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十二年秋,新后沈清沅的册封大典在即,京城四处张灯结彩,红绸漫卷,一派喜庆祥和。然而,这繁华之下,却涌动着一股隐秘的暗流。落选后位的镇国公、卫国公等豪门贵族,因自家女儿未能入选,心怀不满,暗中联合了一批对新政不满的失意官员,在京城散布流言,企图动摇朝局。
“听说了吗?太后一手操控后位选拔,硬是把寒门出身的沈清沅推上后位,根本不把宗室与功臣放在眼里!”
“可不是嘛!新帝年幼懦弱,事事都听太后的,如今太后连后位都能随意操控,日后怕是要独揽大权,架空皇权啊!”
“照这样下去,我大胤的江山,迟早要落在一个女人手里!”
流言如野草般疯长,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甚至传入了皇宫之中。萧承佑得知后,怒不可遏:“这些人实在太过分了!母后一心辅佐朕,为江山社稷操劳,他们却恶意中伤;清沅品德高尚、才貌双全,当选皇后实至名归,他们却因一己私利散布流言!”
他当即就要下令追查流言制造者,云暮却拦住了他:“陛下,不可冲动。这些人散布流言,目的就是激怒你,让你做出不理智的举动,从而坐实‘新帝懦弱、太后干政’的说法,动摇你的威望。”
萧承佑冷静下来,皱眉道:“那我们该怎么办?任由他们散布流言,败坏母后与清沅的名声吗?”
“自然不能。”云暮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流言止于智者,更止于铁证。册封大典便是最好的时机,我们可以借此机会,让流言制造者自露马脚,然后一网打尽。”
她顿了顿,低声道:“陛下可按原计划举行册封大典,邀请宗室、朝臣及各国使节出席。同时,命听风楼暗卫密切监视镇国公、卫国公等人的动向,收集他们散布流言、勾结官员的证据。大典当日,我们只需略施小计,便可让他们当众暴露。”
萧承佑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母后英明!便按母后所言行事!”
几日后,新后册封大典如期举行。太和殿内外,礼乐喧天,宾客云集。沈清沅身着华丽的皇后礼服,头戴凤冠,在宫女的簇拥下,缓缓步入太和殿。她神色平静,仪态端庄,丝毫不受流言影响,赢得了众人的暗暗赞许。
册封仪式进行到一半,突然有一名官员出列,高声道:“陛下,臣有本启奏!皇后沈氏出身寒门,德不配位,且太后操控后位选拔,有干政之嫌,还请陛下废黜沈氏皇后之位,另选名门贵女为后!”
此人正是卫国公的亲信,按计划出列发难。镇国公等人见状,纷纷附和:“臣附议!太后干政,新后德不配位,恳请陛下三思!”
萧承佑坐在龙椅上,脸色沉郁,正要开口,云暮却从屏风后走出,神色平静地说道:“诸位卿家口口声声说本宫干政、皇后德不配位,可有证据?”
“证据?”卫国公出列道,“京城流言四起,皆是百姓的心声,这便是最好的证据!太后强行将寒门女子推上后位,打压宗室与功臣,难道不是干政吗?”
“流言蜚语,岂能当作证据?”云暮冷笑一声,转头看向殿外,“传本宫旨意,带证人上殿!”
话音刚落,几名听风楼暗卫押着几个人走进殿内,正是散布流言的核心人物。暗卫呈上证据:“陛下,太后,这几人供认,是受镇国公、卫国公等人指使,在京城散布流言,恶意中伤太后与皇后。这是他们的供词与来往书信。”
镇国公、卫国公等人脸色骤变,厉声喝道:“一派胡言!这是污蔑!”
“是不是污蔑,一看便知。”云暮命人将供词与书信传阅给群臣。证据确凿,书信中详细记录了镇国公、卫国公等人策划散布流言、企图动摇朝局的阴谋。
群臣见状,纷纷哗然。萧承佑站起身,目光冰冷地看着镇国公、卫国公等人:“镇国公、卫国公,你们因女儿落选后位,便心怀不满,勾结官员,散布流言,恶意中伤太后与皇后,企图动摇朕的统治,该当何罪?”
镇国公、卫国公等人面如死灰,瘫倒在地,无话可说。
萧承佑厉声下令:“将镇国公、卫国公及参与此事的三名核心官员罢黜官职,削去爵位,流放边疆,永不录用!其党羽官员,酌情惩处!”
“陛下饶命!”镇国公、卫国公等人跪地求饶,却被侍卫拖了下去。
处理完流言制造者,云暮走到殿中,面向群臣,高声道:“本宫自先帝禅位以来,辅佐陛下处理政务,只为稳固朝局,守护大胤江山。如今陛下已长大成人,能够独当一面,本宫在此宣布,即日起,不再临朝听政,只在陛下问询时提供建议。往后,朝堂政务,皆由陛下亲自主持,本宫绝不干预。”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齐声恭贺:“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册封大典继续进行,沈清沅成功册封为后,朝野上下一片赞同。经此一事,萧承佑不仅清理了朝堂上的冗余势力,更树立了自己的权威,让群臣明白,新帝并非懦弱无能,而是一位英明果断、能够独当一面的帝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退朝后,萧承佑跟着云暮回到长乐宫,心中满是敬佩与感激:“母后,今日之事,若非您运筹帷幄,朕恐怕难以如此顺利地解决流言危机,清理朝堂异己。”
云暮温柔地看着他:“承佑,你已经长大了,能够独当一面了。本宫之所以宣布不再临朝听政,就是为了让你真正掌控朝堂,树立帝王权威。往后,你要学会明辨是非,任用贤能,清理奸佞,让朝堂更加清明。”
“儿臣谨记母后教诲。”萧承佑躬身道,“儿臣定当勤勉理政,不负母后与天下百姓的期望。”
云暮微微一笑,从抽屉中取出一份名单,递给萧承佑:“这是本宫筛选出的一批实干忠臣,他们品德高尚,能力出众,且无党羽之患。陛下可将他们提拔重用,填补朝堂空缺,巩固皇权。”
萧承佑接过名单,心中满是感动:“多谢母后费心。儿臣定会重用这些忠臣,让他们为大胤江山效力。”
此后,萧承佑按照云暮提供的名单,提拔了一批实干忠臣,填补了镇国公等人留下的空缺。这些官员深知百姓疾苦,勤于政务,很快便做出了显着政绩,让朝堂更加清明,新政也得以顺利推行。
京城的流言危机彻底化解,萧承佑的威望进一步巩固,皇权也更加集中。百姓们纷纷称赞新帝英明果断,太后深明大义,民间传唱着“新帝贤明,太后仁心,朝堂清明,百姓安宁”的歌谣。
然而,云暮深知,朝堂之上的斗争从未停止。此次虽然清理了镇国公等人的势力,但仍有部分官员心怀异心,暗中观望。她必须提醒萧承佑,要时刻保持警惕,明辨是非,任用贤能,才能确保朝堂稳定,江山长治久安。
夜色渐深,长乐宫的烛火依旧明亮。云暮坐在案前,批阅着听风楼传来的密报,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她知道,守护大胤江山的道路依旧漫长,但只要萧承佑能够坚守本心,勤勉理政,任用贤能,再加上她与楚怀瑾的辅佐,大胤的盛世定能长久延续。
而萧承佑坐在御书房内,看着手中的奏折,心中满是坚定。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但他有信心,在母亲与靖安王的支持下,在各位忠臣的辅佐下,能够将大胤江山治理得更好,让这海晏河清的盛世,永远延续下去。
“听说了吗?太后一手操控后位选拔,硬是把寒门出身的沈清沅推上后位,根本不把宗室与功臣放在眼里!”
“可不是嘛!新帝年幼懦弱,事事都听太后的,如今太后连后位都能随意操控,日后怕是要独揽大权,架空皇权啊!”
“照这样下去,我大胤的江山,迟早要落在一个女人手里!”
流言如野草般疯长,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甚至传入了皇宫之中。萧承佑得知后,怒不可遏:“这些人实在太过分了!母后一心辅佐朕,为江山社稷操劳,他们却恶意中伤;清沅品德高尚、才貌双全,当选皇后实至名归,他们却因一己私利散布流言!”
他当即就要下令追查流言制造者,云暮却拦住了他:“陛下,不可冲动。这些人散布流言,目的就是激怒你,让你做出不理智的举动,从而坐实‘新帝懦弱、太后干政’的说法,动摇你的威望。”
萧承佑冷静下来,皱眉道:“那我们该怎么办?任由他们散布流言,败坏母后与清沅的名声吗?”
“自然不能。”云暮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流言止于智者,更止于铁证。册封大典便是最好的时机,我们可以借此机会,让流言制造者自露马脚,然后一网打尽。”
她顿了顿,低声道:“陛下可按原计划举行册封大典,邀请宗室、朝臣及各国使节出席。同时,命听风楼暗卫密切监视镇国公、卫国公等人的动向,收集他们散布流言、勾结官员的证据。大典当日,我们只需略施小计,便可让他们当众暴露。”
萧承佑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母后英明!便按母后所言行事!”
几日后,新后册封大典如期举行。太和殿内外,礼乐喧天,宾客云集。沈清沅身着华丽的皇后礼服,头戴凤冠,在宫女的簇拥下,缓缓步入太和殿。她神色平静,仪态端庄,丝毫不受流言影响,赢得了众人的暗暗赞许。
册封仪式进行到一半,突然有一名官员出列,高声道:“陛下,臣有本启奏!皇后沈氏出身寒门,德不配位,且太后操控后位选拔,有干政之嫌,还请陛下废黜沈氏皇后之位,另选名门贵女为后!”
此人正是卫国公的亲信,按计划出列发难。镇国公等人见状,纷纷附和:“臣附议!太后干政,新后德不配位,恳请陛下三思!”
萧承佑坐在龙椅上,脸色沉郁,正要开口,云暮却从屏风后走出,神色平静地说道:“诸位卿家口口声声说本宫干政、皇后德不配位,可有证据?”
“证据?”卫国公出列道,“京城流言四起,皆是百姓的心声,这便是最好的证据!太后强行将寒门女子推上后位,打压宗室与功臣,难道不是干政吗?”
“流言蜚语,岂能当作证据?”云暮冷笑一声,转头看向殿外,“传本宫旨意,带证人上殿!”
话音刚落,几名听风楼暗卫押着几个人走进殿内,正是散布流言的核心人物。暗卫呈上证据:“陛下,太后,这几人供认,是受镇国公、卫国公等人指使,在京城散布流言,恶意中伤太后与皇后。这是他们的供词与来往书信。”
镇国公、卫国公等人脸色骤变,厉声喝道:“一派胡言!这是污蔑!”
“是不是污蔑,一看便知。”云暮命人将供词与书信传阅给群臣。证据确凿,书信中详细记录了镇国公、卫国公等人策划散布流言、企图动摇朝局的阴谋。
群臣见状,纷纷哗然。萧承佑站起身,目光冰冷地看着镇国公、卫国公等人:“镇国公、卫国公,你们因女儿落选后位,便心怀不满,勾结官员,散布流言,恶意中伤太后与皇后,企图动摇朕的统治,该当何罪?”
镇国公、卫国公等人面如死灰,瘫倒在地,无话可说。
萧承佑厉声下令:“将镇国公、卫国公及参与此事的三名核心官员罢黜官职,削去爵位,流放边疆,永不录用!其党羽官员,酌情惩处!”
“陛下饶命!”镇国公、卫国公等人跪地求饶,却被侍卫拖了下去。
处理完流言制造者,云暮走到殿中,面向群臣,高声道:“本宫自先帝禅位以来,辅佐陛下处理政务,只为稳固朝局,守护大胤江山。如今陛下已长大成人,能够独当一面,本宫在此宣布,即日起,不再临朝听政,只在陛下问询时提供建议。往后,朝堂政务,皆由陛下亲自主持,本宫绝不干预。”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齐声恭贺:“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册封大典继续进行,沈清沅成功册封为后,朝野上下一片赞同。经此一事,萧承佑不仅清理了朝堂上的冗余势力,更树立了自己的权威,让群臣明白,新帝并非懦弱无能,而是一位英明果断、能够独当一面的帝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退朝后,萧承佑跟着云暮回到长乐宫,心中满是敬佩与感激:“母后,今日之事,若非您运筹帷幄,朕恐怕难以如此顺利地解决流言危机,清理朝堂异己。”
云暮温柔地看着他:“承佑,你已经长大了,能够独当一面了。本宫之所以宣布不再临朝听政,就是为了让你真正掌控朝堂,树立帝王权威。往后,你要学会明辨是非,任用贤能,清理奸佞,让朝堂更加清明。”
“儿臣谨记母后教诲。”萧承佑躬身道,“儿臣定当勤勉理政,不负母后与天下百姓的期望。”
云暮微微一笑,从抽屉中取出一份名单,递给萧承佑:“这是本宫筛选出的一批实干忠臣,他们品德高尚,能力出众,且无党羽之患。陛下可将他们提拔重用,填补朝堂空缺,巩固皇权。”
萧承佑接过名单,心中满是感动:“多谢母后费心。儿臣定会重用这些忠臣,让他们为大胤江山效力。”
此后,萧承佑按照云暮提供的名单,提拔了一批实干忠臣,填补了镇国公等人留下的空缺。这些官员深知百姓疾苦,勤于政务,很快便做出了显着政绩,让朝堂更加清明,新政也得以顺利推行。
京城的流言危机彻底化解,萧承佑的威望进一步巩固,皇权也更加集中。百姓们纷纷称赞新帝英明果断,太后深明大义,民间传唱着“新帝贤明,太后仁心,朝堂清明,百姓安宁”的歌谣。
然而,云暮深知,朝堂之上的斗争从未停止。此次虽然清理了镇国公等人的势力,但仍有部分官员心怀异心,暗中观望。她必须提醒萧承佑,要时刻保持警惕,明辨是非,任用贤能,才能确保朝堂稳定,江山长治久安。
夜色渐深,长乐宫的烛火依旧明亮。云暮坐在案前,批阅着听风楼传来的密报,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她知道,守护大胤江山的道路依旧漫长,但只要萧承佑能够坚守本心,勤勉理政,任用贤能,再加上她与楚怀瑾的辅佐,大胤的盛世定能长久延续。
而萧承佑坐在御书房内,看着手中的奏折,心中满是坚定。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但他有信心,在母亲与靖安王的支持下,在各位忠臣的辅佐下,能够将大胤江山治理得更好,让这海晏河清的盛世,永远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