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妈妈没死,她只是不肯醒-《姥姥家的第三扇门:男教师的秘密》

  冰冷、潮湿的铁锈味混杂着陈年污垢的腐臭,在我鼻腔里冲撞,像无数细小的钩子刮擦着黏膜,每一次呼吸都带着金属与霉变交织的腥气。

  指尖下的管壁粗糙如砂纸,每一次挪动,磨破的肘部和膝盖便渗出温热的血,在铁皮上拖出湿滑的痕迹,触感黏腻而刺痛。

  黑暗中,唯一的光源是我意识深处那道幽蓝色的数据流——我的“金手指”。

  它无声流淌,像一条逆向奔涌的星河,在我颅内勾勒出殡仪馆的每一寸结构。

  它正一遍遍地回放着顾昭亭生命最后时刻的画面,那声嘶力竭的三个字,像一枚烧红的烙铁,烫在我的脑海里:“焚化炉!”

  不,不对。

  我的金手指在同步检索殡仪馆三十年来的所有改建图纸,一帧帧泛黄的蓝图在意识中飞速闪过,边缘卷曲,墨迹晕染,仿佛被时间浸透的遗书。

  这个词指向的,根本不是那个早已废弃的排渣通道,而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三十年前,殡仪馆进行现代化改造,原有的老式焚化炉被拆除,原地基之上,建起了一座新的建筑。

  但图纸的一个角落,用极小的字标注着一个被水泥墙体封存起来的空间——旧日的冷冻舱室。

  一个理论上,早该被彻底填埋的死亡之地。

  记忆的碎片开始拼接。

  我调出殡仪馆近五年的年度检修记录,李聋子,那个沉默寡言的老维修工,曾在一份不起眼的报告上用歪歪扭扭的字迹标注过一行:“C区地下氮气阀有异常波动,压力不稳,疑似……人为重启。”当时所有人都以为是他年老昏聩,测错了数据。

  C区,正是旧焚化炉所在的区域。

  另一条线索,来自社区去年登记的一批“无主遗体暂存”名单。

  名单被随意地塞在档案柜的底层,几乎无人问津。

  我的金手指曾无意间扫描过它。

  编号C-13的冷藏格,登记人签名那一栏,是两个龙飞凤舞的字:周山。

  我的主治医生,周医生。

  线索的终点汇聚于此。

  我从狭窄的通道尽头挤了出来,眼前是一扇锈迹斑斑的铁门,门缝里渗出的寒气,像一只无形的手,扼住了我的喉咙,冻得我喉头一缩,呼吸凝成白雾。

  这股冷意带着液氮特有的、干净又致命的气味——无味却刺鼻,像金属在极低温下断裂的脆响,无声地侵蚀着肺叶。

  我用尽全身力气,将撬棍插进门缝,伴随着令人牙酸的金属扭曲声,门被我撬开一道缝。

  寒气瞬间扑面而来,像冰水灌进衣领,激得我全身肌肉一颤。

  我侧身挤了进去,身后的铁门在我松开撬棍后,沉重地合拢,发出一声空洞的回响,余音在密闭空间里久久震荡,仿佛墓穴封棺。

  室内没有灯,只有几台机器运作时发出的微弱指示灯光,红绿交错,像黑暗中窥伺的眼睛。

  三具巨大的、充满科幻感的冷冻舱并列而立,舱体表面覆盖着一层薄冰,指尖轻触,刺骨的寒意直透骨髓。

  它们低沉的嗡鸣声,是这里唯一的生命迹象,如同巨兽在沉睡中呼吸。

  我的目光死死地锁在中间那具,编号02的舱体上。

  它的玻璃观察罩上凝结着厚厚的水雾,但透过模糊的冰晶,我依然能依稀辨认出一个侧卧的人影。

  她穿着一条蓝色的连衣裙,头微微偏向一侧,长发铺散在枕上。

  那是母亲最习惯的睡姿。

  我的心跳骤然停滞,胸腔像被一只冰冷的手狠狠攥住。

  我踉跄着扑上前,用磨破了皮的袖口,发疯似的擦拭着冰冷的玻璃罩。

  指尖摩擦冰面,发出沙沙的轻响,水珠顺着玻璃滑落,像无声的泪。

  水雾被擦去,一张苍白而安详的脸庞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

  是她。

  真的是她。

  那熟悉的眉眼,那紧抿的嘴角,和我记忆中最后一次见她时一模一样。

  不,有区别。

  我死死盯着她的胸口,在那件蓝色的连衣裙之下,我看到了。

  那里有起伏,极其微弱,几乎无法察觉,但它确实存在。

  就像冬日里,一只陷入假死的蝴蝶,翅膀偶尔的颤动。

  金手指,启动。

  我闭上眼,命令它调取母亲临终前在医院的所有病历扫描件。

  海量的数据流瞬间涌入我的意识:心电图、脑电波、血液检测报告……一行由周医生亲笔签署的结论,被系统用血红色的高光标出:脑干功能未见明显损伤,生命体征稳定,符合深度镇静药物作用特征。

  她没死。

  这个认知像一道惊雷在我脑中炸开。

  她没有死!

  他们用某种强效的镇静药物,让她陷入了这种无限接近于死亡的“类死亡状态”。

  她成了一件活着的展品,一个被精心保存的人质,一个悬在我头顶、随时可以落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他们用这种方式,确保我永远无法摆脱他们的控制。

  我浑身颤抖,不是因为寒冷,而是因为极致的愤怒和后怕。

  我伸出抖得不成样子的手,摸索着找到了冷冻舱侧面的控制面板。

  解冻按钮是亮着的,像一个充满诱惑的陷阱。

  我毫不犹豫地按了下去。

  屏幕亮起,弹出一个密码输入框。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像一句恶毒的诅咒:“至亲之声,方可唤醒。”

  我立刻明白了。

  声纹锁。

  他们要的密码,是我亲口说出的某个词。

  而那个词,我几乎不用思考就知道是什么。

  从我记事起,每次我惹祸、晚归,母亲都会站在门口,用那种带着一点点担忧和责备的语气喊我:“晚照,回家。”

  “回家”。

  这是世界上最温暖的两个字,此刻却成了最致命的陷阱。

  我清楚这个组织的行事风格,这个声纹识别系统,绝不仅仅是用来解锁的。

  一旦我开口,我的声音会通过内部线路,同步传到主控室。

  警报会立刻响起,不出三十秒,这里就会被蜂拥而至的武装人员包围。

  我从口袋里摸出那根备用的音频线,这是我最后的希望。

  我想绕过声纹识别,直接接驳电路,强制启动解冻程序。

  但当我撬开控制面板的外壳,我的心沉到了谷底。

  舱体是独立供电的,内部线路被一种特殊的凝胶完全封死,根本没有留下任何可以外引的接口。

  这是一座完美的、无法从外部攻破的监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我眼睁睁地看着玻璃罩后的母亲,她的脸色开始出现不祥的变化。

  那原本苍白的皮肤,渐渐泛起一层淡淡的青紫色。

  解冻程序已经被我启动,但因为没有输入密码,它卡在了初始阶段。

  冷冻液的循环系统出现了紊乱,再这样下去,即使我最终打开了舱门,长时间的缺氧和低温循环障碍,也会对她的器官造成不可逆的坏死。

  我不能再等了。

  我闭上眼睛,将全部的意识沉浸到金手指之中。

  回放,回放母亲留给我的一切声音。

  她病中无力的低语,电话里絮絮叨叨的留言,甚至是我压在箱底的那盘童年磁带里,她哼唱的摇篮曲。

  无数个属于她的声音碎片在我脑海中盘旋、重组、分析。

  忽然,我的意识捕捉到了一个一直被我忽略的细节。

  一个只有最亲近的人,在无数次聆听后才能察觉的微小瑕疵。

  母亲有慢性咽炎,是多年的老毛病。

  所以,她每次叫我的名字“晚照”时,那个“照”字的尾音,都会因为喉咙的不适,带上一丝极其轻微的沙哑,就像是嗓子里含着一口温热的水。

  那种质感,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完美模拟的。

  我立刻回想起那个顶替她的“人偶”,她的声音虽然模仿得惟妙惟肖,但过于平滑,过于完美,缺少了那一点点属于人类的、真实的瑕疵。

  就是这个!

  我深吸一口气,心脏狂跳。

  我将音频线的一端用胶带死死地贴在冷冻舱外部的麦克风拾音孔上,然后,将另一端的金属插头,含进了自己嘴里。

  冰冷的金属接触到舌尖,激起一阵战栗,唾液与金属的寒意混合,舌根泛起一股铁锈般的腥味。

  我调整着呼吸,回忆着母亲说话时的喉咙状态,将声音压低,竭力模仿着那种独特的、带着病态的沙哑音色。

  “晚照……回家……”

  我的声音通过口腔的共鸣,经由金属插头和音频线,被转化成微弱的电流,传递到麦克风上。

  控制面板上的红色警示灯闪烁了两次,随即,“滴”的一声轻响,屏幕上的密码框消失了。

  声纹比对成功。

  舱门上方的指示灯由红转绿。

  伴随着一阵低沉的泄压声,粘稠的、散发着刺骨寒气的蓝色冷冻液开始从舱体底部的排放口涌出。

  成功了!

  我瘫软在地,巨大的狂喜和虚脱感几乎将我淹没。

  就在这时,我身后传来一阵沉重的、令人不安的机械转动声。

  那不是舱门开启的声音,而是……墙壁。

  我猛地回头,只见我对面的那整面墙,那面我以为是水泥死墙的墙壁,正缓缓地向两侧移开。

  墙体后面,不是我想象中的岩石或泥土,而是另一个更加幽深、更加庞大的空间。

  一排排、一列列的冷冻舱,如同列队的兵马俑,整齐划一地延伸至黑暗的尽头,粗略看去,至少有数十具之多。

  每一具冷冻舱上,都贴着一个白色的标签。

  幽蓝的指示灯光下,我看清了离我最近的几个标签上的名字。

  “王阿姨”,那个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