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南营的书房里,烛火熬红了窗纸。
李昊坐在案前,指尖捏着赵刚的信。信纸被泪水浸得发皱,边缘卷着毛边,像片被揉碎的荷叶。墨痕晕开的地方,刚好是“金陵城像块裹着糖衣的毒药”这句——泪水的咸,浸着墨的苦,像把刀,直接扎进他心里。
窗外的演武场上,新招募的士兵正喊着号子练枪。燧发枪的“砰砰”声震得旗杆直晃,杏黄色的“靖南营”旗在风里猎猎作响,像团烧得正烈的火。
李昊展开信,逐字逐句读下去。
赵刚的字迹本来就刚硬,此刻带着泪水的力道,每个字都像从骨头里挤出来的:
“扬州的盐商,把百姓的血熬成蜜——聚宝楼的金砖下,是发霉的米、纤夫的血脚踝;南京的官员,把江山当儿戏——画舫上的《玉树后庭花》,盖过了淮河岸的饿殍哭;秦淮河的歌舞越盛,淮河岸的饿殍越多……”
这些话,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李昊记忆里的画面:
——扬州码头的纤夫,脚腕铁镣磨得血肉模糊,往盐船上扛货,像拖着具没有灵魂的尸体;
——淮河岸的草席,老妇抱着死孩子,断腿男人疯抢炊饼,野狗撕咬着浮尸;
——南京暖阁里的王大人,把玩着田黄印章,说“凤阳丢了再迁都”,歌女的《牡丹亭》唱得软腻,却盖不住窗外的乞丐哀嚎。
原来,赵刚没说假话。那些他亲眼看见的、亲耳听见的,不是偶然,是南明王朝的“常态”——权贵们在糖衣里醉生梦死,百姓在毒药里苟延残喘。
“马士英给咱‘靖南防御使’的虚职,不是恩典,是套索——套住咱的兵,套住咱的枪,让咱替他守着那座快塌了的金陵城。”
李昊的手指顿在这句话上。他想起出使前,马士英握着他的手说“李统领是国之柱石”,想起那些官员递来的名帖,写着“望李大人守好太行”。原来,所有的“信任”“倚重”,都是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绳索——用“守土”的名义,让他们当权贵的挡箭牌。
李昊伸手摸向墙上的“靖南防御使”印信。
印信是青铜铸的,还带着铸模时的毛刺,挂在他腰间时,总像块冰。此刻他摘下来,指尖蹭过印面的“靖南防御使”五个字,冷得刺骨。
“这虚职是毒药。”他轻声说,像在对赵刚说,像在对自己说。
可他偏要吞下去。
不是为了效忠南明,不是为了马士英的“恩典”,是为了让靖南营的枪,有更硬的骨头可啃。
朝廷给了他们“合法身份”,给了他们招兵的借口,给了他们向地方豪强征粮的理由——这些,都是他们对抗清军的筹码。等清军的铁蹄真的踏过来时,他们可以用这把“保护伞”,挡住南明的掣肘,专心守着自己的土地,守着那些不愿做亡国奴的百姓。
窗外传来士兵的呐喊:“第一排,射击!”
“砰砰砰——”
燧发枪的轰鸣震得窗纸簌簌响。李昊望着演武场上的士兵,他们穿着统一的灰布军装,端着枪的架势整齐划一,眼神里透着狠劲——那是他一手练出来的兵,是靖南营的骨头。
李昊转身,对着门外喊:“来人!”
亲兵赵二进来,抱拳:“统领有何吩咐?”
“传令下去。”李昊的声音沉稳,像块压舱石,“扩编计划提前一个月!三月内,我要三千支燧发枪,五千名能打硬仗的兵!”
赵二愣了愣:“统领,咱现在的枪械作坊,月产才五百支……”
“不够?”李昊挑眉,“让张财主加大投入,把工匠的工钱翻一倍。再派十个斥候,去河南、山东收流民——能扛枪的,给粮给钱,招进来!”
“是!”赵二重重点头,转身要走。
“等等。”李昊叫住他,从案头拿起赵刚的信,折好放进信封,“把这个,给所有营官看一遍。”
赵二接过信,瞥见信封上的泪痕,眼神一凛:“末将领命!”
书房里又安静下来。李昊望着窗外的旗杆,旗面上的“靖南营”三个字,在夕阳下泛着红光。他想起赵刚在信里写的:“若有变,末将愿带三千弟兄,保您杀出重围!”
他笑了。
赵刚是清醒的,他是清醒的,靖南营的每一个兄弟,都是清醒的。
他们不会做权贵的挡箭牌,不会替南明守那座快塌的楼。他们的枪,是对准清军的铁蹄;他们的血,是流给百姓的安宁。
夜幕降临时,李昊站在营部的屋顶,望着远处的太行山。
山影黑黢黢的,像头蛰伏的巨兽。他知道,当南明的糖衣化尽,毒药发作时,这头巨兽会醒来,会咆哮,会和他们一起,守着这片土地。
赵刚的信,像盆冷水,浇醒了他对南明的最后一丝幻想。但他不后悔——因为清醒,比幻想更可怕;因为,他们有枪,有兄弟,有要守的人。
“统领!”赵二的声音从楼下传来,“张财主送来了工匠的名单,还有三千两银子的粮饷!”
李昊低头,看见楼下的火把,像条长龙,照亮了营区的路。他笑了,转身走下楼梯。
路还很长,但他们的方向,对了。
- 赵刚的信,是刺破南明虚假繁荣的针,让李昊彻底看清“合法身份”背后的算计——但这针,也让靖南营的骨头更硬。
- 扬州的盐商、南京的官员、淮河的流民,这三幅末世图景,成了靖南营的“清醒剂”。他们知道,自己的枪,不是为了保护那些蛀虫,是为了保护那些还在挣扎的生命。
- 系统兑换的“洋货”完成了探路的使命,而真正的“贡品”,是李昊和赵刚看清的真相——这天下,从来不是某个人的天下,是所有不愿屈服的人的天下。
李昊坐在案前,指尖捏着赵刚的信。信纸被泪水浸得发皱,边缘卷着毛边,像片被揉碎的荷叶。墨痕晕开的地方,刚好是“金陵城像块裹着糖衣的毒药”这句——泪水的咸,浸着墨的苦,像把刀,直接扎进他心里。
窗外的演武场上,新招募的士兵正喊着号子练枪。燧发枪的“砰砰”声震得旗杆直晃,杏黄色的“靖南营”旗在风里猎猎作响,像团烧得正烈的火。
李昊展开信,逐字逐句读下去。
赵刚的字迹本来就刚硬,此刻带着泪水的力道,每个字都像从骨头里挤出来的:
“扬州的盐商,把百姓的血熬成蜜——聚宝楼的金砖下,是发霉的米、纤夫的血脚踝;南京的官员,把江山当儿戏——画舫上的《玉树后庭花》,盖过了淮河岸的饿殍哭;秦淮河的歌舞越盛,淮河岸的饿殍越多……”
这些话,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李昊记忆里的画面:
——扬州码头的纤夫,脚腕铁镣磨得血肉模糊,往盐船上扛货,像拖着具没有灵魂的尸体;
——淮河岸的草席,老妇抱着死孩子,断腿男人疯抢炊饼,野狗撕咬着浮尸;
——南京暖阁里的王大人,把玩着田黄印章,说“凤阳丢了再迁都”,歌女的《牡丹亭》唱得软腻,却盖不住窗外的乞丐哀嚎。
原来,赵刚没说假话。那些他亲眼看见的、亲耳听见的,不是偶然,是南明王朝的“常态”——权贵们在糖衣里醉生梦死,百姓在毒药里苟延残喘。
“马士英给咱‘靖南防御使’的虚职,不是恩典,是套索——套住咱的兵,套住咱的枪,让咱替他守着那座快塌了的金陵城。”
李昊的手指顿在这句话上。他想起出使前,马士英握着他的手说“李统领是国之柱石”,想起那些官员递来的名帖,写着“望李大人守好太行”。原来,所有的“信任”“倚重”,都是套在他们脖子上的绳索——用“守土”的名义,让他们当权贵的挡箭牌。
李昊伸手摸向墙上的“靖南防御使”印信。
印信是青铜铸的,还带着铸模时的毛刺,挂在他腰间时,总像块冰。此刻他摘下来,指尖蹭过印面的“靖南防御使”五个字,冷得刺骨。
“这虚职是毒药。”他轻声说,像在对赵刚说,像在对自己说。
可他偏要吞下去。
不是为了效忠南明,不是为了马士英的“恩典”,是为了让靖南营的枪,有更硬的骨头可啃。
朝廷给了他们“合法身份”,给了他们招兵的借口,给了他们向地方豪强征粮的理由——这些,都是他们对抗清军的筹码。等清军的铁蹄真的踏过来时,他们可以用这把“保护伞”,挡住南明的掣肘,专心守着自己的土地,守着那些不愿做亡国奴的百姓。
窗外传来士兵的呐喊:“第一排,射击!”
“砰砰砰——”
燧发枪的轰鸣震得窗纸簌簌响。李昊望着演武场上的士兵,他们穿着统一的灰布军装,端着枪的架势整齐划一,眼神里透着狠劲——那是他一手练出来的兵,是靖南营的骨头。
李昊转身,对着门外喊:“来人!”
亲兵赵二进来,抱拳:“统领有何吩咐?”
“传令下去。”李昊的声音沉稳,像块压舱石,“扩编计划提前一个月!三月内,我要三千支燧发枪,五千名能打硬仗的兵!”
赵二愣了愣:“统领,咱现在的枪械作坊,月产才五百支……”
“不够?”李昊挑眉,“让张财主加大投入,把工匠的工钱翻一倍。再派十个斥候,去河南、山东收流民——能扛枪的,给粮给钱,招进来!”
“是!”赵二重重点头,转身要走。
“等等。”李昊叫住他,从案头拿起赵刚的信,折好放进信封,“把这个,给所有营官看一遍。”
赵二接过信,瞥见信封上的泪痕,眼神一凛:“末将领命!”
书房里又安静下来。李昊望着窗外的旗杆,旗面上的“靖南营”三个字,在夕阳下泛着红光。他想起赵刚在信里写的:“若有变,末将愿带三千弟兄,保您杀出重围!”
他笑了。
赵刚是清醒的,他是清醒的,靖南营的每一个兄弟,都是清醒的。
他们不会做权贵的挡箭牌,不会替南明守那座快塌的楼。他们的枪,是对准清军的铁蹄;他们的血,是流给百姓的安宁。
夜幕降临时,李昊站在营部的屋顶,望着远处的太行山。
山影黑黢黢的,像头蛰伏的巨兽。他知道,当南明的糖衣化尽,毒药发作时,这头巨兽会醒来,会咆哮,会和他们一起,守着这片土地。
赵刚的信,像盆冷水,浇醒了他对南明的最后一丝幻想。但他不后悔——因为清醒,比幻想更可怕;因为,他们有枪,有兄弟,有要守的人。
“统领!”赵二的声音从楼下传来,“张财主送来了工匠的名单,还有三千两银子的粮饷!”
李昊低头,看见楼下的火把,像条长龙,照亮了营区的路。他笑了,转身走下楼梯。
路还很长,但他们的方向,对了。
- 赵刚的信,是刺破南明虚假繁荣的针,让李昊彻底看清“合法身份”背后的算计——但这针,也让靖南营的骨头更硬。
- 扬州的盐商、南京的官员、淮河的流民,这三幅末世图景,成了靖南营的“清醒剂”。他们知道,自己的枪,不是为了保护那些蛀虫,是为了保护那些还在挣扎的生命。
- 系统兑换的“洋货”完成了探路的使命,而真正的“贡品”,是李昊和赵刚看清的真相——这天下,从来不是某个人的天下,是所有不愿屈服的人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