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下来,不管咖位大小,光是转发歌曲的明星就有几千位。这些人手里攥着的粉丝量,少则几百多万,多则上千万,就像撒向湖面的石子,一圈圈荡开,涟漪碰着涟漪,没多久就漫成了整片湖。
从早上到下午,《青花瓷》的播放量就像坐了火箭,又噌噌往上涨了一波,相关话题在热搜榜上牢牢占住了位置,从“#许意新歌青花瓷#”到“#国宝回家有多难#”,再到“#全民为青花瓷打call#”,数字后面的“爆”字红得刺眼,像团烧得正旺的火。
更别说那些纯靠歌曲本身圈来的听众。有人是被副歌里那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戳中了心,上班路上戴着耳机循环播放,等地铁时忍不住跟着哼,连脚步都踩着旋律的拍子;有人翻出歌词逐字琢磨,对着博物馆官网的青花瓷图片研究“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到底藏着多少讲究,还在论坛里开了帖子,跟同好们讨论青花料的发色和画工的笔触;还有学音乐的学生,把歌里的旋律扒下来,用钢琴、古筝、小提琴分别演奏,发到网上,配文“不同的乐器,同样的牵挂”。
而占大头的,是那些打心眼儿里惦记着国宝的人。这群爱国人士早把这事当成了自家的牵挂,就像惦记着出门未归的亲人。
他们本来打定主意,就算这歌难听如噪音,为了国宝也得硬着头皮支持,多一个播放量,就多一分力量。没成想点开一听,耳朵竟被结结实实地惊艳了一把,像是本来做好了啃窝头的准备,端上来的却是喷香的米饭。
“这旋律怎么这么顺?”有人在评论区敲下这句话,后面跟着一串感叹号,“我以为会是喊口号似的歌,结果这婉转劲儿,听得人心里发酸,想起那些漂在外头的宝贝了。”
“许意不愧是金牌作曲家,这水平真不是盖的!”另一条评论被顶得老高,下面跟着成百上千的回复,“词里藏着的文化味儿,配得上咱的青花瓷。你听那‘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这哪是写歌,分明是在讲故事啊。”
还有人晒出家里长辈听后的反应:“我爷爷是玩古董的,听完这歌,拿着放大镜看了半天他那只仿青花的碗,说‘这歌里有瓷的魂’。他还说要把这个古董捐给博物馆呢,我们全家都为他自豪!”
网上的热乎劲儿烧得正旺时,王总监这边也没闲着。他办公室的灯亮到后半夜,中间就睡了两个小时,天没亮又爬起来工作,烟灰缸里的烟头堆成了小山,桌上的保温杯换了三回水,从滚烫到温吞,再到彻底凉透。
他知道,光靠明星转发和网友热捧还不够,就像盖房子,光有砖瓦不行,得有顶梁柱撑着,这事才能更靠谱。
于是他费了不少功夫,托了三四个朋友,才联系上六位圈内公认的“曲爹”。这些人都是德高望重的前辈,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往那儿一站,不用说话就自带分量,说话的分量比黄金还沉。
他们要么是国家级音乐奖项的常客,要么是教材里案例的作者,平时深居简出,想请他们出山,比请神仙还难。
起初王总监没抱太大希望,毕竟曲爹们架子大,不是谁的作品都肯轻易听的。他们耳朵刁得很,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歌,听两句就皱眉,更别说推荐了。没成想软磨硬泡之下,竟有三位松了口,说愿意听听许意的《青花瓷》,听完再决定能不能推荐。
挂了电话那一刻,王总监长长舒了口气,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落了一半——最起码,他们没直接拒绝。
这就像敲门,本来以为会被直接关在门外,没想到门开了条缝,能看见里面的光。他太了解许意的本事了,这位年轻的金牌作曲,脑子里像装着座音乐宝库,古典的、现代的、民族的、流行的,信手拈来。
更难得的是,他总能把最传统的东西写出新意,《青花瓷》里那份对国宝的惦记,没藏在口号里,而是藏在旋律的每一个转音里,藏在歌词的每一个意象里,曲爹们都是懂行的人,肯定能听出其中的门道。
不过王总监也没急着催。他混了这么多年圈子,太明白这里面的规矩了——曲爹们不是你想见就能见的,更不是你催就能催得动的。
他们爱惜羽毛,比鸟儿爱惜自己的翅膀还甚,推荐作品比给自己写歌还慎重。一首烂歌要是被他们推荐了,那不是砸招牌,是把自己一辈子的名声都扔沟里了。所以他们总得反复听、仔细品,一句一句抠旋律,一字一字琢磨词,确认从里到外都没问题了,才肯点头。
要是自己一天八遍电话追着问,反倒显得急功近利,像个催债的,说不定还会引起反感,起到反效果。王总监对着助理感慨,手里转着那支用了多年的钢笔,笔帽上的漆都磨掉了一块,露出里面的金属:“人家总得有时间琢磨不是?总不能为了咱这事儿,让人家砸了自己‘曲爹’的招牌吧?慢工出细活,这道理到哪儿都通用。”
更重要的是,眼下确实没什么实质性的好处能给到曲爹们。他们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年轻时为了块创作奖金能争得面红耳赤,现在名和利早就不缺了,家里的奖杯能摆满一整面墙,银行账户里的数字后面跟着一串零,根本不在乎这点蝇头小利。
要是直接拎着钱去,那才是犯了大忌,不光显得自己不懂规矩,还可能让这事变了味。传出去被人说“用钱买推荐”,那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网友的唾沫星子能把他们淹死,甚至可能连累许意和这首歌,得不偿失。
所以王总监选择了耐心等待,像老农等着地里的庄稼成熟。他每隔一小时,就要刷着网上的动态,看着《青花瓷》的播放量噌噌往上涨,从一亿到三亿,再到冲破五亿。
从早上到下午,《青花瓷》的播放量就像坐了火箭,又噌噌往上涨了一波,相关话题在热搜榜上牢牢占住了位置,从“#许意新歌青花瓷#”到“#国宝回家有多难#”,再到“#全民为青花瓷打call#”,数字后面的“爆”字红得刺眼,像团烧得正旺的火。
更别说那些纯靠歌曲本身圈来的听众。有人是被副歌里那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戳中了心,上班路上戴着耳机循环播放,等地铁时忍不住跟着哼,连脚步都踩着旋律的拍子;有人翻出歌词逐字琢磨,对着博物馆官网的青花瓷图片研究“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到底藏着多少讲究,还在论坛里开了帖子,跟同好们讨论青花料的发色和画工的笔触;还有学音乐的学生,把歌里的旋律扒下来,用钢琴、古筝、小提琴分别演奏,发到网上,配文“不同的乐器,同样的牵挂”。
而占大头的,是那些打心眼儿里惦记着国宝的人。这群爱国人士早把这事当成了自家的牵挂,就像惦记着出门未归的亲人。
他们本来打定主意,就算这歌难听如噪音,为了国宝也得硬着头皮支持,多一个播放量,就多一分力量。没成想点开一听,耳朵竟被结结实实地惊艳了一把,像是本来做好了啃窝头的准备,端上来的却是喷香的米饭。
“这旋律怎么这么顺?”有人在评论区敲下这句话,后面跟着一串感叹号,“我以为会是喊口号似的歌,结果这婉转劲儿,听得人心里发酸,想起那些漂在外头的宝贝了。”
“许意不愧是金牌作曲家,这水平真不是盖的!”另一条评论被顶得老高,下面跟着成百上千的回复,“词里藏着的文化味儿,配得上咱的青花瓷。你听那‘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这哪是写歌,分明是在讲故事啊。”
还有人晒出家里长辈听后的反应:“我爷爷是玩古董的,听完这歌,拿着放大镜看了半天他那只仿青花的碗,说‘这歌里有瓷的魂’。他还说要把这个古董捐给博物馆呢,我们全家都为他自豪!”
网上的热乎劲儿烧得正旺时,王总监这边也没闲着。他办公室的灯亮到后半夜,中间就睡了两个小时,天没亮又爬起来工作,烟灰缸里的烟头堆成了小山,桌上的保温杯换了三回水,从滚烫到温吞,再到彻底凉透。
他知道,光靠明星转发和网友热捧还不够,就像盖房子,光有砖瓦不行,得有顶梁柱撑着,这事才能更靠谱。
于是他费了不少功夫,托了三四个朋友,才联系上六位圈内公认的“曲爹”。这些人都是德高望重的前辈,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往那儿一站,不用说话就自带分量,说话的分量比黄金还沉。
他们要么是国家级音乐奖项的常客,要么是教材里案例的作者,平时深居简出,想请他们出山,比请神仙还难。
起初王总监没抱太大希望,毕竟曲爹们架子大,不是谁的作品都肯轻易听的。他们耳朵刁得很,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的歌,听两句就皱眉,更别说推荐了。没成想软磨硬泡之下,竟有三位松了口,说愿意听听许意的《青花瓷》,听完再决定能不能推荐。
挂了电话那一刻,王总监长长舒了口气,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落了一半——最起码,他们没直接拒绝。
这就像敲门,本来以为会被直接关在门外,没想到门开了条缝,能看见里面的光。他太了解许意的本事了,这位年轻的金牌作曲,脑子里像装着座音乐宝库,古典的、现代的、民族的、流行的,信手拈来。
更难得的是,他总能把最传统的东西写出新意,《青花瓷》里那份对国宝的惦记,没藏在口号里,而是藏在旋律的每一个转音里,藏在歌词的每一个意象里,曲爹们都是懂行的人,肯定能听出其中的门道。
不过王总监也没急着催。他混了这么多年圈子,太明白这里面的规矩了——曲爹们不是你想见就能见的,更不是你催就能催得动的。
他们爱惜羽毛,比鸟儿爱惜自己的翅膀还甚,推荐作品比给自己写歌还慎重。一首烂歌要是被他们推荐了,那不是砸招牌,是把自己一辈子的名声都扔沟里了。所以他们总得反复听、仔细品,一句一句抠旋律,一字一字琢磨词,确认从里到外都没问题了,才肯点头。
要是自己一天八遍电话追着问,反倒显得急功近利,像个催债的,说不定还会引起反感,起到反效果。王总监对着助理感慨,手里转着那支用了多年的钢笔,笔帽上的漆都磨掉了一块,露出里面的金属:“人家总得有时间琢磨不是?总不能为了咱这事儿,让人家砸了自己‘曲爹’的招牌吧?慢工出细活,这道理到哪儿都通用。”
更重要的是,眼下确实没什么实质性的好处能给到曲爹们。他们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年轻时为了块创作奖金能争得面红耳赤,现在名和利早就不缺了,家里的奖杯能摆满一整面墙,银行账户里的数字后面跟着一串零,根本不在乎这点蝇头小利。
要是直接拎着钱去,那才是犯了大忌,不光显得自己不懂规矩,还可能让这事变了味。传出去被人说“用钱买推荐”,那之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网友的唾沫星子能把他们淹死,甚至可能连累许意和这首歌,得不偿失。
所以王总监选择了耐心等待,像老农等着地里的庄稼成熟。他每隔一小时,就要刷着网上的动态,看着《青花瓷》的播放量噌噌往上涨,从一亿到三亿,再到冲破五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