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咽喉处,浊浪拍打着礁石,卷起漫天水雾。东瀛主力舰队的百余艘战船如黑色巨鲨般盘踞于此,船帆上的血色太阳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炮口直指大胤沿海防线。楚怀瑾立于水师旗舰的了望塔上,玄色披风被海风灌得猎猎作响,望着远处密密麻麻的敌舰,眉头紧锁。
“将军,东瀛舰队战船坚固,火力凶猛,我朝水师战船多为十年前的老旧船只,吨位不足,火炮射程也不及对方,正面抗衡恐怕胜算不大。”水师统领忧心忡忡地说道,手中的战报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双方的兵力差距。
楚怀瑾沉默颔首。自击溃东瀛先锋舰队后,对方便收缩兵力,占据东海咽喉这一战略要地,封锁了大胤的海上通道。而大胤水师虽经数月训练,士气高昂,但硬件上的差距却难以在短时间内弥补。若不能尽快打破僵局,沿海贸易将持续停滞,百姓生计受损,朝廷财政也会受到重创。
就在此时,一名亲兵快马赶来,递上一封来自京城的密信:“将军,太后密函!”
楚怀瑾拆开密信,云暮的字迹沉稳有力,字里行间皆是破局之策。信中提及,她在皇家藏书阁中找到前朝航海古籍,记载着“楼船建造术”——此种战船体型庞大,可搭载数十门火炮与数百名士兵,船身包裹铁皮,防御能力极强。同时,她已命工部召集全国能工巧匠,按照古籍记载改良战船,加装连发弩与投石机,预计半月内便可运抵沿海。
“太后心思缜密,真乃社稷之福!”楚怀瑾心中豁然开朗,将密信递给水师统领,“太后已命人改良战船,半月后便可抵达。在此之前,我们需寻得一计,削弱东瀛舰队的实力,为决战创造条件。”
水师统领看完密信,眼中也燃起希望:“将军,东瀛舰队虽强,但补给线过长,其粮草与淡水均需从本土运来。我们可派奇兵夜袭其补给舰队,烧毁粮草,断其生路。”
“此计甚妙!”楚怀瑾眼中闪过一丝锐利,“东瀛舰队骄傲自大,夜间防备必定松懈。我们可挑选百艘小型快船,伪装成渔船,趁夜色掩护,突袭其补给线。同时,命士兵在船上装载火油与引火物,一旦靠近,便放火焚烧敌船。”
计议已定,楚怀瑾立刻下令选拔精锐将士,加紧训练夜袭战术。将士们深知此战关乎沿海安危,个个奋勇争先,日夜操练,只求在决战中一击制胜。
半月后,改良后的楼船如期抵达沿海水师大营。这批楼船果然不负所望,船体巍峨,长达数十丈,船身包裹着厚厚的铁皮,船头装有锋利的撞角,船舷两侧架设着数十门改良后的火炮与连发弩,投石机矗立在甲板之上,气势恢宏。
“将军,楼船已准备就绪,将士们也已训练完毕,随时可以出战!”水师统领向楚怀瑾禀报,眼中满是激动。
楚怀瑾登上楼船,抚摸着冰冷的铁皮船身,感受着船内传来的沉稳震动,心中涌起一股必胜的信念。“传我将令,明日夜间,全军出击!百艘快船先行,夜袭东瀛补给舰队;楼船主力随后跟进,待敌舰队陷入混乱,便发起总攻,务必将其一举击溃!”
“遵令!”将士们齐声领命,声音震天动地。
次日深夜,东海之上,月色晦暗,海风呼啸。百艘伪装成渔船的快船悄悄驶出水师大营,如离弦之箭般冲向东瀛补给舰队的停泊地。东瀛补给舰队的士兵果然防备松懈,大多已进入梦乡,只有少数哨兵在甲板上巡逻。
“动手!”随着快船统领一声令下,将士们立刻点燃船上的火油与引火物,驾驶快船冲向敌船。火舌迅速蔓延,很快便吞噬了东瀛的补给船,浓烟滚滚,火光冲天。
“不好!有敌袭!”东瀛哨兵惊呼出声,然而为时已晚。补给船上的粮草与淡水被大火烧毁殆尽,士兵们纷纷跳水逃生,混乱不堪。
东瀛主力舰队得知补给舰队遇袭,顿时陷入恐慌。舰队统领震怒之下,下令分兵救援,却不知这正是楚怀瑾的诱敌之计。就在东瀛舰队分兵之际,楚怀瑾率领楼船主力舰队悄然逼近,借助火光的掩护,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开炮!放箭!”楚怀瑾立于旗舰船头,长剑直指敌舰,高声下令。
楼船上的火炮轰鸣作响,一颗颗炮弹呼啸着飞向东瀛战船,炸开一朵朵巨大的水花,将敌船炸得木屑飞溅。连发弩箭如雨下,穿透了敌船的船帆与甲板,射杀了大量东瀛士兵。投石机抛出的巨石更是威力无穷,将敌船的船体砸出一个个大洞,海水汹涌而入。
东瀛舰队猝不及防,被打得晕头转向。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威力强大的战船,一时之间难以组织有效的反击,只能被动挨打。楚怀瑾抓住时机,下令楼船主力冲锋,利用锋利的撞角撞击敌船,将一艘艘东瀛战船撞沉。
“将军,东瀛舰队统领妄图乘船逃跑!”亲兵指着远处一艘试图突围的旗舰,高声禀报。
楚怀瑾目光一凛:“追!务必将其生擒!”
他亲自率领三艘楼船,追击东瀛舰队统领的旗舰。东瀛旗舰虽想突围,却被大胤水师的战船团团包围。楚怀瑾下令用火炮轰击其船帆,使其失去动力,随后指挥楼船逼近,将士们纷纷跳上敌船,与东瀛士兵展开激烈的肉搏战。
楚怀瑾手持长剑,纵身跃上东瀛旗舰,剑光闪烁间,斩杀了数名东瀛将领。东瀛舰队统领见状,拔出佩刀,亲自上前迎战。两人激战数十回合,楚怀瑾肩部旧伤隐隐作痛,但他凭借着过人的武艺与坚定的意志,最终将东瀛舰队统领制服。
“拿下!”楚怀瑾一声令下,将士们一拥而上,将东瀛舰队统领捆绑起来。
失去统领的东瀛舰队彻底陷入混乱,士兵们纷纷弃船逃生,或举手投降。激战至黎明,东海海面上漂浮着大量战船的残骸,海水被鲜血染成了暗红色。大胤水师大获全胜,击沉东瀛主力战船七十余艘,俘虏三十余艘,生擒东瀛舰队统领及士兵数千人,彻底打通了东海通道。
捷报传回京城时,太和殿内一片欢腾。萧承佑手持捷报,激动得热泪盈眶:“母后!靖安王大胜!东瀛主力舰队被击溃,东海通道彻底打通,沿海百姓终于可以重归安宁了!”
云暮看着儿子欣喜的模样,心中也满是欣慰。她起身走到殿中,声音温和却坚定:“陛下,靖安王与水师将士们劳苦功高,当重加赏赐。传旨下去,赏赐靖安王黄金千两,绸缎百匹,晋封其长子楚昭为定远侯;水师将士们论功行赏,阵亡将士的家属免征赋税十年,发放抚恤金;沿海各州县减免赋税三年,重建受损城镇,安抚百姓。”
“儿臣遵旨!”萧承佑躬身领命,立刻下令草拟圣旨,派人送往沿海。
此时,沿海水师大营内,庆功宴正在举行。将士们举杯欢庆,欢声笑语回荡在营中。楚怀瑾坐在主位,看着眼前的将士们,心中感慨万千。这场胜利,离不开太后的运筹帷幄,离不开陛下的信任支持,更离不开将士们的浴血奋战。
他举起酒杯,高声说道:“将士们,此次我们击溃东瀛主力舰队,打通东海通道,守护了沿海百姓的安宁,这是我们共同的荣耀!我敬大家一杯,愿我们再接再厉,守护好大胤的海疆,让海外蛮夷再不敢侵犯我大胤寸土!”
“干杯!”将士们齐声响应,举杯痛饮。
庆功宴后,楚怀瑾在营帐内写下奏折,向朝廷禀报战况,并建议趁胜追击,收复被东瀛占据的沿海岛屿,彻底清除东瀛在东海的势力。同时,他也在奏折中提及,南洋诸国虽已与东瀛断绝同盟关系,但仍需加以安抚与震慑,确保海外贸易的顺利开展。
云暮与萧承佑收到楚怀瑾的奏折后,立刻召集朝臣商议。最终,萧承佑下令,命楚怀瑾率领水师收复被东瀛占据的沿海岛屿,并派使者前往南洋诸国,签订正式的通商盟约,巩固双方的友好关系。
东海的风浪渐渐平息,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大胤水师的战船在海面上巡逻,守护着海上通道的安宁。沿海的百姓们陆续返回家园,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往日的繁华景象逐渐重现。
然而,楚怀瑾深知,这场胜利只是暂时的。东瀛虽遭重创,但根基未灭,日后仍有可能卷土重来。南洋诸国也并非真心臣服,只是畏惧大胤的军威。守护海疆的道路,依旧任重道远。
他站在旗舰的了望塔上,望着一望无际的东海,心中暗暗发誓:定要守护好大胤的海疆,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不辜负陛下与太后的信任,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盼。
而京城的长乐宫,云暮正对着一幅天下舆图沉思。东海的危机虽已解除,但北疆的边防仍需加强,朝堂的吏治仍需整顿,新帝的成长仍需引导。她知道,守护江山的道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君臣同心,将士用命,百姓归心,大胤的江山定能长治久安,海晏河清的盛世,终将彻底到来。
“将军,东瀛舰队战船坚固,火力凶猛,我朝水师战船多为十年前的老旧船只,吨位不足,火炮射程也不及对方,正面抗衡恐怕胜算不大。”水师统领忧心忡忡地说道,手中的战报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双方的兵力差距。
楚怀瑾沉默颔首。自击溃东瀛先锋舰队后,对方便收缩兵力,占据东海咽喉这一战略要地,封锁了大胤的海上通道。而大胤水师虽经数月训练,士气高昂,但硬件上的差距却难以在短时间内弥补。若不能尽快打破僵局,沿海贸易将持续停滞,百姓生计受损,朝廷财政也会受到重创。
就在此时,一名亲兵快马赶来,递上一封来自京城的密信:“将军,太后密函!”
楚怀瑾拆开密信,云暮的字迹沉稳有力,字里行间皆是破局之策。信中提及,她在皇家藏书阁中找到前朝航海古籍,记载着“楼船建造术”——此种战船体型庞大,可搭载数十门火炮与数百名士兵,船身包裹铁皮,防御能力极强。同时,她已命工部召集全国能工巧匠,按照古籍记载改良战船,加装连发弩与投石机,预计半月内便可运抵沿海。
“太后心思缜密,真乃社稷之福!”楚怀瑾心中豁然开朗,将密信递给水师统领,“太后已命人改良战船,半月后便可抵达。在此之前,我们需寻得一计,削弱东瀛舰队的实力,为决战创造条件。”
水师统领看完密信,眼中也燃起希望:“将军,东瀛舰队虽强,但补给线过长,其粮草与淡水均需从本土运来。我们可派奇兵夜袭其补给舰队,烧毁粮草,断其生路。”
“此计甚妙!”楚怀瑾眼中闪过一丝锐利,“东瀛舰队骄傲自大,夜间防备必定松懈。我们可挑选百艘小型快船,伪装成渔船,趁夜色掩护,突袭其补给线。同时,命士兵在船上装载火油与引火物,一旦靠近,便放火焚烧敌船。”
计议已定,楚怀瑾立刻下令选拔精锐将士,加紧训练夜袭战术。将士们深知此战关乎沿海安危,个个奋勇争先,日夜操练,只求在决战中一击制胜。
半月后,改良后的楼船如期抵达沿海水师大营。这批楼船果然不负所望,船体巍峨,长达数十丈,船身包裹着厚厚的铁皮,船头装有锋利的撞角,船舷两侧架设着数十门改良后的火炮与连发弩,投石机矗立在甲板之上,气势恢宏。
“将军,楼船已准备就绪,将士们也已训练完毕,随时可以出战!”水师统领向楚怀瑾禀报,眼中满是激动。
楚怀瑾登上楼船,抚摸着冰冷的铁皮船身,感受着船内传来的沉稳震动,心中涌起一股必胜的信念。“传我将令,明日夜间,全军出击!百艘快船先行,夜袭东瀛补给舰队;楼船主力随后跟进,待敌舰队陷入混乱,便发起总攻,务必将其一举击溃!”
“遵令!”将士们齐声领命,声音震天动地。
次日深夜,东海之上,月色晦暗,海风呼啸。百艘伪装成渔船的快船悄悄驶出水师大营,如离弦之箭般冲向东瀛补给舰队的停泊地。东瀛补给舰队的士兵果然防备松懈,大多已进入梦乡,只有少数哨兵在甲板上巡逻。
“动手!”随着快船统领一声令下,将士们立刻点燃船上的火油与引火物,驾驶快船冲向敌船。火舌迅速蔓延,很快便吞噬了东瀛的补给船,浓烟滚滚,火光冲天。
“不好!有敌袭!”东瀛哨兵惊呼出声,然而为时已晚。补给船上的粮草与淡水被大火烧毁殆尽,士兵们纷纷跳水逃生,混乱不堪。
东瀛主力舰队得知补给舰队遇袭,顿时陷入恐慌。舰队统领震怒之下,下令分兵救援,却不知这正是楚怀瑾的诱敌之计。就在东瀛舰队分兵之际,楚怀瑾率领楼船主力舰队悄然逼近,借助火光的掩护,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开炮!放箭!”楚怀瑾立于旗舰船头,长剑直指敌舰,高声下令。
楼船上的火炮轰鸣作响,一颗颗炮弹呼啸着飞向东瀛战船,炸开一朵朵巨大的水花,将敌船炸得木屑飞溅。连发弩箭如雨下,穿透了敌船的船帆与甲板,射杀了大量东瀛士兵。投石机抛出的巨石更是威力无穷,将敌船的船体砸出一个个大洞,海水汹涌而入。
东瀛舰队猝不及防,被打得晕头转向。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威力强大的战船,一时之间难以组织有效的反击,只能被动挨打。楚怀瑾抓住时机,下令楼船主力冲锋,利用锋利的撞角撞击敌船,将一艘艘东瀛战船撞沉。
“将军,东瀛舰队统领妄图乘船逃跑!”亲兵指着远处一艘试图突围的旗舰,高声禀报。
楚怀瑾目光一凛:“追!务必将其生擒!”
他亲自率领三艘楼船,追击东瀛舰队统领的旗舰。东瀛旗舰虽想突围,却被大胤水师的战船团团包围。楚怀瑾下令用火炮轰击其船帆,使其失去动力,随后指挥楼船逼近,将士们纷纷跳上敌船,与东瀛士兵展开激烈的肉搏战。
楚怀瑾手持长剑,纵身跃上东瀛旗舰,剑光闪烁间,斩杀了数名东瀛将领。东瀛舰队统领见状,拔出佩刀,亲自上前迎战。两人激战数十回合,楚怀瑾肩部旧伤隐隐作痛,但他凭借着过人的武艺与坚定的意志,最终将东瀛舰队统领制服。
“拿下!”楚怀瑾一声令下,将士们一拥而上,将东瀛舰队统领捆绑起来。
失去统领的东瀛舰队彻底陷入混乱,士兵们纷纷弃船逃生,或举手投降。激战至黎明,东海海面上漂浮着大量战船的残骸,海水被鲜血染成了暗红色。大胤水师大获全胜,击沉东瀛主力战船七十余艘,俘虏三十余艘,生擒东瀛舰队统领及士兵数千人,彻底打通了东海通道。
捷报传回京城时,太和殿内一片欢腾。萧承佑手持捷报,激动得热泪盈眶:“母后!靖安王大胜!东瀛主力舰队被击溃,东海通道彻底打通,沿海百姓终于可以重归安宁了!”
云暮看着儿子欣喜的模样,心中也满是欣慰。她起身走到殿中,声音温和却坚定:“陛下,靖安王与水师将士们劳苦功高,当重加赏赐。传旨下去,赏赐靖安王黄金千两,绸缎百匹,晋封其长子楚昭为定远侯;水师将士们论功行赏,阵亡将士的家属免征赋税十年,发放抚恤金;沿海各州县减免赋税三年,重建受损城镇,安抚百姓。”
“儿臣遵旨!”萧承佑躬身领命,立刻下令草拟圣旨,派人送往沿海。
此时,沿海水师大营内,庆功宴正在举行。将士们举杯欢庆,欢声笑语回荡在营中。楚怀瑾坐在主位,看着眼前的将士们,心中感慨万千。这场胜利,离不开太后的运筹帷幄,离不开陛下的信任支持,更离不开将士们的浴血奋战。
他举起酒杯,高声说道:“将士们,此次我们击溃东瀛主力舰队,打通东海通道,守护了沿海百姓的安宁,这是我们共同的荣耀!我敬大家一杯,愿我们再接再厉,守护好大胤的海疆,让海外蛮夷再不敢侵犯我大胤寸土!”
“干杯!”将士们齐声响应,举杯痛饮。
庆功宴后,楚怀瑾在营帐内写下奏折,向朝廷禀报战况,并建议趁胜追击,收复被东瀛占据的沿海岛屿,彻底清除东瀛在东海的势力。同时,他也在奏折中提及,南洋诸国虽已与东瀛断绝同盟关系,但仍需加以安抚与震慑,确保海外贸易的顺利开展。
云暮与萧承佑收到楚怀瑾的奏折后,立刻召集朝臣商议。最终,萧承佑下令,命楚怀瑾率领水师收复被东瀛占据的沿海岛屿,并派使者前往南洋诸国,签订正式的通商盟约,巩固双方的友好关系。
东海的风浪渐渐平息,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大胤水师的战船在海面上巡逻,守护着海上通道的安宁。沿海的百姓们陆续返回家园,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往日的繁华景象逐渐重现。
然而,楚怀瑾深知,这场胜利只是暂时的。东瀛虽遭重创,但根基未灭,日后仍有可能卷土重来。南洋诸国也并非真心臣服,只是畏惧大胤的军威。守护海疆的道路,依旧任重道远。
他站在旗舰的了望塔上,望着一望无际的东海,心中暗暗发誓:定要守护好大胤的海疆,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不辜负陛下与太后的信任,不辜负天下百姓的期盼。
而京城的长乐宫,云暮正对着一幅天下舆图沉思。东海的危机虽已解除,但北疆的边防仍需加强,朝堂的吏治仍需整顿,新帝的成长仍需引导。她知道,守护江山的道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君臣同心,将士用命,百姓归心,大胤的江山定能长治久安,海晏河清的盛世,终将彻底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