,全靠它呢!”他把镰刀递给小李,“你试试,沉不沉?那时候咱们没枪,就每人带一把这样的镰刀,藏在麦地里,等鬼子的粮车过来,就冲上去割马腿,抢粮食。”
小李接过镰刀,沉甸甸的,比他的步枪轻不了多少。他试着挥了挥,木柄上的布条蹭过手心,有点糙:“陈叔,用镰刀割马腿,鬼子不打你们吗?”
“打啊,怎么不打?”陈老根的声音低了些,眼神飘向远处的太行山,像是在回忆过去,“有次伏击,鬼子的机枪扫过来,咱们队里的小王,才十八岁,为了掩护大家抢粮食,扑在我身上,结果……”他顿了顿,咳嗽了两声,“后来我才知道,他家里就他一个儿子,他娘还在等着他回家呢。”
工地上的锤声停了下来,张连长和王破军也走了过来,坐在老槐树下。张连长递给陈老根一袋旱烟:“陈叔,您给孩子们讲讲雪夜送情报的事吧,让他们知道,那时候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情报是怎么送出去的。”
陈老根点上旱烟,烟雾在他面前散开,混着傍晚的炊烟。“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冬天,雪下得齐腰深,咱们要给邻村的武工队送情报,说鬼子要去扫荡。我和另一个同志,背着情报,揣着两块冻硬的玉米饼,就往山里走。”他伸出右手,指节粗大,上面还有冻裂的疤痕,“那雪啊,踩下去就没到大腿根,风刮在脸上,像刀子割一样。走了半夜,我那同志的脚冻僵了,脱了鞋一看,脚趾都黑了——后来他把脚趾冻掉了三个,却还笑着说,情报送到了,值了。”
王卫国心里一震,空冥天赋里,他仿佛看到了那个雪夜——两个身影在齐腰深的雪里跋涉,风卷着雪花,看不清路,手里的情报用油纸包着,紧紧揣在怀里。他想起异时空看过的一部纪录片,里面有个老兵也讲过雪夜送情报的事,当时他只觉得心疼,现在听陈老根亲口说,才知道那不是“心疼”两个字能概括的——是用身体扛着的责任,是哪怕冻掉脚趾,也不能让情报落在鬼子手里。
“那时候,乡亲们也帮了咱们不少。”陈老根接着说,眼神柔和了些,“有次咱们武工队被鬼子追,躲进了马家堡的地道。赵老栓的爹,也就是老老栓,冒着风险给咱们送吃的,还把家里的铁匠炉改成了秘密武器库,给咱们打镰刀、打长矛。有次鬼子搜村,老老栓把咱们藏在柴房里,自己却被鬼子带走了,回来的时候,腿都被打断了,却没说一句软话。”
赵婶正好过来添米汤,听到这话,眼圈红了:“俺爹那时候总说,鬼子再凶,也凶不过咱们中国人的骨气。他到死都在说,一定要看到鬼子投降的那天,现在总算如愿了。”
小桃在笔记本上飞快地写着,笔尖都快划破纸页:“陈叔,您再讲讲土炮打据点的事呗?张连长说,您当年还亲手做过土炮呢!”
“土炮啊,那可是咱们的宝贝。”陈老根笑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些,“那时候咱们没炮,就用铁管子当炮筒,里面装上火药、铁砂,再用木头做炮架。有次打鬼子的小据点,咱们把土炮架在山坡上,我来点火——那土炮后坐力大,我被震得坐在地上,耳朵嗡嗡响,可看到据点的门被炸开,心里比啥都痛快!”他顿了顿,又说,“不过土炮也危险,有次咱们队里的小李子(不是现在的小李),点火的时候没躲好,被炮筒烫掉了一块皮,却还笑着说,只要能打鬼子,烫掉块皮算啥。”
小李摸了摸自己左臂的伤疤,突然觉得这伤疤一点都不疼了:“陈叔,俺现在有步枪了,还有迫击炮,要是您当年有这些,肯定能打更多鬼子!”
“是啊,现在好了。”陈老根看着小李,眼里满是欣慰,“你们现在有枪有炮,有学堂,有乡亲们支持,比咱们当年强多了。可你们要记住,不管以后有多好,都不能忘了,现在的日子,是用多少人的命换来的——是小王的命,是送情报同志的脚趾,是老老栓的腿,还有无数没留下名字的人,他们都在看着咱们呢。”
王卫国接过赵婶递来的米汤,喝了一口,温热的米汤滑进喉咙,却暖不了心里的沉重。他看着陈老根左手的断指,看着那把磨亮的镰刀,看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突然想起异时空的历史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抗战时期的镰刀、土炮、情报袋,旁边写着“1937-1945,华北敌后游击战遗物”。以前他看那些展品,只觉得是“文物”,现在才知道,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像陈老根这样的人,用血汗和生命写就的故事。
“陈叔,您后悔吗?”王卫国突然问,声音很轻,“当年那么难,您有没有想过放弃?”
陈老根愣了愣,然后摇了摇头,拿起那只缺口的粗瓷碗,轻轻摩挲着:“不后悔。你看现在,鬼子投降了,孩子们能上学了,乡亲们能安心种地了,这就是咱们当年拼了命要换的日子。有次我做梦,梦到小王和送情报的同志,他们问我,鬼子走了吗?我说走了,咱们赢了,他们就笑了。”
傍晚的夕阳把老槐树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工地和大家的身上。张连长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同志们,乡亲们,陈叔的故事,就是咱们抗战的故事。咱们现在盖学校,种麦子,就是要让后人记住这些故事,记住来之不易的胜利。”
王破军走到陈老根身边,递给他一杯热茶:“陈叔,您讲的这些,比《玄真子兵要》里的战术更珍贵。‘善战者,先有魂’,咱们的魂,就是这些不怕苦、不怕死的骨气。”
大家渐渐散开,有的回工地继续干活,有的带着孩子回家,小桃还在缠着陈老根,问有没有其他故事,要记在笔记本里。王卫国坐在老槐树下,手里攥着母亲的手帕,空冥天赋悄然展开——他能“闻”到米汤的余香,能“听”到工地的锤声和孩子们的笑声,能“感觉”到陈老根讲的那些故事,像一股股暖流,融进他的心里。
他想起异时空里,自己曾在历史课上问老师:“抗战那么难,为什么咱们还能赢?”老师说:“因为中国人有骨气,有信念,有无数像老兵一样的人,不放弃。”现在他终于懂了,这骨气不是课本上的文字,是陈老根的断指,是送情报同志的脚趾,是老老栓的腿;这信念不是口号,是哪怕用镰刀也要打鬼子,是雪夜也要送情报,是明明知道会牺牲,却还是要往前走。
“卫国,该去给学校的房梁刷桐油了。”小李跑过来,手里拿着个油刷,“陈叔说,等学校盖好了,要给咱们讲更多故事呢!”
王卫国点点头,站起来,往工地走。夕阳落在他的身上,像披了件金色的衣裳。他知道,听陈老根讲这些故事,不是为了沉浸在过去的艰难里,而是为了记住——记住那些牺牲的人,记住胜利的来之不易,然后带着这份记忆,更坚定地往前走,去盖学校,去找母亲,去实现“强我中华”的誓言。
走到工地旁,他抬头望了望刚立起的房梁,房梁上还留着锯子的痕迹,却已经透着希望的样子。空冥状态里,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学校——孩子们坐在亮堂堂的教室里,读着“强我中华”的课文,李老师拿着陈老根的故事笔记本,给孩子们讲抗战的事,而陈老根,就坐在老槐树下,看着这一切,笑得像个孩子。
“加油干!”王卫国对着工地的乡亲们喊了一声,拿起油刷,往房梁上刷去。桐油的清香在空气中散开,混着麦香和木屑的味道,像在为未来的日子,写下最踏实的注脚。
“歇会儿啦!喝口米汤解解渴!”赵婶推着独轮车从村口过来,车上放着两桶热米汤和一摞玉米饼,蒸汽裹着米香,在工地上飘开。她把车停在老槐树下,对着工地上喊:“卫国、小李、小桃,快过来!陈叔也在这儿,等着你们呢!”
王卫国放下木椽,往老槐树走。树下坐着个穿灰布军装的老人,头发花白,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左手缺了半截食指,正拿着个缺口的粗瓷碗,慢慢喝着米汤。是武工队的陈老根,大家都叫他“陈叔”——他是武工队的老炊事员,跟着张连长打了八年鬼子,抗战初期就加入了队伍,现在腿上落了伤,没法上工地,就每天来树下坐着,看大家干活。
“陈叔!”小李跑过来,手里还攥着根刚锯下来的木片,“您今天也来啦!俺昨天听张连长说,您当年用土炮打鬼子的据点,可厉害了!”
陈老根放下碗,笑了笑,皱纹挤在一起,像老树皮上的纹路:“啥厉害不厉害的,都是被逼出来的。那时候啊,别说土炮,连把正经的步枪都没有,咱们靠的,就是乡亲们给的镰刀、锄头,还有不怕死的劲。”
小桃抱着笔记本跑过来,在陈老根身边坐下,铅笔已经削好:“陈叔,您给俺们讲讲抗战初期的事呗?李老师说,咱们要把前辈的故事记下来,教给以后的孩子。”她的笔记本上,已经写了“赵老栓打铁”“吴哥炸粮车”的故事,现在翻到新的一页,等着记陈叔的经历。
王卫国也在旁边坐下,空冥天赋悄然展开。眉心的发烫感带着一丝“好奇”——他在异时空的历史课本上读过“抗战初期华北敌后游击战艰难”,却从来没听过活生生的故事。他看着陈老根左手的断指,看着那只缺口的粗瓷碗,心里猜想着,这背后藏着怎样的经历。
“要说初期啊,那可比现在难十倍、百倍。”陈老根拿起粗瓷碗,用袖子擦了擦碗沿的缺口,“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鬼子刚进华北,到处烧杀抢掠,咱们马家堡旁边的张家庄,一夜之间就没了大半。那时候还没有武工队,就几个八路军的同志来动员,说要跟鬼子干,可咱们手里啥都没有——我当时还是个种地的,就带了把家里的镰刀,跟着他们走了。”
“镰刀能打鬼子吗?”小石头凑过来,睁着大眼睛问。他手里拿着个小木枪,是小李给他做的。
陈老根摸了摸小石头的头,从怀里掏出一把镰刀——镰刀头磨得发亮,木柄上缠着布条,布条都快磨烂了:“这就是我当年带的镰刀,你别小瞧它,当年咱们伏击鬼子的粮车,全靠它呢!”他把镰刀递给小李,“你试试,沉不沉?那时候咱们没枪,就每人带一把这样的镰刀,藏在麦地里,等鬼子的粮车过来,就冲上去割马腿,抢粮食。”
小李接过镰刀,沉甸甸的,比他的步枪轻不了多少。他试着挥了挥,木柄上的布条蹭过手心,有点糙:“陈叔,用镰刀割马腿,鬼子不打你们吗?”
“打啊,怎么不打?”陈老根的声音低了些,眼神飘向远处的太行山,像是在回忆过去,“有次伏击,鬼子的机枪扫过来,咱们队里的小王,才十八岁,为了掩护大家抢粮食,扑在我身上,结果……”他顿了顿,咳嗽了两声,“后来我才知道,他家里就他一个儿子,他娘还在等着他回家呢。”
工地上的锤声停了下来,张连长和王破军也走了过来,坐在老槐树下。张连长递给陈老根一袋旱烟:“陈叔,您给孩子们讲讲雪夜送情报的事吧,让他们知道,那时候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情报是怎么送出去的。”
陈老根点上旱烟,烟雾在他面前散开,混着傍晚的炊烟。“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冬天,雪下得齐腰深,咱们要给邻村的武工队送情报,说鬼子要去扫荡。我和另一个同志,背着情报,揣着两块冻硬的玉米饼,就往山里走。”他伸出右手,指节粗大,上面还有冻裂的疤痕,“那雪啊,踩下去就没到大腿根,风刮在脸上,像刀子割一样。走了半夜,我那同志的脚冻僵了,脱了鞋一看,脚趾都黑了——后来他把脚趾冻掉了三个,却还笑着说,情报送到了,值了。”
王卫国心里一震,空冥天赋里,他仿佛看到了那个雪夜——两个身影在齐腰深的雪里跋涉,风卷着雪花,看不清路,手里的情报用油纸包着,紧紧揣在怀里。他想起异时空看过的一部纪录片,里面有个老兵也讲过雪夜送情报的事,当时他只觉得心疼,现在听陈老根亲口说,才知道那不是“心疼”两个字能概括的——是用身体扛着的责任,是哪怕冻掉脚趾,也不能让情报落在鬼子手里。
“那时候,乡亲们也帮了咱们不少。”陈老根接着说,眼神柔和了些,“有次咱们武工队被鬼子追,躲进了马家堡的地道。赵老栓的爹,也就是老老栓,冒着风险给咱们送吃的,还把家里的铁匠炉改成了秘密武器库,给咱们打镰刀、打长矛。有次鬼子搜村,老老栓把咱们藏在柴房里,自己却被鬼子带走了,回来的时候,腿都被打断了,却没说一句软话。”
赵婶正好过来添米汤,听到这话,眼圈红了:“俺爹那时候总说,鬼子再凶,也凶不过咱们中国人的骨气。他到死都在说,一定要看到鬼子投降的那天,现在总算如愿了。”
小桃在笔记本上飞快地写着,笔尖都快划破纸页:“陈叔,您再讲讲土炮打据点的事呗?张连长说,您当年还亲手做过土炮呢!”
“土炮啊,那可是咱们的宝贝。”陈老根笑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些,“那时候咱们没炮,就用铁管子当炮筒,里面装上火药、铁砂,再用木头做炮架。有次打鬼子的小据点,咱们把土炮架在山坡上,我来点火——那土炮后坐力大,我被震得坐在地上,耳朵嗡嗡响,可看到据点的门被炸开,心里比啥都痛快!”他顿了顿,又说,“不过土炮也危险,有次咱们队里的小李子(不是现在的小李),点火的时候没躲好,被炮筒烫掉了一块皮,却还笑着说,只要能打鬼子,烫掉块皮算啥。”
小李摸了摸自己左臂的伤疤,突然觉得这伤疤一点都不疼了:“陈叔,俺现在有步枪了,还有迫击炮,要是您当年有这些,肯定能打更多鬼子!”
“是啊,现在好了。”陈老根看着小李,眼里满是欣慰,“你们现在有枪有炮,有学堂,有乡亲们支持,比咱们当年强多了。可你们要记住,不管以后有多好,都不能忘了,现在的日子,是用多少人的命换来的——是小王的命,是送情报同志的脚趾,是老老栓的腿,还有无数没留下名字的人,他们都在看着咱们呢。”
王卫国接过赵婶递来的米汤,喝了一口,温热的米汤滑进喉咙,却暖不了心里的沉重。他看着陈老根左手的断指,看着那把磨亮的镰刀,看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突然想起异时空的历史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抗战时期的镰刀、土炮、情报袋,旁边写着“1937-1945,华北敌后游击战遗物”。以前他看那些展品,只觉得是“文物”,现在才知道,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像陈老根这样的人,用血汗和生命写就的故事。
“陈叔,您后悔吗?”王卫国突然问,声音很轻,“当年那么难,您有没有想过放弃?”
陈老根愣了愣,然后摇了摇头,拿起那只缺口的粗瓷碗,轻轻摩挲着:“不后悔。你看现在,鬼子投降了,孩子们能上学了,乡亲们能安心种地了,这就是咱们当年拼了命要换的日子。有次我做梦,梦到小王和送情报的同志,他们问我,鬼子走了吗?我说走了,咱们赢了,他们就笑了。”
傍晚的夕阳把老槐树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工地和大家的身上。张连长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土:“同志们,乡亲们,陈叔的故事,就是咱们抗战的故事。咱们现在盖学校,种麦子,就是要让后人记住这些故事,记住来之不易的胜利。”
王破军走到陈老根身边,递给他一杯热茶:“陈叔,您讲的这些,比《玄真子兵要》里的战术更珍贵。‘善战者,先有魂’,咱们的魂,就是这些不怕苦、不怕死的骨气。”
大家渐渐散开,有的回工地继续干活,有的带着孩子回家,小桃还在缠着陈老根,问有没有其他故事,要记在笔记本里。王卫国坐在老槐树下,手里攥着母亲的手帕,空冥天赋悄然展开——他能“闻”到米汤的余香,能“听”到工地的锤声和孩子们的笑声,能“感觉”到陈老根讲的那些故事,像一股股暖流,融进他的心里。
他想起异时空里,自己曾在历史课上问老师:“抗战那么难,为什么咱们还能赢?”老师说:“因为中国人有骨气,有信念,有无数像老兵一样的人,不放弃。”现在他终于懂了,这骨气不是课本上的文字,是陈老根的断指,是送情报同志的脚趾,是老老栓的腿;这信念不是口号,是哪怕用镰刀也要打鬼子,是雪夜也要送情报,是明明知道会牺牲,却还是要往前走。
“卫国,该去给学校的房梁刷桐油了。”小李跑过来,手里拿着个油刷,“陈叔说,等学校盖好了,要给咱们讲更多故事呢!”
王卫国点点头,站起来,往工地走。夕阳落在他的身上,像披了件金色的衣裳。他知道,听陈老根讲这些故事,不是为了沉浸在过去的艰难里,而是为了记住——记住那些牺牲的人,记住胜利的来之不易,然后带着这份记忆,更坚定地往前走,去盖学校,去找母亲,去实现“强我中华”的誓言。
走到工地旁,他抬头望了望刚立起的房梁,房梁上还留着锯子的痕迹,却已经透着希望的样子。空冥状态里,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学校——孩子们坐在亮堂堂的教室里,读着“强我中华”的课文,李老师拿着陈老根的故事笔记本,给孩子们讲抗战的事,而陈老根,就坐在老槐树下,看着这一切,笑得像个孩子。
“加油干!”王卫国对着工地的乡亲们喊了一声,拿起油刷,往房梁上刷去。桐油的清香在空气中散开,混着麦香和木屑的味道,像在为未来的日子,写下最踏实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