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元年冬,第一场雪落进京城时,北疆八百里加急的军报如惊雷般炸响在太和殿。
“陛下!匈奴联合西域车师国,趁楚将军休整之际突袭边境!雁门关、平襄城、云边城三城失守,匈奴铁骑劫掠粮草无数,百姓死伤惨重!”传令兵跪在丹陛之下,甲胄染血,声音带着极致的焦灼与疲惫。
殿内瞬间死寂,檀香凝在冰冷的空气里,连呼吸都带着寒意。百官脸色煞白,窃窃私语如蚊蚋般蔓延——匈奴沉寂多年,此番突然发难,又联合了西域势力,显然是蓄谋已久。
萧衍猛地拍案而起,玄色龙袍扫过御案,笔墨纸砚轰然落地。“岂有此理!”他眼底翻涌着雷霆怒火,“楚怀瑾何在?为何三城尽失?”
“楚将军已率轻骑驰援云边城,只是匈奴兵力数倍于我,且车师国提供了精良弩箭,边军苦战多日,已然伤亡过半!”传令兵叩首在地,额头渗出血迹,“楚将军特命末将加急求援,恳请陛下速派援军、调拨粮草!”
“朕御驾亲征!”萧衍话音未落,便转身欲取墙上佩剑。
“陛下不可!”一道清冽女声陡然响起,云暮快步走出珠帘,凤冠上的珍珠垂帘因疾行而轻轻晃动,“北疆苦寒,陛下乃九五之尊,岂能轻易涉险?更何况京城乃天下根基,新政初行,宗室与士族仍有异动,陛下若离京,后方必生祸乱!”
“难道眼睁睁看着北疆沦陷、百姓遭殃?”萧衍回头,眼中怒火未消,却难掩对云暮的顾虑。
云暮走到他面前,目光坚定如寒星:“臣妇并非坐视不理。匈奴虽势众,却与车师国面和心不和——匈奴贪利,车师国惧其强盛,不过是被迫联手。臣妇提议‘以守为攻、分化瓦解’之策:其一,调江南漕帮粮草即刻北上,由听风楼暗卫护送,确保边军无断粮之虞;其二,派听风楼精锐潜入匈奴王庭,散布车师国欲独占劫掠物资的流言,挑拨二者关系;其三,传令楚将军,放弃收复失地,固守剩余要塞,待匈奴与车师国生隙,再伺机反击。”
她的语速沉稳,条理清晰,每一条计策都切中要害。百官纷纷侧目,先前对她“后宫干政”的疑虑,在此刻化为由衷的敬佩。
萧衍沉吟片刻,眼中的怒火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信任:“你所言极是。可楚怀瑾身陷苦战,援军之事……”
“援军不可急调。”云暮摇头,“中原军队长途奔袭,易遭匈奴伏击。不如调北疆周边州府兵力,沿边塞布防,形成掎角之势,既可为楚将军牵制敌军,又能防止匈奴进一步南侵。”
话音刚落,内侍捧着一封密封的信函上前:“陛下,皇后娘娘,这是楚将军临行前托付听风楼送来的密信,说若遇紧急情况,再呈给陛下与娘娘。”
云暮心中一动,连忙接过密信。信封上还带着北疆的风霜气息,拆开后,楚怀瑾遒劲的字迹映入眼帘:“匈奴冬日南下,必缺粮草,车师国虽助战,却觊觎匈奴草场,可挑拨之。臣已令部下固守要塞,待朝廷粮草与计策到位,必破敌。唯愿陛下与皇后保重,勿为臣忧。”
信末没有多余的话,却字字透着与云暮、萧衍的默契。云暮指尖抚过信纸,心中泛起一丝酸涩——他身陷险境,最先惦记的仍是他们的安危。
“楚将军所思,与皇后不谋而合!”萧衍看完密信,心中大定,“便依皇后之计行事!传朕旨意:江南漕帮即刻调粮十万石,由听风楼总舵主亲自护送;听风楼暗卫三日之内启程前往匈奴王庭;北疆各州府兵力由镇国将军府旧部统筹,布防边塞!”
“遵旨!”百官齐声应答,殿内凝重的气氛终于稍有缓和。
退朝后,云暮回到坤宁宫,即刻命青禾取出她早已备好的伤药与御寒之物。那是她听闻北疆入冬早、寒邪重,特意让人按宫廷秘方炼制的疗伤药膏,还有数十件用最厚实的狐裘与羊绒缝制的披风,每件都缝着细密的暖玉囊。
“娘娘,这些都要送去北疆吗?”青禾看着堆成小山的物资,轻声问道。
“嗯。”云暮拿起一件披风,指尖拂过上面绣着的细小兰草纹样——那是楚怀瑾最喜欢的花。“楚将军在北疆苦战,这些东西或许能帮他少受些苦。”她声音轻柔,却带着难以掩饰的牵挂。
萧衍走进来时,正看到她低头为披风系上绳结,侧脸在烛火下显得格外柔和。他走上前,从身后轻轻抱住她:“还在为楚怀瑾操劳?”
“他是为了守护我们的天下,”云暮靠在他怀中,声音带着一丝怅然,“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你做得已经够多了。”萧衍低头,吻了吻她的发顶,“明日粮草启程,朕亲自去送行。你放心,朕会叮嘱护送的人,务必将这些东西完好无损地送到楚怀瑾手中。”
云暮点头,心中安定了不少。她知道萧衍懂她,懂她对楚怀瑾的愧疚与牵挂,也懂他们三人之间那份超越君臣、胜过挚友的情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次日清晨,京城城外的漕运码头寒风凛冽,雪花纷飞。十万石粮草堆满了数十艘大船,听风楼总舵主带着百名精锐暗卫肃立待命,每个人都身着黑衣,腰间配着利刃。
萧衍与云暮并肩站在码头之上,身后是送行的文武百官。云暮将一个锦盒递给总舵主:“这里面是疗伤药膏与披风,务必亲手交给楚将军。告诉她,固守待变,朝廷与他同在。”
“属下遵命!”总舵主接过锦盒,郑重叩首。
萧衍上前一步,目光扫过众将士:“北疆安危,系于尔等一身。粮草若能顺利送达,便是大功一件!若有闪失,军法处置!”
“誓死完成任务!”将士们齐声高呼,声音震彻云霄,驱散了冬日的寒意。
船只缓缓驶离码头,顺着运河向北而去。萧衍与云暮站在岸边,望着船影渐渐消失在风雪之中,久久没有离去。
“楚怀瑾会没事的,对吗?”云暮轻声问道,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会的。”萧衍紧紧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热的力量,“他是大胤的战神,有你的计策,有朝廷的粮草,还有听风楼的协助,一定能击退匈奴。”
云暮抬头看向他,眼中满是信任。她知道,萧衍的话不仅是安慰,更是坚定的信念。他们三人,一个在朝堂运筹帷幄,一个在后宫稳固后方,一个在边疆浴血奋战,虽身处三地,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便是他们最坚固的盟约。
此时的北疆,云边城已被匈奴围困多日。城墙上的血迹与冰雪交融,凝结成暗红色的冰棱。楚怀瑾身着染血的铠甲,手持长枪,立于城头之上,目光如鹰隼般锐利地盯着城下的匈奴大营。
寒风呼啸,刮得他脸颊生疼,肩头的旧伤在严寒中隐隐作痛。他想起云暮曾为他包扎伤口时,轻声叮嘱他“保重身体”,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
“将军,朝廷援军与粮草何时才能到?弟兄们已经快撑不住了!”副将走到他身边,声音沙哑,眼中满是疲惫。
楚怀瑾抬手抹去脸上的雪沫,沉声道:“再等等。皇后聪慧,陛下英明,定会有计策送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守住这座城,不让匈奴再前进一步。”
他心中清楚,匈奴虽攻势猛烈,却已是强弩之末。冬日粮草难继,又与车师国各怀鬼胎,只要朝廷的计策生效,粮草及时送达,此战必胜。
就在这时,一名士兵快步跑来:“将军!城下有听风楼暗卫求见,说有重要密信带给您!”
楚怀瑾心中一喜,连忙道:“快带他上来!”
暗卫身着雪地迷彩,浑身覆雪,快步走上城头,从怀中取出一封密信与一个锦盒:“将军,这是皇后娘娘让属下带给您的密信与物资。皇后娘娘说,已派精锐潜入匈奴王庭挑拨离间,江南粮草三日后便到,请将军固守待变。”
楚怀瑾接过密信与锦盒,指尖触到锦盒的温热,心中一暖。拆开密信,云暮清秀的字迹映入眼帘,上面详细说明了挑拨匈奴与车师国的计策,还有对他的叮嘱:“北疆苦寒,务必保重身体。你答应过要陪我看遍山河,不可食言。”
看到最后一句话,楚怀瑾眼中闪过一丝动容,随即化为坚定的笑意。他握紧密信,对暗卫道:“替我谢过皇后娘娘。告诉她,楚怀瑾定不辱使命,守住北疆,等她与陛下前来共赏山河。”
他打开锦盒,看到里面的疗伤药膏与绣着兰草的披风,心中暖流涌动。他立刻命人将披风分发给受伤的将士,将药膏送去军医处,又按照密信中的计策,派人悄悄出城,配合听风楼暗卫行动。
城墙上的将士们穿上温暖的披风,涂抹上效果奇佳的疗伤药膏,疲惫与伤痛都减轻了不少,士气大振。
楚怀瑾再次望向城下的匈奴大营,眼中闪烁着必胜的光芒。他知道,这场北疆烽烟,不仅是一场军事的较量,更是一场信念的考验。只要他与萧衍、云暮三人同心,定能化解这场危机,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永安盛世。
风雪依旧,北疆的战事还在继续。但在京城的朝堂之上,在云边城的城墙之上,三颗心却紧紧相连,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他们的盟约,在风雪中愈发坚固;他们的情谊,在战火中愈发深厚。
而这场由匈奴掀起的烽烟,终将成为他们开创盛世的垫脚石,让“凤舞九天、山河永固”的誓言,在北疆的风雪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陛下!匈奴联合西域车师国,趁楚将军休整之际突袭边境!雁门关、平襄城、云边城三城失守,匈奴铁骑劫掠粮草无数,百姓死伤惨重!”传令兵跪在丹陛之下,甲胄染血,声音带着极致的焦灼与疲惫。
殿内瞬间死寂,檀香凝在冰冷的空气里,连呼吸都带着寒意。百官脸色煞白,窃窃私语如蚊蚋般蔓延——匈奴沉寂多年,此番突然发难,又联合了西域势力,显然是蓄谋已久。
萧衍猛地拍案而起,玄色龙袍扫过御案,笔墨纸砚轰然落地。“岂有此理!”他眼底翻涌着雷霆怒火,“楚怀瑾何在?为何三城尽失?”
“楚将军已率轻骑驰援云边城,只是匈奴兵力数倍于我,且车师国提供了精良弩箭,边军苦战多日,已然伤亡过半!”传令兵叩首在地,额头渗出血迹,“楚将军特命末将加急求援,恳请陛下速派援军、调拨粮草!”
“朕御驾亲征!”萧衍话音未落,便转身欲取墙上佩剑。
“陛下不可!”一道清冽女声陡然响起,云暮快步走出珠帘,凤冠上的珍珠垂帘因疾行而轻轻晃动,“北疆苦寒,陛下乃九五之尊,岂能轻易涉险?更何况京城乃天下根基,新政初行,宗室与士族仍有异动,陛下若离京,后方必生祸乱!”
“难道眼睁睁看着北疆沦陷、百姓遭殃?”萧衍回头,眼中怒火未消,却难掩对云暮的顾虑。
云暮走到他面前,目光坚定如寒星:“臣妇并非坐视不理。匈奴虽势众,却与车师国面和心不和——匈奴贪利,车师国惧其强盛,不过是被迫联手。臣妇提议‘以守为攻、分化瓦解’之策:其一,调江南漕帮粮草即刻北上,由听风楼暗卫护送,确保边军无断粮之虞;其二,派听风楼精锐潜入匈奴王庭,散布车师国欲独占劫掠物资的流言,挑拨二者关系;其三,传令楚将军,放弃收复失地,固守剩余要塞,待匈奴与车师国生隙,再伺机反击。”
她的语速沉稳,条理清晰,每一条计策都切中要害。百官纷纷侧目,先前对她“后宫干政”的疑虑,在此刻化为由衷的敬佩。
萧衍沉吟片刻,眼中的怒火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信任:“你所言极是。可楚怀瑾身陷苦战,援军之事……”
“援军不可急调。”云暮摇头,“中原军队长途奔袭,易遭匈奴伏击。不如调北疆周边州府兵力,沿边塞布防,形成掎角之势,既可为楚将军牵制敌军,又能防止匈奴进一步南侵。”
话音刚落,内侍捧着一封密封的信函上前:“陛下,皇后娘娘,这是楚将军临行前托付听风楼送来的密信,说若遇紧急情况,再呈给陛下与娘娘。”
云暮心中一动,连忙接过密信。信封上还带着北疆的风霜气息,拆开后,楚怀瑾遒劲的字迹映入眼帘:“匈奴冬日南下,必缺粮草,车师国虽助战,却觊觎匈奴草场,可挑拨之。臣已令部下固守要塞,待朝廷粮草与计策到位,必破敌。唯愿陛下与皇后保重,勿为臣忧。”
信末没有多余的话,却字字透着与云暮、萧衍的默契。云暮指尖抚过信纸,心中泛起一丝酸涩——他身陷险境,最先惦记的仍是他们的安危。
“楚将军所思,与皇后不谋而合!”萧衍看完密信,心中大定,“便依皇后之计行事!传朕旨意:江南漕帮即刻调粮十万石,由听风楼总舵主亲自护送;听风楼暗卫三日之内启程前往匈奴王庭;北疆各州府兵力由镇国将军府旧部统筹,布防边塞!”
“遵旨!”百官齐声应答,殿内凝重的气氛终于稍有缓和。
退朝后,云暮回到坤宁宫,即刻命青禾取出她早已备好的伤药与御寒之物。那是她听闻北疆入冬早、寒邪重,特意让人按宫廷秘方炼制的疗伤药膏,还有数十件用最厚实的狐裘与羊绒缝制的披风,每件都缝着细密的暖玉囊。
“娘娘,这些都要送去北疆吗?”青禾看着堆成小山的物资,轻声问道。
“嗯。”云暮拿起一件披风,指尖拂过上面绣着的细小兰草纹样——那是楚怀瑾最喜欢的花。“楚将军在北疆苦战,这些东西或许能帮他少受些苦。”她声音轻柔,却带着难以掩饰的牵挂。
萧衍走进来时,正看到她低头为披风系上绳结,侧脸在烛火下显得格外柔和。他走上前,从身后轻轻抱住她:“还在为楚怀瑾操劳?”
“他是为了守护我们的天下,”云暮靠在他怀中,声音带着一丝怅然,“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你做得已经够多了。”萧衍低头,吻了吻她的发顶,“明日粮草启程,朕亲自去送行。你放心,朕会叮嘱护送的人,务必将这些东西完好无损地送到楚怀瑾手中。”
云暮点头,心中安定了不少。她知道萧衍懂她,懂她对楚怀瑾的愧疚与牵挂,也懂他们三人之间那份超越君臣、胜过挚友的情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次日清晨,京城城外的漕运码头寒风凛冽,雪花纷飞。十万石粮草堆满了数十艘大船,听风楼总舵主带着百名精锐暗卫肃立待命,每个人都身着黑衣,腰间配着利刃。
萧衍与云暮并肩站在码头之上,身后是送行的文武百官。云暮将一个锦盒递给总舵主:“这里面是疗伤药膏与披风,务必亲手交给楚将军。告诉她,固守待变,朝廷与他同在。”
“属下遵命!”总舵主接过锦盒,郑重叩首。
萧衍上前一步,目光扫过众将士:“北疆安危,系于尔等一身。粮草若能顺利送达,便是大功一件!若有闪失,军法处置!”
“誓死完成任务!”将士们齐声高呼,声音震彻云霄,驱散了冬日的寒意。
船只缓缓驶离码头,顺着运河向北而去。萧衍与云暮站在岸边,望着船影渐渐消失在风雪之中,久久没有离去。
“楚怀瑾会没事的,对吗?”云暮轻声问道,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会的。”萧衍紧紧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温热的力量,“他是大胤的战神,有你的计策,有朝廷的粮草,还有听风楼的协助,一定能击退匈奴。”
云暮抬头看向他,眼中满是信任。她知道,萧衍的话不仅是安慰,更是坚定的信念。他们三人,一个在朝堂运筹帷幄,一个在后宫稳固后方,一个在边疆浴血奋战,虽身处三地,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便是他们最坚固的盟约。
此时的北疆,云边城已被匈奴围困多日。城墙上的血迹与冰雪交融,凝结成暗红色的冰棱。楚怀瑾身着染血的铠甲,手持长枪,立于城头之上,目光如鹰隼般锐利地盯着城下的匈奴大营。
寒风呼啸,刮得他脸颊生疼,肩头的旧伤在严寒中隐隐作痛。他想起云暮曾为他包扎伤口时,轻声叮嘱他“保重身体”,心中便涌起一股暖流。
“将军,朝廷援军与粮草何时才能到?弟兄们已经快撑不住了!”副将走到他身边,声音沙哑,眼中满是疲惫。
楚怀瑾抬手抹去脸上的雪沫,沉声道:“再等等。皇后聪慧,陛下英明,定会有计策送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守住这座城,不让匈奴再前进一步。”
他心中清楚,匈奴虽攻势猛烈,却已是强弩之末。冬日粮草难继,又与车师国各怀鬼胎,只要朝廷的计策生效,粮草及时送达,此战必胜。
就在这时,一名士兵快步跑来:“将军!城下有听风楼暗卫求见,说有重要密信带给您!”
楚怀瑾心中一喜,连忙道:“快带他上来!”
暗卫身着雪地迷彩,浑身覆雪,快步走上城头,从怀中取出一封密信与一个锦盒:“将军,这是皇后娘娘让属下带给您的密信与物资。皇后娘娘说,已派精锐潜入匈奴王庭挑拨离间,江南粮草三日后便到,请将军固守待变。”
楚怀瑾接过密信与锦盒,指尖触到锦盒的温热,心中一暖。拆开密信,云暮清秀的字迹映入眼帘,上面详细说明了挑拨匈奴与车师国的计策,还有对他的叮嘱:“北疆苦寒,务必保重身体。你答应过要陪我看遍山河,不可食言。”
看到最后一句话,楚怀瑾眼中闪过一丝动容,随即化为坚定的笑意。他握紧密信,对暗卫道:“替我谢过皇后娘娘。告诉她,楚怀瑾定不辱使命,守住北疆,等她与陛下前来共赏山河。”
他打开锦盒,看到里面的疗伤药膏与绣着兰草的披风,心中暖流涌动。他立刻命人将披风分发给受伤的将士,将药膏送去军医处,又按照密信中的计策,派人悄悄出城,配合听风楼暗卫行动。
城墙上的将士们穿上温暖的披风,涂抹上效果奇佳的疗伤药膏,疲惫与伤痛都减轻了不少,士气大振。
楚怀瑾再次望向城下的匈奴大营,眼中闪烁着必胜的光芒。他知道,这场北疆烽烟,不仅是一场军事的较量,更是一场信念的考验。只要他与萧衍、云暮三人同心,定能化解这场危机,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永安盛世。
风雪依旧,北疆的战事还在继续。但在京城的朝堂之上,在云边城的城墙之上,三颗心却紧紧相连,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他们的盟约,在风雪中愈发坚固;他们的情谊,在战火中愈发深厚。
而这场由匈奴掀起的烽烟,终将成为他们开创盛世的垫脚石,让“凤舞九天、山河永固”的誓言,在北疆的风雪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