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绝缘子安装那天,整个鞍部都围满了战士。苏工踩着梯子,把伞状绝缘子套在电极线上:“以前用石英粉补丁,是被动堵漏;现在绝缘子是主动防护,能把电流牢牢锁在电极柱里。”
林烽盯着新电网,手心全是汗。电流接通的瞬间,“滋啦——” 蓝白色电弧窜起来,比以往更亮、更稳,像条蓄势待发的银龙。
“电压30千伏!”苏工盯着仪表,“持续燃烧时间……15秒!”
战士们爆发出欢呼。王二蛋挤到最前,盯着电弧喊:“比上次厉害多了!鬼子敢碰,准得烧成焦炭!”
老陈摸着新绝缘子,粗糙的手掌蹭过光滑的表面:“这玩意儿,能顶得住鬼子的迫击炮不?”
“能!”苏工自信地笑,“绝缘子是用石英玻璃做的,耐高温、抗腐蚀。就算炮弹炸断电极柱,绝缘子本身也炸不碎。”
林烽望着电弧,想起这半个月来的波折——侦察队的血,熔炉的火,苏工熬红的眼。现在,这一切都值了。
“通知全区。”他对着通讯器喊,“电网升级完成!让鬼子再来试试!”
三天后,鬼子的试探来了。
清晨,山脊线上出现鬼子的钢盔反光。这一次,他们没急着冲锋,而是用迫击炮远远轰击电网。炮弹落在电极柱旁,炸起的泥土溅在新绝缘子上,却没留下半道裂纹。
“电流稳定!”苏工盯着仪表,“绝缘子毫发无损!”
林烽笑了。他举起望远镜,看见鬼子指挥官举着望远镜,脸色铁青。显然,他们也发现了电网的变化——电弧比上次更猛、更久,根本近不了身。
“打!”林烽下令。区小队的捷克式轻机枪喷出火舌,子弹扫向鬼子的机枪阵地。鬼子阵型大乱,被迫后撤。
傍晚,鬼子撤退时留下十几具尸体。老乡们帮忙收尸时,一个老头蹲在电网边,摸了摸绝缘子:“这玩意儿,比铜墙铁壁还结实!”
林烽站在鞍部,望着夕阳下的电网。电弧还在跳跃,蓝白色的光映在他脸上,像撒了层星子。他知道,这不是结束——鬼子会更疯狂,但他们的防线,也更坚固了。
电弧防线稳定后,磐石谷的氛围变了。
战士们训练更有劲头——他们知道,电网能替他们挡住第一波攻击,拼刺刀的机会就更多了。老乡们不再往山洞里躲,开始在田里翻地,准备冬粮。“有电网守着,鬼子不敢轻易来。”王二蛋的母亲把刚蒸好的窝窝头塞给战士,“吃饱了,狠狠打!”
苏工更忙了。他在改进绝缘子——尝试用不同比例的硼砂提纯,想把电压提到35千伏。“如果能到40千伏,电弧能烧穿鬼子的钢盔。”他推推眼镜,“到时候,鬼子连靠近的勇气都没了。”
林烽则忙着扩充区小队。他从师部要来二十支新步枪,又训练了一批民兵。“等鬼子再来,咱们不仅要守,还要打出去。”他在誓师大会上喊,“用电网当盾牌,用刺刀当尖刀!”
深秋的夜来得早。林烽批完最后一份文件,刚躺下,通讯器的紧急铃声就炸响。
“支队长!鬼子来了!这次是一个联队!”
林烽瞬间清醒。他抓起枪冲出去,只见鞍部的探照灯已经打开——山脊线上,密密麻麻的鬼子正往这边扑,迫击炮阵地已经架好,炮口闪着冷光。
“全体警戒!”他大喊,“启动电网防御!”
苏工冲向控制台,手指在开关上翻飞:“30千伏电压已加载!绝缘子状态正常!”
“轰——” 鬼子的迫击炮率先开火。炮弹落在电极柱旁,炸起的泥土溅在绝缘子上,却像打在钢板上,连道白印都没留下。
电弧应声而起,蓝白色的光铺成天罗地网。冲在最前面的鬼子瞬间被电弧吞噬,连惨叫都没发出。后面的鬼子慌了,有的往回跑,有的往旁边躲,阵型乱成一锅粥。
“打!”林烽扣动扳机。战士们的步枪、机枪一起开火,子弹织成火网,收割着鬼子的生命。
这一夜,鬼子留下了两百多具尸体。天亮时,山脊线上只剩焦黑的鬼子尸体和仍在跳跃的电弧。
战斗结束后,苏工累得瘫坐在地上。他摸着被电弧映得发亮的绝缘子,轻声说:“老伙计,咱们赢了。”
林烽递给他水壶:“你设计的绝缘子,救了整个磐石谷。”
“不。”苏工摇头,“是你给了我们底气——敢去50公里外抢石英砂,敢熬夜改配方。没有你,这绝缘子永远只是图纸上的东西。”
林烽笑了。他望着远处正在清理战场的战士,望着老乡们抱着粮食往村里走,突然觉得,这电弧不只是武器的咆哮,更是希望的呐喊。
“下次。”他说,“咱们把电压提到40千伏。”
苏工眼睛一亮:“我已经在试了!用氧化铝掺杂石英砂,绝缘性能再提一成!”
两人相视而笑。风里传来电弧的“滋滋”声,像在应和他们的誓言——
他们会守在这里,守着这片土地,守着这些百姓。
直到把鬼子,赶出中国。
林烽盯着新电网,手心全是汗。电流接通的瞬间,“滋啦——” 蓝白色电弧窜起来,比以往更亮、更稳,像条蓄势待发的银龙。
“电压30千伏!”苏工盯着仪表,“持续燃烧时间……15秒!”
战士们爆发出欢呼。王二蛋挤到最前,盯着电弧喊:“比上次厉害多了!鬼子敢碰,准得烧成焦炭!”
老陈摸着新绝缘子,粗糙的手掌蹭过光滑的表面:“这玩意儿,能顶得住鬼子的迫击炮不?”
“能!”苏工自信地笑,“绝缘子是用石英玻璃做的,耐高温、抗腐蚀。就算炮弹炸断电极柱,绝缘子本身也炸不碎。”
林烽望着电弧,想起这半个月来的波折——侦察队的血,熔炉的火,苏工熬红的眼。现在,这一切都值了。
“通知全区。”他对着通讯器喊,“电网升级完成!让鬼子再来试试!”
三天后,鬼子的试探来了。
清晨,山脊线上出现鬼子的钢盔反光。这一次,他们没急着冲锋,而是用迫击炮远远轰击电网。炮弹落在电极柱旁,炸起的泥土溅在新绝缘子上,却没留下半道裂纹。
“电流稳定!”苏工盯着仪表,“绝缘子毫发无损!”
林烽笑了。他举起望远镜,看见鬼子指挥官举着望远镜,脸色铁青。显然,他们也发现了电网的变化——电弧比上次更猛、更久,根本近不了身。
“打!”林烽下令。区小队的捷克式轻机枪喷出火舌,子弹扫向鬼子的机枪阵地。鬼子阵型大乱,被迫后撤。
傍晚,鬼子撤退时留下十几具尸体。老乡们帮忙收尸时,一个老头蹲在电网边,摸了摸绝缘子:“这玩意儿,比铜墙铁壁还结实!”
林烽站在鞍部,望着夕阳下的电网。电弧还在跳跃,蓝白色的光映在他脸上,像撒了层星子。他知道,这不是结束——鬼子会更疯狂,但他们的防线,也更坚固了。
电弧防线稳定后,磐石谷的氛围变了。
战士们训练更有劲头——他们知道,电网能替他们挡住第一波攻击,拼刺刀的机会就更多了。老乡们不再往山洞里躲,开始在田里翻地,准备冬粮。“有电网守着,鬼子不敢轻易来。”王二蛋的母亲把刚蒸好的窝窝头塞给战士,“吃饱了,狠狠打!”
苏工更忙了。他在改进绝缘子——尝试用不同比例的硼砂提纯,想把电压提到35千伏。“如果能到40千伏,电弧能烧穿鬼子的钢盔。”他推推眼镜,“到时候,鬼子连靠近的勇气都没了。”
林烽则忙着扩充区小队。他从师部要来二十支新步枪,又训练了一批民兵。“等鬼子再来,咱们不仅要守,还要打出去。”他在誓师大会上喊,“用电网当盾牌,用刺刀当尖刀!”
深秋的夜来得早。林烽批完最后一份文件,刚躺下,通讯器的紧急铃声就炸响。
“支队长!鬼子来了!这次是一个联队!”
林烽瞬间清醒。他抓起枪冲出去,只见鞍部的探照灯已经打开——山脊线上,密密麻麻的鬼子正往这边扑,迫击炮阵地已经架好,炮口闪着冷光。
“全体警戒!”他大喊,“启动电网防御!”
苏工冲向控制台,手指在开关上翻飞:“30千伏电压已加载!绝缘子状态正常!”
“轰——” 鬼子的迫击炮率先开火。炮弹落在电极柱旁,炸起的泥土溅在绝缘子上,却像打在钢板上,连道白印都没留下。
电弧应声而起,蓝白色的光铺成天罗地网。冲在最前面的鬼子瞬间被电弧吞噬,连惨叫都没发出。后面的鬼子慌了,有的往回跑,有的往旁边躲,阵型乱成一锅粥。
“打!”林烽扣动扳机。战士们的步枪、机枪一起开火,子弹织成火网,收割着鬼子的生命。
这一夜,鬼子留下了两百多具尸体。天亮时,山脊线上只剩焦黑的鬼子尸体和仍在跳跃的电弧。
战斗结束后,苏工累得瘫坐在地上。他摸着被电弧映得发亮的绝缘子,轻声说:“老伙计,咱们赢了。”
林烽递给他水壶:“你设计的绝缘子,救了整个磐石谷。”
“不。”苏工摇头,“是你给了我们底气——敢去50公里外抢石英砂,敢熬夜改配方。没有你,这绝缘子永远只是图纸上的东西。”
林烽笑了。他望着远处正在清理战场的战士,望着老乡们抱着粮食往村里走,突然觉得,这电弧不只是武器的咆哮,更是希望的呐喊。
“下次。”他说,“咱们把电压提到40千伏。”
苏工眼睛一亮:“我已经在试了!用氧化铝掺杂石英砂,绝缘性能再提一成!”
两人相视而笑。风里传来电弧的“滋滋”声,像在应和他们的誓言——
他们会守在这里,守着这片土地,守着这些百姓。
直到把鬼子,赶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