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指尖捻着那截炭笔,冰冷,坚硬,像一块凝固的黑夜。
指腹摩挲过笔身微小的凹痕,那是无数次书写留下的磨损,如同我记忆中那些被反复咀嚼的夜晚。
笔尖在牛皮纸粗糙的纤维上移动,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墓地里枯叶的低语,又像某种蛰伏的虫类在暗处啃噬着时间的残渣。
纸面微微凸起的纹理刮擦着笔尖,每一次停顿都留下细小的颤音,在寂静中扩散成一圈圈无形的波纹。
我正在绘制一张通往地狱的地图,或者说,是撬开地狱之门的一把钥匙。
“L-7复检报告”。
每一个字,我都模仿着阿九那种近乎刻板的严谨。
笔画间没有丝毫犹豫,横平竖直,间距精确得如同用游标卡尺量过。
他的报告里,从没有多余的情绪,只有冰冷的数据和术语。
我曾将他所有的报告都研究过,他的标点、他的行距、他描述尸体状态时惯用的词汇,都像烙印一样刻在我的脑子里。
现在,这些烙印成了我最锋利的武器。
“红外扫描显示颅骨微动,疑似脑干未完全死亡,建议二次焚化。”
这行字我写得很慢,每一个笔画都充满了力量。
炭粉在纸上堆积出细微的颗粒感,指尖能感受到那层薄薄的浮尘般的触感,仿佛写下的是某种禁忌的咒文。
这是投向一潭死水的第一颗石子,我需要它激起的涟漪足够大,大到能掀翻那艘伪装成诺亚方舟的贼船。
为了让这颗石子看起来更真实,我没有选择现代的高清打印机。
顾昭亭从废品站淘来的旧式针式打印机成了我的共犯,它在牛皮纸上敲打时发出的“哒哒”声,像极了系统那颗衰老心脏的搏动。
每一声撞击都带着金属针头与色带摩擦的刺耳杂音,墨点排列成行,留下那种独有的、带着微弱横向条纹的印记。
在这个一切都追求高清和精准的地下王国里,这种带着瑕疵的“古老”痕迹,反而代表着某种不容置疑的权威——一种来自旧时代的、不容篡改的物理证据。
我将这份新鲜出炉、还带着墨水和牛皮纸混合气味的报告轻轻吹干。
那气味浓烈而陈旧,混杂着油墨的苦涩与纸张受潮后散发的霉味,像是从某个尘封多年的档案柜深处翻出来的遗物。
我用指尖轻抚纸面,确认墨迹不再晕染,然后小心翼翼地塞进暂存区文件架最显眼的位置。
那个位置,是周麻子雷打不动的领地。
他每天清晨巡查的第一件事,就是像君王检阅奏折一样,翻看那里的文件。
他信奉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对我们这些“数据派”嗤之以鼻,但他更相信流程。
只要这份报告出现在它该在的地方,他就必须看,必须处理。
我靠在冰冷的砖墙上,闭上眼,能清晰地想象出顾昭亭的动作。
他像个幽灵,滑入暂存区的寂静里。
他会找到L-7号冰柜,用我给他的钥匙打开。
他会移走那具作为诱饵的、已经完成使命的旧模型,再将新的模型放进去。
那具新模型,是我们所有希望的凝结。
它的脸,是我用自己的照片作为蓝本,亲手调整数据塑造的,与我有着七分相似。
皮肤是用特制硅胶覆上微血管纹理,再一点点点染出青白交杂的尸斑,触感冷而柔韧,像一具真正沉睡中的躯体。
这是一种恶毒的挑衅,也是一个必要的标记。
更关键的,是顾昭亭在它颈部植入的微型气泵,由一个微小的压力传感器控制,可以模拟出最微弱、最贴近濒死状态的脉搏。
那搏动极其细微,若非贴耳细听,几乎无法察觉,却足以让一个经验老道的守夜人瞬间汗毛倒竖。
他还会在冰柜的内壁涂上一层特制的温感涂料。
这种涂料在极寒环境下是透明的,可一旦遇到高于冰点的温度——比如活人呼出的气息,或者颤抖的手指触摸留下的余温——它就会像血迹一样,缓慢地晕染开一抹诡异的红色,如同伤口在低温中重新渗血。
最后一步,也是最画龙点睛的一步。
他会将一张阿九工牌的复印件,不经意地夹在暂存区厚重铁门的门缝里。
它会像一片被遗忘的落叶,安静地等待着发现。
这一切都在告诉周麻子一个信息:那个最严谨、最不可能出错的技术员阿九,已经来过这里,并且“发现”了异常。
我等待着,时间在黑暗的掩体里被拉扯得无比漫长。
每一秒,都像一滴水,缓慢地从钟乳石尖端滴落,砸在心上,溅开一圈冰冷的涟漪。
外面,雨声渐渐停了,只剩下屋檐上残余的雨水滴答作响,节奏零落,像是某种倒计时的节拍器。
然后,顾昭亭带回的监听设备里,传来了第一个声音。
是周麻子沉重的脚步声,和他那标志性的、略带喘息的呼吸。
那呼吸粗重而浑浊,夹杂着喉咙深处的痰音,每一步都踏在水泥地上,震得耳机微微发颤。
他来了。
我几乎能看到他那只独眼扫过文件架——那只眼睛深陷在布满褶皱的眼眶里,瞳孔浑浊,却依旧锐利如鹰——然后,动作瞬间凝固。
我听到了纸张被猛地抽出的声音,那声音里充满了惊疑,纸页边缘甚至发出轻微的撕裂声。
静默。
长久的、令人窒息的静默。
他在看那份报告。
他在用他那套老派的、怀疑一切的逻辑,反复审视着上面的每一个字。
“胡闹……”我听到他低声的咒骂,声音沙哑,像是喉咙里卡着一把沙子,每一个音节都带着压抑的怒火与不安。
他不信。
他不信机器,更不信我们这些年轻人。
但他无法否认报告的格式,无法否认它出现的位置是如此“合乎规矩”。
脚步声再次响起,这一次,是走向L-7冰柜。
金属柜门被拉开时发出的“吱呀”声,在空旷的暂存区里显得格外刺耳,像是生锈的关节在痛苦地呻吟。
然后,是更长久的沉默。
我屏住呼吸,心跳得像擂鼓,胸腔内仿佛有重物在撞击肋骨,连指尖都开始发麻。
他看见了那抹正在内壁上缓慢扩散的红色,像一个无声的指控,从看不见的裂痕中渗出,无声蔓延。
接着,我听到了他压抑的、倒抽冷气的声音,那气息短促而颤抖,像是被无形的手扼住了喉咙。
他肯定把手伸了进去,触碰到了那具模型的脖子。
那个由气泵制造出的、微弱的、不属于死亡的搏动,一定像一条通了电的毒蛇,瞬间缠住了他的手腕,让他整条手臂都僵住了。
“呃……”一声短促而痛苦的呻吟。
他颤抖着把耳朵贴了上去。
我甚至能想象出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深陷的眼窝、刀刻般的法令纹、左颊一道早已结痂却永不褪去的旧疤——因为极度的恐惧和难以置信而扭曲。
他听到了什么?
他听到了“心跳”。
那不是尸体该有的节奏,不是数据的终点,而是活人强行压抑后的残喘,微弱却执拗地跳动着,像黑暗中不肯熄灭的火星。
“砰!”
一声巨响,是椅子被撞翻的声音。
紧接着,是他惊骇欲绝的咆哮,那声音在小小的监听耳机里炸开,震得我耳膜生疼,连耳道都嗡嗡作响。
“阿九……你也看见了?!你也看见了是不是?!”
他的声音里,第一次出现了裂痕。
那种对自己坚信不疑的世界观的裂痕。
他没有喊我的名字,也没有喊顾昭亭,他喊的是阿九。
因为那份报告,因为那个工牌复印件,他将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那个最不可能背叛“数据”的人。
完美的开局。
我摘下耳机,任由那残余的嘶吼在耳边回响,余音像针一样扎进耳道深处。
顾昭亭无声地递给我一杯热水,杯壁温热,蒸汽袅袅升起,在昏暗中勾勒出模糊的雾影。
我接过杯子,指尖传来久违的暖意,可那温度却无法驱散心底的寒意。
他的眼神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深邃,像两口不见底的井。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是漫长的煎熬。
我们在等另一位主角登场。
根据我的计算,阿九会在下午三点左右,借着去档案室核对数据的名义,“偶然”路过暂存区。
监听设备里的电流声再次变得清晰,夹杂着细微的静电杂音,像某种低语。
“周头儿?”是阿九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静,听不出任何情绪,语调平稳得如同读取一段日志。
我听到周麻子粗重的呼吸声,他似乎还蹲在那个冰柜前,像一尊被抽走了灵魂的石像,衣物与地面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枯叶在风中挣扎。
“你在这儿干嘛?”阿九的声音近了一些,脚步声沉稳而规律,每一步都像踩在节拍上。
“……”周麻子没有回答。
“我查了系统,”阿九的声音压得很低,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刺向了周麻子最脆弱的神经,“今天早上那份关于L-7的复检报告……不是我发的。”
空气仿佛凝固了三秒。
然后,是周麻子猛然抬头的声音,我甚至能听见他衣物摩擦地面的沙沙声,像是某种野兽在黑暗中警觉地立起。
他的声音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每一个字都带着血腥味:“那你告诉我,这具尸体为什么还在跳?!”
阿九沉默了。
这一次的沉默,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具分量。
他没有反驳,没有解释,他在用沉默默认周麻子的发现。
“还有这个。”阿九说。
我听到他终端机被调出的轻微电子音,清脆的“滴”声后是数据流滚动的微弱嗡鸣。
“你看看焚化炉上个月的残肢清扫记录,”阿九的声音冷静得可怕,“11号焚化的那批,编号B-47,你挖出来的那截烧焦的手指,上面是不是有一个蓝绳结?”
周麻子没有说话——那是他引以为傲的“体感”发现,是他用来嘲笑我们这些数据派的物证。
“那个绳结的主人,叫小桃。”阿九继续说道,声音里不带一丝波澜,“她最后一条发给家人的短信,是出事前一天晚上十一点零三分。短信内容只有五个字——‘今晚要点灯’。”
“点灯……求救……”周麻子的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见,充满了迷茫和崩溃,像是一个溺水者在黑暗中抓住最后一根稻草。
“对。”阿九的声音斩钉截铁,“她在求救。所以,周头儿,一个信体感,一个信数据。现在,我们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同一个真相。”
监听设备里,只剩下两人沉重而错乱的呼吸声。
那声音交织在一起,像两头困兽在黑暗中对峙。
他们之间的墙壁已经倒塌,脚下的地面也已经裂开。
我轻轻闭上眼睛,将耳机里那无声的惊雷彻底隔绝。
成了。
那道我亲手制造的裂缝,终于在他们心中,彻底崩塌成了一座深渊。
我站起身,重新拿起那截炭笔,走到掩体深处的砖墙前。
那面墙上,已经被我画满了复杂的线条和节点,像一张巨大的、捕食人间的蛛网。
炭粉在指尖留下黑色的印痕,墙面上的线条纵横交错,反射着微弱的月光,泛着冷硬的光泽。
我找到最后一块空白,在上面写下了最后一行字。
“当守夜人开始怀疑流程,钟表就会停。”
写完,我习惯性地用舌尖舔了舔上颚,一下,两下,三下。
这是从姥姥那里遗传来的、紧张时下意识的动作。
顾昭亭走到我身边,看着墙上那行字,又看看我,低声问道:“下一步?”
我转过头,对他露出一个微笑,一个在黑暗中显得有些森冷的微笑。
“等。”我说,“等他们自己,打开第三扇门。”
就在这时,洞外的雨彻底停了。
一缕久违的月光,挣脱了厚重云层的束缚,斜斜地从砖窑顶部的破洞里照射进来,刚好打在我面前的这面墙上。
那张由我绘制的、代表着地下王国数据流与权力结构的网络图,在清冷的月光下,竟与我记忆深处,姥姥压在箱底的那张泛黄的、标注着1993年的殡仪站布局图,每一个节点,每一条线路,都分毫不差地……完全重合。
我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砖窑里的空气,在这一瞬间仿佛被抽干了。
月光冰凉,照得墙壁一片惨白。
一股刺骨的寒意,并非来自外界的降温,而是从脚下的土地,从这砖窑的骨子里,缓缓地、无法抗拒地漫了上来,一点点浸透我的四肢百骸。
指腹摩挲过笔身微小的凹痕,那是无数次书写留下的磨损,如同我记忆中那些被反复咀嚼的夜晚。
笔尖在牛皮纸粗糙的纤维上移动,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墓地里枯叶的低语,又像某种蛰伏的虫类在暗处啃噬着时间的残渣。
纸面微微凸起的纹理刮擦着笔尖,每一次停顿都留下细小的颤音,在寂静中扩散成一圈圈无形的波纹。
我正在绘制一张通往地狱的地图,或者说,是撬开地狱之门的一把钥匙。
“L-7复检报告”。
每一个字,我都模仿着阿九那种近乎刻板的严谨。
笔画间没有丝毫犹豫,横平竖直,间距精确得如同用游标卡尺量过。
他的报告里,从没有多余的情绪,只有冰冷的数据和术语。
我曾将他所有的报告都研究过,他的标点、他的行距、他描述尸体状态时惯用的词汇,都像烙印一样刻在我的脑子里。
现在,这些烙印成了我最锋利的武器。
“红外扫描显示颅骨微动,疑似脑干未完全死亡,建议二次焚化。”
这行字我写得很慢,每一个笔画都充满了力量。
炭粉在纸上堆积出细微的颗粒感,指尖能感受到那层薄薄的浮尘般的触感,仿佛写下的是某种禁忌的咒文。
这是投向一潭死水的第一颗石子,我需要它激起的涟漪足够大,大到能掀翻那艘伪装成诺亚方舟的贼船。
为了让这颗石子看起来更真实,我没有选择现代的高清打印机。
顾昭亭从废品站淘来的旧式针式打印机成了我的共犯,它在牛皮纸上敲打时发出的“哒哒”声,像极了系统那颗衰老心脏的搏动。
每一声撞击都带着金属针头与色带摩擦的刺耳杂音,墨点排列成行,留下那种独有的、带着微弱横向条纹的印记。
在这个一切都追求高清和精准的地下王国里,这种带着瑕疵的“古老”痕迹,反而代表着某种不容置疑的权威——一种来自旧时代的、不容篡改的物理证据。
我将这份新鲜出炉、还带着墨水和牛皮纸混合气味的报告轻轻吹干。
那气味浓烈而陈旧,混杂着油墨的苦涩与纸张受潮后散发的霉味,像是从某个尘封多年的档案柜深处翻出来的遗物。
我用指尖轻抚纸面,确认墨迹不再晕染,然后小心翼翼地塞进暂存区文件架最显眼的位置。
那个位置,是周麻子雷打不动的领地。
他每天清晨巡查的第一件事,就是像君王检阅奏折一样,翻看那里的文件。
他信奉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对我们这些“数据派”嗤之以鼻,但他更相信流程。
只要这份报告出现在它该在的地方,他就必须看,必须处理。
我靠在冰冷的砖墙上,闭上眼,能清晰地想象出顾昭亭的动作。
他像个幽灵,滑入暂存区的寂静里。
他会找到L-7号冰柜,用我给他的钥匙打开。
他会移走那具作为诱饵的、已经完成使命的旧模型,再将新的模型放进去。
那具新模型,是我们所有希望的凝结。
它的脸,是我用自己的照片作为蓝本,亲手调整数据塑造的,与我有着七分相似。
皮肤是用特制硅胶覆上微血管纹理,再一点点点染出青白交杂的尸斑,触感冷而柔韧,像一具真正沉睡中的躯体。
这是一种恶毒的挑衅,也是一个必要的标记。
更关键的,是顾昭亭在它颈部植入的微型气泵,由一个微小的压力传感器控制,可以模拟出最微弱、最贴近濒死状态的脉搏。
那搏动极其细微,若非贴耳细听,几乎无法察觉,却足以让一个经验老道的守夜人瞬间汗毛倒竖。
他还会在冰柜的内壁涂上一层特制的温感涂料。
这种涂料在极寒环境下是透明的,可一旦遇到高于冰点的温度——比如活人呼出的气息,或者颤抖的手指触摸留下的余温——它就会像血迹一样,缓慢地晕染开一抹诡异的红色,如同伤口在低温中重新渗血。
最后一步,也是最画龙点睛的一步。
他会将一张阿九工牌的复印件,不经意地夹在暂存区厚重铁门的门缝里。
它会像一片被遗忘的落叶,安静地等待着发现。
这一切都在告诉周麻子一个信息:那个最严谨、最不可能出错的技术员阿九,已经来过这里,并且“发现”了异常。
我等待着,时间在黑暗的掩体里被拉扯得无比漫长。
每一秒,都像一滴水,缓慢地从钟乳石尖端滴落,砸在心上,溅开一圈冰冷的涟漪。
外面,雨声渐渐停了,只剩下屋檐上残余的雨水滴答作响,节奏零落,像是某种倒计时的节拍器。
然后,顾昭亭带回的监听设备里,传来了第一个声音。
是周麻子沉重的脚步声,和他那标志性的、略带喘息的呼吸。
那呼吸粗重而浑浊,夹杂着喉咙深处的痰音,每一步都踏在水泥地上,震得耳机微微发颤。
他来了。
我几乎能看到他那只独眼扫过文件架——那只眼睛深陷在布满褶皱的眼眶里,瞳孔浑浊,却依旧锐利如鹰——然后,动作瞬间凝固。
我听到了纸张被猛地抽出的声音,那声音里充满了惊疑,纸页边缘甚至发出轻微的撕裂声。
静默。
长久的、令人窒息的静默。
他在看那份报告。
他在用他那套老派的、怀疑一切的逻辑,反复审视着上面的每一个字。
“胡闹……”我听到他低声的咒骂,声音沙哑,像是喉咙里卡着一把沙子,每一个音节都带着压抑的怒火与不安。
他不信。
他不信机器,更不信我们这些年轻人。
但他无法否认报告的格式,无法否认它出现的位置是如此“合乎规矩”。
脚步声再次响起,这一次,是走向L-7冰柜。
金属柜门被拉开时发出的“吱呀”声,在空旷的暂存区里显得格外刺耳,像是生锈的关节在痛苦地呻吟。
然后,是更长久的沉默。
我屏住呼吸,心跳得像擂鼓,胸腔内仿佛有重物在撞击肋骨,连指尖都开始发麻。
他看见了那抹正在内壁上缓慢扩散的红色,像一个无声的指控,从看不见的裂痕中渗出,无声蔓延。
接着,我听到了他压抑的、倒抽冷气的声音,那气息短促而颤抖,像是被无形的手扼住了喉咙。
他肯定把手伸了进去,触碰到了那具模型的脖子。
那个由气泵制造出的、微弱的、不属于死亡的搏动,一定像一条通了电的毒蛇,瞬间缠住了他的手腕,让他整条手臂都僵住了。
“呃……”一声短促而痛苦的呻吟。
他颤抖着把耳朵贴了上去。
我甚至能想象出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深陷的眼窝、刀刻般的法令纹、左颊一道早已结痂却永不褪去的旧疤——因为极度的恐惧和难以置信而扭曲。
他听到了什么?
他听到了“心跳”。
那不是尸体该有的节奏,不是数据的终点,而是活人强行压抑后的残喘,微弱却执拗地跳动着,像黑暗中不肯熄灭的火星。
“砰!”
一声巨响,是椅子被撞翻的声音。
紧接着,是他惊骇欲绝的咆哮,那声音在小小的监听耳机里炸开,震得我耳膜生疼,连耳道都嗡嗡作响。
“阿九……你也看见了?!你也看见了是不是?!”
他的声音里,第一次出现了裂痕。
那种对自己坚信不疑的世界观的裂痕。
他没有喊我的名字,也没有喊顾昭亭,他喊的是阿九。
因为那份报告,因为那个工牌复印件,他将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那个最不可能背叛“数据”的人。
完美的开局。
我摘下耳机,任由那残余的嘶吼在耳边回响,余音像针一样扎进耳道深处。
顾昭亭无声地递给我一杯热水,杯壁温热,蒸汽袅袅升起,在昏暗中勾勒出模糊的雾影。
我接过杯子,指尖传来久违的暖意,可那温度却无法驱散心底的寒意。
他的眼神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深邃,像两口不见底的井。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是漫长的煎熬。
我们在等另一位主角登场。
根据我的计算,阿九会在下午三点左右,借着去档案室核对数据的名义,“偶然”路过暂存区。
监听设备里的电流声再次变得清晰,夹杂着细微的静电杂音,像某种低语。
“周头儿?”是阿九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静,听不出任何情绪,语调平稳得如同读取一段日志。
我听到周麻子粗重的呼吸声,他似乎还蹲在那个冰柜前,像一尊被抽走了灵魂的石像,衣物与地面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枯叶在风中挣扎。
“你在这儿干嘛?”阿九的声音近了一些,脚步声沉稳而规律,每一步都像踩在节拍上。
“……”周麻子没有回答。
“我查了系统,”阿九的声音压得很低,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刺向了周麻子最脆弱的神经,“今天早上那份关于L-7的复检报告……不是我发的。”
空气仿佛凝固了三秒。
然后,是周麻子猛然抬头的声音,我甚至能听见他衣物摩擦地面的沙沙声,像是某种野兽在黑暗中警觉地立起。
他的声音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每一个字都带着血腥味:“那你告诉我,这具尸体为什么还在跳?!”
阿九沉默了。
这一次的沉默,比之前任何一次都更具分量。
他没有反驳,没有解释,他在用沉默默认周麻子的发现。
“还有这个。”阿九说。
我听到他终端机被调出的轻微电子音,清脆的“滴”声后是数据流滚动的微弱嗡鸣。
“你看看焚化炉上个月的残肢清扫记录,”阿九的声音冷静得可怕,“11号焚化的那批,编号B-47,你挖出来的那截烧焦的手指,上面是不是有一个蓝绳结?”
周麻子没有说话——那是他引以为傲的“体感”发现,是他用来嘲笑我们这些数据派的物证。
“那个绳结的主人,叫小桃。”阿九继续说道,声音里不带一丝波澜,“她最后一条发给家人的短信,是出事前一天晚上十一点零三分。短信内容只有五个字——‘今晚要点灯’。”
“点灯……求救……”周麻子的声音微弱得几乎听不见,充满了迷茫和崩溃,像是一个溺水者在黑暗中抓住最后一根稻草。
“对。”阿九的声音斩钉截铁,“她在求救。所以,周头儿,一个信体感,一个信数据。现在,我们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同一个真相。”
监听设备里,只剩下两人沉重而错乱的呼吸声。
那声音交织在一起,像两头困兽在黑暗中对峙。
他们之间的墙壁已经倒塌,脚下的地面也已经裂开。
我轻轻闭上眼睛,将耳机里那无声的惊雷彻底隔绝。
成了。
那道我亲手制造的裂缝,终于在他们心中,彻底崩塌成了一座深渊。
我站起身,重新拿起那截炭笔,走到掩体深处的砖墙前。
那面墙上,已经被我画满了复杂的线条和节点,像一张巨大的、捕食人间的蛛网。
炭粉在指尖留下黑色的印痕,墙面上的线条纵横交错,反射着微弱的月光,泛着冷硬的光泽。
我找到最后一块空白,在上面写下了最后一行字。
“当守夜人开始怀疑流程,钟表就会停。”
写完,我习惯性地用舌尖舔了舔上颚,一下,两下,三下。
这是从姥姥那里遗传来的、紧张时下意识的动作。
顾昭亭走到我身边,看着墙上那行字,又看看我,低声问道:“下一步?”
我转过头,对他露出一个微笑,一个在黑暗中显得有些森冷的微笑。
“等。”我说,“等他们自己,打开第三扇门。”
就在这时,洞外的雨彻底停了。
一缕久违的月光,挣脱了厚重云层的束缚,斜斜地从砖窑顶部的破洞里照射进来,刚好打在我面前的这面墙上。
那张由我绘制的、代表着地下王国数据流与权力结构的网络图,在清冷的月光下,竟与我记忆深处,姥姥压在箱底的那张泛黄的、标注着1993年的殡仪站布局图,每一个节点,每一条线路,都分毫不差地……完全重合。
我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砖窑里的空气,在这一瞬间仿佛被抽干了。
月光冰凉,照得墙壁一片惨白。
一股刺骨的寒意,并非来自外界的降温,而是从脚下的土地,从这砖窑的骨子里,缓缓地、无法抗拒地漫了上来,一点点浸透我的四肢百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