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穹”项目。
当林哲在高层绝密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这个名字,并展示其核心——那份来自系统奖励的、颠覆了传统化学火箭模式的 “量子效应-电磁混合推进系统” 技术蓝图时,整个会议室陷入了长达一分钟的、近乎凝滞的寂静。
推进器原理被彻底改写。
不再是依靠燃烧化学燃料产生剧烈反作用力,而是通过激发特定量子态,在强电磁场约束下,产生一种稳定而强大的定向能流,推动飞行器前进。
其核心优势令人瞠目结舌:
· 体积与重量大幅缩减:抛弃了庞大的燃料储罐和复杂燃烧室,推进模块紧凑高效。
· 能量利用效率极高:能量直接转化为推力,损耗极低,单位质量推进剂产生的总冲量(比冲)是传统液氢液氧火箭的数十倍乃至上百倍。
· 推力可精准调节:从微牛级的精细姿态调整到千牛级的强劲加速,可实现无缝平滑切换。
· 近乎无限的续航潜力:在太空中,只要能源充足(例如搭配超大功率的碳基电池阵列或未来可能的空间核能),理论上可实现近乎无限的持续加速与航行。
· 完全可重复使用:核心推进器无活动部件磨损,关键材料耐极端环境,理论上可实现成千上万次无损回收发射,将单次发射成本降至一个令人发指的程度。
这已不仅仅是革新,这是将人类通往太空的道路,从崎岖陡峭、代价高昂的“登山小路”,直接拓宽成了平坦笔直的“星际高速公路”!
“这意味着…我们不仅可以廉价、频繁地往返近地轨道,建立大型空间站、太空工厂…”一位资深航天工程师声音颤抖,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我们甚至可以轻松前往月球、火星,乃至更远的深空!太空探索的成本壁垒,将被彻底打破!”
然而,林哲接下来的话,给这份狂热浇下了一盆必要的冷水。
“但是,”他切换了全息投影,展示出另一份材料性能需求列表,“要实现长时间、远距离的载人深空航行,我们还需要解决另一个关键问题——飞船本身。”
列表上的要求极为苛刻:
· 极端环境耐受性:需承受宇宙射线长期轰击、巨大温差(阳面数百摄氏度,阴面零下两百多度)、微流星体撞击等。
· 结构强度与轻量化:在保证足够结构强度以承受加速载荷和内部气压的同时,必须尽可能降低自重,否则再高效的推进器也会被质量拖累。
· 智能材料特性:最好能具备自我修复、辐射屏蔽自适应调节等能力。
“我们现有的最先进材料,无论是碳复合材料还是特种合金,都无法完全满足这些要求,尤其是在长期可靠性方面。”材料部门的负责人眉头紧锁。
“这需要材料科学的基础性突破,可能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久…”
“所以,‘星穹’项目将分两步走。”林哲清晰地规划出路径。
“第一阶段:打造基于新型推进器的、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系统。 目标是将近地轨道发射成本降低至现有水平的百分之一以下,彻底掌控地球通往太空的‘低成本快速通道’,为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奠定基础。这个阶段,利用现有材料科技,经过优化,可以实现。”
会议室里的人们纷纷点头,仅此一项,就足以让星寰科技成为全球航天领域无可争议的霸主,并催生出一个全新的太空经济生态。
“第二阶段:”林哲的声音带着一种望向远方的深邃,“集中力量,攻克下一代星际飞船材料技术。 这需要我们在材料学、物理学基础上进行源头创新。我建议,成立‘星寰高等研究院’,汇聚全球顶尖的科学家,不计短期回报,投入前瞻性基础研究。”
这个规划,既有短期内可见的、震撼世界的商业和战略前景,又有布局长远的、关乎人类命运的科技野心。
“星穹”项目被列为星寰科技最高机密,保密等级超越“磐石”。
研发基地选址在西北某个人迹罕至的荒漠深处,依托军方提供的绝佳保密环境。
来自全球航天、物理、材料领域的顶尖专家,在签署了最为严苛的保密协议后,被“星寰高等研究院”的优厚条件和宏大愿景所吸引,悄然汇聚于此。
然而,就在林哲将目光投向星辰大海之时,脚下的荆棘并未减少。
“新能源联盟”的反扑比预想的更快。
他们联合游说欧美政府,以“技术安全”和“供应链风险”为由,试图推动对星寰科技碳基电池技术设置更高的市场准入壁垒,甚至讨论建立“去星寰化”的区域电池技术标准。
国际资本市场上,关于星寰科技“技术路线过于激进”、“研发投入黑洞风险”、“估值已严重透支未来”的看空报告开始增多,显然是配合舆论打压,试图影响星寰的股价和融资环境。
更让林哲警觉的是,幽灵捕捉到,“普罗米修斯资本”控制的数个基金会,开始向几家顶尖的、但与星寰暂无合作的材料科学研究机构和大学实验室,注入大笔“非限定用途”的捐赠资金。
其目标,似乎直指“星穹”项目第二阶段的关键瓶颈!
“他们似乎总能嗅到我们的下一步方向。”CEO忧心忡忡。
“不是嗅到,是推导。”林哲冷静分析。
“站在他们的位置,推导星寰科技的必然发展方向,航天是显而易见的选择。他们在提前布局,试图在我们最关键的瓶颈环节,埋下钉子,或者…抢先突破。”
对手的难缠,远超预期。
这不仅是一场商业竞争,更像是一场围绕未来科技制高点的全面博弈。
林哲站在办公室的星空顶下(一种模拟真实星空的室内装置),仰望着那些遥远的光点。
脚下的商业缠斗、舆论攻讦、资本暗战,固然烦琐,却不过是通往星穹之路上必须铲除的荆棘。
他的目标,始终是那片无垠的黑暗与璀璨。
“加快‘星穹’一期火箭的研发和测试进度。”他下达指令,语气不容置疑。
“同时,以‘星寰高等研究院’的名义,在全球范围内,秘密启动‘超结构材料’攻关计划,不惜一切代价,网罗人才,加快基础研究。”
他知道,时间不站在懈怠者一边。
必须在对手形成有效围堵之前,将通往星辰大海的钥匙,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这场跨越星辰与现实的双重征途,注定孤独,却意义非凡。
当林哲在高层绝密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这个名字,并展示其核心——那份来自系统奖励的、颠覆了传统化学火箭模式的 “量子效应-电磁混合推进系统” 技术蓝图时,整个会议室陷入了长达一分钟的、近乎凝滞的寂静。
推进器原理被彻底改写。
不再是依靠燃烧化学燃料产生剧烈反作用力,而是通过激发特定量子态,在强电磁场约束下,产生一种稳定而强大的定向能流,推动飞行器前进。
其核心优势令人瞠目结舌:
· 体积与重量大幅缩减:抛弃了庞大的燃料储罐和复杂燃烧室,推进模块紧凑高效。
· 能量利用效率极高:能量直接转化为推力,损耗极低,单位质量推进剂产生的总冲量(比冲)是传统液氢液氧火箭的数十倍乃至上百倍。
· 推力可精准调节:从微牛级的精细姿态调整到千牛级的强劲加速,可实现无缝平滑切换。
· 近乎无限的续航潜力:在太空中,只要能源充足(例如搭配超大功率的碳基电池阵列或未来可能的空间核能),理论上可实现近乎无限的持续加速与航行。
· 完全可重复使用:核心推进器无活动部件磨损,关键材料耐极端环境,理论上可实现成千上万次无损回收发射,将单次发射成本降至一个令人发指的程度。
这已不仅仅是革新,这是将人类通往太空的道路,从崎岖陡峭、代价高昂的“登山小路”,直接拓宽成了平坦笔直的“星际高速公路”!
“这意味着…我们不仅可以廉价、频繁地往返近地轨道,建立大型空间站、太空工厂…”一位资深航天工程师声音颤抖,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我们甚至可以轻松前往月球、火星,乃至更远的深空!太空探索的成本壁垒,将被彻底打破!”
然而,林哲接下来的话,给这份狂热浇下了一盆必要的冷水。
“但是,”他切换了全息投影,展示出另一份材料性能需求列表,“要实现长时间、远距离的载人深空航行,我们还需要解决另一个关键问题——飞船本身。”
列表上的要求极为苛刻:
· 极端环境耐受性:需承受宇宙射线长期轰击、巨大温差(阳面数百摄氏度,阴面零下两百多度)、微流星体撞击等。
· 结构强度与轻量化:在保证足够结构强度以承受加速载荷和内部气压的同时,必须尽可能降低自重,否则再高效的推进器也会被质量拖累。
· 智能材料特性:最好能具备自我修复、辐射屏蔽自适应调节等能力。
“我们现有的最先进材料,无论是碳复合材料还是特种合金,都无法完全满足这些要求,尤其是在长期可靠性方面。”材料部门的负责人眉头紧锁。
“这需要材料科学的基础性突破,可能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久…”
“所以,‘星穹’项目将分两步走。”林哲清晰地规划出路径。
“第一阶段:打造基于新型推进器的、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系统。 目标是将近地轨道发射成本降低至现有水平的百分之一以下,彻底掌控地球通往太空的‘低成本快速通道’,为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奠定基础。这个阶段,利用现有材料科技,经过优化,可以实现。”
会议室里的人们纷纷点头,仅此一项,就足以让星寰科技成为全球航天领域无可争议的霸主,并催生出一个全新的太空经济生态。
“第二阶段:”林哲的声音带着一种望向远方的深邃,“集中力量,攻克下一代星际飞船材料技术。 这需要我们在材料学、物理学基础上进行源头创新。我建议,成立‘星寰高等研究院’,汇聚全球顶尖的科学家,不计短期回报,投入前瞻性基础研究。”
这个规划,既有短期内可见的、震撼世界的商业和战略前景,又有布局长远的、关乎人类命运的科技野心。
“星穹”项目被列为星寰科技最高机密,保密等级超越“磐石”。
研发基地选址在西北某个人迹罕至的荒漠深处,依托军方提供的绝佳保密环境。
来自全球航天、物理、材料领域的顶尖专家,在签署了最为严苛的保密协议后,被“星寰高等研究院”的优厚条件和宏大愿景所吸引,悄然汇聚于此。
然而,就在林哲将目光投向星辰大海之时,脚下的荆棘并未减少。
“新能源联盟”的反扑比预想的更快。
他们联合游说欧美政府,以“技术安全”和“供应链风险”为由,试图推动对星寰科技碳基电池技术设置更高的市场准入壁垒,甚至讨论建立“去星寰化”的区域电池技术标准。
国际资本市场上,关于星寰科技“技术路线过于激进”、“研发投入黑洞风险”、“估值已严重透支未来”的看空报告开始增多,显然是配合舆论打压,试图影响星寰的股价和融资环境。
更让林哲警觉的是,幽灵捕捉到,“普罗米修斯资本”控制的数个基金会,开始向几家顶尖的、但与星寰暂无合作的材料科学研究机构和大学实验室,注入大笔“非限定用途”的捐赠资金。
其目标,似乎直指“星穹”项目第二阶段的关键瓶颈!
“他们似乎总能嗅到我们的下一步方向。”CEO忧心忡忡。
“不是嗅到,是推导。”林哲冷静分析。
“站在他们的位置,推导星寰科技的必然发展方向,航天是显而易见的选择。他们在提前布局,试图在我们最关键的瓶颈环节,埋下钉子,或者…抢先突破。”
对手的难缠,远超预期。
这不仅是一场商业竞争,更像是一场围绕未来科技制高点的全面博弈。
林哲站在办公室的星空顶下(一种模拟真实星空的室内装置),仰望着那些遥远的光点。
脚下的商业缠斗、舆论攻讦、资本暗战,固然烦琐,却不过是通往星穹之路上必须铲除的荆棘。
他的目标,始终是那片无垠的黑暗与璀璨。
“加快‘星穹’一期火箭的研发和测试进度。”他下达指令,语气不容置疑。
“同时,以‘星寰高等研究院’的名义,在全球范围内,秘密启动‘超结构材料’攻关计划,不惜一切代价,网罗人才,加快基础研究。”
他知道,时间不站在懈怠者一边。
必须在对手形成有效围堵之前,将通往星辰大海的钥匙,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这场跨越星辰与现实的双重征途,注定孤独,却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