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数据流与静默海的交汇-《蔚蓝海岸之恋》

  袁宝与星澜之间那基于本能与守护的无言默契,为这个家庭的非人类联结增添了厚重的一笔。而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中,另一对同样特殊、却呈现出截然不同互动模式的组合——袁聆与李盛迹,他们之间的相处,则更像是一场静默的数据采集与能量场的相互校准。

  超越言语的感知场

  李盛迹,作为这个家庭中理性与数据的化身,他对世界的理解建立在观测、分析与逻辑推导之上。对于袁聆,这个与他儿子星澜有着奇妙联结、且自身特质同样非凡的女孩,他自然投注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他很快发现,用常规的婴幼儿互动模式(如逗弄、玩具引导、语言交流)与袁聆互动,效率极低,甚至接近于无。她的反应不遵循常规的刺激-反馈模型。于是,李盛迹调整了他的“研究”方法。

  他更多地是创造一个稳定的、低干扰的环境,然后进行远距离的、非侵入式的观察。他会记录袁聆在不同声波频率环境下的生理参数变化,记录她对光线明暗、温度细微波动的反应时长,分析她长时间保持静止状态时的能量消耗模式。

  有趣的是,袁聆似乎对李盛迹的这种“观测”并不排斥,甚至可能……毫无感觉,或者说是坦然接受。当李盛迹在她附近时,她既不会像看到星澜那样有明显的目光追随或细微的表情变化,也不会像面对海宝突然的大声喧哗时那样有瞬间的凝滞。她依旧保持着她的静默,仿佛李盛迹的存在,与他身侧的家具、窗外的树木一样,只是环境背景的一部分。

  然而,李盛迹敏锐的感官捕捉到了一些数据上的异常。当他长时间、平静地注视袁聆时(不带任何情绪波动,纯观察状态),他监测到袁聆周围那极其内敛的能量场,会出现一种极其微弱的、趋向于更加稳定和有序的“梳理”现象。仿佛他那种纯粹理性的、无情绪的“注视”本身,是一种不会打扰到她本质的、可被接纳的环境因素。

  “聆听”数据流的频率

  有一次,李盛迹在客厅处理一些复杂的能量流动模型数据,平板屏幕上满是跳跃的曲线和闪烁的参数。袁聆被皮小丹放在离他不远的摇篮里,醒着,一如既往地安静。

  李盛迹专注于计算,手指快速滑动,屏幕上的数据流如同瀑布般刷新,发出极其细微的、近乎电子蜂鸣般的高频声响,这是人耳几乎无法捕捉的范畴。

  就在这时,一直没什么动静的袁聆,忽然极其轻微地动了一下。她的小脑袋朝着李盛迹平板电脑的方向偏转了一个几乎无法察觉的角度,那双空蒙的眼眸,虽然没有聚焦在屏幕上,但姿态却像是在……凝神倾听?

  李盛迹立刻注意到了这异常的反应。他暂停操作,屏幕上的数据流静止,那细微的高频声响也随之消失。

  袁聆保持着偏头的姿势几秒钟,然后缓缓地、恢复了原来的姿态。

  李盛迹若有所思。他再次启动数据流,让那些复杂的参数重新开始跳动和刷新。

  袁聆的小脑袋,再次极其缓慢地,朝着声源方向偏转了过去。

  李盛迹眼中数据流动。“目标个体(袁聆)对频率位于18-22 khz区间的、规律性电子信号表现出定向注意行为。该频率超出正常人类婴幼儿听觉敏感范围。推测其听觉感知频谱可能存在特异性拓宽,或其对有序信息流具备某种超越听觉的感知能力。”

  这并非互动,更像是一种单方面的“信号接收”测试。袁聆似乎在无意识中,被那种有序、高频的数据流动所吸引,如同她会被规律的风声、水滴滴落声吸引一样。

  理性的“礼物”与静谧的接纳

  基于这些观察,李盛迹对袁聆的“馈赠”也带着他鲜明的个人风格。他不会送贝壳或石头,而是会偶尔在袁聆附近,放置一个特制的、能发出极其稳定、纯净正弦波声音的小装置,或者一个能缓慢变换色彩、光线柔和均匀的小夜灯。

  他观察袁聆对这些“环境调节装置”的反应。数据显示,当这些装置运行时,袁聆的平均心率变异性和皮肤电反应会呈现出更加平稳的曲线,仿佛这种高度可控、无杂质的感官输入,能让她的“聆听”系统处于更舒适的状态。

  有一次,李盛迹甚至编写了一个极其简单的程序,在平板电脑上生成模拟自然环境中规律性声音(如雨滴声、风吹过松林的声音)的声波图,并将屏幕亮度调到最低,只有近乎不可见的微光显示着声波的流动。

  他将平板放在离袁聆不远不近的地方。

  袁聆的目光,第一次如此长时间地、虽然不是直接聚焦,但显然是“追随”着屏幕上那缓慢流动的、代表声音的波形光带。她的呼吸变得异常悠长而均匀,整个人陷入了一种比深度睡眠更清醒、更专注的宁静状态。

  皮小丹看到这一幕,惊讶地对宁以卿小声说:“以卿姐,你看聆聆,她好像……在看盛迹姐夫弄的那个东西?而且看起来好舒服的样子。”

  宁以卿看着这奇特的画面,一个用数据和光波构建有序世界,一个用绝对的静默吸收和解析着这种秩序,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这不像父子间的传承,也不像玩伴间的嬉戏,更像是一种……不同维度感知者之间的,无声的相互印证与支持。

  李盛迹与袁聆的相处,是这个家庭中最缺乏世俗情感表达,却最接近本质能量交换的模式。他提供有序的、可控的感官输入,她则以其深不可测的静谧,吸收、处理,并反馈出一种让数据模型都趋于平和的状态。他们之间,没有亲昵的呼唤,没有温暖的拥抱,只有数据流与静默海在无人知晓的层面,进行的每一次精准而和谐的共鸣。这或许,也是未来这个特殊大家庭能够稳固运行的,另一种不可或缺的基石。