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第三筛——技艺即战力-《穿越明末:从煤山遗恨到寰宇一统》

  清晨的校场飘着淡淡的硝烟味,旗幡被风扯得猎猎作响。一百八十名通过第二筛的候选者站成三列,最前排的明军逃兵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军服,腰间还挂着锈迹斑斑的腰牌;中间的猎户们背着弓箭,裤脚沾着松针;后排的矿工扛着锄头,手掌上的老茧泛着青白色。

  李昊站在点将台上,手里攥着个铜哨——那是他从军时用的,吹起来声音尖锐,能穿透人群的嘈杂。他望着台下的三组人马,轻声对韩通说:“今日要筛的,不是‘能不能打’,是‘会不会打’——仁义卫不养花架子,只养能拼刺刀、能守阵地的实在人。”

  韩通点头,举起铜哨吹了三声。哨声未落,三组人已各自列阵,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第一组是赵三带的二十名逃兵。他们是原宣府镇的残部,曾跟着赵三在松山打过仗,对“鸳鸯阵”熟得很。

  “起阵!”赵三大喝一声,二十人迅速排成两列,前排持盾,后排架枪,阵型紧凑得像块铁板。可没过多久,问题就出来了——前排的盾手偷偷揉肩膀,后排的枪手交头接耳,甚至有个小伙子趁人不注意,把枪往地上一戳,蹲下来系鞋带。

  李昊的眉头皱了起来。他走下点将台,站在阵前,声音冷得像冰:“赵百户,这就是你练的‘鸳鸯阵’?”

  赵三愣了愣,随即梗着脖子:“公子,这阵是当年戚继光传下来的,能抗蒙古骑兵!俺们练了半年,熟得很!”

  “熟得很?”李昊指着前排的盾手,“他的盾歪了,漏出半边身子;后排的枪手,枪杆歪了三寸——这样的阵,能挡得住清军的马刀吗?”

  人群里传来窃窃私语。赵三的脸涨得通红:“俺们……俺们是逃兵,没时间练纪律!”

  “没时间?”李昊突然提高声音,“仁义卫的兵,从起床到睡觉,每一刻都要练纪律!阵型是死的,人是活的——你当逃兵时,纪律能救你的命;现在当仁义卫,纪律能救更多人的命!”

  他一把扯下赵三腰间的腰牌,摔在地上:“仁义卫不认‘前官’,不认‘旧功’,只认‘当下’!你要是不服,现在就滚去屯田营,扛锄头!”

  赵三盯着地上的腰牌,咬了咬牙,捡起来攥在手里:“俺……俺听公子的!”

  第二组是林小七带的五十名猎户。他们来自太行山各个山头,有的从小跟着爹爹打猎,有的曾在山林里躲过清军的搜捕,对地形熟得像自己的手掌。

  “出发!”林小七吹了声口哨,五十人立刻散开,像一群融入山林的豹子。他们有的爬树设置陷阱,有的在草丛里埋毒箭,有的绕到“敌阵”后方,用铜铃制造动静。

  不到一炷香的功夫,“敌阵”里传来惨叫声——三个“敌人”踩中了猎户们挖的深坑,腿被竹签扎得鲜血直流;两个“敌人”被毒箭射中,倒在地上抽搐;还有两个“敌人”,被绕后的猎户用柴刀砍翻。

  李昊的眼睛亮了。他走过去,摸着地上的一根毒箭——箭杆是用硬木做的,箭头涂着黑色的药泥,显然是猎户们用山里的毒草熬的。

  “好手段!”李昊拍了拍林小七的肩膀,“懂地形,会用地利,这才是斥候该有的样子!”

  林小七挠了挠头,脸上露出野性的笑:“俺们山里人,打猎时就靠这本事——不管老虎还是狼,都得栽在咱手里!”

  旁边的顾炎武点头:“这孩子,天生是斥候的料。仁义卫的斥候营,就得要这种能钻山林、能摸敌情的。”

  第三组是陈大壮领的三十名矿工。他们是冀州煤矿的矿工,矿洞塌了后逃到太行山,手里的锄头比刀还熟。

  “挖壕沟!”陈大壮喊了一声,三十人立刻抡起锄头,往地上砸去。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像一群勤劳的蚂蚁——有的挖土,有的运土,有的夯实沟壁,不到一个时辰,就挖了一条长二十丈、深一丈的壕沟。

  李昊蹲在壕沟边,摸了摸沟壁——夯实的土块硬得像石头,连锄头都难挖进去。他抬头看向陈大壮,只见他满头大汗,衣服都被汗水浸得透湿,却还在喊:“加把劲!再挖两丈,就能筑营垒了!”

  “好样的!”李昊站起来,对韩通说,“这三十人,去工兵营——仁义卫的营垒,就得要这种能吃苦、能干活的!”

  陈大壮擦了擦汗,憨厚地笑:“俺们矿工,挖煤挖惯了,挖壕沟算啥?只要能守着公子,守着百姓,俺们啥都能干!”

  夕阳把校场染成血红色。三组人马集合在点将台下,李昊望着他们,声音里带着欣慰:“今日的考核,不是要淘汰谁,是要让你们明白——技艺不是花架子,是能救命的本事;战力不是蛮劲,是能守得住阵地的本事。”

  他指着赵三:“你虽曾是逃兵,但只要守纪律,就是仁义卫的好兵!”

  指着林小七:“你懂地形,会打仗,斥候营就交给你!”

  指着陈大壮:“你能吃苦,会筑垒,工兵营就靠你!”

  顾炎武走过来,看着台下的新兵:“这三组人,各有各的技艺,各有各的用处。仁义卫不是‘一刀切’的军队,是‘各展所长’的军队——猎户做斥候,矿工做工兵,逃兵做步兵,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战力。”

  深夜,李昊在书房里整理名册。他翻开新的营编制表,上面写着:

  - 斥候营:统领林小七,五十人,皆为猎户出身,擅长山林伏击、地形侦察;

  - 工兵营:统领陈大壮,三十人,皆为矿工出身,擅长挖壕筑垒、修筑营寨;

  - 步兵营:统领赵三,一百人,皆为明军精锐整编,擅长阵型作战、正面冲锋。

  他合上册子,望着窗外的月亮,轻声说:“技艺是战力的基础,可没有信念和纪律,技艺就是一把没开刃的刀。今日的第三筛,筛出的是‘会打仗的人’,接下来的日子,要教他们‘为谁打仗’。”

  窗外,传来新兵的笑声——林小七在教斥候营认草药,陈大壮在帮工兵营修锄头,赵三在给步兵营讲阵法。李昊知道,从今天起,仁义卫的“战力”,不再是纸上谈兵的“技艺”,而是刻在每个人骨子里的“信念”。

  他们是猎户,是矿工,是逃兵,但从今天起,他们都是仁义卫的战士——

  为守家而战,为百姓而战,为天下太平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